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2004年9月

第5期(总第111期)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ofShandongYouthAdministrativeCadresCollegeSep,2004

No.5Sep.No.111

关于我国农村教育现状与对策的思考

孔德永

(山东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摘要:农业、农民、农村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农民文化的现代化是制约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村教育状况直接影响到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否。当前,我国农村教育的状况非常令人担忧,农村教育已被挤到边缘的位置,改变农村教育的现状已经刻不容缓。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要从根本上转变对农村教育认识的理念,从政策上严重关注、从财力上大力支持、从法律上严肃追究政府与领导干部个人在农村教育行政上不作为的责任。关键词:农村教育;边缘化;政府行为;法制

中图分类号:G52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05(2004)05-0023-03

Abstract:TheessentialproblemofChineserevolutionandconstructionisagriculture,farmerandvillage.Modernizationoffarmer’scultureistheimportantfactorrestrictingvillagepoliticsandeconomicdevelopment.Educationalsituationinvillagedirectlyinfluencesthequalityoffarmer’sculture.Presently,thesituationinvillageisworried.Educationinvillageisintheedge,soitisurgenttochangethesituation.Nationandhergovernmentsatdifferentlevelsshouldessentiallytransformcognitiontoeducationinvillage,paycloseat2tentiontoitinpolicy,giveenergeticsupporttoitinfinance,findouttheresponsibilityofgovernmentsandcadreswhohavenegativeactionsinadministrationinvillageeducation.

Keywords:educationinvillage;governmentactions;lagalsystem

  在社会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从世界范围看,教育总体上呈现出边缘性的特征,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教育也不是最核心的部分。而在教育体系内部,乡村教育又是整个教育系统的边缘。

农业、农民、农村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毛泽东早在1940年1月《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

[1](P663)

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

农村学生辍学比例大幅攀升,农村人才流失严重,农村已呈现出一种文化性贫困状态,农村政治与经济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鉴于上述状况,有人曾把农村喻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弃儿”。那么,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与解决的对策又该如何呢?

一、从思想上根本转变对农村教育认识的理念

列宁认为“,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蜚语、谎话偏见,而没有政

[3](P588)

治”。江泽民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现代

国成立时他曾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视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

[2](P6)

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1月26日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充分认识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战略地位”“,并把农村教育提到了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

但我国农村教育与农民文化的现状并不像毛泽

东当年所期望和所预言的那样一种理想的状态。目前,我国有近14多亿人口,其中农村人口约占64%,乡村劳动力

60%仅具有小学以下文化程度。从理论与现实上看,农村教

育的现状直接制约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我国农村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甚至令人堪忧。它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国家投入不足,农村教师生存环境恶化,

Ξ

收稿日期:2004—06—07

)男,山东曲阜人,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关系学院副教授。作者简介:孔德永(1966—

   ・23・理论探索

liluntansuo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的高度”。从理论上,党中央对农村教育不能说是不重视,这是因为我党紧紧把握住了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的国情,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特别是农村教育是中国现代化的基础工程。毛泽东在1939年12月《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就明确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同样的道理,只有解决好农村教育问题,才能真正谈得上现代化建设。另一方面,现代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农民知识化、农村城市化的过程。农村教育的功能不仅在于使农民有了科学文化知识,同时,它也是给农民以新的谋生手段。马克思指出“:大工业在农业领域内所起最革命的作用,是消灭旧社会的堡垒———‘农民’。”

[4](P551)

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

长期以来,我国在文化教育领域采取城乡分割的教育投资模式和不公正的高校招生政策,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上大大向城市倾斜,教育投资上的城乡差距,教育机会的严重不平等,就使得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或农村无疑是雪上加霜。中国农民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已经做出了重大牺牲,农村在国家的现代化的策略(工业优先)选择下,进一步陷于边缘化的状态。公共教育资源分配上的不公正,加剧了农村教育的边缘化,这与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社会公正也不相吻合。

