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文化的传承与学习
在云南两千多年有史可稽的发展史上,曾经有一个古代国家,就是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古滇国;有一段璀璨的文化,就是以青铜文化为代表的古滇文化。古滇国作为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在其产生和发展中,与整个华夏民族一样,在祖国的西南边疆繁衍生息,开创了农牧业,冶金制造业,纺织业,建筑业,与中原、东南亚、南亚通商的国内外贸易业。古滇国是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古滇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基石,大量史籍说明,古滇国与古滇文化是云南发展史的渊源。古滇国兴盛的农产品、畜产品、矿产品、工业品为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古滇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何谓古滇文化(概述) (一)定义
古滇文化作为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县名片之一,是春秋末期至东汉初期以滇池为中心,劳浸、靡莫、叟等部落融合周边兄弟民族文化、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外国文化,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据考古人员的调查及发掘证明,在晋宁,除石寨山外,金沙山、小梁王山、大湾山、左卫山等四个滇池东南岸小山丘的地下文物蕴藏也极为丰富。研究资料显示,以上述五座小山为主的滇池东南岸是古滇文化的重点分布区,亦即东南亚青铜文明的中心。
(二)对古滇文化的界定
学界对古滇文化的界定有比较相近的认识。从江川李家山出土墓葬的情况看,古滇文化上至战国,下至东汉时期,历时约五六百年,其地域范围为昆明、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地区,中心地带在滇池南岸至江川星云湖一线,总面积应在1-2万平方公里。其文化特征是以滇中多民族聚居的古代文明为源,以战国末期入滇的楚将庄蹻带入的楚文化相汇合的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文化。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的
记述看,西汉以前滇池及周边地区已经进入部族社会,有着数以百计的部族和更多的尚无君长的族群聚落,“西南夷君长以什数,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属以什数,滇最大。”(《史记·西南夷列传》);滇池地区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古滇先民以水稻种植和渔猎为生,有比较发达的稻作文化,聚落而居,“此皆魋结,耕田,有邑聚。”(《史记·西南夷列传》),而滇池地区西南面的广大地区则有游牧为生的昆弥等游牧民族。这种农耕、渔猎、游牧的生活方式,构成了古滇文化的本土之源,是古滇的原生态文明,也是古滇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相区隔的重要标志。
庄蹻入滇后,将古代中国南方的楚文化带入滇池地区,建立了有封建意义的古滇政权,庄蹻本人由此称王并世袭之,滇池地区从此开始与华夏文明的主要支系开始融合。我们将古滇文化的点定于庄蹻入滇,基本的依据就是两种古代文明由此而汇合,并共同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古滇文化的终结点定于东汉、三国,其史实依据是此后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中原内地的战乱和衰落,中原政权自顾不暇,对云南等西南边地的管控和联系较前大为削弱,云南大部地区逐步进入到由地方士族大姓自为自治的状态,其文化特征有别于古滇时期,也不再具有古滇文明的特征。
二、古滇文化的发源与形成过程(历史发展进程)
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治所,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据考古研究推断,古滇国约于公元前5世纪即已形成存在。滇国时期,滇池地区的社会经济等方面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据《史记》记载:“蹻至滇池,地方三百里,旁平地,肥饶数千里。”可见古时的滇中地区真的非常富饶。“郡土大平敞,有原田,多长松,臬有鹦鹉、孔雀、盐池田渔之饶,金银蓄产之富”,古滇国在历史上曾一度辉煌。公元前286年,楚人庄蹻率领一支
数千人的军队,用武力降服了“靡莫之属”各部落。这时,秦军攻下了四川、贵州,截断了他回楚国的路,庄蹻便“变服,从其俗”,加入了当地民族社会行列,史书称其为“滇王”。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汉王朝发巴蜀兵数万人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降
汉,“请置吏入朝”。汉王朝在“滇王”统治区设置了益州郡,并赐给“滇王”金印,仍令其为“长帅”。
