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说课稿】

2020年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剃头大师》说课稿 附反思含板书 【共两套说课稿】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剃头大师》说课稿

一、说教材

《剃头大师》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节选自秦文君小说《调皮的日子》,有改动。文章主要记述了“我”在表弟小沙的央求下,自诩“剃头大师”,为他剪头发的有趣过程,文笔活泼,童真溢满。故事中的小沙理发时只要求“别剪破耳朵”,结果被“我”剪得“整个头上坑坑洼洼”,最后“被迫去理发店剃了个和电灯泡一样的光头”。作为“童年趣事”,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唤起他们许多相关的经验与记忆。

二、说教学目标

1.运用猜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2.朗读课文,比较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过程的不同,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运用猜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学难点:

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童真与童趣。

四、说学情

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对所读的课文质疑,能借助工具书理解词句,并能联系上下文对相关词句谈谈自己的感受,具备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有利于教学的开展。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要让学生切实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并真正地动手查查字典去理解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唯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要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既“得言”,又“得法”。从课文的内容方面看,《剃头大师》中的主要人物,特点十分鲜明——小沙“胆小”;剃头师傅看似“老掉牙”,却透出一股严肃和认真的劲儿;至于“我”,则十分调皮。小沙因害怕理发,情愿把头交给“我”随意处置;“我”当然十分乐意,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随意乱剪,虽然最终闯了祸,但初衷并无恶意,纯粹就是出于调皮而已。文中的小沙和“我”,都是一派天真!课文意在表现童年的“真”与“趣”,而不是为了批评“我”闯了祸以及批判童年的无知与调皮,这是教学中必须把握的。课堂上,要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通过充分朗读,读出趣味,进而自读自悟。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先学习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听写“胆小鬼”,指导书写,提示:“胆”字左边的“月”要瘦长;“鬼”字的长撇贯穿上部,竖弯钩舒展。2.读题。

师:一个人被称作“剃头大师”,说明什么?(指名说)——剃头的技艺十分高超。

师:作为一名“剃头大师”,应当“有一把磨得锃亮的剃刀”,也一定能剪出“最时髦的法式”。

理解“锃亮”“时髦”,提示“猜一猜”的方法。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胆小鬼”一词包含了本课要求会写的两个生字,听写是对第一课时所学生字的及时复习,指导书写则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每天指导学生写字的要求。扣题导入,巧妙地链接文中词句,通过“锃亮”“时髦”两个词语的理解,引导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既“得言”,又“得法”。】

(二)初读

师:谁给谁剃头?“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如果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就猜一猜,想一想。1.学生自由读课文。2.指名交流。

师:“剃头大师”是谁?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指名交流)

出示句子:我觉得自己像个剃头大师,剪刀所到之处,头发纷纷飘落,真比那老剃头师傅还熟练。

师:同样是给小沙剃头,文中的剃头老师傅却有着另外一种称呼——“害人精”。

出示句子:最让小沙耿耿于怀的是,每次剃完头,姑父还要付双倍的钱给“害人精”。

理解“耿耿于怀”,提示“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出示句子:小沙每次都是被姑父押进理发店的,而且,姑父还得执一把木尺在一旁监督,否则,小沙准会夺门而逃。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的方法理解“夺门而逃”。

师:只要肯用心,你会发现,理解词语的方法多种多样。

【设计意图:初读重在整体感知,通过“剃头大师在文中指谁”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把握故事的主要人物和大体情节,同时,相机引导理解词语的方法,落实单元目标,始终遵循语文的实践之道。】

(三)精读

师: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有什么不同?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把相关的句子勾画下来多读几遍。1.学生自由读,勾画。2.交流和朗读。

师:乍一看,“害人精”还真是挺“害人”的,而“剃头大师”还真有点“大师”的样子。但效果究竟如何呢?(朗读,交流)师:为什么“我”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指名交流)

师:我们发现,“剃头大师”其实名不符实,原来,“我”才是“害人精”,而看似“害人精”的老师傅却很有可能是真正的“剃头大师”。课文的结尾也证明了“我”为小沙剃头的不成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设计意图:精读要真正走进文本,通过充分的朗读,并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与交流,落实课后练习的同时,感受人物特点,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的童真与童趣,既得文旨,又得文趣。】

(四)感悟

1.这篇课文有意思吗?(指名交流)

师:童年的许多事情就是这么有意思,有时候虽然做错了事,甚至闯了祸,但纯粹是出于天真和调皮,过后回想起来,还是觉得十分有意思,这就是童真与童趣!

2.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指名交流)

师:“剃头大师”虽然是一种自嘲,却包含着一段有趣的童年记忆,让人十分怀念那天真的岁月。此外,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让人感到特别有意思,能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深化文章主题。

【设计意图:扣题导入,结题而出,“剃头大师”是文旨与文趣所在,课文为什么用“剃头大师”作为题目,不能不探究一下。通过学生的交流,检验读书是否“识趣”和“解味”,进一步升华文章主旨和单元主题。】

(五)延伸

1.这么有趣的故事,选自秦文君《调皮的日子》。2.推荐秦文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所以,教学中要有意识地由此及彼,由一篇带多篇,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把学生真正引导到读书的“快车道”上。】

七、板书设计

剃头大师害人精

《剃头大师》板书

我老师傅

八、教学反思

从整节课来看,教学思路清晰,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学得轻松,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实践了以读为本、读思结合的设计理念。虽然做了很多设计和准备,但在实际教学中也出现了很多问题,如在重点词句的理解这一环节,处理得不够到位。教师对课堂上的生成没有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处理,在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学习提高。通过这堂课,我也体会到,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备好教案,然后按图索骥的过程,而应是教者、学者和文本间的开放多元、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师要把学生的学情作为自己教学新的生成点,尊重学生的个体感受,并根据课堂生成,因学定教,灵活驾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剃头大师》说课稿

