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以“清静”守“自然”,以“无为”颂“有为”
——沾化渔鼓戏道家思想研究
唐婷婷
(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
【摘 要】道家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思想流派,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经过时间的推移,道家思想逐渐演变。对道家思想理论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是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将道家思想融合前人理论智慧,创造出道家理论思想。该学说崇尚自然,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山东作为我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所创造的戏曲艺术深受道家思想影响,其主要体现在山东沾化渔鼓戏中,山东沾化渔鼓戏的源头其实是道教,其本名不叫渔鼓戏,而是叫道情,也称作道情艺术。后来道情艺术传入山东沾化被定名为渔鼓戏,继承了道情戏的风格艺术特征。这种民间说唱的戏曲形式经过沾化戏曲艺人的实践与丰富,形成了现在搬上舞台演出的渔鼓戏。其表演的内容也是道家故事,宣讲经义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启迪人们感悟人生之自然。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有关渔鼓戏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比较分析法将渔鼓戏的艺术特征与其思想内涵进行对比融合,体现出渔鼓戏的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渔鼓戏;文献研究法;历史价值;道家思想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022-02
强调“以唱取胜”,集“帮、打、唱”三位于一体,交映生辉。衬词“一字多腔”,根据表演人物的情绪动作,可以转厚
换声腔的不同演唱方式,颇具特色。渔鼓戏的帮腔艺术可谓山东渔鼓戏历史久远,据记载至今已经有284年的历史,是一大重要美学特征之一。其所蕴含的帮腔艺术承载了正统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渔鼓戏最终扎根于山东省沾化县胡家道乐传统,深厚的思想内涵带动了渔鼓戏帮腔艺术的发展。营村。《中国戏曲志·山东卷》中《沾化县志》中也曾记载:它强调“先唱后帮”,一人帮众人和,一般在剧情到达矛盾1723年,有道士四处游历演唱道歌,传播道家思想教义,最高点处,帮腔应运而生,将人物的喜怒哀乐刻画到极致,当时胡营村正值修建道观,于是道士来到沾化胡营村,敲着极具震撼力和表现力。它的剧目以升仙道化戏为主,具有浓渔鼓,打着简板,唱着道歌。当地村民兴趣备至,纷纷学习厚的宗教色彩,主要内容是表现道家、道教思想和道教徒精其唱念曲调,将渔鼓、简板也吸收容纳进来,再经过村民的神生活,讲述道教题材故事。比如根据中国神话传说八仙过丰富与创新,将此说唱艺术取名为渔鼓戏,自此开始丰富唱海、西游记改编的曲目《湘子出家》《棋盘山》《苍琅山》腔行当,完备道具服装。通过这一艺术加工,渔鼓戏开始登《独木桥》《终南山》《闹天宫》《乌计国》《刘全进瓜》台演出亮相,成了沾化人必不可少的生活娱乐方式。等戏曲作品,宗教色彩浓厚,保留了最原始的“道情”状态。沾化渔鼓戏流传范围甚广,它以形态多样的艺术表现力还有表现韩湘子率领众仙过海战龙王的《东游记》,再如《八繁衍在山东广阔的土地上。这得益于山东浓厚的齐鲁文化底仙庆寿》《画保安》《小上坟》《李世民游阴》《小白龙下雨》蕴,再加上独特的地理位置,才造就了渔鼓戏在山东省的繁《魏征斩小白龙》及全部的《西游记》等都属于升仙道化戏,荣盛况。渔鼓戏现主要在山东省莱州市及招远市广泛传唱,其思想内核承载的是道家的“道义”与“道气”,说唱“道属于高腔“道情戏”,它的表演特征与音乐特征全然区别于家之情”。这些深受老百姓喜欢的历史故事,被披上了传奇其他戏曲剧种。一人坐姿演唱,从日常生活中提炼艺术动作,色彩的外衣,便造就了现在的“渔鼓戏”。模仿的同时加上特技性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套自身独有的表二、沾化渔鼓戏多演绎民间小人物生活,承载道演程式。渔鼓戏经过老艺人的发展和创新,角色行当也逐渐①