1985年以来,国家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由

“教育会产生劳动能于乡村财政积累的贫乏,这种做法实际上就把国民教育的投资责任以合法的形式直接转嫁到农民身上,还名其曰“:谁投资,谁受益”。中国农民有这个经济能力吗?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免费教育)要农民承担,在有些领导干部的眼里,高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农民负担自己子女的学费更显得责无旁贷和天经地义。另一方面,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政府还把公民对教育的巨额投资作为拉动国民经济内需的重要杠杆,还名其曰:经济的增长点,这种以牺牲广大农民兄弟的利益为沉重代价或对民族不负责的行为所带来的GDP的增长又有什么意义呢?在城乡分割教育投资体制的作用下,各种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到城市学校,农村学校却窘困到发不出教师工资、缺乏正常办公费用的尴尬和寒酸的地步,几百亿的农村教师工资难住了国家财政,教师的工资无着落,农村骨干教师大量流失。正常的办公经费长期无法保证,为使学校支撑下去,处于农村基层的校长、教师们出于自己的良心,不得不东筹西借,甚至搭上自己那点微薄的工资,为办好中国的农村教育,他们都在默默地奉献,他们的心实际上在流血,我们很难想象这样下去会出现什么可怕的后果。

义务教育是免费教育,而许多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却挖空心思,在农村教育这块本来就十分单薄和脆弱的骨头上做文章,乱收费,把农村教育视为一块肥肉,真可谓用心良苦,这是因为他们揣摸到了农民的心理———再苦不能苦孩子。农民是弱势群体,他们在许多涉及自己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另外,乡村社会日趋严重的贫富差距使得乡村人口受教育的机会难以保证。我国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2/3以上,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中小学生的比例是75%,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招生的规模虽然在不断地扩大,但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每年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农家子弟仅有15%左右,农村初中生大量辍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涵盖了文化方面的内容,没有农民或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我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2003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指出:统筹城市与农村教育,统筹城乡发展,把义务教育作为国民受教育的基本权利,这个决定实际上国家让农民在教育问题上开始享受到应有的国民待遇。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科学的发展观的思路,特别强调了要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

[5](P210)力。”农村教育是推动农村社会流动,推动农民知识化

和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美国社会学家A・英格尔斯在其名著《人的现代化》中提出“:国家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没有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国家现代化的失败就不可避免。”中国最大多数的人口在农村,农民文化的现代化是直接制约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人力资本创始人舒尔茨也认为“:当代高收入国家的财富是由什么构成的?主要是人的能力。……在美国,国民收入的五分之一来自物力资本即财产,而五分之四是来自人力资本。”[6](P130)

本世纪以来,国家与民众最为关切的问题莫过于教育,发展农村教育就是为最大多数的人谋福利。江泽民在建党

8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

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和认真实践。”农村教育条件的改善与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就是广大农民最根本的利益。教育是直接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力量,它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而人力资本是一种比土地、资本、劳动力数量等物力资本更为重要的一种资本,人力资本的收益远远大于物力资本的投资收益。一般来看,教育投资的效益又是无形的,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来。对各级领导干部来说,教育所带来的效益远不如直接关系到他们升迁命运的GDP重要,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对待农村教育工作就往往会流于形式、走过场。因此,他们对教育功能的认识停留在表面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也往往把精力集中到普通教育上,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而普通民众在社会舆论和心理上也大多关注升学率的高低,淡化了或忽视了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和目的性作用。在以上种种理念合力的作用下,就形成了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不和谐的氛围,这样,我国的农村教育实际上就在人们偏见下的夹缝中生存,当然前进的步履就显得非常沉重。

二、从制度、法律等层面全面对农村教育进行规范目前,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固然有认识方面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制度与法律层面上的东西,要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局面,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尽快扭转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局面,切实加

   ・24・理论探索

liluntansuo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入体制。广大农民又从中看到了希望,那么能不能落实到实处呢?关键要从法律上强化对政府行为的有效约束机制,严肃地追究各级政府或领导干部不作为的责任。

