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教案绿字好处
【篇一:《泊船瓜洲》教案_和教学反思_】
泊船瓜洲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方法体会《乡愁》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叫学生背诵《静夜思》, 引出课题。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
3.解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 初读全诗,了解诗意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
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 “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 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 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 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四、精读全诗,想象诗境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5.齐读
五、美读全诗,体味节奏
拓展阅读余光中《乡愁》
过渡:王安石与我们南京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老师还要介绍一位漂泊海外南京关系密切的现代诗人——余光中。
(1)教师简介余光中: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这篇作品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领悟
听老师读一读,看看自己有没有体会。
(3)学生自读
通过自己读,听老师读,有什么感悟?
五 作业
给下列诗句选择合适的字,并说说理由
1.满过绿入到 春风又()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板书设计:泊船瓜洲 王安石简介 诗题 诗歌 瓜洲、京口、钟山位置图
《乡愁》诗
教学反思:在研磨教材教法的经历中,常会有许多的灵感。通过备课、开课、研讨活动,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上又有新的突破。特别是和同事与专家的讨论,更是一种教学观念和理念上的一个洗礼。我希望能把自己所积累的教学经验理论化,做一些课题研究,进一步升华,以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同时自己的在历练中也不知不觉地促进了专业成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教学是一项缓慢而美好的事业,我将会在这条漫长的路上,争取去做一名有底蕴、有情怀、有思想的语文教师。
【篇二:泊船瓜洲教案】
泊船瓜洲》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泊船瓜洲》,了解诗意。
2、理解《泊船瓜洲》一诗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4、朗诵、背诵、默写《泊船瓜洲》。
重难点、关键
1、了解诗句意思。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上课之前,老师要考考大家,还记得我们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学生举手发言) 今天这节课,我们再学两首很有名的古诗,先学习宋朝的大诗人王安石写的《泊船瓜洲》。
二、揭题
王安石,听说过吗?王安石是宋代的一个大政治家,知识渊博的学者,还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这首诗,是他坐着船沿着长江行驶旅途中写的。那么,是在旅途的哪儿写的呢?
瓜洲在长江的边上,如果这是长江(画长江),瓜洲呢?就在长江的北岸(画“ ”标出瓜洲的位置),那“泊船瓜洲”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泊”的意思?
刚才,我们了解了诗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弄懂了诗题的意思,这“知诗人,解诗题”(示 卡片),是学习古诗
三、解诗。
1、学生自由读诗,读通,读顺。
2、指读。
3、对照注释,小组合作解诗意。
4、学生交流后汇报,并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5、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首诗的?
小结:
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是(示卡片: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会意境
1、在这明月之夜,诗人站在船头,都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呢?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放《春江花月夜》)
2、明月之夜,诗人钻出船舱,立在船头,向南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由这诗人想??现在已是春天,诗人的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青山??绿水??田野??江岸??最后,诗人望着明月,又想到了什么呢?(音乐停)诗人看到想的情景,你们看到想到了吗?如果你是诗人,你能说说看到些什么,想到些什么吗?先在下面说说看,一人说,其他人补充。(学生相互议论,教师巡视指导)
3、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 。
四、体会用词的精妙。
1、刚才,我们扮演诗人想得非常好,想到了诗人脑海中浮现的许许多多的美景。这么多的美景,诗人是用哪句话来概括的?
2、“春风又绿江南岸”七个字就概括了这春天的美景,那么,这句诗中哪个字用得特别好?
(1)据说王安石在选用这个“绿”字之前,曾经换了十多个字。有“到”、“过”、“入”、“满”等等,最后选定了这个“绿”字。这个“绿”字好在哪里呢?我想诗人在吟这个“绿”字的时候,一定翻来覆去吟诵,比较。让我们也来用“到”呀,
“过”呀??吟诵吟诵,比较比较,好不好?
(2)那“绿”字好在哪里呢?
3、齐读后两句。
这里还有个“又”字。说明了时间过得——?
“何时”呢?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学到这儿,我们想到了另一首写诗人在明月之夜思念家乡的诗,是哪一首?