齐全完备,由最初的“三小戏”角色模式到现在的“生旦净丑”家“致虚守静” 思想成熟完善模式,期间还将“坤角”“丑角”加入行当编制,新时期以来,沾化渔鼓戏艺人谨遵“三贴近”的原则来具备了美学表演特征。渔鼓戏的音乐特征也极具特点,其音进行艺术实践与创作,将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群众作乐体制承载道家道歌的思想精髓,形成了完备的道乐传统。为艺术创作的标杆。努力“准确地拨动观众的心弦”,成为这种道乐传统富有世俗化特征,能让人们感受道家的自然无道情艺术富有生命力的保障,也为道家思想的守护继续努力为思想。山东沾化渔鼓戏经过与当地音乐形式的相互作用与前进。近几年来,山东沾化渔鼓戏剧团排演了大量以当地真融合,音乐本体由曲牌体向板腔体发展过渡,也是其为适应人真事为原型而改编的现代戏,比如《墙角》《村里有个烂当地艺术形式发展的重大改革转变。沾化渔鼓戏的乐队建制筐子》等,其别具一格的表演特色,获得了当地人的广泛好吸收了曲艺道情的音乐特色,再配合以敲渔鼓、打简板,伴评,赢得了观众的热烈喜爱。《墙角》主要讲述了一位开风奏乐器的单一与独特也是其赖以存在并广为传唱的重要特味小吃店的老蔫老板,他的小吃店墙角被人当成公厕而引起点。无论是唱词还是念白,都吸收地方戏的方言特色,唱词一系列滑稽而引人深思的问题,当地政府(下接第24页)
一、沾化渔鼓戏以升仙道化戏为主,宗教色彩浓
作者简介:唐婷婷(1995-),女,汉族,山东省德州市人,山东艺术学院戏曲学院,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戏曲美学。
吴诗雨:浅析青春版《牡丹亭》舞美服饰设计
中都有体现。《离魂》这一出中,杜丽娘身着白色外衣和头巾,当时她将死之际内心的难过与悲怆。花神出现丽娘离魂时,她身上披着一袭朱红色的长袍,是整个舞台的亮点,浅艳色彩的对比,也表达了杜丽娘不屈的内心活动。这一袭红袍曾引起过观众的热议,有的人认为离魂应该以中国传统色彩白色为主,不理解青这一出中杜丽娘为何着一袭红袍,和生活常理有所相悖。对于这一观点,笔者认为观众很多时候更多感受的是色彩的价值,而不是色彩本身。杜丽娘一袭红袍不仅引起所有观众视觉上的集中,也使观众感受到了另一番情感。红袍的色彩艳丽与个性化不仅烘托了剧情的氛围高潮,也暗示了杜丽娘对命运生死的反抗,并铺垫了之后的剧情发展和《回生》这一出中杜丽娘的再次重生。《回生》中杜丽娘一袭朱红色绣花长裙和朱红色的披风,与柳梦梅的红色披风相互衬托,他们的披风上都绣有蝴蝶,也寓意了“破茧重生”的“化蝶”之意。红色代表着团圆和喜庆寓意,红色绣有蝴蝶的服饰,也显现出二人团圆之际的喜悦和美好。《冥判》这一出中,服饰的色彩较之前的淡雅风格发生了转变。杜丽娘一袭白衣装扮,判官是大红色,小鬼们的服饰分别为黄色、绿色、黄色和紫色,护卫的是黑白相间的颜色,这些众多色彩与暗黑色的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使观众眼前从淡雅的色彩到浓艳色彩的跃然一亮,这也突出这一折故事情节中阴曹地府中的恐惧可怕气息,舞台效果有了视觉上色彩的冲击才能更能理会其中的扣人心弦。24
《忆女》中,春香、杜母、杜宝三人灯光定点的出场。杜母和杜宝二人服饰是深红色,增添了二人对女儿的思念和悲痛之情。此时春香的服装还是那一袭绿色。绿色和红色的鲜明对比又是视觉上的对比,笔者理解为春香所着的那一身翠绿色衣服和她当初与杜丽娘游园时穿的是同一件,这件衣服也表现出她对小姐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当时她和杜丽娘一同游园时的美好怀念。这三位人物的服装在暗黑色的背景之中呈现,是一种压抑与思念的悲怆。《圆驾》一出在全剧中色彩的缤纷富丽与剧情欢喜却又不失庄严的气息相互衬托。皇室服饰色彩的明黄色象征着权威,柳梦梅和杜丽娘重逢终成眷属的深红色服饰,杜宝和杜母的深紫与亮蓝色以及官员们的深绿色服饰,这些都代表着等级和舞台色彩的层次感,这是舞台色彩的层次之美。