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氏保赤丸
组方原则
中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胃滞食减、腹胀、腹泻,为诸种病症的主要基础。本方以一组入胃、大肠经的中药大黄、黄连和一组入肺经的中药制南星、川贝等组方,主治脾胃虚弱 、胃呆食减、腹泻、便秘等肠胃道疾病,兼治痰厥惊风、喘咳、痰鸣和发热带呼吸道疾病。诸药结合,共奏清热泻火、化痰平喘、泻积导滞之功。综观全方,组方严谨、合理,寒、温、热药配比得当,性质平和,老幼皆宜,孕妇不忌。按规定剂量服用,无任何副作用。
功能与主治
祛滞、健脾、祛痰。
用于小儿乳滞疳积、痰劂惊风、喘咳痰鸣、乳食减少、吐泻发热、大便秘结、 四时感冒以及脾胃虚弱、发育不良等症。成人肠胃不清、痰食滞者亦有疗效。
这是网站上的说明书。具体组方不详。但通过上述说明中的“本方以一组入胃、大肠经的中药大黄、黄连和一组入肺经的中药制南星、川贝等组方”、主治等方面以及和类似的方药“至宝丹”等比较,可以得出一下结论:
1.王氏里应该没有或者含极少解表药物。所以单纯外感表证王氏不是首选药物。
2.通过和至宝丹比较,王式可能含一些在中医上讲起来有小毒的药物,如:制南星、虫类、冰片、朱砂等,可能含有一些金属元素,这个在中医上讲起来是正常的,但是即使是安全的,所含成分极少,个人建议也不应该拿来当作平时保健药物长期服用。
个人建议:
1.平素体质虚弱者应该谨慎使用;
2.非实证者谨慎使用;
3.把握两个症状:一.舌苔厚;二.大便紧。有这两个症状者,可考虑使用。症状明显,比如舌苔黄厚,大便闭结,可以原量使用,若症状不明显时,如舌苔略厚,大便略干,需要使用时,可考虑原说明书上的使用量减少使用,以观疗效,比如1/2,1/3等。
注:说明书中指的腹泻不是完全虚证腹泻的情况,是体内有滞、淤等引起的,属于虚实夹杂的情况。整个组方参考至宝丹总的还是以大黄等攻为主,以山楂、麦芽等和为辅。
4.总的使用时间以3左右天为宜。不宜过长。若投之无效,应该及时调整。
二.999风寒感冒颗粒
【成分】 麻黄,葛根,桂枝,防风,紫苏叶,白芷,桔梗,苦杏仁,陈皮,干姜,甘草,辅料为蔗糖,糊精。
根据成分可以看出所包含药物大部分都是风寒类药物。主治风寒表证。
个人建议:
1.平素体质虚弱者慎用,即使明确是风寒表证,需要用,也应该减量,短期使用。
2.非表证者禁用。表证里证鉴别,看舌苔可知一二。表证者,舌苔不厚;里证者舌苔厚,这个可以简单区分。运用本药,注意应该“中病即止”。凡确为风寒表证,使用桂枝麻黄等汤剂后,临床上感觉是立竿见影。症状能在服药1天内迅速恢复。所以个人建议999风寒感冒颗粒不应该使用超过3天,一般2天内即可见效。如效果不佳,应该及时调整。
3.注意药后可能会有大汗,应该及时补充水分,并进粥汤等养胃气,放伤津。
附1.
