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样集中低段学生的注意力
面对着这群一年级的孩子,每天感受着他们的可爱,也深切地感受着他们的“可恨”。这不,上课铃声响起来,我整理好自己心情,心情愉快地站到教室门口,却仍有几个仍在若无其事地吵闹着。我静静地站在门口等了一会儿,希望他们能知道我的出现。结果失败的是我,等了几分钟,吵闹依旧。我无奈地站到讲台前,心里开始发毛。让我心情迅速变糟的还是那么几个不知好歹的小家伙。他们好像根本没有感到老师的存在。唉!今年的孩子,我总是哀叹他们的荣誉感似乎不是很强,老师表扬和批评某些小朋友对于那些调皮的孩子来说根本是不痛不痒。这一情景相信大部分老师都不会陌生。
现在有不少孩子有意注意水平很低,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不知自己想干什么,不知自己该干什么,一副“纯天然”的样子。他们的眼神是漂移的,动作是随意的,注意什么是随机的,行为是难以预测的,思维是混沌的,很像婴儿。有意注意不达到一定程度,就根本无法进入学习状态,也就是说,他们虽然坐在教室里,但并不是“学习者”。这是老师最头疼的。
这是心理发育滞留的表现,一般都是家庭教育失误(溺爱和放纵)造成的,与看电视过多也在关(看电视能强化无意注意)。
经验告诉我们:第一,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水平绝非一是之功;第二,既然孩子有意注意水平太低,要让他听见教师讲什么,只好先借助无意注意了。
我的想法是,只要这种孩子在全班同学中比例不超过1/4,只要这些孩子还没有闹到讲不下课去的程度,就先不管他们,给多数人讲课。即使他们有些干扰,也不怕。新时代的老师必须学会在某种干扰中讲课,鸦雀无声的时代恐怕已经过去了。由于儿童的从众心理在起着作用,过一段时间,这些“不知好歹的小家伙”可能就会有所进步,慢慢地多数就跟上来了。这不可能立竿见影,老师必须耐心,而校长也不要逼老师犯错误。
有的老师面对这种情况,采用大发脾气、厉声呵斥的高压手段,有时也能奏效,小孩毕竟胆小。但是这对学生心灵有伤害,对教师自己的心理健康亦不利,而且会越来越不管事,陷入恶性循环。一旦孩子长大,翅膀硬了,就彻底失败了。我们可以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发动同学做个游戏,说句吸引人的笑话,唱个歌,做个怪异的
动作,把学生的注意力先吸引过来。然后抓紧时间讲课。一旦多数学生注意力松懈,要赶快停止讲课,搞点课上游戏让学生放松,等待下一次机会。
与此同时,教师必须指导这些孩子的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梯度的管束,开展注意力训练。光靠教师,累死也解决不了问题。实际上这是家长把家庭教育的“不合格产品”送到了学校,教师虽然有责任帮助孩子和家长,但是不能承担家庭教育失误的全部后果,那是不公平的。
2 如何对付高段学生上课说调皮话
到了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生活积累,自我意识加强,幽默感来了。课堂上在你不疑难问题的时候插句嘴,让你忍俊不禁,其他同学看着你什么表情,看你怎么处理。刚开始呢,不理,后来忍不住也连幽带刺悠他一句,久之,就变成了和他斗智。怕自己丢不起人,搅尽脑汁对付这家伙。累得慌。怎么办?
面对上述情景,如果你老老实实地沿着这个提问的思路想下去,你可能上当。因为问题的提法本身是一个圈套。当然,未必是提问者有意设置一个圈套,他已经习惯这样提问了,或者干脆说,他已经习惯在圈套中生存了。
其实这个问题换位思考一下,很容易理解。
教师听领导作报告的时候,参加所谓“进修学习”的时候,处于“听讲”地位的时候,在下面说“闲话”的还少吗?可能一点也不比学生少。这时候要问“谁的责任”?他肯定该说“台上讲得不好”了。
这时候如果台上讲课者提问道:“我讲课,你们在底下说闲话,我该如何对付你们?”下面的教师作何感想?
于是你就知道当我们讨论如何对付学生的时候,学生作何感想?
一个优秀教师,当课堂上出现学生说话的现象的时候,他首先想到的是“我讲课的吸引力不够”,其次才考虑学生的缺点。我绝不是说学生没有缺点,我只是说,如果你打算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你就最好首先反思自我。沿着这条思路前进,不久你就会发现,明明有些学生上课总是说话,教师公认如此,可是他到你的课上就不说了。你有一咱本领,能让他没有工夫说闲话。他被你吸引住了。
3 孩子的“自私”心理怎么克服
平日教师教育孩子要礼貌,乘坐公共汽车不要抢座位,要给老弱病残让座。周末,乡下的孩子都带者孩子进城。等车的时候,父母就给孩子交代说:“一会你上车去
占座位,妈妈待会儿上车。”车门开了,孩子们凭借个子小的优势,钻进车里,一会儿占了好几个座位,老人怎么也做不到。孩子的父母上车后,就挨着孩子做下来,有几次我都在车上。但看到老师,他们仍然要抢占坐位,也不给老师让座。
上面这个例子,对于乡下的老师来说是见怪不怪了。明显是家长素质问题,主要是因为家长就没有好习惯,一直这样就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家长自己可能都觉察不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在家长会上,让校长或专家讲讲—— 告诉他们—— 这样做对你的孩子成长不利。
总之,面对一个有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千万不要再说教了,那些话学生可能背下来了,甚至比老师还会说呢!教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深入具体的分析,他的心理问题是什么,他的智力类型是什么,他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他的困难到底在什么地方,从何处突破可以见到成绩,可以建立信心。面对各种课堂行为,我们应侧重过程的逻辑分析,侧重于理智的诊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走向科学,才不至满怀着可爱而盲目的热情。
现在的学生确实惹不起,今日当老师处理问题必须估计学生的个性和承受能力,绝不可以莽撞。同时还应该对家长进行指导。家庭如果不能培训孩子良好的性格,学校的教育负担太沉重了。
参考文献
[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4). [2] 叶澜主.新编教育学教程[D].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