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安德烈,夏特落剧院有多少座位?”安德烈“我不知道,一千五······两千吧······(拿出一张打印的夏特洛剧院的图片)我从网上找到的。”“两千!”妻子,安德烈点头,“安德烈,我要跟你离婚·······”,二人静默,“如果你不去的话!”相视而笑,相濡以沫的笑。短短几句话,却让我的心跟着大起大落。我一直认为观剧最能触动人的还是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感情,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
该剧简介:指挥家安德烈在他任职俄国歌剧院首席指挥时,因为拒绝遣散犹太人的乐手,自己被迫离开这个乐坛。三十年后,他还是在乐团,但是却不再是优雅的指挥家,只是个乐团清洁小老头,他的曲目只是在他心里无数次的响起,三十年前未完成的演出,带给他三十年的遗憾,偶然的机会,他得知乐团可以到巴黎的音乐厅演出,为了弥补遗憾圆梦,安德烈将同样沦为清洁工的乐团老友以及流浪在各行各业的老团员们聚集起来,一起假扮成管弦乐团团员,浩浩荡荡历经困难,冒充到巴黎演出,英雄迟暮,再度得到掌声与喝彩,谢幕······
有人云人生如梦,有人云人生如戏。用美学的观点去看这部剧,对于尚未透彻理解美学内涵与魅力的我来说,只能是泛泛而谈。比起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宁愿用一个小角度去剖析自己跟影片的共鸣,——从审美与人生看交响人生,看戏中的他们、戏外的我们,看音乐、看人生。
看音乐。
影片撼动人的高潮应该就是最后的那一曲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了。剧中的的主人公们历经三十年重新演奏,由刚开始极端的尴尬走向最后极端的和谐,其中各种应该包含着他们三十年的辛酸苦楚,悲欢离合,一步一步的,生活与精神上的实践。
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是人生实践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整个人生可以看作一个审美和艺术活动的舞台,同样艺术和审美的舞台亦是浓缩着的人生实践,一群暮年的音乐家们过了大半辈子,就算都因为某些原因沦为最最平凡的讨
生活的人,却依然不曾失去对音乐的热爱,再过三十年依然能演奏出伟大的乐章,他们有审美的心情,在平凡的生活实践中提升自己对音乐艺术的感悟,在人生中获得内涵、意味、情调。在日常的现实中,审美活动不仅是人类生存实践的一种样式,而且是与生存本身最契合、最相通的一种式样。生活与音乐的和谐。其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中,影片中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完美演绎,源于他们对音乐的求知、审美、意欲。再次,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是以人生为实践的源泉,在审美状态中,人往往可以忘乎所以,忘情的投入到大自然或文艺作品中去,从而从人的日常有限的状态中超越出来,达到一种升华。无论是在西伯利亚的大雪中疯子一般自奏的丽亚,还是在夏特洛剧院热泪盈眶的演奏女儿安娜,她们的忘乎所以其实足以说明音乐已经成为了她们生命中所不能缺少的元素,是她们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复杂,简简单单的对于音乐的痴迷。
那是他们的音乐,而对于观众的我们呢?我们又是以怎样一种审美眼光来看待中品味剧中的音乐的呢?我不懂柴可夫斯基,也不懂小提琴协奏曲,但是就是被感动了。作为观众我们往往是把音乐和剧中人联系在一起去听音乐的,无可避免的主观主义情怀,尽力的与他们的审美活动去契合,被这种美深深的感动。
影片的重要部分——音乐,戏中的他们懂音乐,戏外的我们即便我们不是音乐爱好者,但我们内心对于音乐始终有一种亲切感,和极大的尊敬,能在影片中一起陷入到这种审美活动中,物我两忘、物我交融。
看人生。
影片中,有安德烈的人生,有安娜的人生,也有乐团老友们的人生,各自不同却有交集的人生。三十年前,三十年后,不同的人生境界,因为阅历因为沉淀。
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境界在人与世界的实践中关系中生成,境界的本体之根深植于人生实践,审美、实践、人生境界,三者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乐团的每个人,经历过人生实践,培养了审美情趣,在人生修养中不断生成人生境界。然而不同的人,对于生活的觉解和了解程度是有区别的,因而,尽管每个人都面对着相同的宇宙,置身于大致相同的生活之流中,但是,生活过对每个人却显示出不同的意义,而每个人处身于不同的人生境界中。像安德烈和安娜,虽然他们
同样是面对的是一场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演奏,对于安德烈来说,是一个三十年来梦想的实现,在演奏柴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交响乐中达到人生的终极目标。我想,他即使很快死掉 ,也会安祥地阖上眼帘。他的人生境界已经向审美境界、艺术境界生成他的音乐已经与其自身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天地境界。而对于安娜来说则不尽相同,安娜只有29岁,虽然是极高的音乐造诣,却不像安德烈一样经历过三十年的不顺与沉淀,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对于安娜来说应该是一个秘密的揭晓,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对音乐的重新感悟,使她不算长的人生开始走向另一种人生境界,走向一种更高的审美活动与情趣。当然乐团五十五个人,安德烈的妻子,安娜的经纪人,甚至是演奏时被绑上的油气大王,有着不同的人生态度,各处于不同的人生境界吧。
那是他们的人生,而对于观众的我们呢?我呢?我们又是以一种怎样的审美眼光来看我们自己的人生的呢?人生不可能复制,和剧中的他们处于有着很大区别的生活环境中,或许我们不能感受大他们那种忘我的人生境界,当然,也不必去效仿,我们能做的是从影片中得到感悟,玩味自己的人生。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现在的我觉得有点浑浑噩噩的过日子,悠闲小资,只是在考试时才找得到认真学习的时间,存在感是那么的弱,找不到一个值得沉迷于其中的生活、文学亦或艺术情趣。只能说我还有时间,慢慢求索吧!纵使不能看了影片而顿悟,但它多多少少能改变一点我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
影片的笑与泪是贯穿的,惯有的欧洲的黑色幽默让人时常会捧腹大笑,而剧情的发展往往又让人泪光闪烁,我觉得此片应该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影片,尽管有一些别扭的政治题材。结尾我认识非常好的处理,在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的演奏中,安娜身世谜底的揭晓,各个人之后人生的转折,一幕一幕融入在这场音乐会之中。和谐了。给人一种为之动容的欣喜、激动、和美丽。
用审美和人生的观点和自己的感悟去看这部影片,从人、音乐、人和音乐的和谐中窥探别样的审美活动和人生境界。在和谐中啼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