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教师虽然在教育系统处在“神经末梢”,却关乎教育大局,关乎“双减”工作落实效果。“双减”工作看似只是在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其实是对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基层教师必须从思想观念和行为上有所改变。
首先在思想上教师必须树立内涵发展的观念,通过教育料学和教学智紫提高教学质量,按照\"双减”工作的要求,减负必须同时提质。没有了“加时”“补谋的“法空”,“题海”式的作业也不再可能了,几手所有无限制占用学生时间,压榨学生精力的做法都行不通了,还能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与经济发展一样,仅靠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总会走到尽头,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无法承受的困境,最终都要转向集约型发展,既要不断挖掘在现有投入、现有资源基础上最大化的发展可能。“双减”政策让这个阶段提前来临了,从此以后教师必须把目光投自己的教学,不断发现自己教学中可以改进的地方.....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根本保障是科学技术的进步,集约型的教学提质也需要依靠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这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源泉,再有,其他教师的智慧也可以启迪我们。总之,“双减”之后,教师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通过不新完善自已、改进自已的教学来提升教学质量。
其次,还要意识到“双减”的本质不是减,而是给孩子更大的发展空间,要“减”的是学校教师、家长、校外培训机构强加给孩子的不必要、重复的学业负担,减下这些负担是为了孩子更好发展:“双减”文件还提出要“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学生课余时间还要\"从事力所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搬练,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也就是说,\"双减\"之后要给孩子更多自主发展的空同。
但在愈演愈烈的学业竞争压力下,很多孩子已经失去了自主权,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什么的孩子大有人在,更多孩子说不出自己的发展方向。鼓励个性发展是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的责任,个人体会,最重要的就是在评价上,要通过日常评价让孩子重新找到自我,并鼓励他们勇敢地朝一个更好的自我走去。这就要求我们们是告别“唯分数”\"唯升学”的评价方式,多角度评价学生,包样正式的、系统化的评价和日常教学、生活中的口头评价,一定要坚持发现每个孩子身
上的闪光点,让孩子得以个性化成长。再有就是重成长轻成功、重过程轻结果式的评价,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树立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的理念,善手发现孩子身上的点滴积极变化,及时给予孩子正面鼓励。注重过程化评价,结果当然也要看到,但事结果不好时,教师的评价也一定要回溯孩子的努力过程,这种评价正是鼓励他们做“更好自我”的最好方式。
数学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的一般方法
——数学教师开展教育课题研究报告
(四)研究目标研究目标的描述分两个层面:一是泛谈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即研究的总目标,教师常常已注意到了这种目标描述;二是要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逐条去描述达成怎样的具体目标,即研究的分目标,一般教师往往忽视这种目标的描述。事实上,这种分目标的描述要比泛谈课题研究的总目标更重要、更具体。
(五)研究方法教师做课题研究的方法一般有:调查法(包括文献综述、访谈调查、问卷调查、课例分析、观察调查、自我反思);案例研究法;循证(实证)研究;实践研究等。具体研究时往往只选择其中部分方法进行。如例举课题的研究方法描述:
1、文献调查:一是通过文献查阅元认知的概念;二是通过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对初中生数学学习元认知能力研究的现状。
2、问卷调查:通过设计数学问卷了解我校学生元认知能力的现状并进行分析。
3、课例调查:通过课堂,了解我校数学课堂教师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策略的现状。
4、实践研究:在充分了解学生元认知能力现状的基础上,对我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各环节(课堂、课后)进行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策略的实践研究。
(六)研究思路研究思路就是课题研究如何进行的基本设想,包括实施步骤与结构性思路。实施步骤表明研究的大概时间,结构性思路则是用图表大致描述课题研究内容的具体推进。
(七)主要观点怎样提炼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教师比较困惑。其实主要观点只要从课题名称中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关系中寻找,也就是自变量对因变量是否会产生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例举课题的主要观点描述如下:
1、数学课堂中,好的教学策略会提升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也会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效率;好的学习方法是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关键。
2、课后,好的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是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 (八)创新之处一个课题研究所形成的成果,对于课题组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因此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可以从课题研究的内容中梳理,即从研究自变量的理论结构、实施策略中梳理,还可从因变量的观察评价方法中梳理。如例举课题的创新之处:
1、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策略创新。 2、课后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元认知能力的学习策略创新。 3、对学生元认知能力提升的观察视角与评估方式创新。
(九)预期研究成果一个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总会获得研究成果,在课题立项时可做预期判断。预期成果分两部分:一是隐性成果,包括完成的总目标、分目标成果,形成的理论结构、教学策略成果等;二是显性成果,包括课题结题报告、教师论文、案例集、学生作品集、课例及视频等。
在此例举课题的预期如下。隐性成果:
1、提升教师研究课题的能力,学会文献综述、相关调查等研究的方法。 2、形成提升学生元认知能力的教学策略。 3、使学生在学习、生活时具备元认知能力。 4、形成观察学生元认知能力的视角与方法。 显性成果:
1、形成课题的现状调查报告。 2、形成课题的研究报告。 3、形成课题的策略性论文集。 4、形成课题的课例集。
(十)研究的可行性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分析是为了确保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对课题研究进行的基础分析,包括如下几项:
1、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 2、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前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
3、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三、开展课题的过程性研究当课题申报书制订后,课题研究工作就正式启动了。如何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有序推进,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
1、邀请专家论证。邀请教科研及数学学科专家对课题申报书进行论证,并根据专家意见及时修改。
2、制订推进细化表。包括内容的细化、时序的安排、每次活动主题形式的具体化、成员的分工等。
3、与日常教学相结合。数学教师的课题研究必须与日常数学教学相结合,这样数学教师参与的热情会比较高。
4、及时分析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不明白的地方、不能解决的问题,课题组应及时分析,通过查阅资料、专家诊断等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撰写课题中期(结题)报告每个课题研究一段时间后,都会进行一次中期评估,课题研究结束后都会进行结题评估,其中撰写中期(结题)评估报告,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环节。
中期(结题)评估报告的结构可以选择课题申报书中重要内容进行阐述,一般包括以下几部分:
1、研究概况。简要介绍课题主持人、成员,课题的级别,研究时间段。 2、研究意义。 3、概念界定。 4、研究目标。 5、研究内容。
6、研究过程。这部分是撰写课题中期(结题)评估报告时要重点阐述的。有的教师在阐述课题研究过程时,往往以时间节点描述一些重大的活动,没有反映课题研究的过程。
7、研究成果。一般课题研究成果包括两部分。一是隐性成果,包括完成的总目标、分目标成果,形成的理论结构、教学策略等;二是显性成果,包括课题结题报告、调研报告、教师论文、教学案例集、课例及视频等。
8、问题及思考。无论一个课题是否研究结束,总存在一些问题或遇到一些新问题需要我们去进一步思考与研究。
五、撰写课题研究论文一个课题通过研究总会形成研究的成果,这些成果可以用论文形式进行表达,这种论文只有在扎实研究的基础上才有说服力。课题研究后,可以从以下视角撰写论文:
1、课题申报书本身就是一篇论文。 2、中期(结题)报告本身也是一篇论文。
3、所有调研报告整理成论文。该论文的格式一般是:遇到了什么问题;想通过调研达成怎样的目标;制作怎样的调研方案;分析调研情况;得出调研结论;提出建议等。
4、所形成的策略整理成论文。策略性论文就是针对课题研究的每一个内容所形成的策略进行阐述的文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