在“青春版”突破了传统舞台的色彩浓重而运用清新淡雅色彩之时,又与传统舞台色彩的而相互融合。这也凸显了白先勇先生对于青春版《牡丹亭》戏曲改编而秉承的宗旨,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与优秀,却也有自己的突破和创新,这是戏曲传承发展的一种可贵且前沿的精神元素。青春版《牡丹亭》于观众而言不仅仅是一部唯美的昆曲作品,她更像一位永葆青春的少女一般向大家又一次叙述了她的故事,淡雅而温婉,坚韧而柔美,华丽而饱满是笔者对她的认识,她那满满的阅历的美不仅见证了时代的发展,也包容了新时代新的戏曲表演方式的优良之处,这一位如牡丹一样芬芳柔美多情的女子在未来一定会愈发彰显她的青春绽放的光彩!(上接第22页)
伸出援手,将地方区域统筹规划,最终得以解决的故事。《村里有个烂筐子》是一部反映农村基层生活的喜剧作品,讲述的是目前一些农村男青壮年全部外出打工,农村干部积极为留守群众排忧解难的故事。这两部作品都是以传承仁义礼智信文化,弘扬品行孝义为新时代精神主旨,表现了山东齐鲁大地孝顺父母、明辨笃实、无私奉献的优良精神传统。从以上作品可以看出,沾化县渔鼓戏以民间生活小戏居多,题材创作立足于小人物。它所宣扬的正是小人物的“超我”②境界,具备的是良知与判断之上的思考,映照到道家思想上就是“致虚守静”的精神,也就是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它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精华和对是非善恶等价值取向的艺术升华。流传着千古佳话,不追名逐利,保持着自己内心的一方净土。这是沾化渔鼓戏追求的贤善美德,也是道家思想所追求的清净品行。基于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山东渔鼓戏是依托道家思想而生存的,道家思想又以山东渔鼓戏这种戏曲形式为载体进行传播并对广大观众施加影响。两者互相作用、互相生存、互相发展,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对今天各种戏曲剧种来说,渔鼓戏无论是唱腔板式,还是音乐本体,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文化生态特征。渔鼓戏充分弘扬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因此传承保护这一古老剧种,对山东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价值。三、沾化渔鼓戏以修贤劝善剧目为主,深受道家“清静无为”③思想影响
沾化渔鼓戏的剧目多以英雄传说和历史人物为题材,比如短篇的代表剧目《孔子拜师》《罗成算卦》《薛刚反唐》等;长篇的代表剧目《岳飞传》《秦英征西》《花木兰》等。这一题材的剧目主要是通过名人的贤良仁德来呼吁人们的善良品性,进而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思想品德。在《孔子拜师》中曾唱过:“忽然间电闪雷鸣如火爆,师徒俩心急如火焚。不管泥,不管水,只顾得超前赶路程。猛听得咔嚓一声响,不好了!车抽断裂陷潭中。路艰稳亦速,欲速则不达。孔夫子想起玩童话,顿然醒悟心头明。急急忙忙把车来下,对着顶囊把老师称。你智高一筹当为师,俺仲尼给你把礼行。一声老师一番礼,一代先哲著高风。泱泱鲁国出才俊,浩浩学海无止境。孔子拜师传佳话,千秋圣贤留美名。”从以上唱词中可以体会到孔子的谦逊礼让,一代圣贤注释:
①成玄英.老子注疏[M].道德经,北京: 中华书局,2011年,第340页.②唐震.弗洛伊德注.接受与选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53页.③成玄英.老子注疏[M].道德经,北京: 中华书局,2011年,第520页.参考文献:
[1]邵子华.论渔鼓戏<打板桥>中的时代元素,戏剧丛刊,2012年.[2]冯丽娜.小议山东渔鼓戏研究的意义与价值,经营管理者,2011年.[3]傅学波.“平阳渔鼓”的艺术特色与传承,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