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呢,我想先把两个版本的《画皮》大概内容概括一下。
先说文言文《画皮》吧。男主角王生是一个平民百姓,在路上遇到的一自称为逃离其夫原配的打骂而出逃的女人。王生看上了那女子,遂将其带回家,藏于书房中,且动了坏心思。一道士告王生家中有妖气,王生不信,归家中,夜里发现女人为一厉鬼。遂寻道士求救。是夜,女鬼撕毁道符,并将王生杀死取心。道士杀死厉鬼。王生原配忍辱救活王生。
接着电影版《画皮》。该电影的主题元素是“爱情”。一个多角恋的故事情节。此版中,多了一个与王生同生共死的兄弟但又是情敌的庞勇;一个捉妖的,一个蜥蜴精(爱小唯,为其杀人取心)。王生是一军人,将厉鬼—--小唯口中的马匪手中救出,并带回家中。厉鬼爱上王生。原配佩蓉发现小唯为吃心的厉鬼,但受其威胁喝下妖毒,变成白发魔头。王生相信佩蓉为鬼,将其刺死,但仍爱佩蓉。自杀后,厉鬼绝望后自裁,所有人复活。
从以上概述中看出,改编过的,将原著的主题改变了。原著旨在讽刺王生爱美,不分善恶。电影将爱情元素突出,可以说是与原著大相迳庭。
关于原著,聊斋主要就是借助人神鬼魅的故事来反映现实,讽刺现实。正如最后一段的“异史氏”曰“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哀哉!”其实就是蒲松龄自己的观点。这仅仅为情节简单的文言短篇小说,在人为鬼所惑所杀、鬼被制服、人死而复生的主要线索之外没有旁逸斜出的枝蔓。 对于改变过的电影,有赞赏的有拍“板砖儿”的。
拍板砖儿的主要是认为导演严重的脱离了原著的主题,除了借用了原著中的人名,其余均为另一个故事。完全与原著相去甚远。意为不尊重原著。也说其(导演)
根本就不了解原著,瞎编乱造。从此方面来看,诚然,违背了原著的意愿。 但是,除却与原著的大相迳庭外,单独看此电影,还是有许多可看之处的。一个富于恐怖色彩的简单的鬼怪故事变为了一段充满温情的多线交织的爱情传奇。电影多加了许多故事情节,一是为了吸引更多的观众到电影院买单,二者也是使影片的情节更加充实丰满,可看性更强。电影中有一条主线(王生,佩蓉,小唯的爱情纠葛),辅线三条(一,庞勇对佩蓉的爱,二,捉妖者,三,蜥蜴精对小唯的爱)。 原著与电影相同之处是王生妻,陈氏,均为了王生“忍辱负重”。不管是原著中的啖乞人之痰,还是电影中的为其夫不受迫害,邻人不被杀死,饮下妖毒。这一部分都是在赞扬陈氏对王生的爱,但是原著稍有粉刺意味。认为陈氏亦如王生一样愚且迷。电影是将此情节扩大化,夸张化。极大的凸显了王生与佩蓉之间的爱情故事,也导致了最后小唯的醒悟与放弃。
单看此电影,这确实是一部令人泪垂的爱情故事。虽然也不免俗,可是,那些为所爱之人心甘情愿的放弃生命,仍然让我为之动容。
最后,关于原著和改变的关系。我认为,不管是什么影视作品,最基本的原则还是要忠于原著,不能自己另创出一个故事来。这样电影开篇写的改编自《xxx》就会使未读过原著的观众产生很大的误解。
华东师范大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