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27 No.6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Nov.2017
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
李壮成
(四川文理学院校办公室,四川达州635000)
摘要: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是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体系,而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
目标的基本要素,课程建设也因此而成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关键点。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 与实践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课内与课外四个方面,分析了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此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从构建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合理设置课程结构比例、推行有效 的课程评价方式和健全课程实施保障体系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人才;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 — 5248(2017)06 — 0115 — 05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 政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 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各地各高校要 从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服务创新驱动发 展的大局出发,切实增强对转型发展工作重要性、 紧迫性的认识,摆在当前工作的重要位置,以改革 创新的精神,推动部分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 近三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引 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2015年) “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 (2016年)、“继续推动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 变”2017年)综上所述,国家已经为地方本科 院校发展明确了路径:向应用型转型发展。转型 发展与“双一流”建设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两 个热点问题。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建设是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
地方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在办学方 面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同质化倾向严重、专 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紧密、人才培 养模式陈旧、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双师双能型”教 师短缺、实践育人硬件条件不足等。究其原因,主
要是因为相当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处在非中心城 市,没有区位优势;办学经费来源单一,财政投人 不足,收支不平衡,经费紧张;管理规章制度建设 不完善、滞后,没有强有力的制度保障;教育观念 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国家没有明确的高等学 校分类管理体制等。面对这些问题,既要客观看 到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过程 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又必须理性地认识到改革的 紧迫性和艰巨性。因此,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 既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更是学校自身发展的必然 选择。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是指基于高等教育发 展趋势、经济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特点的科学定位, 在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 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1] 同时,“转型”也意味着从一种类型转到另一种类 型,这就必须澄清一个概念问题即大学的分类问 题。有学者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中国高 等教育的实际,将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学术型大 学、应用型本科高校和职业技术高校。[2]
在国家为地方本科院校明确转型方向之前, 很多地方本科院校都提出了办应用型本科的定 位,但多数高校既不是严格的学术型,也不是严格
收稿日期:017 — 09 — 12
基金项目:四川省第三批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本科院校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川教改办[2016]号) 作者简介:李壮成(1970—),男,四川南江人。教授,主要从事教师教育与课程改革研究。
• 115 •
2017年第6期的应用型,而是存在人才培养“上不沾天,下不着 地”的境况。所以,地方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是进 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体系建设,真正实 现办应用型本科的目标定位。
二、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应用型人才培 养支持体系的核心
对地方本科院校来说,现阶段不再是讨论“是 否转型”的问题,而是聚焦“如何落实向应用型转 型”的问题,即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持 体系建设。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课程与教学改 革、“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能力建 设等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基础。其中课 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核心,它涉及培养 计划、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内容的选择等。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 动。有目的是因为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国家教育目 的、学校办学目标与服务面向定位等确定人才培 养目标,再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目标、课堂 教学目标;有计划是因为学习内容和活动及其实 施都是预先安排好的,并且有严格的管理规范。 高等学校教育目的性、计划性集中呈现在每个专 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之中。从教学运行的角度来 看,学校教学运行首先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确定 学期开课计划,根据开课计划确定课程表、教师和 教材,教师依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 容并在规定时间、地点开展教学(包括理论教学和 实践教学),充分发挥教学监控与评价的作用,对 教学运行全过程进行监控,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 目标的实现。所以,课程(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 具体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位置特殊,学校 进行教育改革,必然包括课程改革。
