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发展及现实意义
作者:申 锋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21期
摘要:“灌输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灌输论思想已初具萌芽,列宁根据时代的需要,系统地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灌输论思想传入中国后,经过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实践,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灌输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灌输论;理论源头;发展完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F12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1-0003-02
“灌输”,即“从外面输入某种思想。相对于自发论。”[1]“灌输”一词源于拉丁文,有“注入”、“插入”之意,它包含了借助一定的物质力量达到某种目的或结果的意思[2]。可见,“灌输”一词带有非常强烈的主动性:A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一定手段使B接受A传递过来的思想。相对来说,A对B具有主动性。正是由于B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这种状态妨碍了B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而A则相对具有高于B的这些能力,那么A就有理由对B进行“灌输”这一行为。 从“灌输”上升到“灌输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下面就系统考察一下“灌输论”的思想源流,分析“灌输论”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理论源头
1.最初表达:《〈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在1843年底撰写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首次提到了灌输论的思想。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这个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3] 在这里,解放的“头脑”与解放的“心脏”的结合,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进一步强调:《共产党宣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说道:“共产党一分钟也不忽略教育工人尽可能明确地意识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敌对的对立”[3]。因为工人阶级生活于贫困之中,缺少教育和文化,这就使得他们不可能进行理论创造。社会主义最初只能由“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的、“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4] 提出来。
3.对蒲鲁东主义者的批判。蒲鲁东主义者在第一国际伦敦代表大会和日内瓦大会上抛出了“不让脑力劳动者参加国际”的建议,对此,马克思告诫工人阶级:“工人们所具备的一个成功因素就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是人数众多;但是只有当群众组织起来并为知识所指导时,人数众多才能起决定胜负的作用。”[5] 工人如果没有知识所领导,最终将会成为一盘散沙而走向失败。蒲鲁东主义者“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排斥一切文人等等上面”的行为是“荒唐的”[6],国际委员会“坚决反对只有工人才可以被任命为我们协会里的负责人员的原则”[7]。
4.恩格斯的再次阐述。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完成解放世界的事业,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而“深入考察这一事业的历史条件以及这一事业的性质本身,从而使负有使命完成这一事业的今天受压迫的阶级认识到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这就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即科学社会主义的任务。”[8] 这段话指出灌输的目的就是使无产阶级认清自己“行动的条件和性质”,从而完成自己的使命。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形成“灌输论”思想的体系,但是他们已经零散地表述出来,这是对“灌输论是列宁主义的观点,不能把它笼统地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9]的观点的反驳。综上,马克思恩格斯的“灌输论”思想主要有下面几点:第一,工人的运动要与理论紧密相结合。第二,先进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是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的,而是由少数理论家创造的。第三,所要灌输的思想,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第四,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向工人阶级灌输社会主义思想的过程中,要反对机会主义和教条主义。 二、列宁对灌输论的完善和发展 (一)考茨基:列宁之前的贡献
1901年10月,正当伯恩施坦主义盛行的时候,考茨基参加了反对伯恩施坦主义的斗争,对自己的“灌输”思想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社会主义意识不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的直接的结果,它们是在不同的前提下并列地产生的,而不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的。(2)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现代社会主义是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一阶层中产生的。(3)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的东西,而不是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清无产阶级的地位及其任务的这种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中去。假使这种意识会自然而然地从阶级斗争中产生出来,那就没有必要这样做了。”[10] (二)《怎么办?》之前对灌输论的表述
在列宁重申“灌输论”的时候,是俄国经济派盛行的时候。经济派推崇伯恩施坦主义,推崇工人运动的自发性,否认党的领导作用。经济主义思潮的发展加剧了社会民主党人的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由此,列宁开始了对经济主义的坚决斗争:(1)在《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1894)中,列宁引用考茨基的话提出:“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它应该把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并灌输给工人。”[11](2)在《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及其说明》(1895—1896)中,列宁指出:“社会民主党对工人的阶级斗争所能给予的帮助应该是:在工人争取自己最迫切的需要的斗争中给予帮助,以提高他们的阶级自觉。”[12](3)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1897)中,列宁重申普列汉诺夫的观点,系统阐发了“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行动”的论点[13]。(4)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抗议书》(1899)中,列宁明确提出“只有革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才能成为工人运动的旗帜。”[14] (三)最终完成:《怎么办?》
列宁在1901—1902年所写的《怎么办?》中系统地阐述了“灌输论”思想:(1)工人运动不可能单独产生科学社会主义。“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11](2)社会主义学说是从资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中发展起来的。“现代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按他们的社会地位来说,也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0](3)自发的工人运动容易受到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控制。这种“原因很简单: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10] 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工人的影响。”[10](4)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要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给工人,即只能从经济斗争外面,从工人同厂主的关系范围外面灌输给工人。”[10] (5)工人政党担任“灌输”的主要任务。社会民主党是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的结合,“我们应当既以理论家的身份,又以宣传员的身份,既以鼓动员的身份,又以组织者的身份‘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0] 三、坚持灌输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后,为新中国的成立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现代化迈进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对“灌输”本身,目前还存在着很多质疑和曲解之声:(1)把“灌输论”等同于“强迫灌输”、“填鸭式灌输”;(2)认为无产阶级夺取国家政权后,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灌输论”已无必要;(3)认为有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者不再需要进行理论灌输。
反对这些对“灌输论”的质疑和曲解,就具有了现实的意义。第一,坚持灌输论,对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重要意义。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社会主义的思想必然会成为统治思想,必须进行“灌输”教育。但是,这种教育主要依靠理论的征服力量,而不是无理的强制。第二,坚持灌输论,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有重要作用。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道:“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4]《中国共产党章程》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抵御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扫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努力使中国人民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民。”[15]如何把这种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广泛传播,最终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规范,这就需要进行“灌输”。第三,坚持灌输论,对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球化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全球化把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强加给社会主义国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K].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136.
[2]陆有铨,戚万学.关于中国道德教育的几点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0,(2):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306.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588-590.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6-607.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85.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91.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60. [9]李少军.马克思主义与灌输[J].兰州学刊,1988,(6):57. [10]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8-79. [11]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84. [12]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88-443. [13]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5.
[1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093/67507/6429849.html,2007-10-25.
[15]《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部分修改,2007年10月21日通过)[EB/OL].http://cpc.people.com.
cn/GB/64162/64168/106155/106156/6439183.html,2007-10-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