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锻炼的重要性
【摘要】体育教师应充分发挥自己在课余体育活动锻炼中的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与帮助,而且老师和家长应该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锻炼,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养成体育锻炼习惯,为学生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打下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锻炼
“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是目前中、小学生体育课的状况。
“我们要让孩子们爱上体育课,把他们的注意力从玩手机、玩游戏上吸引到体育课上去”, 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放松紧张的精神,调整生活的节奏。在课外体育锻炼中开展多种多样的消遣娱乐性的体育活动,恰是学生调整、顺应新的生活节奏的重要辅助手段。
课余体育活动是指学生在课外时间里,运用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发展身体,增强体质活跃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为目的而进行的体育活动。课余体育活动在活动内容、空间、形式和方法上具有广泛性、多样性和灵活性,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教育宗旨,对中、小学生健康的改善有着比体育教学更优越的条件。
从体育的角度来看,课余体育的兴趣自主性和影响的延续性有利于中、小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中、小学生的个性,提高体育素养。课余体育活动锻炼作为中学体育的重要内容,对于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课余体育锻炼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学校体育过渡到社会体育的桥梁,没有课余体育的支撑与保证,体育课程目标无法实现,没有丰富多彩的课余体育不是完整的体育教育。课余体育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学生体育习惯、发展学生体育能力、扩大学生交往、丰富学生业余生活、陶冶情操、完善个性、健全人格方面都能发挥积极而重要作用。搞好中、小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不仅是学生科学、持久的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保证,而且对于学生体育行为、方式、习惯养成和体育知识、能力、素质的形成有特殊意义,形成学校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提高学生课余生活品位,而且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如何在中、小学生课余体育活动中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师认真辅导,家长社会密切配合和支持,摒弃各种不利因素,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为应对在社会生活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当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课外体育活动一般包括以下几种:
1、早操和课间操。是学校作息制度中安排的体育锻炼,学生每天都应当参
加。做早操能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使身体从睡眠时的抑制和放松状态,进入积极活动的状态,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做课间操能使学生在紧张的坐姿学习后,身体各部分得到伸展和活动,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当然运动负荷不宜过大,以免影响学生文化课的学习。
2、班级体育活动。是在课外时间以班为单位,根据性别、体质、技术水平和对体育的爱好等不同情况,组成若干锻炼小组进行各种体育活动。使学生每天都有从事体育锻炼的机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项目的锻炼,复习和巩固体育课学过的教材,根据条件和可能参加游泳、滑冰、象征性长跑等活动,以及校内运动竞赛、趣味运动会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
3、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是在学生普遍参加班级体育活动的基础上,把部分运动成绩好的学生,按特长组织成若干运动队,进行课外训练,不断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国家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材。很多国家都重视这项工作,有些国家在学校设立运动部、运动俱乐部或专项运动俱乐部,聘请教练员专门进行业余训练。有的甚至和奥林匹克运动会联系起来,把中、小学的运动队训练,视为国家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第 1阶段。中、小学运动队主要是进行身体全面训练和基本技术训练,在保证增进学生健康的前提下,全面发展各种身体素质,以获得多种多样的运动技能,为他们将来身体发展和取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打下稳固基础。因此,训练的内容不宜局限于某一项运动的范围之内。
4、运动竞赛。是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增强体质和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中小学运动竞赛的目的是吸引学生爱好和参加体育运动,检阅学校体育运动的成果,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振奋师生的精神,互相观摩学习,加强团结。通过运动竞赛活动,还可以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以及不骄不馁、勇敢顽强等优良品质。中国学校的运动竞赛,有运动会、单项运动比赛、 班级和校际对抗赛、 测验赛、选拔赛、表演赛、邀请赛等形式。现代运动竞赛的发展,逐渐有了中学生的国际比赛。中国和其他许多国家参加了国际中学生的田径、体操等比赛。
通过对我校100个同学的调查表明,男女生有36%和45%认为课余体育活动锻炼很重要和重要,在调查的所有同学中,没有人认为体育锻炼不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锻炼有明确的认识,居于良好的健康意识。如果让这81%具有良好健康意识的学生都投身到课余体育活动锻炼中去,那学校的课余体育活动锻炼的氛围是非常乐观的。
当然课余体育锻炼也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是没有体育专业老师的指导,不一定都是一个正确的锻炼方式,同时这些锻炼不能在比赛中发挥积极的一面,只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些快乐的机会,从中品尝到快乐与艰难。这就是课余体育锻炼中的不足。
影响中、小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是:首先是缺乏场地器材,从调查情况来看有71%的学生认为是体育设施无法满足学生从事体育锻炼的需要,
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从而放弃了体育锻炼;其次学习压力大,中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阶段,家长都希望自己孩子能够考个好学校,即要上课,还要进行复习、功课、升学压力等等也是影响课余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再次课余时间太少,特别是中学生文化课一天都是满满当当的,除了每节下课休息时间外,又是复习题、又是月考复习,等到下课又要吃饭、又要回家、晚自习等,所以没时间参加体育活动。
“ 生命在于运动”,体育锻炼对于人体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最能积极促进身心健康的。科学的课余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意志,培养自信心,提高抗挫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与适应能力。
科学的课余体育锻炼需要注意如下事项:适当补水;运动前要热身;运动强度要适中;预防运动损伤;不能空腹晨练;饭饱后不宜运动。
课余体育能够培养中、小学生的体育课以外的体育能力。课余体育可以把体育教学中学习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练习。同时地方性的一些体育锻炼也能开发同学的体力、耐力,以及自身身体素质,起到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现今的中、小学生都觉得课余体育能够为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课余体育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同学直接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同学们在此建立互相认识、相互尊重、互相信任的同学关系,彼此感觉到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必要性,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
参考文献:
[1] 毛文新. 高校体育论文报告会专集[M] .新疆:新疆大学出版社.2007.5
[2]宋德海.吉林省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质状况与课余体育活动关系研究.2004
[3]刘玉东.河南省部分地区城乡高中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比较研究.首都体院 2009
[4]张秀华.温州地区各级中学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2003.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