课程体系的结构是由各课程要素及其相互关 系决定的,课程体系的不同价值取向将影响着课 程体系的结构,而不同的课程体系结构具有不同 的性质和功能,从而产生不同的人才培养效果。[] 课程体系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各门课 程呈现的顺序;二是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可以认为,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骨骼,是人 才培养模式的灵魂。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然要创新人才培养模 式。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 部长袁贵仁就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提出了“四个转 变”,其中之一就是:把模式真正转到产教融合校 • 116 •
李壮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
企合作上来。如何评价人才模式的优劣? 一般来 说,主要是测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课程体系、管 理制度和评估方式等构成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 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必然要在课程的重构方面下 足功夫,把这个应用型人才培养支持体系的核心 问题解决好。
“大学看似为学生提供专业,然而,所谓专业 也就是一组有一定结构的课程。课程数量很大的 大学组成不同结构的课程集合体的能力就强些. 也就是提供专业的能力要强些。一个专业办得好 不好,水平高不高,也看那个集合体中一门门课程 的质量和水平如何。专业的数量和质量仍由课程 来决定的。”[4]专业建设应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 加强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为保障,以提高教学质量 为目标,加强内涵建设。建应用型大学,办应用型 专业,归根到底还是要加强课程建设,形成专注学 习者技术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课程 群或课程模块。可以说,课程建设是衡量一所地 方本科院校是否真正转型成功的一个重要标识。
三、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 题分析
通识和专业、必修和选修、理论和实践、课内 与课外的这四对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课程体 系的结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有着不同的 办学目标、办学思路、服务面向、人才培养目标和 模式,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课程体系中各课 程要素之间的关系,因而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 系结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普遍存在以下问 题。
(一)从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来看
无论学校采用什么样的体系来构建人才培养 方案,都能在其人才培养方案中分析出对应通识 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课程,总体来说,都实施了厚基 础、宽口径的通识教育,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结 构比例较为合理。但通识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是:很多学校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实际承担 了通识教育的任务,几乎涵盖了各个学科和专业, 这为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 的综合人文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模块内部没 有谱系,模块之内的课程单打独斗,没有拧成一股 绳,形成合力,难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 用。特别是在公共选修课设立上有“因人设课”的 情况,在课程建设上缺乏统一的规划;具体到每一
李壮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门通识课程的内容,课程开发者并未完全领悟通 识教育的精髓;教材、参考书、考试方式、成绩评定 等方面随意性较大。专业课程的问题在于:无论 从课程计划还是课程内容上看,同质化现象严重。 同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与985、211高校比较,没 有本质的区别;课程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对应 关系不强。学校课程应该根据教育规律、人才培 养目标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规格要求适时进 行调整,但由于受制于分配制度、教师转型等方方 面面因素的影响,调整动作比较缓慢。
(二) 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来看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 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各高校要结合专业 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 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 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 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 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对于应用型院校要求更 高,《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 变的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 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 30%以上,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有些学 校除比例未达到标准之外,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的问题:一是对实践课程的内涵理解不统一。有 些专业为了达到规定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的最低 要求,把理论课程实践化的环节也纳人实践教学 学分,同时,对一些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也不 完全统一,部分专业还没有真正满足实践学时学 分的要求。主要是没有区分“实践课程(独立设置 的实验)和“课程实践(有实验的课程)概念上的 不同,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彼此独立、不能相通。 如工学类专业的一些实验课程与相对应的理论课 程是按不同内容和进度分别进行,达不到理论与 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的目的。二是理论课 与实践课的形式区分过于严格。有些实践性很强 的课程,在硬件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完全可以将理 论讲解和实践训练相结合,在练中学、在学中练, 特别是艺体类、工学类专业的课程。
(三) 从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来看
考虑到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科 院校目前教学资源比较紧张的现实,虽然实行了 学分制,但基本上是学年学分制,还不是完全意义 上的学分制,选修课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选