4、小结学法
“想意境,悟到了诗情”。(示幻灯)
5、下面我们来听这首诗的朗读,大家再体会体会,看哪些同学想到了意境,悟到了诗情,
我就看你们的表情。(放配乐朗读)
6、指导背诵
这么好的诗,我们应该能够背下来。会背吗?(同桌互背)
五、总结
六、作业:
选词填空:
1、旺 浓 闹
红杏枝头春意( )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 )一池春水。
总评:
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
过程 本质所决定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能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分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掌握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始与学生商定学习方法,课中放手让学生学习、注重良好习惯的培养,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探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重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资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进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学习目标:
1.自选方法学习古诗, “读读、背背、议议、画画、写写”。
2.运用查阅资料的方法自学,培养运用资料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3.了解丰富多彩的祖国文化,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评:依据新课程标准,突出语文实践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准备上课。回忆已学的与月相关的古诗,《古朗月行》、《静夜思》、《枫桥夜泊》……
2.认识课题。
师:谁能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瓜洲”在什么地方?
生:“瓜洲”现在扬州的一小镇,位于长江北岸。
师:“泊船瓜洲”的意思是说把船停靠在瓜洲岸边。课前你们搜集了哪些关于这首诗的背景资料,我们来共同交流一下。
生: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生:……
3.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师:我们已经学过好多古诗了,你打算怎样学习这首诗呢?
生:学古诗要先背诵。
师:先要——
生:读熟,还要懂得意思。
生:还要求默写。……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板书“读、议、背、写”)
师:我们就按这顺序和方法学习。
【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主体”地位怎样才能得到落实?教师有意识地将学生推进学习的实践活动中。背诵古诗,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创造平等的交流机会。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而后的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
二、读诗
1.试读。
师:按同学们讨论的方法步骤,先读诗。请自由轻声读诗,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试读)
2.正音。讨论并读准以下字。
春风又绿江南岸,
3.自由读古诗,或同桌互读。
【评:没有理解字词句,就让学生读行吗?行!因为古诗虽然比现代文难理解,但由于篇幅短,又琅琅上口。因此可以先让学生读准、读通。正音是关键。余下的在读中自悟,稍作点拨,理解内容就容易多了】
4.师生共同读。学生可以自由地站起来读给别人听,然后师范读。
师:同学们读得这么尽兴,老师也想读,行吗?
生:(齐声)好!
师:(配音范读)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谢谢同学们的鼓励,老师再读一遍!(再读,学生有激情地高声朗读)
【评:平等地对待学生,真诚地征求意见,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课堂充满了亲和力】
三、背诵
1.试背。
师:都会背读了,现在你们想干什么?
生:(大部分)背书!
师:背书就背书。自己试试怎样背得快。
(学生纷纷高声背诵,课堂书声朗朗)
【评:教师根据课堂进度,顺应学生心理,灵活地变动顺序,让学生马上背诵。弹性的教学使学生主体性得到落实】
2.汇报背诵结果。
师:谁愿意背诵?
(三位同学同时站起来背诵)
师:还有谁要背?(全班大部分同学站起来集体背诵)
师:(看到还有几位同学没背)现在给你们一个机会,大胆地站起来,老师和你们一起背。 (余下的几位同学与老师一道背诵:《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评:班级学生人数多,课堂个体背诵涉及面又小,面向全体不好操作。以上这个片断值得借鉴】
四、议议
1.交流收获,粗通诗意。
师:通过诵读,你一定读懂了不少的内容。四人一组交流,再结合你手边的资料讨论讨
论,看看你们弄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呢?还有哪些词句读不懂吗?在学习片上写下你的收获和疑惑。时间10分钟。
(10分钟后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师:汇报一下你的读书收获,好吗?
生:老师,我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京口” 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师:谁能将诗中“瓜洲”、“京口”、“钟山”的按方位画一个简图?
(学生上黑板试画图)
◎钟山
△△△△
◎ 京口
~~~~~~~~~~~~~~~~
~~~~~~~~~~~~~~~~
◎ 瓜洲
师: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
生:请问老师,“还”是什么意思?
师:老师提供资料让你们自己选择判断。
(师根据学生提问点击课件,屏幕展示以下内容。
〈1〉 数重:几层。
〈2〉 绿:吹绿了。
〈3〉 还:①指归还。②指的是返回。
(学生对照诗句讨论后选择了第二种解释)
师:还有什么弄不懂的字词吗?谁能按书上注释加上自己的理解来说说诗的大意呢?说全诗大意。先同桌互说,再汇报说。)
2、体会诗的情感,简笔勾画。
师:读到这儿,你知道诗人的写作目的了吗?