风寒:根据伤寒论原文推测应该体温不是很高(儿童可能会偏高)『伤寒论原文讲太阳证时,麻黄汤证是脉浮紧,桂枝汤证脉浮缓,一般高热脉绝大多数都要快。』,无汗或者汗少(非治疗情况下),口不渴。
风热(阳明证或温病)体温高,一般都是高热超高热,温度上升快,汗多,口渴,可有里证表现。
附2. 999感冒灵颗粒
[成 份]三叉苦、岗梅、金盏银盘、薄荷油、野菊花、马来酸氯苯那敏、咖啡因、对乙酰氨基酚。辅料为蔗糖粉。
主要是风热药物加西药成分。主治风热感冒初期。
三.辛芩颗粒
细辛 黄芩 荆芥 防风 白芷 黄芪 白术 桂枝 石菖蒲 苍耳子
组方特点里讲的很详细了,个人认为平素体质虚弱者外感风寒后可以考虑首选辛芩颗粒治疗。同时对过敏性鼻炎的治疗建议服用不宜过长,症状改善后可以靠食物,按摩等来调整。
四.醒脾养儿颗粒
上面说得非常详细了。主要适用于脾虚的患儿,如果体内有滞淤情况,也可表现厌食,腹泻,烦躁,遗尿等,可选用其他药物先清理,再选择醒脾。比如积食之类,应先去积食,再补脾胃。
五.脾可欣
【组 成】白扁豆 山药 鸡内金 白术 川贝母 木香 碳酸氢钠 人工牛黄等。
主要是健脾消滞化湿。适用于脾虚患儿。和醒脾养儿颗粒不同,脾可欣偏于消滞(食积),化湿等,没有醒脾的养血安神方面的功效,比较适合舌苔白厚,胃口不佳,腹泻等情况。脾可欣也不可久服。消滞后可选醒脾治疗。
附:婴儿健脾散(天一堂)没有找到说明书,可能类似于脾可欣。
六.启脾丸
【成 份】人参、白术(炒)、茯苓、陈皮、山药、莲子(炒)、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泽泻、甘草。
主要偏于补气健脾消食,适用于脾胃虚弱,常见症状面黄体弱,易出汗,胃口不开,大便经常偏稀等。补气健脾力度强于醒脾、脾可欣。所以比较适合长期体虚的患儿。
附1:参苓白术丸。组成类似,但缺少消食类药物,主要作用补气健脾利湿。
附2:龙牡壮骨颗粒
类似于启脾丸,不同的是,启脾丸消食力量强于龙牡,龙牡不仅可以补气健脾,还能滋养肝肾,收敛止汗,补益力量强于启脾丸。侧重点有所不同。
附3:健儿消食口服液
类似于启脾丸。
七.小儿清感灵片
【处方】 羌活64g 荆芥穗 43g 防风 64g 苍术(炒) 64g 白芷 16g 葛根 43g 川芎 64g 地黄 43g 苦杏仁(炒) 3.2g 黄芩 43g 甘草 43g 牛黄 7g
说明书上讲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咽痛鼻塞,咳嗽痰多,体倦。个人认为比较适合外感风寒,内有里热的患儿。比如舌苔可偏黄厚,喉咙红,同时又有风寒的症状。
八. 桔红丸
【药物组成】桔红、陈皮、制半夏、茯苓、甘草、桔梗、杏仁、紫苏子、紫菀、款冬花等。
适合偏寒的咳嗽,痰多粘白等。不适合咳嗽初期兼有发热等情况。
化痰作用强。偏于润肺化痰,久咳多痰,非阴虚燥咳也可使用。
附: 通宣理肺丸
【成 份】紫苏叶、前胡、桔梗、苦杏仁、麻黄、陈皮、半夏(制)、茯苓、枳壳(炒)、黄芩、甘草。
类似于桔红丸,通宣理肺丸适合风寒咳嗽,初期即可使用,不适合久咳患儿。桔红丸则多了润肺化痰的作用,化痰强于通宣理肺丸。
九. 大山楂丸
【处方】 山楂 1000g 六神曲(麸炒) 150g 麦芽(炒) 150g
大山楂丸重在消食、消滞,健脾力量弱。脾胃虚弱,内有积食,可先用大山楂丸消食化滞,再来健脾补益。
十. 保济口服液
【处方】钩藤 薄荷 蒺藜 白芷 木香 神曲茶 菊花 广藿香 苍术 茯苓 厚朴 化橘红 天花粉 薏苡仁 葛根 稻芽
主要用于夏天受凉感冒,暑湿感冒。主要是体温可能不高,肢体无力,胃口不开,伴有呕吐腹泻等情况,舌苔白厚等。
十一. 健儿清解液
药物组成 金银花、菊花、连翘、山楂、苦杏仁、陈皮
主要是外感风热,内有湿热(积食),兼可化痰
王氏保赤丸:我们常叫“王氏”,消积、去毒、安神,配伍十分讲究,是儿科万能药。在积食、发热、咳嗽、腹泻、便秘等多种问题上都有治疗和辅助治疗作用,但注意本品配伍中部分药含有小毒,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要每月当保健品吃一次,只有需要的时候才能应急,对2岁以前小儿不便吃其他药的情况下,可以有较大帮助,决不可常用,除用于特殊病症(肺炎等重症)的辅助治疗,使用不超过3天。3岁前必备!推荐药物:王氏保赤丸(江苏南通)
