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期(总第134期) 财 经论丛 No.6(General,No.134) 2007年11月 Collected Essays Oil Finance and Economics N0v.20o7 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 邱 风,朱 勋 (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浙江杭州 310018) 摘要:所谓的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以致引起结构趋同与过度竞争问题不断为学 界和有关部门关注,而我们通过研究发现,该地区因重复投资引起结构趋同与过度竞争问 题并不突出,正是区域内产业的有效竞争使得该地区表现出领先于全国的经济活力和强大 的产业竞争力。但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国内竞争以及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长三角地区有 必要防止过度竞争,加强区域产业的一体化融合,并尽可能通过投资政策的协调来提高区 域的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长三角;重复投资;过度竞争;制度安排 中图分类号:F062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892(2007)06—0008—07 一、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辨析 近年来,所谓长三角的产业过度竞争问题日益受到各方关注。很多研究者认为,该地区各城市 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投资取向高度一致,导致结构雷同以至出现过度竞争态势,故亟需加强区域产业 投资的政策协调。但从目前的研究文献看,部分学者是以三次产业分类法对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 分析,深入一些的研究是以制造业为对象探讨产业同构问题。如果从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 集中率的变化、领先行业的区域比较、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及其变迁趋势等方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会发现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重复投资与结构趋同以致引起过度竞争的论点还需商榷。 (一)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集中率的变化 从近期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集中率的变化看,该区域产业的同构化趋势正 在减弱。以制造业为例,1998、2000、2002年上海制造业相对专业化指数分别为0.437、0.454、 0.512,浙江为0.345、0.321、0.404,江苏为0.258、0.273、0.272,同期上海制造业平均集中率为 0.317、0.290、0.261,浙江为0.269、0.299、0.328,江苏为0.414、0.412、0.410…。可以看出, 上海、浙江、江苏的制造业专业化指数都在上升,平均集中率表现为上海下降、浙江上升、江苏基 本不变,这说明上海正在向外转移部分不再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而浙江正在成为上海制造业转移 的主要接收者,由此导致制造业结构的差异度逐步提高。 (二)领先产业的比较 判断领先产业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方法是计算某地区某产业总产值占该地区总产值的比例(用 百分比表示,也可用其他指标,如销售收入等),这种方法简单明了,可以清晰地看清地区领先产 收稿El期:2007.06.13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基金资助项目(200605009) 作者简介:邱风(1964-),男,安徽潜山人,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副教授;朱勋(1983.),男,浙江衙州人,浙江财经学院经济与 国际贸易学院硕士生 ・ 8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邱 风等 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 业的变化情况;另一种方法是通过计算区位商来确定区域的领先产业,常用的测定指标有工业总产 九 ,九 值、产品销售收入和增加值等,本文选用总产值指标。计算公式为B = ,其中p ,表示区位商, qi/q 分子是j地区i产业的产值(q.i)占该地区全部产业总产值(q;)的份额,分母是产业i的产值 (q;)占更大区域(如全国)全部产业总产值(q)的份额。因此,p 也是测算某地区产业结构与更 大区域平均水平之间的差异指标,借此可以评价一个地区的相对专业化水平,反映该地区的产业集 聚现状及区域问经济联系的结构和方向。某个产业的区位商越大,表明该产业在这个地区的专业化 程度越高,越具有区域优势。 但这两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缺陷。用第一种方法判断,如果某产业的产品价格比较高,那么它占 该地区产业总产值的比例一般就较大,但与更大的区域相比较,不一定是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利用 区位商可以确定某地区的优势产业,但如果某产业在该地区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则对经济的 贡献就不大,经济地位就比较低,却有可能是未来的优势产业。因此,我们利用这两种方法一起判 断长三角各地区的优势产业(百分比大于5%,区位商大于1),再比较各地的优势产业是否同构。 首先我们通过计算百分比,得到各地的优势产业(见图1—3)。然后计算区位商,保留通过百 分比计算得到的优势产业,剔除其他产业,得到图4—6。浙江、上海同构的产业是电气机械及器 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同构现象不明显。 图1江苏领先产业比例 图2浙江领先产业比例 宦鎏霍盔互噩墼匹蓦墨墼竺!三 ! 