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整)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复习,推荐文档

(完整)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复习,推荐文档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中国历史文选》史籍知识点整理2017

历史16.1项常清

1.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顺序编写的一种史书体裁。其优点是便于比较、了解各史事之间的关系,使读者对史事发生经过的时间十分清晰;缺点是同一事件发生和延续的时间过长,对历史人物的生平和典志等史事,也无从详其原委。如起居注、实录体等。我国第一部正规的编年体史书是孔子编修的《春秋》,《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完善的编年体通史。

2. 十三经:是指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3. 《尚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是后来儒家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8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和东晋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16篇)。按传统的体例分为\"典\"、\"谟\"、\"训\"、 \"诰\"、\"誓\"、\"命\"六体,重要的内容一为敬天法祖,二为讨伐逆命。大多数篇章文字古雅,语言质朴。《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4. 其史料价值:具备了六体,是我国古代文告,会议记录等应用文体的滥觞。而且开辟了我们古代散文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的古词汇,这些古词汇反映了殷商时代的语言

特点。《尚书》为研究虞、夏、商、周提供了研究材料。

5.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秦焚书后,汉兴而有三家《诗》,齐人辕固传《齐诗》,鲁人申培公传《鲁诗》,燕人韩婴传《韩诗》,后三家诗全失传,《毛诗》独传。记录的地域包括现在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以及甘肃的南部,代表当时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诗经,包罗万象既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也是一部丰富的历史作品。

6. 历史价值:为研究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时期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作品运用的表现手法为以后的文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它的内容丰富,涵盖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为以后的社会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7. 《礼记》:又称《小戴礼记》,西汉礼学家戴圣选编的一部礼学资料书,共20卷49篇。为关于“礼”的论评,汇集了战国秦汉间儒家的言论,特别是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内容博杂。《礼记》的内容大致为孔子弟子及其后学所记。记述礼的定义和各种礼的细节,特别是丧礼和祭礼占17篇之多;记述爵禄、赐田、朝聘、学校、教学、养老、燕射、服饰等社会制度;记述音乐原理和音乐作用;记述政治理想和治国治学方法;记述春夏秋冬气候及应时的各种措施等。此外,还有些篇幅是专门记录孔子和七十子的言论 以及孔门和时人杂事的。《礼记》全面而系统地宣传儒家的礼治主义,反映了古代社会伦理观念、宗法制度、阶级关系和儒家各派的思想等等,是研究我国古代礼制、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8. 《左传》:是中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

丘明所著。它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9.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而成,成书在战国初年。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先秦诸子散文,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今天所看到的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作为说理文,《论语》还很幼稚,但先秦说理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在《论语》中已有萌芽。语录体是其文体的基本特征。

10. 纪传体:即由纪、传(世家)、表、志(书)组成,已记录人物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创始于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其优点是有大量人物,言事结合,结构完整,典章制度记录全面。缺点是以人物为中心,记事不完整,不便了解人物在事件中起的作用。纪传体被后世历代政府定为正史的主体,二十四史包含了丰富的史料,由于官方编写,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纪传体的创立,对后世记史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1.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编写的一本历史著作。《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分成〈本纪〉、〈表〉、〈书〉、〈世家〉和〈列传〉五个主题,加上最后的〈太史公自序〉又细分成一百三十个章节。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

一百三十篇,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鲁迅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12. 其优点:创立了史书纪传体例。记载内容广泛,规模宏伟。厚今薄古,思想进步,能客观地看待历史发展规律。④尊重史实,秉笔直书。⑤文学价值很高。

13. 其缺点:受到唯心主义天命观的影响,认为王朝更替自有天命。

14. 虽然司马迁处理史料很谨慎,但是由于当时史料缺乏也存在对某些材料的疏忽。

15. 司马迁: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西汉左冯翊夏阳人。司马迁出生于史学世家,其父任太史令多年,他幼年师从董仲舒、孔安国等名师,二十岁开始壮游全国,此间探访历史遗迹,考察风土民情收集了史料。元封三年,司马迁升任太史令,他秉承父亲遗愿,开始准备撰写《史记》。天汉三年,司马迁遭李陵之祸,被捕下狱,处以腐刑。出狱后他任中书令,忍辱负重,发奋撰写《史记》,前后有15年以上时间才写定成书。《史记》成书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司马迁注定名留青史。

