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练-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部编版高中历史课时练-第10课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同步练习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课时练/巩固练习

统编版高中历史课时练

第五单元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0课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课堂巩固

1.技术革新往往会对人类社会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引起巨大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的重大变化是( ) A.人们可以坐火车出行 B.利用电话互致问候 C.用手机与亲友聊天 D.电灯照亮千家万户 答案A 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了蒸汽机车,推动了火车、轮船等交通工具的问世,故A项正确;电话、电灯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手机是科学技术新发展的成果,故B、C、D三项错误。 2.阅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应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图表可以看出英国的生铁产量增多,结合图表时间可知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主要原因是使用机器为动力,开采矿产的效率提高,故A项正确。

3.由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迟到者”转而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先行官”的是( ) A.法国 C.德国 答案C 解析德国和美国属于资本主义强国中的后起之秀,发展资本主义的时间较之英国要晚,但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故选C项;法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后美、德,排除A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脱

B.日本 D.俄国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亚入欧”,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先行官”,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俄国严重依赖外国资本技术,排除D项。

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一位发明家偶然发现,簧片在带铁芯线圈附近的振动可以导致圈内电流的强弱变化,反过来,同样的电流变化可以导致磁铁线圈附近簧片的振动。根据这一物理原理,他发明了通过电流传播人的声音和语言的重要通信工具。这位发明家是( ) A.爱迪生 C.贝尔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是指电话的发明和应用,因此应为贝尔,故C项正确。

5.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历史推进到一个新时代。下列成就能体现新时代特征的是( )

B.莫尔斯 D.马可尼

答案C 解析C项是电灯的使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其他三项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明,故C项正确。

6.19世纪后期,英国有钱人以坐船游览伦敦的泰晤士河为时尚,但是这一时期河水已经浑浊不堪,臭气熏天。由此可见( ) A.水力成为主要的能源 B.工业革命造成了环境污染 C.城市日益喧嚣和拥挤 D.工业革命助长了奢侈风气 答案B 解析材料中泰晤士河的变化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导致环境污染,故B项正确;A、C两项是工业革命的积极影响,故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

7.导致石油开采业发展、石油化工产业和陆空交通工具发明的最主要原因是( ) A.远洋轮船的出现 B.飞机的出现 C.汽车的出现 答案D 解析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创制和应用在交通运输领域,出现了汽车、飞机、远洋轮船等交通工具,带动了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产业的发展,D项符合题意。

8.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

D.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C.经济全球化

D.交通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 答案A 解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开始联系在一起,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同时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使得资本输出成为主要对外侵略方式,出现了电话这种新的联系方式,所以材料中现象的最终形成从根本上得益于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故A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期,不符合题干1911年的要求,故B项错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特征,故C项错误;D项体现不出资本输出,故错误。

9.下图是创作于1854年的版画《英格兰的“白人奴隶”》,反映了纺织厂里发生的现象。据此可以判断( )

A.奴隶贸易对欧洲影响较深远 B.工业革命提高妇女政治地位 C.英国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 D.此画体现了现代主义的风格 答案C 解析由材料“白人奴隶”“纺织厂”可知工业革命后阶级矛盾尖锐,工人阶级工作环境恶劣,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奴隶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妇女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现代主义兴起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故D项错误。

10.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举例说,在一个小扣针厂,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他们虽然很穷,必要的机械也很简陋,有人还要兼任不同操作,但只要勤勉工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 000个扣针。据此可知( ) A.手工工场技艺严重落后 B.生产分工促进产业进步 C.机器生产成为普遍现象 D.工业革命催生自由主义 答案B 解析“十个工人要协作承担十八种操作工序”说明在机械简陋情况下,出现了分工协作,“这十个人每日可完成多达48000个扣针”说明在分工协作下,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即促进了产业的进步,故B项正确。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别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会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第一、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中图3所示的交通工具的出现对当时社会产生的影响。材料三中图4所示的交通工具出现在哪一时期?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还有哪些?这次技术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发展有何影响?