图4江苏区位商 图3上海领先产业比例 比较江苏、上海百分比超过5%的产业,我们发现相似的产业有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但进一 ・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财经论丛2007年第6期 步比较两地的区位商我们可以发现: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是上海的优势产业而不是江苏的优势产 业,只是产值较大,江苏是上海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配套地区;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是 江苏的优势产业,不是上海的优势产业;③同构的产业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 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比较浙江、江苏可以发现,虽然纺织业有同构,但江苏纺织业的百分比从趋势上看在不断地下 降,而浙江纺织业百分比则相对稳定,纺织业正在区域间调整,同构并不严重。而交通运输设备制 造业从区位商的角度分析,它不是两省的优势产业,只是产值较大,真正同构的产业是电气机械及 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和普通机械制造业由于运输半径过长会导 致某些产品销售成本提高,所以其产品可在一定程度上归为本地化产品,同构不一定会导致过度竞 争的后果。因此,综合来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同构现象并没有想象中的严重。 t , 4 ‘ 图5浙江区位商 图6上海区位商 (三)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迁 比较两个区域或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可用结构相似系数进行衡量,公式为s = ,Y.Y、 ,其中s 为i、j两个区域或城市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X xfk为两个区域或城市 √( ( x ) k部门特征值(如从业人员、增加值占该区域总量的比重),0≤S。 ≤1。Si 越趋近于1,两地的产业 结构越相似;Sij越趋近于0,产业结构的差异性就越大。以工业结构为例,我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 究发现,从时间推移的维度上看,1987—2002年长三角地区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总体上呈下降趋 势:浙江与上海的相似系数从0.87降至0.72,下降了约18%;上海与江苏的相似系数从0.93降至 0.85,下降了8.4%;浙江与江苏的相似系数从0.98降至0.91,下降了7.0%【2】。2003—2005年, 江苏与浙江的相似系数分别为0.86、0.83、0.81,继续呈下降趋势;江苏与上海的相似系数为 0.867、0.90、0.92,略有上升;浙江与上海的相似系数为0.67、0.65、0.65,也呈现下降趋势。 但仅从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来判断两个地区之间的产业结构的相似程度还不够全面,因为现实 的竞争实际上是在产品层次上展开的。根据有关测算,浙江与上海纺织、化工、黑色家电、白色家 电、机械行业的结构相似系数分别为0.66、0.6、0.34、0.47、0.69,浙江与江苏的相关数据分别为 0.73、0.85、0.68、0.79、0.69,这比工业结构的相似系数大为降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这主要是源于我们在对相似系数的测算时假定产业内的产品是同质的,因此对测算对象的同质化假 定越是泛化,相似系数也就越高;产业越是细分,则相似系数就会越低。如果我们将所有的产业都 归为同一个产业,则相似系数都等于1。但实际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越来越细分、产品差别化越来 越明显的市场,产业相似系数不能反映这种趋势 。 ・ 1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邱 风等 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 由以上分析可见,从长三角地区产业的相对专业化指数和平均集中率的变化、领先行业的比 较、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变迁等三个方面看,说明长三角产业重复投资与过度竞争问题并没有我们 想象的那么严重,反而有逐步弱化的趋势。即使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也不能说明一定存在过度 竞争现象,因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产品市场大部分不在本区域内。同时,由于运输半径过长会导 致某些产品销售成本提高,各地都会生产一些不宜进行长途运输的产品,这些产品可归为本地化产 品,其销售半径有一定的区域限制。 二、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须谨防过度竞争 (一)区域竞争背景下的潜在过度竞争及其表现 尽管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得不出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的结论,但近期该地区所表现出的政 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未来的过度竞争埋下了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区域内的经济协作机制、产业投资规划缺失 曾经的“棉花大战”、“羊毛大战”、“蚕丝大战”等已经给长三角经济协作、产业投资规划缺失 提出了警示,而行政区划限制、市场分割、外贸产品出口上的竞相压价、对异地投资企业实行双重 征税等一系列地方保护因素,仍阻碍着长三角地区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合作,严重影响了 优势企业的跨地区迁移、兼并与重组。