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 提升
——学习《当代教育科学》有感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我爱看书,漫步在茫茫书海中,幸福伴我左右。书成为我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而《当代教育科学》却是我忠实的朋友。每一期刊物都有值得学习的亮点,每阅读一期总感觉心里亮堂堂的,它以不同的视角,全新的理念,从不同方位和角度满足我们教师的需求, 使我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感到由衷的自豪,也不断增强了我在教育教学探索方面的信心和勇气,她不愧是我专业成长道路上的指路明灯,伴我一路前行。 学习《当代教育科学》,给我留下了以下启示:
一、用欣赏的眼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如何调动起来的?是不是有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去影响,感染学生呢?这也是我最期望得到答复的问题。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那就是“从人格上去尊重每一个学生。”虽然简单,却正中要害,倒出了教育教学的真谛。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教师一定要用仁爱之心和宽容之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不要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人格。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前提,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不可否认,许多教师也是爱学生的,但他们爱的都是一些“金凤凰”“白天鹅”,而对像三毛一样的 “问题学生”轻则不屑一顾,重则呵斥、羞辱,结果反而造成了这些学生的逆反心理。泰戈尔有一句爱情诗:“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随时包围着你却又给你充分的自由。”我们不妨将这句诗移用到老师与学生的关系上,老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像阳光一样,温暖着学生,同时宽容学生,尊重学生。因为宽容是爱
1
的甘露,宽容是转化“问题学生”的一剂良药。
我根据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不一下给学生提很高的要求,让学生“望而生畏”而从较地要求开始,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子,品尝成功的“滋味”,然后再加大力度,让学生“拾级而上。”作为教师,不能对他们的努力视而不见。评价过程中我着眼于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过程,无论他们交上来的作品水平高低,不需要从他们画的象不象来评价,关键是只要能把自己的想法给画出来就可以了,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努力的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积极的肯定。学生们在下面有说有笑的翻阅传递着各自的作品本,有很多学生按乃不住内心的兴奋,竟然打出胜利的手势嘴里还喊着“耶”,笑的是那样的开心。所以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就给予鼓励性评价。所以我们应用欣赏的眼光看孩子,善于扑捉闪光点。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肯定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星光灿烂,从而增强信心,不断提高。
二、以全新的课改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经过近几年的年的探索,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变成了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老师从操控一切的课堂“主宰者”变成了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鼓励者、支持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也从“大包大揽”、“填鸭式”的教学转变成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习方式也由“死记硬背”、机械接受变成主动参与课前的预习、广泛参与课堂的小组讨论,勤于动手动脑、大胆质疑,张扬个性、勇于创新。
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兴趣也较低,因此大大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如何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我们在苦思,我们在求索。通过阅读《当代教育科学》,寻求到了问题的答案。我们学习中了解到 “生本”,
2
学到了“先学后教”,让学生在老师教授知识之前,自己先自觉地预习。预习的内容可包括:理解课文题目、查找生字拼音、注释词义、了解文章内容、摘抄好词妙句、了解作者概况、提出质疑等。通过课前的预习,减轻了课堂的负担,课堂容量大了,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现在在课堂上,你看不到老师大段的说教,满黑板的抄写,但你一定会看到学生丰富多彩的预习活动和成果展示:来自工具书中的、来自网络的、来自课外学习小组的、写在预习本上的等等,预习给了学生自我学习、体验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给了教师“教少学多”“不教而教”的空间,同时,学生也逐渐学会了学习,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当代教育科学》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行为上的模仿,更深刻的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学生的兴趣和心理出发,走近学生,去了解学生,去用心去感悟学生生命中的需要。无论是教师理念的转换还是学生成绩的提高,这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当代教育科学》的引领 哲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智者牵手。”《山东教育》就是我人生中遇见的智者,我们教学创新之路上的忠实、可靠、常新的朋友,在她的熏陶下,我们的生活变得充实而有意义!我们衷心的祝福你永远与我们携手共进,同创辉煌
三、《当代教育科学》,在当时不仅指导了我的教学,更引领了我的课堂教学研究。她不仅让我知道如何做老师,更激发了我努力做一名好老师的热情。在她的引领下,我开始寻找我和名师之间的差距,开始琢磨精彩课堂缘何精彩,开始探讨优化课堂教学的策略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即,我们常说的“授之以鱼,授之以渔”的道理。那么,我们就应该是研究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研究。到底该如何去研究呢?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学”;知困,然后“研”;然后“改”。
3
学中教,教中学,教与学之间搞研究,教研之中再探索、再教改。在实践中研究 ,在研究中实践;做研究型的实践者,实践型的研究者。把课堂还给学生,并不意味着简单的“领地转让”,也不意味着教师无所作为,而且向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还小,在各方面还很稚嫩,。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绝对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只有把这些体会提炼到我们的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才会更加生动,更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更好地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成绩。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