999风寒感冒颗粒:针对风寒感冒的必备药,发热、咳嗽、咽痛经常用到。但特别提示,这药发汗力强,只适合寒重无汗的,如大汗内虚不适合,如果用了,汗出过多导致亡阳,反而不好,切忌常用。这是成人药,小儿用时要注意用量,不可过量,1.5岁内 不可用(因发汗力强,非明确风寒束表或专业指导,不能用),3岁前1/2包(慎用),8岁前3/4包,睡前服用,吃药后喝米汤并盖薄被睡觉,微汗就好,按此程序连续使用,如超过2次,必须重新考虑辩证,还要注意阴虚问题。推荐药物:999风寒感冒颗粒(德阳)。特别注意,999感冒灵之类完全不同,注意必须是风寒感冒的,其他成分相同的也可以用。
小儿清感灵片:针对风寒感冒必备药,配伍针对小儿特点,发汗止咳都考虑到。对脾胃、肾、血都有考虑,从配伍上讲,比999风寒感冒颗粒考虑周全,更适合小儿。必备!推荐药物:小儿清感灵片(同仁堂),儿感清口服液(同仁堂,比片的容易吃,但价格贵)
健儿清解液:针对积食、咳嗽、内热的药物,清热消积比较好,但药性偏寒,针对热证,或寒证后期,体内郁热也可以暂用。选择常备,推荐药物:健儿清解液(江西济民可信)
消积止咳口服液:针对积食咳嗽,药性没有健儿清解液那么寒,针对积食夜咳有效。选择常
备,推荐药物:消积止咳口服液。
大山楂丸:消积迅速,但破气伤身,不可以总用,应急和病中用。虚寒者用淡姜水冲服。本药也可以用益生菌代替。
醒脾养儿颗粒:这是苗药,健脾养血,在增进食欲方面见效快,但不要忘记,食疗才是长久之计,本药有热性,内热时慎用。需要时使用,选择常备。推荐药物:醒脾养儿颗粒(贵州健兴)
健脾药:相对温和中性的健脾药可以帮助在病后调养脾胃、促进消化,增强食欲,偏重健脾祛湿,适合脾虚湿困的病症。选择常备,多数时候可以用。推荐药物:脾可欣,小儿健脾丸,小儿香橘丸。
参苓白术散:健脾养肺,内热实证不可用。
鲜竹沥:化痰圣药,主要针对肺热或风寒后期肺热生痰。选择常备,推荐药物:复方鲜竹沥或鲜竹沥(江西)
黄连素:内服可以针对痢疾和各种热性、感染性腹泻。外用可以针对皮肤表面的红肿,清热消肿杀菌。必备!推荐药物:无糖衣黄连素(适于外用),大些儿童可以吞服。
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针对儿童先天禀赋不足及久病肾虚的情况。本药原本也是儿科药,选择大蜜丸,用时制成小丸,3岁后小儿可以咀嚼吃。推荐药物:同仁堂六味地黄丸(大蜜丸)
割伤:首先用温和的肥皂水清洁受伤的部位。然后,找一只洋葱,轻轻剥下它那薄薄的一层透明的表皮,用它来敷在伤处并轻轻按压。洋葱皮有类似凝血剂的功效,可以帮助伤口止血。等血止住了,你就可以把洋葱皮拿走,将伤口包扎好。
胃痛:可以给孩子喝一点淡茶水来让他的肚子感觉舒服一些。甘菊花茶里含有抗菌的成分。如果孩子不停地打嗝,可以给他喝少量苏打水或者汽水。这些饮料中用来产生气泡的重碳酸钠可以缓解打嗝。同时,你也要小心观察,如果孩子抱怨肚子不舒服的同时还伴有其他症状———发烧、呕吐、腹泻或者便秘,你就需要马上带他去看医生。这些情况有可能只是普通的胃病,但也可能非常严重,比如肠梗阻等。
嗓子疼:你可以让他用温热的淡盐水漱口。温水有缓解疼痛的作用,而盐可以帮助杀菌。另外一个缓解喉痛的方法是在温水中加一小勺蜂蜜和半个柠檬挤出的汁。儿科医生解释说:“只要很少剂量的柠檬就有很好的止痛作用。而蜂蜜则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但有一点你要小心:蜂蜜对婴儿会有毒副作用,所以,这个方法不适合1岁以下的孩子。
流鼻血:让孩子将头向前倾,然后用你的手指捏住他的鼻孔并稍稍用力,将这种压力保持10分钟左右,这种做法就像你试图将一根破裂的水管系住。按捏流血的鼻孔实际上是在对破裂的血管施加压力,有助于止血。记住不要让孩子头朝后仰,这样做可能使他吞咽流出的血,从而导致呕吐,也不要往孩子的鼻孔里塞纸巾和棉球。也许你会说看过五官科大夫就是这么做的,但不要忘了,大夫有各种方法和工具将塞进去的纸巾和棉球取出来,你也许不能。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