这不但相对于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经济圈规划理念上有所落 后,而且有可能导致长江三角洲在新一轮国际产业分工合作、产业梯度转移中失去商机,动摇长三 角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甚至有可能产生新的区域性恶性竞争。 2.基础设施产业的过度投资 对于长三角地区的严业重复投资引起过度竞争问题,还来自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批评。但重复建 设就一定是错误的吗?一个特定区域基础设施的多少不能以该区域建有多少道路、桥梁、机场、港 口等来确定,也不能仅仅用一定单位面积范围内有多少相同的基础设施来评价,而是要根据区域的 经济规模对基础设施的需求状况来确定基础设施的投资规模。只要有需求就应该有建设,关键是避免 浪费性的重复建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因缺少协调,重复建设问题较为严重。 3.吸引外资上的恶性竞争 前几年长三角各地在招商引资中盲目从众、竞相效仿,主要表现在土地批租与减免税优惠方 面。各城市土地批租的竞争愈演愈烈,在税收方面长江三角洲各城市几乎都突破了国家规定的外资 企业享受的基本税率及“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优惠政策的相互攀比,结果只能是牺牲地区的 整体利益。 (二)潜在过度竞争的根源——政府官员升迁的考核标准 对于区域产业的过度或潜在过度投资问题,目前最主要的解释是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分燥吃 饭”的改革促使各地官员由以前的政治挂帅演变成经济挂帅,因为地方官员是否得以升迁的标准主 要由地方经济发展的成就来决定。因此,地方政府具有发展经济和进行大规模投资的强烈冲动,企 业与政府甚至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政府官员们以经济增长和财政收入的增长为其工作的首要目标。 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各地产业投资方向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某个特定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相 当,具有相似的需求结构,从而导致相似的投资结构,为过度竞争埋下隐患。 但行政性分权和财政“分燥吃饭”的改革还不足以全面解释区域性产业过度投资的问题,因为 当合作能够提高经济绩效时,地方政府之间应该可以达成一定的制度或规则,促使投资结构的协调 一致。对此,我们不能把制度简单地定义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规则,而应该把制度 看成是“博弈规则”。同一区域中级别相当的官员们不仅在发展各地经济时相互博弈,而且利用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财经论丛2007年第6期 济博弈谋求其在政治博弈中的胜出。假设有两位行政级别相同的地方政府首脑A、B都有机会晋 升,而晋升与否取决于各地的经济绩效,在这种假设前提下,各怀私利的两地政府首脑之间很难相 互信任,投资决策的博弈结果是非合作均衡。政府首脑主要关心上级政府对两者的相对位次的评 价,如果一方政府的某种投资决策对双方都有利,当只考虑经济利益时,理性的经济人会将决策付 诸实施,但当考虑到政治博弈的结果时,只有当对自己的利益大于对方的利益时才会付诸实施。这 种博弈的结果无疑会降低区域的整体经济绩效。例如,在长江沿岸相邻的两个城市甲、乙对是否投 资兴建码头进行决策,假设简单的博弈模型的区域投资的经济评价和政府首脑的政治评价(收益) 如图1、图2所示(a<b,a>0,b>0)。首先看图1,在这种情况下,(投资,不投资)和(不投 资,投资)均构成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即从区域投资的经济评价角度出发,只有一个城市投资兴 建码头是合理的决策。再看图2,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双方都投资构成一个纯战略纳什均衡,而政 府首脑对投资的经济收益如何就不感兴趣。这就解释了长江流域各城市为什么对投资兴建码头情有 独钟,这方面的投资多来自当地政府,各地区之间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相互协作。因此,同一行政区 域中的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根源不仅来自财税激励,同时来自嵌入在经济竞争当中的政治晋升博 弈,导致在某些行业的过度投资 j。 乙 乙 投资 不投资 投资 不投资 投资 投资 (a,a) (b,0) 田 田 不投资 不投资 (0,b) (0,0) 图1 区域投资的经济评价 图2政府官员的政治评价 三、长三角地区产业投资协调的制度安排 对于如何通过制度创新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协同发展,目前国内已有不少研究。对于一项有 效的制度安排,应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一般性,即制度安排不应在无确切理由的情况下对各 方实施差别待遇,以促进“正和博弈”为基本目标;二是确定性,即制度必须是可识别的,可以为 未来行动提供可靠的指南;三是具有开放性,以便各方通过创新行动对新环境做出反应。长三角地 区的产业投资导向应以促进产业积聚和培养产业群落为基本目标,以利于区域的信息聚集、市场聚 集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并通过区域内的竞争提升产业和企业的竞争力。长三角的产业协同发展与政 策协调的基本出发点应该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基本前提,政府必须为协同发展提供制度平 台和政策环境。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弱化政府官员晋升中的经济与财税激励,改革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形成和谐共赢的产业 发展态势。由于同一行政区域中的地方官员合作困难的根源不仅来自财税激励及经济竞争而导致在 某一行业的过度进入,同时来自嵌入在经济竞争当中的政治晋升博弈,为破除各地官员的非合作博 弈均衡,要在制度安排上使地方政府官员相互合作成为稳定的内生激励,在产业投资策略中选择合 作的收益大于非合作收益,使合作成为地方官员的理性选择。因此,必须扭转经济锦标赛式的官员 晋升规则,消除区域产业投资中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避免产业投资决策中的无序竞争,降低晋升 激励所带来的消极后果。