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实用新型专利]

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实用新型专利]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12500030 U(45)授权公告日 2021.02.09

(21)申请号 202020357991.X(22)申请日 2020.03.20

(73)专利权人 郑州大学

地址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高新区科学大

道100号郑州大学新校区(72)发明人 徐文涛 潘根基 郑屿禾 (74)专利代理机构 郑州亦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41188

代理人 张夏谦(51)Int.Cl.

B60N 2/30(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权利要求书2页 说明书5页 附图5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包括右侧固定座椅、左侧固定座椅、中部座椅下支撑板、中部座椅靠背、右侧座椅右侧扶手、右侧座椅左侧扶手、左侧座椅右侧扶手、左侧座椅左侧扶手以及固定安装于中部座椅靠背前表面的靠背沙发垫,右侧固定座椅的椅座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该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可实现通过将中间座椅折叠,使中部座椅位置空出,为第三排乘客上下车提供了便利,当中部座椅下支撑板抽出时,搭在中部座椅下支撑板上,形成座椅的坐垫,节省了可折叠式汽车座椅所占的空间,通过四个限位装置可对中部座椅的支撑板和靠板进行固定,第三排乘客进出汽车无需对座椅进行操作。

CN 212500030 UCN 212500030 U

权 利 要 求 书

1/2页

1.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包括右侧固定座椅(1)、左侧固定座椅(2)、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中部座椅靠背(4)、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以及固定安装于中部座椅靠背(4)前表面的靠背沙发垫(5),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固定座椅(1)的椅座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且右侧固定座椅(1)的椅背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所述左侧固定座椅(2)的椅座中开设有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且左侧固定座椅(2)的椅背中留开设有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所述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一号限位口(14)和二号限位口(15),且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所述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的两侧分别贯穿于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和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的内部,且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所述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的顶部且位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三个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相适配的一号把手(20)、二号把手(21)和三号把手(22);

所述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的后表面分别开设有五号限位口(23)和六号限位口(24),且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的后表面分别开设有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所述中部座椅靠背(4)的两侧分别贯穿于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的内部,所述中部座椅靠背(4)后表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所述中部座椅靠背(4)的后表面且位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三个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相适配的四号把手(29)、五号把手(30)和六号把手(3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均为扁平长方体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号限位口(14)、二号限位口(15)、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均为长方体凹槽,且一号限位口(14)、二号限位口(15)、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和中部座椅靠背(4)的长度均大于右侧固定座椅(1)和左侧固定座椅(2)两个椅座之间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五号限位口(23)、六号限位口(24)、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均为长方体凹槽,五号限位口(23)、六号限位口(24)、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的一侧和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的一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于右侧固定座椅(1)的两侧,且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的一侧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的一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于左侧固定座椅(2)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均为长方体,且

2

CN 212500030 U

权 利 要 求 书

2/2页

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的侧面均进行软包。

3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

1/5页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

背景技术

[0002]近年来,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五座suv已经不能满足一部分家庭的需要,七座suv应运而生,七座suv有着更大的乘坐空间,可以搭载更多的乘客,为不少车主提供了便利,但是与此同时,七座suv自身也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现在市场上销售的suv座椅多采用2+3+2的排列方式,即第一排可乘坐两人,第二排可乘坐三人,第三排可乘坐两人。第二排设置的三个座椅一般与车身同宽,第三排乘客进出汽车时,需要将第二排座椅靠背放下,然后移动座椅,才能创造出狭小的空间进出汽车,给第三排乘客的进出带来了不便。[000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可用于7座suv的第二排,两边座椅固定,中间座椅可折叠,当suv乘坐满7人后,将座椅展开,达到载人的目的,当后排乘客上下车时,座椅折叠,为乘客提供出一个上下车通道。发明内容[000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解决了现有7座汽车第三排上下车困难的问题。[0006](二)技术方案

[000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包括右侧固定座椅、左侧固定座椅、中部座椅下支撑板、中部座椅靠背、右侧座椅右侧扶手、右侧座椅左侧扶手、左侧座椅右侧扶手、左侧座椅左侧扶手以及固定安装于中部座椅靠背前表面的靠背沙发垫,所述右侧固定座椅的椅座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且右侧固定座椅的椅背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所述左侧固定座椅的椅座中开设有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且左侧固定座椅的椅背中留开设有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所述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一号限位口和二号限位口,且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三号限位口和四号限位口,所述中部座椅下支撑板的两侧分别贯穿于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和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的内部,且中部座椅下支撑板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所述中部座椅下支撑板的顶部且位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三个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相适配的一号把手、二号把手和三号把手。

