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3电闪雷鸣波尔卡 |湘艺版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3电闪雷鸣波尔卡 |湘艺版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雷鸣电闪波尔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感受《雷鸣电闪波尔卡》热烈、欢快的情绪。

2、能积极参与乐曲的声势表现。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聆听音乐分辨乐曲的结构。

2、通过声势记忆主题、分辨乐曲结构、体验由渐强的力度带来的情绪感受。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三部曲式的结构,并能准确地听辨每个乐段。

2、初步掌握为音乐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打击乐器或声势随音乐表演。

【教材分析】

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雷鸣电闪波尔卡》,是最著名的波尔卡舞曲之一。该曲作于1868 年初狂欢节期间,同年2 月16 日首演,献给艺术家协会。在乐曲中,

作者采用其一贯的表现手法,在不间断地重复二拍子波尔卡节奏的基础上,以“定音鼓震音奏法”使人感到远处的雷声响起,利用大鼓和镲的音色特点,模仿雷雨和闪电,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大自然中的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场面。全曲为复三部曲式(A-B-A’)结构,自始至终呈现出热烈的气氛。乐曲前有八拍的同音(5)反复作为引子。第一部分(A 段)为单二部曲式。G 大调,由两个主题(a、b) 构成。第一主题旋律跳进,节奏紧凑,不断渐强的力度预示着暴风雨即将来临,气氛生动活泼;第二主题旋律级进下行,从中可以清楚地听到“电闪雷鸣”的音响,表现了

了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情景。第二部分(B 段)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a、b、a), G大调。第一主题转到C 大调,主题在歌唱般的旋律中不时地穿插着“电闪雷鸣”的声响,色彩交织、形象生动。第二主题加进了许多装饰音,音乐变得更加轻快。接着是歌唱性第一主题的再现。第三部分(A’)是第一部分的再现。最后在热烈的尾声

中结束。

【教学重点】用声势参与感受音乐的结构与情绪。

【教学难点】掌握为音乐伴奏的节奏型,并能用打击乐器或声势随音乐表演。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师:上课之前呢,我们首先来猜个谜语。

毫光突起,瞬息千里,一鸣惊人,带来风雨。(打一自然现象)

生:雷、电

师:同学们真聪明,大家已经猜到了,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外国作品,它是跟雷电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雷鸣电闪波尔卡》。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乐曲是用什么打击乐器表现雷鸣电闪形象的?

生:用鼓表现雷声,用镲表现闪电。

(二)分段欣赏、记忆主题

1、听辨主题1

(1)听主题1,感受情绪

师:这首乐曲有四个主题,每个主题我都会出一个问题,如果你们把这些问题答对了,你们就是今天的音乐“小达人”。我们先来听听主题1:第一个问题是:主题1 的情绪,好像人们在尽情地欢歌舞蹈。

生:聆听主题1 并回答。

(2)复听主题1,感受渐强的力度

师:作曲家是用怎样的力度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呢?

生:是用渐强的力度表现的。

师:你们听得非常仔细,但我还要考考你们是不是能准确地感受到渐强的力度。请你们再听听主题1 的片段,在什么地方出现了渐强。当你听到渐强时把手举高,力度渐弱时把手放低。

生:随音乐表示力度的渐强与渐弱。

(3)用声势表现主题1

师:这个旋律是乐曲的主要主题。为了让大家能记住这个主题,老师编了一个声势谱。大家看,黑圆圈代表打鼓,白圆圈表示空拍。大鼓我们用击掌根来表示,先看老师打一遍。(师示范打节奏)那么怎样表现出渐强呢?注意看老师是怎么做的?(师示范渐强)

● ○∣● ○∣● ●∣● ○∣

● ○∣● ○∣● ●∣● ○∣

● ●∣● ●∣● ○∣○ ○∣

● ●∣● ●∣● ○∣○ ○∣

请同学们跟着老师试着打一打,注意!前面有八拍的引子。(教师纠正:8 拍、空拍、渐强等。)

师:你们能跟着音乐打一遍吗?音乐的速度很快,注意

力可要集中啊!

