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庄子》中的儒生形象

论《庄子》中的儒生形象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戏剧之家》2015年第06(上)期 总第203期 论《庄子》中的儒生形象 田小林 (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海南海口571127) 【摘要】《庄子》一书中,以孔子及其弟子为代表的儒生们占据着很大的篇幅,且与历史原型相比,他们 的形貌显然被改造过。他们或是满口“仁礼”的迂腐者;或成为道家思想的膜拜者;或蜕变为庄子思想的代言人。 造成儒生形象如此复杂的原因与儒道两家思想观念以及社会地位有关。 【关键词】庄子;儒生;形象 中图分类号:106 文献标志码:A 谈及儒生,就需要对儒生有个明确的定义,儒的概念汉 代早已有之,根据王力和吕叔湘先生主编的《汉语大字典》 的解释,儒生即儒士。指通儒家经书的人,特指崇信孔子学 说的人。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因此孔子往往是儒生形 象地象征。《庄子》一书,内、外、杂一共33篇,其中涉 及孔子的达2O多篇,几占三分之二,孔子在书中出现的次 数有44处,同时,笔者在阅读作品过程中,发现除孔子外, 还有一些人的出现也较为频繁,如颜回、子路、子贡、常季、 冉求等。根据儒生的定义,这些孔门弟子理应属于儒生之列。 然而,学术界对《庄子》一书中儒生形象地研究,目前讨论 最多的是孑L子的形象,那么以孔子为代表的儒生们在《庄子》 中却呈现出了生动地儒生群像画谱。 一、勤奋好学的儒生形象 在《庄子》中,无论是孔子或是其弟子,无一不具备这 一品质,如在《德充符》中,孔子听弟子常季说了鲁国兀者 王骀的故事后,认为其是“圣人”,即表示“将以为师”, 并将“引天下而从之”。在《渔父》里,作者借渔父之口称 赞孔子,“甚矣,子之好学也”,同时,孔子自己也称:“少 而修学,以至于今,六十九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俨然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更有《大宗师》篇中,当其 弟子颜回说他已达到“坐忘”之境时,孔子很是赞赏,并直 言“丘也从而后也”,孔子认为弟子颜回能忘遗如此,定是 大贤,自己虽为其师,却落于其后,后而学之,正是自己所愿。 由此可见,孔子还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 孔子弟子继承老师的虚心好学精神。《庄子》中多次写 到弟子们向孔子请教,如《人间世》,颜回想去卫国教育卫 灵公怎样才是为君之道而向孔子辞行,在这里,颜回毕恭毕 敬,处处征询老师的意见,用了两个“则可乎?”并说“吾 无以进矣,敢问其方。”当孔子得出用“心斋”方法时,颜 回又继续问道“敢问心斋”。在书中,颜回共向孔子提问请 教了7次,可见其好学好问之精神,另外亦有多处常季、子 贡、子路、冉求等人向孔子求学之处,除了请教孔子,在《天 运》和《天地》中,子贡还分别拜倒在老聃和汉阳丈人之下, 好学精神实在可嘉。 二、虔诚的求道、传道者形象 既然儒生们有勤奋好学的品质,那么在《庄子》中,他 们学的是什么呢?答案是“道”,以孔子为代表,《庄子》 中,孔子经常问道,仅向老子问道就有8次,其中《天道》 四次,《天地》、《田子方》、《天运》、《知北游》各一次, 面对老聃时,孔子时而“请问游是”,时而“愿闻其方”, ・278・ 文章编号:1007一O125(2015)06一O278—02 时而又称赞老聃“夫子德配天地,而犹假至言以修心。古之 君子,孰能脱焉 。孔子对于道,惑则有所问,学则有所悟, 《山木》篇中写孑L子被困于陈蔡之间,几近于亡。 再如《人间世》中从为政与为人方面对颜回进行了训导, 而且道出了庄子哲学范畴中的一个重要命题一“心斋”。