第二,农村教育要从法律上进行规范,严肃追究各级政府或领导不作为的责任

虽然,从世界范围上看教育被边缘化,但大多数先现代化的国家和政府对农村教育十分重视,他们的政府从法律和财力上对国民教育进行规范和支持,教育在经济与政治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我们国家,部分领导干部一味追求所谓政绩———GDP的增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对农村教育重视与投入的总量就一定会严重不足。教育虽说是公民的义务,但它更是国家应尽的责任。教育在理论上具有“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在现实中却对农民显示出了极大的排斥性,公共产品对农民的排斥和社会保障在农村的缺失等构成了当前农村制度贫困的主要内容。为了农村教育的发展要大力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主渠道作用,确立政府财政拨款在公共财政中的优先地位,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全力承担办学经费。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希望工程”,、“烛光工程”“、春蚕计划”在我国农村炒得沸沸扬扬,靠老板的善心、公民的爱心固然也能筹措部分教育经费,这无可非议,但在农村中小学生占全国学生比例75%的泱泱大国的情况下,靠那点微薄的个人捐款来办人口接近占世界人口总数1/5的大国的教育,无疑是杯水车薪。中国的国情毕竟与西方不同,盲目效仿西方高收费的精英教育模式,在中国农村是行不通的,只能实行大众教育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明确规定,教育既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又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不是有钱人才能接受教育,穷人就不能接受教育,如果这样就背离了我国社会主义宪法平等性宗旨和教育的基本原则。朴实憨厚的农民为了自己的子孙不再重蹈父辈类似的命运,为了孩子,他们竭尽全力、耗尽了心血,部分农民甚至砸锅卖铁、沿街乞讨也要供自己的子女上学。中国农民这种义无返顾的执著追求实在令人钦佩和感动,中国农民不仅对我国工业化已经做出了重大的牺牲,而且又继续对我国文化教育的发展正在作着惊人的奉献。这是因为农村教育投资成本在农村,出资方是农民,而收益却在城市,从而出现了农村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的不对称性。另一方面,农村经济的落后,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魅力去吸引具有较高层次的人力资本到农村去,虽说是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但人还要往高处走,因为人不仅是“社会人”,在城市经济的大潮中,人更多的表现出来的是“经济人”的特征。因此,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很少再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回报生他、养他的一方热土,只能对自己家乡的父老乡亲的困境寄予深深的同情。

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公共性,作为政府必须提供的公共服务产品来看待,每个中国共产党党人理应把农村教育问题上升到党性的高度来认识。同时,要想把问题真正落到实处,需要法律的强制力来规范和保证。

我国在宪法上虽也有受教育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要从物资等各方面加以保证的规定,也有《义务教育法》,政策、法律制定颁布的也不算少,关键的是要严肃地去执行和落实,如果有法不依,那么法律的权威性就会被严重的亵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就会大打折扣。亨廷顿对农民有这样的一段分析“:农民可以是捍卫现状的砥柱,也可以是革命的突击队。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农民认为现有体系满足其眼前的经济、物资需要到什么程度。在正常情况下,这需要集中在土地的拥有租佃、赋税和物价上。只有土地所有制的各种条件是‘公正’的,也能使农民生存下去,革命是不可能的。如果条件不公正,农民生活于贫困痛苦之中,除政府迅速采取措施加以纠正,革命即使不是不可避免,也是大有可能的。……在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里,政府的稳定取决于它在农村推进改革的能力”。这里的改革在某种意义上也应该包括政治、文化教育方面的内涵。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环境的恶化,造成了农民文化性上的贫困,严重扭曲了一些农民的心理,削弱了他们昔日困难中吃苦耐劳的生存意志和竞争意识,刚刚在我国农村兴起的村民自治也会流于形式,农民非理性的政治参与的概率会相应地增加,这些构成了对社会有序发展的不利因素。陷于长期贫困的我国农民对于科学的认同和接受非常有限,迷信思想会在农村占领较大的市场与阵地,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先进文化在广大的农村就很难立足,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农村的实现也会变得遥遥无期。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等人对中国农村边缘化的境遇深表同情,怀抱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初衷,在20世纪20—30年代发起了著名的乡村教育运动,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切入,对农民进行文化启蒙,用教育来引发乡村自力,用乡村农民自己的力量来改造社会,他们虽然也敏锐地捕捉到了中国农村落后的症结,找到了疗救农民的药方,但在当时国民党政府统治下,他们满腔热忱,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想,到处奔走呼号,结果乡村未动,中国农村和农民也没有发生他们所期望的那样的变化。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新的一届中国共产党中央政府的领导下,他们求真务实,以人为本,提出了统筹城乡等五个方面的科学发展观,在不远的将来,中国农村教育希望的明天很快就会来到。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

社,1972.

[6【]美】西奥多・舒尔茨.教育的经济价值[M].长春:吉

林人民出版社,1982.

   ・25・理论探索

liluntansuo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