师:老师这边有大鼓,谁想上来演奏下,请xxx 来敲鼓,其他同学拍手。生演奏

2、听辨主题2

(1)听主题2,选择填空

师:虽然天空中雷电交加,但是丝毫没有影响人们欢快

的心情。听!主题2 的情绪发生了什么变化。第二个问题是:

第二段主题的力度(更弱更强),节奏更加(紧凑舒展),

使音乐的情绪更加(欢快优美)。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生:聆听主题2 并选择合适的词语。

(2)随琴声做声势

师:这次的声势有一些变化,箭头表示拍腿,X 代表大

镲(拍手表示)。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 ↓∣↓ ↓∣↓ ↓∣↓ ↓∣

X ○∣○ ○∣ X ○∣○ ○∣

↓ ↓∣↓ ↓∣↓ ↓∣↓ ↓∣

X ○∣ X ○∣○ ○∣○ ○∣

(教师指导打镲的动作)

师:不错,我们跟着音乐做一遍,谁想上来打大镲。(速度很快,同学们注意力要很集中)

生:随主题2 音乐做声势。

3、听辨主题3

(1)听主题3,找鼓和镲出现的位置。

师:主题3 与前两个主题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节奏变得相对舒展一些,并且出现了明显的鼓和镲的声音。我的第三个问题是:请你们仔细听鼓和镲的声音,听到了请你举手表示。为了区分鼓和镲的声音,听到镲声举右手,听到鼓举左手。鼓!镲!鼓镲!

(2)随琴声做声势

师:你们听的很认真。鼓和镲前后的出现有什么规律呀?

生:先出现镲后出现鼓

师:这次打擦我们用击掌,打鼓用拍退,大家来试一试。

○ ○∣○ ○∣○ ○∣× ●∣

○ ○∣× ●∣○ ○∣× ●∣

○ ○∣○ ○∣○ ○∣× ●∣

○ ○∣○ ○∣○ ○∣○ ○∣

生:做声势。

(3)随音乐做声势。

师:我们随着音乐做一遍,请两位同学一个来敲大鼓一个来打镲。

生:随音乐表演声势。

4、听辨主题4

(1)听辨装饰音

师:轰轰的雷声,预示着雨越下越大了,但是人们的舞步不但没有停,反而更加的轻盈了。第四个问题是:主题4运用了许多装饰音,使音乐的情绪变得了。你们能听出装饰音吗?(教师弹奏学生听辨)

生:(如答不上来,教师可对比弹奏装饰音。)

师:让我们一起听音乐感受一下装饰音的效果。(师敲击三角铁)

(2)随音乐做声势。

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刚才老师演奏的这是什么乐器呀?

生:三角铁。

∧ ∧∣∧ ○∣∧ ∧∣∧ ○∣

∧ ∧∣∧ ○∣∧ ∧∣∧ ○∣

∧ ∧∣∧ ○∣∧ ∧∣∧ ○∣

∧ ∧∣∧ ○∣∧ ∧∣∧ ○∣

师:∧这个符号代表三角铁。谁来试一试?其他同学挥动右手食指代表三角铁。

生:随音乐表演。

5、表演尾声声势。

师:四个主题我们都欣赏完了,音乐进行到这里是不是就结束了呢?它还有一个尾声,大家看,尾声的声势可不容易做啊,﹏ 表示要动双手。

你们敢挑战一下么!大的黑圆圈我们用拍退表示鼓声,小的黑圆圈我们代表鼓边,x

用击掌表示。波浪线用双手轮拍表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生:表演尾声声势。

师:音乐的结尾以热烈的雨声和掌声结束,为了烘托热

烈的气氛,我给你们这样几件小乐器。我们一起随尾声音乐

表演。

师生共同表演。

(三)乐段排序、分辨曲式

师:全曲就是由引子、四个主题加尾声组成的。但是在音乐中它们是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的。我要考考你的听力了,这是乐曲的顺序,引子1 2 3 4 ( ) ( ) ( ) 尾声,但是中间空缺了两个主题,看谁能把空缺的主题数字填上,每当一个新的主题出现的时候请你举起相应的手指告诉我你听的是主题几。

生:聆听并回答。

师:同学们听得很认真,都答对了。这首乐曲是复三部曲式,由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用数字表示主题1234,是为了能举手指表示。现在写成规范的公式就要写成abcd 了。

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再现)

引子a b c d ( c ) ( a ) b 尾声

(四)介绍背景、拓展音乐

师:这么好听的乐曲是谁创作的呢?我们一起来认识他,

约翰·施特劳斯,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168

首圆舞曲和200 多首其他的舞曲,被称为“圆舞曲之王”。这

首《雷鸣电闪波尔卡》是他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多次在维也

纳新年音乐会上演奏。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由巴伦博伊姆指

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演奏的《雷鸣电闪波尔卡》吧。

生:安静地欣赏乐曲。

(五)课堂小结

师:音乐来源于生活,通过今天这节课,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美妙的音乐、积累它们,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