生: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师: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生:“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只隔”,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说
【篇三:《泊船瓜洲》教学设计1】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引导学生品词析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3、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朗读,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欣赏“绿”字在诗中的作用。
教法:
1、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2、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教具:
小黑板、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提示课题
1、师讲述: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朵奇葩,盛开不衰。历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写下了与月亮有关的诗句,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等,今天,我们再学习王安石写的这样一首诗《泊船瓜洲》。
(设计目的: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古诗兴趣,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
2、板书课题及作者。
3、解题,简介写作背景。
(1)出示“泊”字的两个音节(bo po)及其不同的意义,学生选择正确的读音,齐读课题。
(设计目的:让学生理解多音字的音与义的关系)
(2)提问,讲解:瓜洲,题目的意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题目与内容的关系,对诗有个初步了解。)
(3)由课题引出写作背景。
学生共同交流搜集的背景资料
(设计目的:培养学生运用查资料的方法自学解决问题、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汇总,讲述写作背景
(设计目的:学生了解了诗的写作背景,再去理解古诗,就会水到渠成。)
4、师生谈话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
教师归纳学生的发言:读、说、背、写
(设计目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制定学习程序与方法,使以后的学习变成自己的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先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设计目的:通过提问朗读,让学生读准字音,纠正错误。)
2、教师范读
(设计目的:学生认真听,整体感知语音、语速、语感等,知道怎样读诗。)
3、指导朗读,读出节奏二、二、三,押韵:an
(设计目的:让学生知道古诗按照一定的韵律写成的,节奏停顿都有统一严格的规定,不能违反。通过朗读,感受诗具有和谐的韵律,具有音乐美的特点。)
4、指名汇报朗读
(设计目的:及时了解学情,纠偏指正,提高朗读水平。)
三、细读,理解诗意
1、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提示按照“京口 瓜洲 一 水 间” 方法,
古城名镇名 一条长江 隔开
由字到词,最后句子。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指导学生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教给学生理解诗意的方法、步骤,便 于以后自学。)
2、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设计目的:学生自读自悟,合作交流学习,解决疑难问题,培养协作精神。)
3、小组汇报,教师点拔、纠正、补充。
间:间隔 数重:几座 绿:吹绿 还:返回 (设计目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形成共识。)
4、请学生说说诗意
小组推荐代表先说前两句诗意,再说后两句诗意,最后说整首诗意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按照“由句到篇”的层次来理解,印象深刻。)
5、小组讨论,用简笔画将“瓜洲”、“京口”、“钟山”标出大致位置,教师
巡视指导。
(设计目的:要让学生通过读懂诗句的意思,弄清楚三处的地点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诗 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诗人这种情绪呢?
学生回答,师板书:依依不舍 思乡心切
(设计目的:让学生自己对诗的领悟,代替教师的讲解分析。)
7、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 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诗人为什么选作“绿”呢?
(设计目的:要让学生通过了解故事,学习作者“炼”字的严谨态度,培养“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精神,并引导学生体会“绿”字的动感美。)
四、品读,体悟升华
1、学生朗读,想象意境。
2、教师范读,学生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景。
3、学生朗读,教师有针对性的指导。
4、学生熟读成诵,体会诗情。
(设计目的:让学生多读,在朗读中感受诗的韵律美、节奏美和意境美,体会出作者的思乡之情,提高阅读能力。)
五、精读、领悟写法
1、诗人乘船今晚来到异地他乡的瓜洲江边,眺望对岸看到什么景象? 学生回答,板书:望中之景。
2、诗人站在岸边不知不觉皓月当空,他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说,师总结:“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3、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诗人会想到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借景抒情。
(设计目的:文图结合,引导学生想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描述意境,领悟写法,加深对诗的理解,体会诗人的感情。)
六、拓展延伸
根据我们对“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学习,出示小黑板,看下面的诗句,用哪个字合适?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 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 翻 起)
(设计目的: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语文训练,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感情。)
七、作业
1、默写这首诗
2、搜集描写思乡的诗句
(设计目的: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和探索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附:板书设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