1955——1996年,考古工作者在晋宁石寨山先后进行了共5次发掘,清理了战国晚期至东汉年初的古墓86座,出土文物5000余件。这些出土文物以青铜器居多,种类有兵器、生产、生活用具、乐器、宗教器物、装饰品等。文物从各个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反映了古滇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内容十分丰富。这使国内外学术界更多地了解到了古滇文化,古滇国的历史之谜也将随着古滇文化遗物的不断涌现而越来越真相大白。更为重要的是出土了一枚金质的“滇王之印”,有力地印证了司马迁在其《史记·西南夷列传》中“元封二年,天子发巴蜀兵击灭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始首善…...举国降,请置吏入朝。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记载。这就使得古滇国的中心范围基本得到确定,也使得扑朔迷离的古滇文化变得清晰起来。
三、古滇文化的形态与价值 (一)基本形态
云南的古代文明与中原内地的古代文明各有其源。庄蹻带来的楚文化虽然将滇池地区带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但并没有从总体上改变滇池地区古代文明的基本形态,反而是庄蹻本人连同所部“变服从其俗”,接受了古滇的本土文化,以至到了司马迁的时代,从内地来到古滇国的人带回去的古滇印象依然是“异俗殊风”(《史记·西南夷列传》)。因此可以推定,古滇国文化的基本形态就是古滇先民的文化。从出土的古滇青铜器上可以看到,古滇先民多环湖而居,占水利条件,以种植水稻为生,在这种生产方式的影响下,出现了便于水田劳作的“魋结”发型和腰扎宽带的短袖贯头衣、方便傍水而居的杆栏式建筑、便于水田锄掘的宽口铜锄;有与水田生产生态密切相关的牛神、蛙神、蛇神崇拜等原始信仰;与渔猎生活相关的虎崇拜和骑射狩猎的尚勇精神等。这些都是古滇文化的源头要素和重要标志,也是今天发掘弘扬古滇文化必须坚持的重要形式和基本内容。
那么,庄蹻入滇对古滇文化的贡献和发展表现在哪里,古滇文化的特征在哪里?古滇青铜器记录了这种发展与贡献。在石寨山、李家
山出土的滇王墓青铜器中,多组有关祭祀活动的场景和器物透露了这种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组滇王庙的祭祀场景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周礼》中规定的祭祀礼制。滇王庙的功能结构都按周制的左祖右庙形制而设,配有祭祀广场、祭柱、观礼台等。这种具有鲜明政治功能的广场的出现,标志着西周以来的中原政治文化对古滇文化核心价值观的高度渗入与融合(易学钟《滇王庙的功能结构》)。正是这种自战国末期而起,延绵不断的文化内核层面的长期融合,使古滇王国与同是以楚文化为承继的汉王朝具有相互亲和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认同,表现为自汉武帝起,就对滇国给予了最优的礼遇和特殊的关照,“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史记·西南夷列传》)。
(二)表现形式(物质载体)
古滇青铜器是古滇文化存在和表达的重要形式。古滇文化之源的滇池地区的古滇族群,都以农耕和游牧渔猎兼有的方式生产生活,特点是农牧渔业相融合。特别是以水稻种植为根本的农耕文明,在耕作方式、建筑理念、祭祀对象等方面均显示着南方地区水利资源较好的特征。但古滇文化有着明显异于南方其他文明的特点,有源于自身资源禀赋的表现形式和文化理念。云南是有色金属的王国,而滇中和滇东北则是铜与铅的富集地。科技考古的大量成果已间接证明,早在商周时期,云南中东部的铅、铜采掘、冶炼、铸造技术就已高度发达,
技艺娴熟。据云南学者李晓岑报告,早在1983 年,中国科技大学就从河南商丘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原料中,检测分析出产自滇东北一带的铅铜原料。此后,中、美、日科学家又联合对保存于中国、美国的部分商周青铜器进行了铅同位素检测,证明其原料均含有滇中和滇东北特有的同位素异常的铅。而后来的三星堆青铜器原料分析也发现,其原料也来自上述同一地区。这说明,远在商周时期云南就有发达的采矿与采掘业,产自会泽、永善等地的青铜原料,通过现在还未发现的青铜之路,源源流入中原。由于有丰富易得的铅、铜资源,古滇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就有自己的特征。古滇地区的青铜器铸造技术高超,从铸造难度较大的大型铜鼓,到写真度极高的“八人猎虎”、
“牛虎铜案”等群雕造型,以及大量高度写真的人物、动物的生动造型,展显着古滇在经济、文化、科技已达到的水平,使我们在没有文字文献资料的条件下,仍能通过古滇青铜器了解古滇文化的概貌。
古滇国孕育了独特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古滇青铜器,它是开启古滇文化神秘大门的钥匙。古滇的青铜文化,是云南古代文化史上充满神奇色彩的灿烂篇章,是云南古代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石寨山滇国古墓群的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古滇国神秘的面纱,滇王金印及大量青铜器物的出土,震惊了世界,它和安阳的殷墟、陕西的秦俑成为了被国际公认的三大出土奇迹。考古界认为,“石寨山文化”以青铜文化为核心,是古滇青铜时代文明的标志和代表。此外,元代观音洞壁画、石将军山北方天王石刻像、佛教圣地盘龙寺等文物古迹也充分印证了晋宁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云南青铜文化的中心。
(三)文化特性
