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XX学校 XX老师
课程名称 章节名称 《算法设计》 授课班 高二 学时 1 FOR/NEXT循环语句及应用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 (1) 了解算法和计算机程序的基本概念,理解程序执行的基本结构,了解计算机程序执行的基本过程。 (2) 了解算法的表示方法;能用自然语言、流程图、伪代码等方法描述算法,重点掌握流程图描述算法的方法。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VB的Command、Textbox、Label等控件的功能及属性设置; 2、掌握FOR / NEXT 的语法,理解循环结构的要素: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 3、能灵活运用循环语句独立编程解决一些难度不大的实际问题; 4、在掌握FOR / NEXT的基础上,能在5~7分钟内编程绘制出数学中的抛物线、二次函数等常用函数的图像。 过程和方法: 1、初步学会程序的调试,懂得过程中错误的排除方法; 2、进一步掌握应用程序的开发步骤和过程; 3、能够通过模仿、续编的方法,编写出高中数学常见函数的图像的程序; 4、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自主探索学习的能力,学会共同协作。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探索现代科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培养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精神。 1、 高中的学生,思维较活跃,课堂上表演欲强,对计算机有浓厚的兴趣; 2、 学生已掌握了VB程序的编程环境与运行方法,了解顺序结构和选择结构的程序执行流程,具备一定的算法基础和比较、归纳能力,掌握了基本作图语法; 3、 由于《算法设计》较抽象,所以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尤其是女同学,而绝大部分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对计算机动画非常感兴趣,所以在在循环语句的教学上可以与动态作数学函数图像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特征 知识点 学习 学 编 号 目标 习 理解 1 目 掌握 标 描 掌握 2 述 运用 项 目 教学重点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Command、Textbox、Label等控件属性的设置 Fox / next的语法、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 掌握与作图相关的方法如scale 、pset 等的使用 能运用for /next循环语句作高中数学函数图像。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采用任务驱动,精讲精精练的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本节课重点是掌握FOR/NEXT循环语句的语法,并能运用其来编制简单的小程序。 教学难点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绘制流程图,确定循分组协作与竞争相结合,采用环变量和循环体。能够把解决问题的步骤清晰、直启发式教学。 观地表示出来,并能正确地编写代码及进行调试。
知识点 学习 媒体教学使用媒体内容要点 编 号 目标 类型 作用 方式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激趣 课件 中国有部分地 区仍然缺乏粮食 激趣 互联网 “超级水稻之 父” 袁隆平介绍 设疑 计算机统计分析水稻试 教室 验结果 掌握 课件 VB语言的FOR 循环语句的语法 掌握 课件 FOR 循环语句 的执行过程 应用 计算机课本P52的实践 教室 练习1 的①、③ 应用 课件 利用所用的知识 作抛物线图像 掌握 课件 知识的总结 B G E C D A G J B I E C E E B F 所 得 结 论 激趣引课,要珍惜粮食 体现袁院士 “灵感=知识+汗水”的内涵 用VB编程分析试验结果 掌握FOR 循环语句的语法及注意事项 掌握FOR循环的执行流程图 巩固FOR/NEXT 的语法及执行过程 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函数作图 巩固所学的知识 占用媒体时间 来源 1’ 2’ 3’ 3’ 2’ 3’ 5’ 3’ 自制 互联网 自制 自制 自制 自制 自制 自制 教学媒体(资源)的选择 计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 2.4 程序的循环结构——For循环语句 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 Next 循环变量 For循环语句注意事项 (1) 循环变量为数值型变量 (2)初值、终值、步长均为数值表达表 (3) 初值小于终值时,步长应为正数;初值大于终值时,步长为负数;省略step时,步长为1 书 设 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结构: 课件1 开始 “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就能养活中国”。 ——袁隆平。 袁隆平被誉为“超级水稻之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从袁隆平的超级水稻研究的故事入手,通过陈婷同学成功的研究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拉开本节教学的序幕。 情意导入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结 构 的 设 计 课件2 学生上网查找袁隆平事迹 课件3 探究“超级水稻试验统计分析” 学生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试程序 归纳总结VB语言的 课件4 FOR 循环语句的格 式、功能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step 步长 语句组 Next 循环变量 归纳总结VB语言的 课件5 FOR 循环语句的 执行流程图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教师作点评 课件6 课件7 知识应用——作抛物线图像,并通过作图总结出二次函数的性质(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 课件8 教学内容和 教师的活动 课堂总结 媒体的 应 用 学生的 活 动 教师进行逻辑判断知识点 编 号 2.4-6 形 成 2.4-7 性 检 测 学习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目标 熟练 一、填空题: 掌握 ①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for A=1 to 10 Print A next End sub ② Private sub Command_Click() For a=100 to 1 step –1 S=S+A Next a Print “S=” ; S End sub 问:说说以上两个程序在执行过程中,变量A的值的变化情况; 以上两个程序在循环结束时变量A的值分别是( ); 以上两个程序的循环的次数分别是( )次; 写出程序的运行结果。 综合二、编程:作二次函数 y=a(x+b)2+c 的图像。 应用 要求:二次函数的系数 a、b、c及作图的速度d可以控制, 要灵活运用fox / next 循环语句进行作图。 信息分析:正确运用循环语句动态作函数图像,通过控制作画速度深技术入、仔细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二次与数函数的性质。 学整 合 界面设计可参考下图:
知识点 学习 编 号 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参考源代码: Private Sub Command1_Click() Scale (-200, 300)-(200, -300) Line (-130, 0)-(130, 0) Line (0, -150)-(0, 250) Line (125, 8)-(130, 0) Line (125, -8)-(130, 0) Line (-3, 240)-(0, 250) Line (3, 240)-(0, 250) a = Text1.Text b = Text2.Text c = Text3.Text d = Text4.Text For x = -100 To 100 Step d y = a * (x - b) ^ 2 + c PSet (x, y) Next End Sub Private Sub Form_Load() Text1.Text = 0.2 Text2.Text = 2 Text3.Text = -30 Text4.Text = 0.1 DrawWidth = 2 End Sub 形 成 性 检 测 信息技术2.4-7 与数学整合 形 成 性 评 价 形成性练习题中的填空题完成得很好,准确率达到95%以上。综合应用题有一定难度,由于要求作图的参数可以控制,并要求能控制作图的速度——循环步长的利用,所以一开始时有部分学生不知如何入手。后来通过分组讨论,并作适当的提示后,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完成任务,而且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兴趣,很有成就感。部分学生还编写出作双曲线、椭圆的图像(用参数方程的方法)的代码,而且交互性很好。总体来说,本堂课效果非常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 本堂课能突破传统的教学设计,很好地进行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的整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能抓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深入进行课堂教学。对一般学生而言,《算法设计》在较短时间内很难熟练掌握,更不用说运用了,所以按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一般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而高中数学的函数图像,也是一个重点、难点,我把两者结合起来,即让学生自己编程,动态观察函数图像的变化规律,从而总结出函数的性质,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更能主动积极地运用VB编程进行研究,可谓一举两得。 2、在讲授这堂课前,一定要先介绍如何在VB中设置坐标。因为在VB中,默认的坐标在左上角,而且Y轴的正向是向下的,这里使用 Scale ,使窗体的坐标与数学的坐标一致。 3、由于学生的计算机以及数学的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对学生进行了适当的分组,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小组成员的协助下顺利地完成实验。 4、在理科班,可以分组分别编写抛物线、圆锥曲线等不同图像,让他们进行小组比赛。 教 学 反 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