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 虚者,心斋也”。《大宗师》中颜回对孟孙才母死而居丧不 哀,却有“善处丧”之名而表示怀疑,因为这种行为不符合 儒家至“孝”“礼”的伦理规范,而孔子却为之辩解说“夫 孟孙氏尽之矣,进于知矣”进而又解释“不知所以生,不知 所以死;不知就先,不知就后;若化为物,以待其所,不知 之化己乎”,孔子在此处的言论,可谓得庄周关于生死观理 论的真传;在《知北游》中,冉有请教孔子“未有天地可知 耶”的问题,孔子循循善诱一番,最后说“有天地生者物耶? 物物者非物,物出不得先物也,犹其有物也”,这与庄子在 《庚桑楚》中所说的“万物出乎无有,有不能以有为有,必 出乎无有”如出一辙,另外在《徐无鬼》中,孔子也阐明“夫 大备矣,莫若天地。然奚求焉,而大备矣。知大备者,无求, 无失,无弃, 不以物易己也。反己而不穷.循古而不摩,大 人之诚”。此处从孔子口中道出来的全是道家的清净无为, 淡然忘怀之理,由此看出孔子已成为极力传道的道家使者。 三、拘礼守仁的迂腐者形象 庄子认为仁义“乱人之性”。(《天道》)他讽束0说“窃 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肤箧》), 他认为,世上之所以会出现“盗贼”,就是那些自称为“圣人”、 “圣智”的统治者自己造成的。在《马蹄》中,作者还尖锐 地指出:“白玉不毁,孰为硅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毁 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批判儒家圣人过分强调仁礼 而毁弃无为之道。并在《天运》中一针见血地说出“虎狼, 仁也”, “至仁无亲”的话语,庄子对儒家标榜仁义,欺世 盗名,是极为憎恶的。因此沾满“仁义礼乐”之味的儒生们 自然成为他非难的对象。《天运》中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 而老聃听后则说“夫仁义僭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在 老子看来,仁义毒害人心,其祸乱没有比这更大的了。 《庄子》还多次提到儒生造作拘礼的情态,孔子则是践 行此标准的楷模。《渔父》篇生动刻画了孔子拘泥于礼的形 象,在此,孔子一连四次“再拜而起”,如果说渔父是位得“道” 高人,那么孔子的“拜”还尚可理解,更有甚者,在《盗跖》 中,孔子求见盗跖,卑躬屈膝,低声下气,(下接第285页) 剧本欣赏 曹龙钰:杏林医者“心”,薪火永相“传” 只为同一个梦想:与健康同行;我们驻足只为同一个渴 五  海外留学生A我来自亚洲,对中医怀揣着浓厚的 望:传承中医药延续至今济世救人的愿景。我们爱你, 兴趣。这里是梦想照进现实的神奇殿堂,一根小小银针 沉淀心底;我们爱你,璀璨亮丽;我们爱你,玄妙神奇。如此玄妙,针灸技艺举世无双。我来到南中医,我对这 让我们在南京中医药大学潜心学习、刻苦钻研,使中国 片土地爱得深沉。 古老的传统医学之光在五洲闪亮。 B我来自美洲,我对中医有强烈的好奇心。草药 幽幽清香弥漫的南中医是我传承中医文化的源头,它铸 就了海内外关注的辉煌,磁石般的吸引力让我沉浸于中 医的精妙绝伦。 【所有人一起上台。 A今天我来了。 B今天我来了。 C今天我来了。 , C我来自非洲,我怀揣着祖国的使命来这里寻求 中医文化的洗礼。望闻问切的医术博大精深,我们的国 家需要这样的技术,我们的人民需要这样的药理。 合今天,我们来了。是南中医让我们齐聚一堂, 只为让千年流传至今的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我们是奋 斗者,我们是坚持者,我们更是传承者。 A南中医是根基,由前人学者奠定,我们不怕一 D 我来自欧洲,我带着西医的头衔来到南中医。 医术的发展需要中医的融入才能绽放更美的风采,吐露 健康自然的芬芳。 路虎狼豺豹。 B南中医是源泉,遨游于书海文献,让我们不断 地增强力量。 E我来自澳洲,从小就听说中医养生之道。