参考答案(1)基本特征:蒸汽时代;电气时代。

(2)影响:铁路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密切了各地之间的联系,促进了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社会平等化的进程(或冲击了当时的社会关系)。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化学工业的发展、新通信手段的出现。影响:促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巩固提升

一、选择题

1.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在18世纪80年代,生产力的确有了一个惊人的进步,正如现在的经济学家所称的,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发展阶段的起飞。”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革命 C.殖民扩张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8世纪80年代……生产力有了一个进入自驱动发展阶段的起飞”可知改良蒸汽机带来动力上的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故A项正确;世界市场初步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而非殖民扩张,故C项错误;资本原始积累是工业革命的背景而非影响,故D项错误。

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英国拥有)很大的、不断扩展的市场……由于行会较早瓦解,由于对传统的条块农田的圈占,英国获得了充裕的流动劳动力。”英国获得“充裕流动劳动力”的途径是( )

B.世界市场的形成 D.资本的原始积累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A.殖民扩张 C.圈地运动 答案C 解析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使得更多的农民被迫离开土地,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故C项正确。 3.1765年,英国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叫“珍妮机”的纺纱机……功效提高了八倍。后来人们把“珍妮纺纱机”的发明和使用作为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其主要依据是( ) A.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 B.极大地提高了纺织品的产量 C.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出现 D.宣告了工业动力时代的到来 答案A 解析“珍妮纺纱机”是工业革命中发明的第一台机器,由此引发了发明机器的连锁反应,故选A项。 4.英国人口在1741—1751年增长率约为3.5%,1751—1761年增长率为7%,1780—1790年增长率为11%,19世纪20年代增长率达到16%。导致英国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生产方式的变革 B.大量移民的涌入 C.女权革命的发生 D.医疗卫生的改善 答案A 解析18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英国发生两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导致生产力迅猛提高,使人口增加,故A项正确。

5.19世纪中期,英国的煤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1850年,英国蒸汽机产生的能量占欧洲的一半以上;1848年,英国的铁产量已经超过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产量总和。这表明英国( ) A.成为“世界工厂” B.建立“日不落”帝国 C.成为欧洲经济大国

D.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 答案A 解析题干表明19世纪中期英国的能源及蒸汽机的产量均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国家,这是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B项发生于18世纪中期,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 6.下表为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表(单位:百万吨)。据此可知,当时( )

年份 1850年 1870年 1890年 1900年 英国 德国 法国 美国 122.7 15.2 19.6 19.8 228.7 76.7 50.6 98.7 353.3 208.4 97.9 402.1 420.1 327.0 129.4 663.3 B.开辟新航路 D.“西进运动”

A.世界环境破坏源于英美经济发展 B.英国经济发展始终停滞不前 C.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加快 D.英美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德法 答案C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解析表格表明四个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变化,没有涉及世界环境恶化问题,故A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了英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在逐年增多,说明其经济在发展,而不是停滞不前,故B项错误;表格数据反映了四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在增加,说明西方国家的经济一直在发展,即其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故C项正确;表格数据反映了四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是其经济发展速度,故D项错误。

7.下表为德国劳动力比例变化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 1882年 1907年 农业 42% 35% 工业 39% 42% 服务业 19% 23%

A.德国农业经济渐趋衰退 B.德国结束分裂完成统一 C.德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 答案D 8.伴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大众休闲文化在欧美出现,戏院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喜剧和音乐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足球等大型体育赛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反映出当时欧美( ) A.城市化进展显著 B.贫富差距逐渐消除 C.工业化开始启动 D.工人福利得到保障 答案A 9.1901年,美国金融巨头摩根在收购了卡内基的钢铁公司后,成立了美国钢铁公司。后来又不断兼并其他中小公司,最终控制了全国钢产量的65%。此后并购浪潮席卷了美国,每年大约有3 000家中小公司消失,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材料所反映的现象( ) A.推动了工厂制度基本形成 B.背离了自由资本主义思潮 C.有利于优化企业经营管理 D.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C 解析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大生产的要求,提高劳动生产率,资产阶级着手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调整生产组织形式,首先在新兴工业和钢铁工业,一些大企业控制产品生产、价格和市场,形成了垄断组织,这与材料中“大企业控制了大部分市场”相符,故C项正确。

10.工业革命前,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女性鲜有在外谋求职业者。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1800年就业女性仅占女性总人口的5%,到1850年已增长至10%。这说明工业化( )

A.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 B.引起了大规模人口流动 C.改变了家庭的经济结构 D.改变了女性的婚姻观念 答案C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解析材料“美国家庭的经济重担一般由男性承担”和“工业革命兴起后,女性就业人数开始缓慢增长”说明传统的家庭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