16. 《史记三家注》:指在南朝宋徐广《史记音义》的基础上,裴骃作的《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后人将三书合刊,称为《史记三家注》。

17. 班固:字孟坚。东汉杰出史学家、文学家。建武三十年,其父班彪死后,自太学返回乡里。居忧时,在班彪续补《史记》之作《后传》基础上开始编写《汉书》,至汉章帝建初中基本完成。《汉书》的体裁是纪传体,是中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个人成就有: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先例、开创了政区地理志的体例、开沿革地理之始、记录了大量的自然和人文地理资料。在体例方面《汉书》的特点之一就是首创《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班固创立《地理志》以西汉时期的孤域政区为主,分录其山 川物产等内容。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

18. 《汉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著作,由东汉班固著。《汉书》起自汉高祖刘邦,止于平帝、王莽,写了西汉王朝历史,班固的父亲班彪,继《史记》之后,作《后传》六十五篇。班固完成《汉书》一百卷。《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由班固妹班昭等人补写,共120卷。《汉书》大体上沿袭《史记》的体例,只是把《史记》的世家并入列传,改书为志,共分纪、表、志、传四类。其中《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四志,是《史记》没有的。《汉书》吸取过去许多历史著作的长处,有《史记》、《后传》作基础,所以它的叙述“文瞻而事详”,周密而有条理。但是作者以帝王将相为中心,思想渗透着封建意识,许多篇章里充斥着天人感应等神秘的宗教气息。

19. 《后汉书》: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东汉一代近二百年的历史。一百二十卷,分为纪十卷、传八十卷、志三十卷。其中的纪、传作者是南朝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的司马彪,司马彪将“表”成为“志”,创立了《百官志》,记述东汉的职官制度。它记述人物不以时代先后为序,注重人物分类,反映了门阀世族统治下注重品第人物的风尚,但是范晔作史,是为了借历史表达政见,不能避免客观历史事实为服从主观需要的弊病。//《后汉书》是中国史籍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它记事翔实,史料丰富,叙事以类相从,新创类传反映时代特点。它对历史人物事件,从不同角度综述分析,便于了解东汉的社会

状况。其勇于揭露封建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反对佛教迷信,具有进步思想。其文学成就也很高。但它也有以世家豪族的政治标准权衡人物的缺点。

20. 《三国志》:作者陈寿,是一部纪传体分国史,仅有纪传无表志,包括《魏书》《蜀书》《吴书》共65卷。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迄吴灭亡,西晋统一。《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魏国君用纪,蜀吴称传,但均用编年体方式,名为传实为纪。它选材十分谨慎,如空城计等不确切的史事便不记载。它为各阶层的人物立传,内容简约,反应当时的社会风气。《三国志》是现存唯一的记录三国历史的史书。

21. 《三国志注》:为南北朝时裴松之撰,他一反传统做法把重点放在史实的增补和考订上,裴松之不仅开创了注史的新例,而且对研究三国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国志注》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注”之首。 裴松之与裴骃、裴子野祖孙三代有史学三裴之称。

22. 国语:春秋国别体史料汇编。旧传春秋时左丘明撰,全书共21卷。以国分类,以语为主。分《周语》、《鲁语》、《齐语》、《晋语》、《郑语》、《楚语》、《吴语》、《越语》八个部分,《晋语》最多,着重记齐、晋、楚、吴、越五国霸业的兴衰,以晋在中原称霸而最终被三家瓜分特详。全书起自周穆王,终于鲁悼公,以记述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各国贵族言论为主,因其内容可与《左传》相参证,所以有《春秋外传》之称。