[0008]所述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的后表面分别开设有五号限位口和六号限位口,且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的后表面分别开设有七号限位口和八号限位口,所述中部座椅靠背的两侧分别贯穿于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的内部,所述中部座椅靠背后表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所述中部座椅靠背的后表面且位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三个与

4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2/5页

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相适配的四号把手、五号把手和六号把手。[0009]优选的,所述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均为扁平长方体空腔。[0010]优选的,所述一号限位口、二号限位口、三号限位口和四号限位口均为长方体凹槽,且一号限位口、二号限位口、三号限位口和四号限位口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0011]优选的,所述中部座椅下支撑板和中部座椅靠背的长度均大于右侧固定座椅和左侧固定座椅两个椅座之间的距离。[0012]优选的,所述五号限位口、六号限位口、七号限位口和八号限位口均为长方体凹槽,五号限位口、六号限位口、七号限位口和八号限位口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0013]优选的,所述右侧座椅右侧扶手的一侧和右侧座椅左侧扶手的一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于右侧固定座椅的两侧,且左侧座椅右侧扶手的一侧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的一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于左侧固定座椅的两侧。[0014]优选的,所述右侧座椅右侧扶手、右侧座椅左侧扶手、左侧座椅右侧扶手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均为长方体,且右侧座椅右侧扶手、右侧座椅左侧扶手、左侧座椅右侧扶手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的侧面均进行软包。[0015](三)有益效果

[0016]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备以下有益效果:[0017](1)、该可折叠式汽车座椅,通过中部座椅的下支撑板和椅背均可藏于两侧固定座椅之中,两侧固定座椅的扶手可水平放倒充当中部座椅的坐垫,当需要折叠中部座椅时,只需将两侧座椅扶手扶起,中部座椅下支撑板和中部座椅靠背拉入两侧座椅的空腔中,此时中部座椅位置空出,为第三排乘客上下车提供了便利。[0018](2)、该可折叠式汽车座椅,通过两侧固定座椅的扶手设计为可放倒的形式,当中部座椅下支撑板抽出时,搭在中部座椅下支撑板上,形成座椅的坐垫,节省了可折叠式汽车座椅所占的空间。[0019](3)、该可折叠式汽车座椅,通过椅座空腔中的四个限位装置处于同一高度,水平距离相同,并等同于中部座椅下支撑板上两个限位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中部座椅下支撑板上两个限位装置可移动到任意两个相邻的椅座空腔中的限位口中,对中部座椅下支撑板进行固定。[0020](4)、该可折叠式汽车座椅,通过椅背空腔中的四个限位装置处于同一高度,水平距离相同,并等同于中部座椅靠背上两个限位装置之间的水平距离,中部座椅靠背上两个限位装置可移动到任意两个相邻的椅背空腔中的限位口中,对中部座椅靠背进行固定。[0021](5)、该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当7座汽车第二排使用了本发明中的可折叠式汽车座椅时,乘坐六人时可持续将中部座椅进行折叠,此时汽车座椅第一排可座两人,第二排可做两人,第三排可做两人,第二排中部位置预留出一个进出口,第三排乘客进出汽车无需对座椅进行操作,乘坐更加方便。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0023]图2为本发明结构的俯视图;

5

CN 212500030 U[0024]

说 明 书

3/5页

图3为本发明中部座椅下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发明结构的主视图;