2017年第6期
修课程比例太少,特别是专业选修课实际操作过 程中基本是限选,真正意义上的选修课比重并不 高。二是公选课竞争机制不够健全。由于公选课 数量少,考虑到劳务分配和教师积极性等因素,实 际上选课是按学生数和课程数比例设置的开课计 划,满足每个学生都有课选和每门课都尽量有学 生选,这势必影响公选课良性竞争。三是许多公 选课是专业课程的“缩减版”,没有真正考虑学生 的通识教育和素养教育。
(四)从课内和课外的关系来看
高等学校在制定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学生 修读的课程总量与教学总时数的问题。我们在对 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查统计时 发现,各专业培养计划所规定的所有教学活动的 毕业最低总学分,普遍在170 — 190学分,按照1 学分对应16学时计算,所有教学活动的毕业最低 总学的在2700学时以上。各专业培养方案所规 定的所有教学活动的毕业最低总学分普遍偏高。 总学分过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第二课 堂”的时间,不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四、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
选择了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地方本科院校, 在近几年大都完成了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服务 面向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模式等顶 层设计的重新规划。可以说现阶段转型发展已经 由“顶层设计阶段”进人到了“落地落实阶段”。在 转型发展的新阶段,课程建设“不得不”也“必须 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转型发展的持续关注点。
(一)构建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
确定课程目标最直接的依据是学校的人才培 养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在重构课程目 标时,就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课程目标与国家的教育目的、学校的人 才培养目标关系密切。学校的培养目标上承国家 教育目的,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服务面向定位 等顶层设计的综合体现,学校各个专业人才培养 方案中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方案中每一门课程 的课程目标都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标 靶。所以,构建课程目标体系需贯彻国家培养“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 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 的,也需要充分体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117 •
2017年第6期二是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学科的 发展是课程目标的三个基本来源,课程目标体系 应同时具备社会需要、自身发展需要和学科要求 等不能偏废。
三是课程目标存在着不同的类型,构建课程 目标体系需考虑各种类型的课程目标,学界比较 认可普遍性目标、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 目标这种分类,科学的课程目标体系要同时融合 这四种类型的课程目标。
(二)合理设置课程的结构比例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置知识结构模块, 模块纵向间按学习认知规律依次递进,横向间知 识点按培养要求有机衔接。在课程比例设置时, 要着重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合理的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比例。要根 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合理构建 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比例,既考虑到学生未来 专业发展的需要,开齐开全核心专业课程,又要把 专业课程中“繁难偏旧”的课程作适当调整。要根 据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识教育的内涵,设计开发培 养综合素养、通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成长基础 等方面的课程。
二是合理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在地 方本科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培养高层次 应用技术和技能人才日益深人人心的大背景下, 实践教学的总学分(时)不但不能削减,还要加强。 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真正转向培养应用型人才 的课程理念。基础理论知识应该成为能力发展所 必需的基础,也就是说,基础理论知识应该以“必 需、够用”为原则。[]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 程都必须精选优化重组课程内容,改革课堂教学 方法,追求单位时间内的效率,而不是简单地增加 或者删减某一门课程。
三是合理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比例。讨论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各占多少 比例,这有一个前提,就是选修课数量的增加必须 以质量的提高为基础和前提。在有质量保障的前 提下逐步提高选修课比例,开发选修课课程资源。 创新创业教育、美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根据相 关文件精神都要求被纳人学校课程体系中,按照 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形式进行开课既不符合这些课 程的特点,也会给本来总学分(时)就偏高的课程 体系带来更大的压力。因而,可将它们同样纳人 通识课程的范畴,开发成选修课程模块,学生根据 • 118 •
李壮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
兴趣选够规定的学分即可。模块课程较之传统的 学科课程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开放性,有利于打破 学科的界限壁垒,便捷地进行教学内容组合,有利 于知识的及时更新。[]所以,选修课程应根据模块 化设计的理念进行组织,形成体系。
四是合理的课内与课外比例。前文已述,讨 论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就是讨论总学时的多少。要 进行削减,就必须要回答为什么要削减这个问题。 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推行启发式、探 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学生实现“要我 学”向“我要学”转变,学会学习。课堂教学过程 中,学生参与程度低,师生无实质“对话”是普遍现 象。出现这种现象,必然是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 有原因。教师方面,教学方法陈旧,讲授法成为了 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学生方面,因为课堂教学学时 过多,疲于应付,没有时间进行课外学习,但教师 实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的前提 是师生双方各自与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有过深人 “对话”,在这个前提下,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才 能就教学内容进行实质性的“对话”二是基于课 内与课外(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互配合的视角 考虑,进一步突出课外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三) 推行有效的课程评价方式
