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阶段划分
二、1997年到如今的经济状况及货币政策概述:
从1997年到现在,我国的经济在两次大的金融危机中生存、发展。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GDP增长放慢而且摇摆不定,CPI也呈现负增长,经济呈现衰退的趋势,此时央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发展,使经济复苏,一直到2002年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比较明显,经济有了较好的增长势头,GDP增长率达到8%,而且从2002年开始,一直到2007年GDP增长率都呈现持续较快的平稳高增长,此时央行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地政策适应经济发展的速度,既防通货膨胀也防通货紧缩,但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慢,而且经济增长不平衡,通货膨胀率较高,我国面临刺激经济和防通胀的两大压力。但是刺激经济就要以积极的货币政策为引导,但是积极的货币政策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量过多,又会产生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所以我国经济发展潜伏着巨大危机,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要同时考虑到对经济的刺激和防通胀,同时刺激需求和供给,调整产业结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抑制通货膨胀。
事实上,中国自2007年以来,消费价格指数(CPI)一直持续的上涨,在其上半年分别达到了涨幅2.2%,2.7%,3.3%,3%,3.4%,4.4%,进入到2007年的下半年,CPI指数的涨幅持续攀升,从7月的5.6%一直上涨到12月的6.5%,全年平均达到了4.80%。2008年1月CPI同比增长7.1%,PPI增长6.1%。所以可以说从07年中国进入了通货膨胀时期,而现在通胀势头越演越厉害,我国此次的通胀最大的特点是通胀与经济衰退相伴随,而且表现最突出的是结构性通胀。 那么我国从2007年以来为什么会进入通胀阶段呢? 1、人民币升值和高额外汇储备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2、低利率推动投资和资产泡沫导致货币供应量过大。 3、国际粮食价格普遍上涨, 带动国内食品价格上涨。
4、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生产结构不能与消费需求相匹配,因而国内存在价格的结构性上涨, 如猪肉和粮食等价格上涨带动其他食品价格上涨。 5.从成本推动层面看, 国际能源价格大幅上涨, 带动消费价格上。 6.从成本推动层面看, 劳动力成本上升促进物价水平总体走高。 7.居民对通货膨胀未来进一步发展的预期增强。 8、自然灾害多发,造成物价上涨较快。 9、中国面临长期输入性通货膨胀。
10、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太规范,中央政府调控房地产后,社会上的很多游资从楼市退出后对农产品进行严重炒作。
面临通胀压力,针对引起通胀的原因,央行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回笼货币,压需求、长供给,抑制通货膨胀,但是物价仍然持续上涨,通胀压力越来越大,那么央行的政策为什么会失效呢?
央行的货币政策缺乏一定的透明度和理论解释,央行实施的货币政策存在“时
滞”,货币政策的施行缺乏商业银行以及公众的必要的支持和配合。央行的货币政策缺乏独立性,最重要的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在经济衰退需刺激经济的大环境下,受到很多因素的牵绊,比如人民币升值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政府干预过多的汇率机制是人民币升值压力重要来源),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顾虑太多,不能只考虑通胀压力。人民币汇率走势加大了央行的操作难度,基础货币供应大增使得经济过热, 通胀加剧,提高存贷利率的两难处境,国际热钱大量快速流入, 冲击我国的货币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