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的全局,淡化GDP指标、强调绿 色GDP指标,并促使地方政府官员将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服务本地公众的能力和满意度方面。 2.建立长三角地区产业发展协调机构。要建立某种跨省市的区域协调机制,尽可能地降低其 运作成本。但协调机制的建立必须通过某种特定的机构来实现,这就需要中央政府的统一协调与统 ・ l 2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邱 风等 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复投资与协同发展研究 筹安排,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创立系统的禁止各种限制性做法的外在制度。通过市场力量促进有 关产业的跨地区兼并重组,推进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步伐。特别要强调市场力量的作用,即使 该地区有一定程度的产业同构,如果是市场力量推动的结果,只要不存在过高的退出壁垒,则这种 由于同构而导致的暂时的过度竞争会逐渐消除。关键是长三角地区的政府不要人为地加剧过度竞 争,而中央政府的协调不是抑制市场力量,而是协调地方政府的行为及其利益关系 。 3.从产权制度改革走向交易制度创新,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一体化,构建区域共同市 场,为产业带与产业群落的形成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在长三角地区,“放权让利”的公权层 面的产权改革所剩空间不多,主要任务是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将注意力放在交易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上 。完善功能性和引导性产业政策,构建区域共同市场,发展现代商贸,确保商品和生产要素自 由流动;通过投资信息共享,引导产业发展;突破企业兼并与重组的樊篱,整合产权交易系统,形 成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组建无属地企业,通过市场力量促进有关产业的跨省、市兼并与重组。 4.打破“银政壁垒”,努力探索金融制度的创新。现代企业越来越表现出“脑体分离”的趋 势,即企业的总部可能只进行产品的创意和营销网络的设计,而将生产基地转移到周边地区。这种 趋势在长三角地区表现得越来越明显,直接导致了企业的跨地区投资不断增长。随着长三角区域经 济和产业发展的不断融合,对金融的区域合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求金融机构能够提供跨地区的 金融服务,以降低商务成本。但由于我国行政区划、金融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垂直管理导致金融资 本基本上处于割裂状态,使得这种跨区域的金融服务难以实现,导致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因 此,长三角地区应突破这种“银政壁垒”,扩大金融服务的边界,这是该地区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 的制度安排和金融合作的需要,更是上海在未来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迫切需要。 5.以产业升级为核心,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今长三角地区追求产业协同发展不是一种 适应性的“纠偏”调整,而是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架构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加 快造就新的支柱产业和新的增长点,实现从要素价格优势向制造优势转变。因此,长三角地区应在 产业结构的升级方面下】 夫,以免被现有产业结构锁定而不能自拔。同时产业结构的升级最终还是 离不开区域要素禀赋,离不开比较优势原则,即在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构建区域产业结 构,又要不适时机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盲目拔高产业结构往往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 】。 6.打造一种适应开放市场环境的地域产业组织模式 。传统的福特主义强调大企业主导模式, 以大幅度降低成本。而在“新经济”中大展身手的是所谓的温特尔主义,生产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的 顶级企业只控制上游的产品研发和市场标准,通过细化的产业分工与协作,将投资巨大的制造业生 产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从而推动了20世纪90年代全球性国际分工的重组。长三角地区必须积 极推进区域分工与合作意识,提高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从制造优势向经营与组织优势的转变。 必须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在投资导向上加以引导:在宏观上,依托城市带和都市圈,促进 产业向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在中观上,依靠市场力量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在微观上,推动企 业内外部资源的整合与创新,特别是企业生产模式、技术、组织与管理的创新。 7.以城市化推进工业化,促进区域城市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长三角地区各有侧重的发展战 略应立足于区域城市合作方面的制度安排,由城市的一体化联动发展全面推动工业化和产业结构升 级。该地区市场化的加速促进了都市连绵带的形成,而这种都市连绵带之间经济联系的强弱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连接各城市问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网络系统的健全和完善。