一、教材解析

《剃头大师》是一篇叙述童年趣事的课文,课文语言通俗接近口语,叙事性较强,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时候不会难,能够产生学习课文的兴趣。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提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和认知能力,但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还有待加强,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剃、执”等10个生字,会写“表、胆”等13个生字;正确读写重点词语。

2.默读课文,感受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发的不同。3.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默读课文,感受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发的不同。难点:体会作者童年时期的快乐。

五、教法、学法:

教法: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读写结合、整体把握等方法。

学法:脑动心到,心口一致,合作交流,疑难共解。

教学时数:2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

师:大家都有去理发店理发的经历对吗?理发师给你们剪头发的时候你们最担心的是什么?

生:剪得太丑。

师:对,跟老师一样,都很担心理发师剪丑了,所以我们都会去找很厉害的理发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见见一位很厉害的理发师,大家翻开课本,一起读一读我们要学的课文:《剃头大师》(板书)

师:读了课题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也可学生自己提)生:“剃头”是什么,为什叫理发叫剃头?

师:“剃头”就是剪头发,理发的意思,以前的人剪头发不是用剪刀的,是用一种剃刀,所以把理发叫做“剃头”。“大师”指造诣深、享有盛誉的学者、专家、艺术家等。“剃头大师”就是指剃头方面有很深造诣的专家,这个人有着怎样的技术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去寻找答案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从生活入手,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习课文进行情感铺垫。读题生疑,引导学生面对题目揣摩思考,说出自己的疑问,为学生走进文本搭建一个平台。】(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自由读课文,不会认的字同桌间交流解决。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并划分层次。

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

2.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先猜一猜,再查字典。3.齐读课文,读准字音,教师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能为深入学习打下基础。所以,在初读环节上,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切切实实地接触文本,在与文本充分接触中自主识字,走进文本,做到“不读熟,不开讲”。让学生实战解决理解难理解的词句,自主动脑,自主思考。】(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再齐读。边读边思考: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老剃头师傅和“我”给小沙剃头发有什么不同?作者是怎样将这件事写出童趣的?(课件展示课文大意和脉络)

2.指名学生回答课文顺序(课件展示)找出相对应的自然段。小沙害怕剃头→老师给小沙剃头→“我”给小沙剃头“我”给小沙剃头又分为哪几个层次?准备→过程→结果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将概述较好的答案写在课件上展示出来,以示鼓励)【设计意图: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四)学习第一部分

小沙为什么害怕剃头?小沙害怕剃头有哪些表现?(课件展示)【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五)学习第二部分

1.为什么总是老剃头师傅给小沙剃头?他是怎么剃的?“咬”字说明推子牢牢夹住小沙的头发。大家在理发时如果脖子里进了头发会觉得怎么样?(很痒)

2.老师傅给小沙剃头时小沙是什么反应?

一会儿痛,一会儿痒,跟受刑一样,耿耿于怀:姑父付双倍的钱3.总结:你从这一部分知道了什么?(小沙胆小怕理发,又在老师傅理发时吃了不少苦头,更害怕理发了。)(五)学习第三部分

小沙很害怕理发,但是他现在不得不理发了,为什么?(头发很长了、快过年了)所以小沙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找谁帮他理发?(课文中的“我”)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的第三部分,并思考:

1.“我”为什么愿意给小沙剃头?“我”做了哪些准备?2.找出“我”给小沙剃头的过程和小沙的反应,“我”为什么说“世界上再也没有比小沙更优秀的顾客了”?(小沙只在乎耳朵)

3.这部分的两个比喻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①将姑父的睡衣比作熊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睡衣上落满头发的样子;②将小沙剃好的头比作是层层的梯田,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沙的头被“我”剃得长短不一、难以入目的丑态。

4.“我”给小沙剃完头后,小沙的反应是什么?结果怎么样了?(鼓励学生演一演小沙的反应和姑父捉头发的样子,增加趣味性)

【设计意图:逐步引导学生了解分析文本,学习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寓教于乐。】

(六)回顾总结

1.老师傅给小沙理发和“我”给小沙理发的过程。(课件展示)2.作者是怎样将自己一件恶作剧的事写出童趣的?(语言)学完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悟?(童年的欢乐,童真童趣)

3.完成课后习题。互相交流自己的欢乐童年趣事。

七、【板书设计】小沙害怕剃头

《剃头大师》

“我”给小沙剃头害怕剃头

老师傅给小沙剃头

童真童

准备剃头过程剃头结果

八、反思

在本文的学习中,我指导学生用查字典的方法学习词语;根据提示划分段落;结合上下文揣摩人物心理;展开合理想象,进入课文情境等方法学习语言,收到很好的效果。在教学本课时,往往因怕有所缺失而面面俱到,结果造成重点不突出。如在教学小沙人物性格特点时,我原木设计了学生问的合作练习,一个人扮演小沙,一个人扮演“剃头师傅”,边想象边叙述,小沙怎样演,老师怎样提示。这样可

以练习同时表述两方的语特色,并把学生带入情境中。可教学中,我上课伊始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和分段上耗时过多。其实这些内容是中年级语文课最基本的训练,不用走一遍也完全可以。出于怕缺尖相关环节而在上而费了大量时间,影响了对重点词句更为深入和扎实的训练,使得重点没有突出,教学特色也不鲜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