科学的课程评价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导向和 动力,要积极探索课程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评价 主体方面,既要有学校和教师,也可以是社区、企 事业单位等社会机构,还可以是学生自己。既要 有形成性评价,也要有总结性评价。既要有定量 评价,也要注重定性评价,定量定性评价相结合。 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分别确定各类评价主体 和形式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充分发挥评价机制 对学生成长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围绕专业培养目 标要求除闭卷笔试外,还可以对学生进行认证评 价、审核评价、成果评价等,促进学生的多样化与 个性化发展。
同时要充分调动教学单位和教师探索新的考核 评价方式的积极性,推进考核评价方式改革。这需 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新的考核方式必须充分论 证,在一部分学生中试点,先在实验课、技能课、艺体 课等实践性很强和强调学习过程的课程中尝试改 革,再逐次推广。最终目的就是要考出学生的真水 平,反映学生真正的学习状态和过程。
(四) 健全课程实施的保障体系
一是制度保障。要通过建章立制使管理工作
李壮成: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建设2017年第6期
有章可循。例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间冲突 问题,不能依靠教学单位自己去解决,学校层面必 须要有举措。再如,有学者提出:大学教学制度和 形式要适应现代大学组织的特点和要求,而现代 大学不同于中小学,划一化的班级授课制无法适 应大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及大学师生的特 点。7采用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具体操作过程 中,首要的也是制度建设。
二是师资保障。课程实施是课程体系建构的 一个重要环节。学校层面对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 计,协调各教学单位一起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定工作,使教学工作有“法”可依。课程目标是依 靠学校的每一位教师依“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 现的。高素质的教师思维活跃、观念新颖,领会顶 层设计的理念迅速,开发课程资源和选取课程内 容等方面到位,课程实施效果好,目标达成度高。 加强实践育人,不仅仅是增加实践课程比重,更重 要的是提高实践课程实施的质量,这就对教师的 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实践技能与组 织实践教学活动能力方面。因此,要继续提高教 师的整体素质,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尤其是提高 “双师双能型”教师在专任教师中的比例。再就是
参考文献:
发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作用,强化校本教师培训, 为教师开发设计课程、优化重组课程内容提供方 法指导。依靠每一位教师的力量,通过每门课程 目标的有效达成来实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是硬件保障。地方本科院校特别是新建本 科院校,办学经费相对紧缺。但是,要达成应用型 人才培养目标,保障课程顺利、有效、高质量地实 施,对校园“硬”环境的要求必然较高。最迫切要 做的就是加大资金投人进行实验室、实习实训基 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的建设和升级。同时,地方 本科院校要服务地方,发展也要依靠地方,要强化 地方政府、企(行)业等在课程实施中的责任,密切 合作,在共享、互赢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训 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这样既能为课程实施提 供硬件保障,提高高校服务地方的水平,也在一定 程度上降低了办学成本。
总之,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要求,学 校课程建构既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也会因为学校 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学校实际的不同而存在一些 差异。但是,课程建设充分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的要求则应该是统一的。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天津: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
2013:24.
,
[]潘懋元,董立平.关于高等学校分类、定位、特色发展的探讨[].教育研究,2009 (2)36.[]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6.[]张楚庭.张楚廷教育文集:教育随笔卷[M].长沙:湖南出版社,2012 :63.
[]周建平.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JJ].大学教育科学,2009(2)20.
[]袁强.教师教育类课程模块化设计与实施
—基于卓越教师培养的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5(6) :10.
[7 ]胡弼成,孙燕.打破传统班级授课制:大学教学治理的重点和突破口 [ J ].高等教育研究,2 015 ( 7 ) : 8 2.
[责任编辑范藻]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Curricula in Local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I Zhuangcheng
(Executive Office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Dazhou Sichuan 635000» China)
Abstract :The key poi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local universities is to further strengthen the supportive system of
cultivating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employees and the curricula opened are the basic elements to help achieve the talents goal, accordingly, whose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becomes the key point of a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local universitie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rom curricula in four respects, namely, the general and major courses,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urses, the compulsory and optional courses, and inside and outside classes. On the basis and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goal of the application- oriented employees, the paper argues for constructing a scientific goal system of curricula, designing a reasonable ratio of curricula, implementing an effective evaluation of curricula and amplifying the security system of completing the curricula.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application—
oriented talent; curricula
• 11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