[0026]图5为本发明中部座椅靠背的结构示意图;[0027]图6为本发明左侧固定座椅的结构示意图。[0028]图中,1-右侧固定座椅;2-左侧固定座椅;3-中部座椅下支撑板;4-中部座椅靠背;5-靠背沙发垫;6-右侧座椅右侧扶手;7-右侧座椅左侧扶手; 8-左侧座椅右侧扶手;9-左侧座椅左侧扶手;10-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1- 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2-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3-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4-一号限位口;15-二号限位口;16-三号限位口;17-四号限位口; 18-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9-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20-一号把手;21-二号把手;22-三号把手;23-五号限位口;24-六号限位口;25-七号限位口;26- 八号限位口;27-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8-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9-四号把手;30-五号把手;31-六号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0030]请参阅图1-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可折叠式汽车座椅,包括右侧固定座椅1、左侧固定座椅2、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中部座椅靠背 4、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以及固定安装于中部座椅靠背4前表面的靠背沙发垫5,其特征在于:右侧固定座椅1的椅座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且右侧固定座椅1的椅背中开设有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左侧固定座椅2的椅座中开设有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且左侧固定座椅2的椅背中留开设有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一号限位口14和二号限位口15,且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的上表面分别开设有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的两侧分别贯穿于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和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的内部,且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顶部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处于不受力状态时,在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上表面形成三棱柱形的突出,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受到垂直于中部座椅支撑板3上表面的力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的突出部分会隐藏进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中,当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处于折叠状态时即完全位于椅座空腔中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正好位于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的一号限位口14和二号限位口15中或者位于左侧固定座椅座椅空腔12的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中,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在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上表面形成的突出可以被限位口包括在内,使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可以在椅座空腔中保持固定不动,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 的顶部且位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的一侧分别设置有三个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相适配的一号把手20、二号把手21和三号把手22,当人捏住任意一个把手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会收缩进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中,此时,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可沿着右侧固

6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4/5页

定座椅椅座空腔10、左侧固定座椅座椅空腔12以及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的延长部分进行滑动,当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滑动到中央位置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18正好位于二号限位口15中,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正好位于三号限位口16中,即可使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保持固定。

[0031]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的后表面分别开设有五号限位口23和六号限位口24,且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的后表面分别开设有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中部座椅靠背4的两侧分别贯穿于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 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的内部,中部座椅靠背4后表面的两侧分别设置有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一 18、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二19、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 28均为门锁弹扣组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处于不受力状态时,在中部座椅靠背4后表面形成三棱柱形的突出,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受到垂直于中部座椅靠背4后表面的力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的突出部分会隐藏进中部座椅靠背4 中,当中部座椅靠背4处于折叠状态时即完全位于椅背空腔中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正好位于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 的五号限位口23和六号限位口24中或者位于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的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中,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在中部座椅靠背4后表面形成的突出可以被限位口包括在内,使中部座椅靠背4可以在椅背空腔中保持固定不动,中部座椅靠背4的后表面且位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的顶部分别设置有三个与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和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相适配的四号把手29、五号把手30和六号把手31,当人捏住任意一个把手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会收缩进中部座椅靠背4中,此时,中部座椅靠背4可沿着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以及中部座椅靠背4的延长部分进行滑动,当中部座椅靠背4滑动到中央位置时,三棱柱形限位装置三27正好位于六号限位口24中,三棱柱形限位装置四28正好位于七号限位25口中,中部座椅靠背4保持固定,右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0、右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1、左侧固定座椅椅座空腔12 和左侧固定座椅椅背空腔13均为扁平长方体空腔,一号限位口14、二号限位口15、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均为长方体凹槽,且一号限位口14、二号限位口15、三号限位口16和四号限位口17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和中部座椅靠背4的长度均大于右侧固定座椅1和左侧固定座椅2两个椅座之间的距离,五号限位口23、六号限位口24、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均为长方体凹槽,五号限位口23、六号限位口24、七号限位口25和八号限位口26两两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 的一侧和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的一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于右侧固定座椅1的两侧,且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的一侧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的一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于左侧固定座椅2的两侧,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右侧座椅左侧扶手 7、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均为长方体,且右侧座椅右侧扶手6、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和左侧座椅左侧扶手9的侧面均进行软包,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和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可以水平放倒,在中部座椅的椅座的位置处形成一个与两侧固定座椅椅座平行的平面,当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滑动到两侧座椅中间状态时,右侧座椅左侧扶手7和左侧座椅右侧扶手8紧贴中部座椅下支撑板3,充当了中部座椅的沙发垫。[00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7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5/5页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00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8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1/5页

图1

9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2/5页

图2

图3

10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3/5页

图4

11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4/5页

图5

12

CN 212500030 U

说 明 书 附 图

5/5页

图6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