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改革
DOI编码:10.3969/j.issn.1007-0079.2013.14.017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是创新型国家发展的需要。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对如何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进行了实践研究。从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条件建设和创新创业氛围的营造等几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条件建设;氛围营造
作者简介:李志科(1978-),男,黑龙江大庆人,东北石油大学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助理研究员。(黑龙江 大庆 163318)
李志科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4-0037-01
验的毕业后大学生传授经验,也可在课堂教学的同时让学生深
创新创业精神已成为目前素质教育的焦点,成为高校核
入企业了解创新创业的现实意义,让学生意识到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同时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2]
心竞争力之一。在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21世纪,在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和战略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是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民族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保证。
自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
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以来,各高校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为理念,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及实践项目,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如何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目前高校实践研究的热点。
一、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创新创业意识是一种主观的意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
计划项目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报名、自主实践、自主创新。它不是一种强迫性的要求,因此培养大学生主观的创新创业意识很重要,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把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把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责任之一。[1]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当今就业形势严峻的时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对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培养学生应对未来复杂的社会环境起到了积极作用。
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管理协调等能
力,这就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所改革,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纳入日常管理工作以及学生的教学管理体系中,学校教务处、科研处等职能部门也应制订可行的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如开设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创新方法、创新思维以及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项目管理、企业管理、就业与创业等选修课,在学分认定上给予强化,对学生取得的创新成果给予认定,或聘请一些有过创业经
二、重视导师队伍建设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取决于教师,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通常由教师进行指导。学校应制订相关激励鼓励教师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进行指导,聘请企业导师指导大学生创业训练和实践。导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对学生施行个性化管理。大学生创新训练通常是以专业为背景,学生通过已学的专业知识构建创新思路,其中有许多想法是理想化的,可能难以实现,因此导师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要给学生正确的导向,虽然也支持失败的创新,但创新点的构建要有理论基础,导师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创业实践项目通常是学生根据当今社会形势或身边一些案例等提出各种“奇思妙想”,学校内的导师一般也缺少这样的创业经验,但导师的社会经验更丰富一些,这就要求导师与学生一起对当今社会形势和所研究的项目进行调查、分析、撰写项目报告和进行项目的实施,有必要时聘请企业导师进行项目指导,这不仅提高了大学生创业的热情和创业能力,同时对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导师要真正起到指导学生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作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少走弯路,取得更大的成果。高校也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前提。对创新创业指导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同时应制订相关激励对指导学生取得创新创业优异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三、重视创新创业实践条件建设
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环境在不断优化,近些年来
出台了许多相应的,这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3]高校也要加大力度,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如实行导师制、辅导员制,划拨专门的基金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此外,最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供相应的实践条件,因此高校要重视实践条件建设。如高校的示范性实验教学中心、开放实验室、各级重点实验室在满足正常科研、教学的基础上要为有创新创业项目的学生免费提供试验场地和实验仪器设备。高校的大学生科技园也要积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任务提供技术、场地支持,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必要的服务。同时高校也要与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为学生搭建与企业一线人员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了解企业
(下转第52页)
37
2013年第14期