为了 C南中医是起点,让我们由此出发,走上中医药 强身健体,我来到这里勤学苦练;为了修身养性,我来 的求学之路。 到这里埋头研究。 合让我们以南中医为肇始,带着梦想出发,为实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我们都为中医无穷的魅力 现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而努力,让全人类的资源共享、 所折服,我们携手进入中医的神秘世界,我们共同接受 文化共享,传承中医经典文化,让中医在五湖四海熠熠 合药理的磨练,我们一起学习中华民族的精髓。我们相聚 生光。 (上接第278页) 先是“趋而进,避席而走”,接着“再拜趋走”。对千夫所 包括拘礼守仁的迂腐者形象及巧言令色的伪善者形象两类。 指的大盗也如此拘礼,其迂腐形象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倡仁义,举礼乐,他们均有 种忧国忧民和以天下为己任的主人翁精神,他们品德高 四、巧言令色的伪善者形象 司马迁说庄子是“诋訾孔子之徒”,说他“剽儒剥墨”。 尚,自信贤能,是被褒扬的对象。造成前后两者儒生形象差 一《外物》中, “儒以诗礼发冢”与“演门有亲死者”两个寓 异如此之大的原因主要是这两部作品分别代表儒道两个不  言,于儒生的伪善本质揭露无遗。大儒小儒念的是诗礼,但 同的学派,作者从各自的立场出发赋予了儒生的不同情状。 . 慕赏而已。又如《田子方》中“庄子与鲁哀公论儒服”的故 参考文献:【1】曹础基.庄子浅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2. 事,具有深刻地讽刺意味,-i ̄rg言讽刺“儒士”虚伪者甚多, [2]司马迁.史记.老庄韩非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 大都故作姿态,沽名钓誉,自欺欺人,深刻揭露了鲁国穿儒 [3高庆荣,黄发平.《庄子》中不同的孔子形象分析田.3]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4(1). 甚至对儒家至尊孔子,庄子亦毫不留情,《盗跖》中,作者 [4】任振镐.《庄子》的孔子人物形象论Ⅱ】.江苏教育学 借盗跖之口,痛斥孔子,盗跖听说孔子求见勃然大怒,双目 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圆睁亮如明星,骂孔子是“巧伪人”,毫不留情地驳斥其摇 [5]李霞,李峰.从《庄子》中的孔子形象看先秦儒道 唇鼓舌,专门制造是非,用以迷惑天下的诸侯,使天下的读 冲突U】.安徽史学,1996(1). 书人全都不能返归自然的本性,而且虚妄地标榜尽孝尊长的 [6老子.道德经[6]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55. 断等等都是骗人的。庄子对儒生虚伪的揭露可谓入木三分, 主张以侥幸得到封侯的赏赐而成为富贵的人。在这里,孔子 被骂得惨不忍睹,狗血喷头。 综上所论,《庄子》中,儒生有着或正或反的两面性。 一干的却是盗坟挖珠; “孝”是儒家道德之本,但揭穿一看: 服者众,而能有其道者仅有一人,什么称天时地形,事至而 1982.2143-2144. 【7】陈国庆,何宏.《论语》注释、翻译、评析[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9):236. [8]崔大华.庄学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2.545,231-232. 方面,儒生是作为被肯定,受推崇的正面形象出现的。这 包括勤奋好学的儒生形象和虔诚的求道、传道者形象两类。 [9吕律.论《庄子》中的孔子形象Ⅱ】9].陕西理工学院学 另一方面,儒生又作为被否定、被批判的反面形象出现。也 报(社会科学版),1986(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