23. 战国策:战国时期策士游说言辞的过别体史料汇编。《战国策》主要记述了战国时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战国策的作者直到现在也没有确定,西汉末年,刘向校录群书时在皇家藏书中发现了六种记录纵横家的写本,于是刘向按照国别编订了《战国策》。因其书所记录的多是战国时纵横家为其所辅之国的政治主张和外交策略,因此刘向把这本书名为《战国策》。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24. 史通:我国第一部系统性的史学理论专著。作者刘知几。全书内容主要评论史书体例与编撰方法,以及论述史籍源流与前人修史之得失。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史学理论和史学批评两大类。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为10卷。内容主要包括:其一,关于史学源流及史官制度。其二,关于历史编纂学。其三,关于历史文献学。其中内篇和外篇重出或相矛盾的地方,可能是作者的读书札记,虽严禁稍逊,但议论广泛,更能表达作者的史学观点。他与一般的史家不同的是他对封建儒家经典和以儒家思想为知道的史学著作的批判。他反对绮丽的文章但是仍不能脱离六朝文风的影响,因而轻视史书中的表、志。应当肯定的是,《史通》对我国古代史学作出了全面的总结,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成为唐代以前我国史论的集大成。

25. 刘知几:唐代史学家。永隆年间(680年)以弱冠举进士,历任著作佐郎、中书舍人、著作郎,又撰起居注,兼修国史二十余年。景龙二年(708年)辞去史职,从事私人修史工作。开元九年,六十岁时因营救长子犯罪流配一事而被唐玄宗贬为安州都督府别驾,不久去世。有《史通》传世,对中国唐朝以前的史籍作了全面的分析和批评,是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

26. 典制体:典制体史书,以典制为中心,记述历代典章制度及其因革损益。它以分门别类为表述上的特点,曾被称为分类书。典制体史书是从纪传体史书中的书志分离来的,发展为独立的体裁。中国古代史学上第一部有影响的典制史是唐代史家杜佑所撰的《通典》。

27. 杜佑:唐中叶宰相,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杜佑生活的年代,唐朝由盛转衰。他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的巨变。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乱的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的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的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是非“为来今龟镜”,撰成二百卷的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专史的先河。此外

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的要义,被朱熹称为“非古是今”之书,今已亡佚。

28. 《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典章制度的专史。计二百卷,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代宗以后的变革)历代的典章制度。全书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等八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通典》以《食货》为首,把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历代土地关系的变革,放在了典章制度的首要地位加以叙述是他的首创。另外对历代制度的沿革废置,和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各种任务的议论得失也有记载。它是典章制度专史的开创之作,因此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典》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从此以后典制史成为传统史学的一个重要门类。

29. 《通志》南宋郑樵撰,全书200卷 ,是一部大型的纪传体通史。《通志》当今称其为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中国通史。但传统史学将其归入典章制度的政书,列入“三通”之一。其体例学习《史记》而略有变化。其书起于三皇,下到隋朝。纪传体部分主要是汇集宋代以前诸史旧文而成。同时,也做了一些加工整理工作。史家、裁记剪裁前史而来,由于前史具存,后人对这一部分不甚看重。谱分为两种,春秋以前因年代难以稽考而撰“世谱”,春秋以后开始按年代记录而称“年谱”,具有一定的创新,但十分简略。后人普遍认为《通志》的精华在于“二十略”,这也是此书与《通典》《文献通考》并别为“三通”的原因。“二十略”也是作者自鸣得意之作,认为“总天下之学术”“百代之宪章,学者之能事尽于此也”

30. 《文献通考》:简称《通考》,宋元之际马端临编撰,是一部从远古到南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通史巨著。《通考》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国用、选举、学校、职官等24考,各门再分子目,使制度史的体例更加完备。该书取材极为广泛,引文摘取原文,叙述条例分明,对历代制度演变的评论具有颇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宋朝的制度的渊源

变化,记载更为详细,是研究宋朝历史不可缺少的史料。

31. “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史才是指写文章的表达能力;史学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史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他认为,作为史官,三者不可缺一,三者中间以“史识”最为重要。