11.成立于1903年的福特汽车公司于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从而使汽车普及并成为美国人重要的交通工具。福特汽车公司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 A.蒸汽机的发明 B.内燃机的发明 C.“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D.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创新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1913年便开始使用标准化、专业化分工和流水线生产”可知,这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有关,故D项正确。

12.在1870年之后,新的发明、制造程序,以及把产品输送到市场和变卖的方法使早期的工业化支柱国家失效了。大规模的工厂使早期工业时代的纺织厂和铸铁厂相形见绌。这一变化( ) A.成就了英国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扭转了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向 C.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 D.保障了国际关系的持久稳定 答案C 解析依据材料“1870年之后”可知此时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从材料“新的发明、制造程序,以及把产品输送到市场和变卖的方法使早期的工业化支柱国家失效了。大规模的工厂使早期工业时代的纺织厂和铸铁厂相形见绌”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贸易方式和生产组织形式,引起了世界经济格局的重大调整,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宗教改革中,清教伦理中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结合,构成了近代科学的精神气质;英国政府不断出台的科技政策促进英国科研活动和成果走在世界前列,这一切无疑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产生。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以重工业为重点的新阶段。真正的工业化浪潮从以前西欧个别国家扩大至北美、东欧和日本,除了原有的工业和交通运输部门获得重大技术改造与发展之外,还涌现了一批新的工业部门;工业地区在不断地向纵深地区扩展,机械化生产也日益推广。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社会后果是确立了工厂制,那么,19世纪后半期和20世纪初工业发展的主要社会后果,则是确立了垄断制。

——摘编自周友光《“第二次工业革命”浅论》等

材料二 比之欧西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之后实现的产业革命,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它因模仿一部分西方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主其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中国社会从中世纪到近代的最初一小步实始于这种支离斑驳之中,洋务运动包罗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和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正是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及与之相关的观念变化,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

统编版历史

课时练/巩固练习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蒸汽机发明的有利因素。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工业化起步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其影响。

参考答案(1)有利因素:宗教改革推动科学发展;政府科技政策的推动;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理论引领;生产发展的需要。特点:以重工业为主,产生了化工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电力广泛使用,进入“电气时代”;扩展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并形成垄断;进入立体交通时代。

(2)不同之处:缺乏科技创新;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以救亡图存为目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综合国力;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未能推动政治变革。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有利因素,从当时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思想解放和政府的推动等方面总结。第二小问特点,结合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比较,从重视重工业、科技的作用、几个国家同时进行及其影响分析。第(2)问,第一小问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像是在缺乏产业革命条件的情况下出现的产业革命迹象。……结果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进步,零零碎碎的,是零买的,不是批发的’”得出中国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缺少创新;结合所学得出洋务运动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进行的,是以救亡图存为目的。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洋务运动……构成了近代化的一小步”得出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但是未能推动政治变革。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1年,英国海军大臣约翰·费希尔爵士在给一位友人的信中写道:“石油燃料绝对会彻底改变海洋战略。这是‘唤醒英国’的机会!”他坚信,海战的未来以及对海洋的控制将从煤炭向石油转移。

同年,在海军部的帮助下,英国商人诺克斯·达西从波斯国王那里获得了为期60年的,在波斯帝国全境勘探、获得、开采、开发、运输和销售天然气、石油、沥青和石蜡等产品的特属专有权利。它在全球层面的意义,可以与哥伦布在1492年横越大西洋发现美洲相媲美。

——据《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整理

解读材料,从“能源与国家的发展”或“能源与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角度,提炼出一个与“能源”有关的观点,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参考答案示例

观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

论述: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各国开发、利用煤炭资源,普及蒸汽机,推动工业化进程的同时,也壮大了海上力量,加剧了殖民扩张,使更多国家和地区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欧美各国开发、利用石油,发展内燃机技术,进一步壮大了军事力量,也使各强国之间对殖民地、对能源的争夺更加激烈,从而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壮大国家实力,但也会引起对新能源的争夺,从而给国际社会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动荡因素。

(其他观点,如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英国的发展;对新能源的争夺造成国际社会的动荡;对新能源的开发给国家发展提供新的机遇等)

解析根据材料可得出“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这一观点。论述时一定要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围绕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能源对英国的积极影响以及对世界国际关系的深刻影响来进行阐述。

统编版历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