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外飞来准晶体
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准晶体的发现者—以色列科学家谢西曼,他于1982年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正常的晶体中,原子或分子的排列形式是立方体、六边形或其他规则的、可无缝拼合的模式。而准晶体的结构很特殊,小范围内看不出规则模式,但大范围可以体现出规则的,可拼合的模式。由金属原子组成的准晶体有固定的熔点,但导电导热能力却很差,容易像非晶体的玻璃那样破裂。
自然界中形成的准晶体是在2008年发现的,在一块来自俄罗斯东部的奇怪岩石内,意大利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已知的准晶体类型——AL63CU24FE13。更惊人的事情还在后面,最近意大利和美国科学家对这块岩石进行了同位素测定,发现岩石里的氧同位素的特征与某些碳质陨石类似,换句话说,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该陨石很可能是45亿年前太阳系早期动荡环境的产物。
含有准晶体的陨石是如何形成的?这依然是个谜,太阳系中绝大部分陨石都是小行星带中没有形成大天体的物质,但这块陨石中的铝的形式很古怪,不可能是在小行星带的环境中产生的,在其他的陨石中也没有发现这种铝的形式,既然陨石来自地球之外,那么这种含有准晶体的陨石的起源一定不寻常。研究人员猜测,也许这块陨石所在的前身星球上曾经发生过高速的撞击事件,在极端的环境中产生了这种陨石。
这块陨石告诉我们,罕见的准晶体其实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在几十亿年中保持稳定。 14.准晶体有什么突出特征?(4分)
考点一: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 答题技巧:要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及说明的对象及特征是什么。找说明对象的方法有: (1)看题目,不少题目都表明了说明的对象; (2)抓首括句和中心句(好的说明文往往运用这些句子来突出所要说明的事物及特征)。 15.第一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什么作用?(3分)
考点二:辨析说明方法和作用 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具体真切(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列数字:(科学)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③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④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 答题技巧:先答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再答这些说明方法的相关术语,最后答画线句子(或某段,或所选句子)所表达的意思。 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有两种答法:一是画线句子前面那句话;二是画线句子本身所要表达的意思。 答题格式:这一句(段)采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的„„特点,起到„„的作用。 温馨提示:找画线句子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一种还是几种说明方法。找某段中的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注意是找主要的还是全部的说明方法。找文章中的一种说明方法时,一定要找特征明显,并且容易回答的来写。 16.第二段画线句中的“很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1
考点三:理解说明文语言——词语 题型1. 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 答题步骤: (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 (2)解释这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等方面加以限制。 (3)比较:即比较删掉这个词语与没有删掉以前的区别,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语言的准确严密。 题型2. “××”词能否替换为“××”词?为什么? 答题步骤:(1)判断,一般是不能替换。(2)分别解释这两个词语在这句话中的含义。(3)比较:即比较替换上去的这个词语存在的不足,一定要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 答题方式:不能,原文“××”词语的意思是„„。而替换的“××”词语的意思只有„„的意思,如换成„„词语,就与课文内容不相符,就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严密。 17.下列说法或推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一项是( )(3分)
A.因为首次发现并在实验室中合成出了准晶体,科学家谢西曼获得了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B.在自然界中也发现了含有准晶体的岩石,不过这块岩石可能来自地球之外。 C.对于含有准晶体的陨石形成的原因,科学家们已有了明确的研究定论。 D.罕见的准晶体可以在自然界中产生,并且很长时间内保持稳定。
二、追随春天的脚步
①“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春天和我们每一个人一样,也有自己的故乡--那就是华南地区。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来一次从南到北的长途旅行呢!在我们追随春天的脚步展开旅程之前,先来明确一下春天的标准是什么
②节气“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来。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人根据当时黄河中下游一带气候确定的。现在气候早就变化了,况且中国那么大,华南的一些地区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节气并不统一,“立春”节气不是春天到达的时间。
③春天的科学标准是:每五天的平均气温,又叫候气温,稳定在10℃~22℃之间,春天就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每五天平均气温,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迈开脚步,从其故乡华南地区出发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达长沙,15日前后到达武汉、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达郑州和济南,4月初来到石家庄、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达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谓风雨无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着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达沈阳,5月10日前后到达哈尔滨。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会有一些调整。
⑥春的旅程有两个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从没有春天在那里驻足过,而且地势越高气温越低。有人想不通:热空气上升,高空离太阳又近,为什么气温反而低呢?这是因为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太阳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热,再由地面去加热空气,因此气温的变化,取决于距离地面(热源)的高低。一般在对流层,每上升100米,气温要降低0。6℃,越高气温越低。
⑦和春天有关的另一个秘密是,它到达海边的时间会晚一些,不过一旦到达,就会在那里流连忘返。那是因....为海水的温度变化比较慢,加上海风吹来吹去的影响,气温变化要缓慢一些,因此春天到达时间会晚一些,但是驻足时间会比较长。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滨往往是避暑胜地的主要原因。
11.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依次是:春天的标准、 、春天的秘密。(2分) 12.文章引用朱自清散文《春》中的语句作为开头,有什么作用?(3分)
答:
2
考点三:理解说明文语言——句子 题型1. 文中的传说、故事、引用的诗句或史料的作用 答题技巧:先答引用的传说、故事、诗句或史料在文章中的所要表达的意思,再答相关术语的作用。 传说、故事、诗句: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史料:使文章更真实可信 13.请说出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4分) 答: 14.阅读第⑦段,分析加点词语“流连忘返”的表达效果。(3分) 答: 考点三:理解说明文语言——词语 题型2. “××”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15.阅读⑥⑦段,选出对两段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 A.春天从来不到高山驻足,春天到达海边的时间较晚,这是高山和海滨成为避暑胜地的根本原因。 B.热空气上升,高空高太阳又近,所以气温应该随地势升高而增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C.太阳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热空气,而是先把地面烤热,所以空气温度的高低,取决于距离地面的高度。 D.春天迟到海边的原因是有两个:一是海水温度变化较慢;二是海风吹来吹去,影响气温。 三、“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21世纪教育网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 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 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
3
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20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40%。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12.肌肉记忆为什么可以“不假思索”?(3分)
13.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4分)
考点四:辨析说明顺序 针对全文顺序的问题,采用排除法即可,先看是不是时间顺序,再看是不是空间顺序,最后即可确定是否是逻辑顺序。根据是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都有明显的标志。 针对段落顺序的问题,要尽量从段与段之间的对应关系上去揣摩分析,说明文的说明内容和结构上去揣摩。 14.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一种利用肌肉记忆原理发明的新技术。如果你想用它为上文锦上添花,你会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部分还是结尾部分?为什么?(2分)
美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名叫“移动音乐触觉”的技术,你只需要戴上一款特殊的无指手套,把手放在琴键上,这副手套通过蓝牙与-台笔记本或是手机连接,科学家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会将音符转换成震动,并刺激手指移动到正确的位置上敲击琴键。而在这期间,你完全可以背英语单词或者看部新上映的电影。实验证明,这期间背诵单词的效率与正常情况下没有任何区别。
15.你和小明一起去游泳,他虽然学过,但已经好几年没下过 水了,有些犹豫。请你结合文章相关内容,鼓励他大胆游泳。(3分)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