32.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其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行失\宋神宗赐名《资治通鉴》。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其记事起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止于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共1362年。全书采用编年体形式,用翔实的史料完善了编年叙事法,还通过史论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全书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对礼乐、文学、地理也有较详记录,对经济文化等典制基本未涉及。对历代改革家虽不乏中肯的批评,但是总的态度的隐善扬恶,很不公允。对农民起义采取诋诬的态度。全书大部分篇幅记载政治兴衰,对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绝少记载。

33.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字君实。曾历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累官至尚书左补射兼门下侍郎。因死后朝廷谥文正曾太师温国公,故世人又称其为“司马温公”。司马光一生著作颇丰,主要有《资治通鉴》《稽古录》《涑水纪闻》。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在学术上。其中最大的贡献,莫过于主持编写《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史。在政治观点方面,司马光主张法制永远不变,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他曾说:“先王之法,不可变也”;他认为,象周威烈王命晋大夫魏斯等为诸侯,是弃“先王之礼”,废“祖宗之法”。与宰相王安石是政敌。

34. 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的史书体裁,将记载的内容分门别类排列组合,条贯归纳为一个或数个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事件独自成篇,标以相应的题目,按年日顺序记录其始末。

35. 学案体:在一定的时期内各个学术门派区分门类,对每个学派详细叙述,每派各立一学案,先以小序叙述其源流及要旨,分述其代表人物的传略,并摘录其重要著作或语录,以具体材料说明各派代表人物的观点和他人的评论等,或列表以阐述学术渊源和传承关系。

36. 史评:以评价为主,对史实、史籍、或者是史学剖析评价和研究。史考:以注释考证为主。通过对史籍或史实的辨析考证以求得到正确而明细的记录或答案的一种史体。

37. 章学诚:字实斋,浙江绍兴人。生活于“乾嘉盛世”,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乾隆七年中进士,任湖北应城知县,以疑狱失轻免官。后以为人幕僚、讲学、编志为生。一生穷困潦倒。其代表作为《文史通义》,是一部纵论文史,品评古今学术的著作。书中阐发了“六经皆史”的观点。主张史家要有“史德”,要求史家“善恶褒贬,务求公正”。提倡编写通史,主张将史籍区分为撰述和记注两类。主张把国史建筑在方志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撰修方志的主张和意见。

38. 日知录:三十二卷,明末清初顾炎武撰,我国封建社会后期著名的读书笔记。按内容可分为八类: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书中大量篇幅都在讨论历史问题,以及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文献学等,是一部史学著作。

39. 纪传体:以记传为主体,表书为辅助,既各有分工,又相互配合,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后人称之为纪传体。纪传体的创制是我国史书编纂方法上突出的成就,成为后世封

建史学史书体例的主流。

40. 编年体:是一种按时间发展顺序的史书体裁。首先标明历史事件发生的年代,年下依次记时、月、日。日期之下记具体史实。以年日为经,以事实为纬,将同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全载一体,便于了解各史实之间的联系。

41. 国别体:主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如《战国策》,由西汉刘向编撰,共分十二国策。

42.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游历北方,誓不与清延合作,致力于著述,与黄宗羲、王夫之在20世纪初被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家”。其代表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目知录》《肇域志》《音学五书》《日知录》是笔记体著作。顾炎武读书有得,随笔记录;每论一事,总是贯穿经史,参验亲身所闻,穷极根底,考证得失。积三十余年乃成此书。

43. 王夫之(1619年10月7日-1692年2月18日),字而农,号姜斋、又号夕堂,湖广衡州府衡阳县(今湖南衡阳)人。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其著有《周易外传》、《黄书》、《尚书引义》、《永历实录》、《春秋世论》、《噩梦》、《读通鉴论》、《宋论》等书。王夫之自幼跟随自己的父兄读书,青年时期王夫之积极参加反清起义,晚年王夫之隐居于石船山,著书立传,自署船山病叟、南岳遗民,学者遂称之为船山先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