实验课程建设的关联性,可以看出,从关联性角度进行课程建设,需要承担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熟悉和了解各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经过充分讨论和磋商,找出各课程的关联内容和关联方式,巧妙制定各课程各种教学环节中的教学内容关联方法,并通过教师的努力加以实现。这些工作量大,需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相互协作,因此,强有力的领导集体、切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资源保障措施必不可缺。充分调动参与关联性课程建设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性,稳定和扩大师资队伍,并不断通过协调和磋商,及时解决课程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关联性课程建设的协调发展。
可以将自己的工程背景知识传给低年级同学,使本科生在学习“电机学”及关联的课程时,可通过实例掌握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系统知识。
四、结论
本文针对三峡大学电气工程专业的“电机学”教学中存在的
知识体系相对封闭,不利于学生将所学各相关课程知识融会贯通等问题,分析了“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如电路、工程电磁场和研究生电磁场数值仿真课程的关联性,提出了在“电机学”关联性课程中开展多样化教材建设、教学网站建设及共享资源制作、教学软件开发的关联性课程建设方案。探讨了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对关联性课程建设的重要性,通过关联性课程建设,提高学生对“电机学”及相关课程的掌握程度,加强学生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实践能力。
在关联性课程建设中,相关学科的学科建设同样起到了
支撑作用。“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涉及电气工程一级学科中的“电机与电器”和“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等二级学科,这些学科的研究成果,可以提供工程实际应用范例,总结新的原型例题,开发新的开放创新实验,可丰富“电机学”及其相关课程各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同时,参加学科建设,参与科学研究,明确教师的发展方向,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样对教师队伍起到稳定作用,同样可以促进课程建设。
5.充分发挥本科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生助教的作用
本科生往往不具备工程实际背景,因此,对知识的掌握都是在个别点上,不易融会贯通。因此,通过本科生对“电机学”关联性课程的学习和软件的使用,逐步培养本科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建立“电机学”及关联课程的整体系统知识体系。研究生由于参加实际的工程问题研究,如对电机进行设计、优化、控制和故障监测,积累了一定的工程实践经验,其从事助教工作,
参考文献
[1] 学校举行“2+4+x”人才培养模式讨论会 [EB/OL]. http://xjtunews. xjtu.edu.cn/jxxx/2006-10/1160446199d11067.shtml.
高等学校电路和信号系统、电磁场教学与教材研究会第八届年会 . 桂
[2] 姚樱英 , 范承志 ,等. 探索电类基础课程的系统关联化建设 [C].
林 ,2012.
[3] 黄涛, 阮江军 , 张宇娇,等 . 基于多物理场耦合计算分析的多相异步电机设计平台 [J].大电机技术 ,2012,(2):22-26.
[4] 吉培荣 .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 [M]. 武汉 : 华中科技大学出
版社 ,2012.
(责任编辑:刘辉)
(上接第37页)
挑战以及机遇,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分享创业经验。
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创新型国家建设,更为解决当前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难题提供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 力素质的需求与大学生个体自我能力发展的需求都要求高校在
的发展现状、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 重要的手段。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出现了积极的方向,学生对 首先,高校相应的主管部门要加大宣传,为学生营造创新创 各方面加大创新创业力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然 业的文化氛围,搭建项目学生交流平台,挖掘身边创新创业的成 而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思路、探 功案例和典型事迹,充分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头作用,定期开展 为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提供更多与成功者交流的机会,增加大学
求新的方法。高等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 人才是高校的重要任务,这就需要高等学校在教学环境、教
交流活动,可组织开展创业者校友联谊会、创业者协会等活动, 地,全面提高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 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新的改革,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青年 生创新创业的勇气与信心。[4]其次,要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支
持项目学生参加校内外学术会议,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交流经 人才。 验、展示成果、共享资源的机会。学校还要定期组织项目指导教 师之间的交流,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可组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 力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挑战杯大赛、职业能力规划大 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等等,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在全校范围 内营造良好氛围。同时,开展以项目为载体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活 动,如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让学生在导师的指导 下参与项目的设计、实施,同时鼓励学生发表文章、撰写专利, 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 高志宏.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创新 [J].江苏社会 科学 ,2012,(5):237-240.
[2] 陈颖 , 李永能 , 葛长荣 ,等. 地方农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 培养体系的创建与实践 [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6(5):72-76.
[3] 李晓静, 陈树微, 唐恩思.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培养与实 践研究 [J]. 社科纵横 ,2011,9(26):282-283.
[4] 彭勤革 , 朱锡芳, 房汝建 .浅谈地方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大学生是当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 大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可以推动 52
的构建 [J]. 淮海工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1,9(14):22-24.
(责任编辑:王祝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