因此,要加强在基础设施建 设方面的区域合作,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尽可能在港口体系建设、跨江与跨海通道建设方面加强 协调,构建各城市之间的快速干道网,缩短各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形成中心城市联网辐射、产业 一体化联动推进的区域发展模式 圳。 8.破解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经济。目前,发展区域合作式的循环经济还 ・ 13 ・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财经论丛2007年第6期 存在一定的障碍,一是增值税制度和资源税税率偏低,使得企业在节约资源方面缺乏足够的激励; 二没有形成适合区域性循环经济网络发展需要的经济机制和政策体系,缺乏弥补市场失败的外部性 政策支持和投融资机制;三是企业的分散化、小型化,难以形成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因此,政府 应颁布科学合理的促进循环经济的政策清单,对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的地区、产业、企业给予适当的 税收支持;设立区域循环经济基金,完善循环经济的投融资体制;在促进企业集聚化布局的基础 上,制定区域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政策,尽快完善区域排污权交易体系。最终将长三角地区 打造成“城市园林化、生产园区化、产业生态化、环境自然化”的循环经济生产基地。 参考文献: [1]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问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 [2]邱风,张国平,郑恒.对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问题的再认识[J].中国工业经济,2005,(4). [3]陈建军.长三角产业同构及产业定位[J].中国工业经济,2003,(5). [4]周黎安.晋升博弈中政府官员的激励与合作——兼论我国地方保护主义和重复建设问题长期存在的原因[J].新华文摘, 2OO4,(17). [5]洪银兴等.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机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陈建军,姚先国.上海建设国际经济中心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经济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3,(5). [7]厉无畏,王慧敏.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J].中国工业经济,2002,(4). [8]Ma ̄d'dsa Fujit ̄,Paul Knlgman,Anthony J.Venables.11le Spatial Economy[M].The MIT Press,Cambridge,Massachusetts,London, England,1999. [9]Trevor J.Barnes,Mere S.Gertle ̄.TheNewIndustrial Geo@'aphy[M].Routtedge Press,1999. [1O]史晋川,谢瑞平.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制度变迁[J].学术月刊,2002,(5). Research on the Repetiitve Investment and Co-development in the Area of Changiing River Delta QIU Feng,ZHU X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International Trade,Zh ̄jl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nad Economics,Hangzhou 310018,China) Abstract:At present.so—called industry repetiitve investment in the area of Chan ̄inag River delta which caused the sam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over-competiiton are paid close aaention by researchers nad related departmen ̄.But in research,we find that hte saine industrila structure and over-competiiton which are caused by repetitive investment are not serious.In other words,the effective competiiton of the industry leads to the vigorous economy and strong industry competitiveness in the area.But wiht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competition and the new trend of nidustry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to prevent ove ̄competiiton and to strengthen industry integration in the area of Changjinag River delta. and to improve the industry competiitveness of the area by coordination of hte investment policy as far as possible. Key words ̄Changjinag River delat;repetiitve investment;over-competition;insittution arrnagement (责任编辑:蔡华林) ・ l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