古滇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开放的世界性。在其产生、形成、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改造外来文化,因此最终形成了一种包容性强、博大恢宏的古滇文化。古滇文化之后产生的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乃至今天云南境内26个民族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都深受古滇文化的影响和滋润。从云南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的轨迹来看,没有古滇文化,就不可能有后世的南诏文化、大理文化以及今天丰富多彩的云南民族文化。因此,古滇文化在历史的发展演变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龙头、纽带与桥梁作用。
古滇文化深厚的底蕴,也成就了晋宁一大批的杰出人士。如被称为“一王、一帅、一大师”的古滇王庄跷,明朝七下西洋的海军统帅郑和,清朝诗、书、画“三绝”的担当大师。此外,还有晋朝替父代兵平叛的“古滇花木兰”李秀,明朝“杨门六学士”之一的题书黄陵的唐琦,清代一门三代四翰林的李因培以及被袁枚赞誉为“一代闺秀之冠”的才女李含章等。
追溯古滇青铜文化谜一样的源头,可以认为,古滇文化是以云南本土多民族的原生文明为源起,以与楚汉文明的汇入融合为流变,形
成的古代中国西南边地与内地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的文化典范。这是华夏文明发展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古滇文化的精华所在,是我们今天弘扬古滇文化应坚持和强调的核心价值。
四、古滇文化的历史地位
古滇国是云南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华章,是云南两千多年来发展的基础。古滇文化是云南民族文化的源头和基石,后来的爨文化、南诏文化、东巴文化以及其他地方文化都是在古滇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滇文化的历史地位或者说历史价值至少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认定。
(一)古滇国是云南发展的社会基础
两千多年前云南处于氏族社会后期和部落割据的时代,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民族先人在部落基础上成立了奴隶制国家,这是巨大的社会进步。滇国在当时西南地区还是较大的行政区,这在政治上就为云南的开发奠定了社会基础,后来的历代地方政权都是在滇国基础上发
育起来的。滇国是云南政区的基础,没有晋宁古滇国的都邑,就不会有后来作为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更迭演变的曲靖、大理、昆明。
(二)古滇国经济是云南经济发展的基础
两千多年前云南的农业、畜牧业、工商业尚处于初始阶段,而滇国各民族率先开发了耕作技术、养殖技术、矿产冶金技术、建筑技术。就当时而言,这些耕作方式和制造业在西南地区是领先水平的,这说明滇国从新石器时代较快地进化到了青铜器时代,农业的精耕细作、冶金加工技术为后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到现在,滇中地区的农业也是全省最发达的,云南的矿产、冶金制造业在全国也是高水平的。
(三)古滇国为中原地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云南有色金属特别是铜锡资源丰富,开采历史悠久,除供当地青铜器制造外,一部分原料运往中原地区,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冶炼业产生过重要影响,云南大量的畜产品、矿产品、金属加工品交易到内地,为内地提供了大批原材料,促进了内地的繁荣。
(四)古滇文化是珍贵的文化遗产
两千多年前祖国西南边疆还没有从蛮荒状态走出来,而滇国就成功发育了阶级社会形态,建立了奴隶主政权,积累了较先进的农耕、养殖、渔业、矿冶、纺织、建筑技术和生产经验,这既是文化的内涵,又是文化的物质基础。古滇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的,又是中华民族的。这是因为:其一,古滇文化是云南各族人民创造的,反映了当时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民族风俗,与内地相距甚远; 其二,古滇文化是开放型的,通过汉朝派驻吏卒、“食重”或“转漕”(即运输大军)、屯户(即屯田)、商贾,放逐内地罪犯等形式,给云南带来了大批移民,使中原文化与云南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农业生产上使用铁制农具,推行牛耕和铸铁业、纺织业,进一步提高了滇国的生产力。通过汉朝大批移民,使他们生根结果,与土著民族融为一体,所谓“夷汉部曲”就是指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之意。因此,古滇文化的辉煌,是云南少数民族的劳动创造,也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古滇文化是我国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
五、保护和发掘古滇文化资源
保护和发掘古滇文化资源,要从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的文明汇聚而成的多元文化的高度,进行大纵深、宽领域的研究,把古滇文化放到中华文化的众源之一的高度来重新评价其价值。(一)背景与必要性
古滇文化是云南多民族历史文化与华夏文明融合的历史结晶,是古华夏文明与古西南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纳的文化瑰宝。最近,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推动云南旅游跨越”,强调在重视开发自然资源和现实发展资源的同时,大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聚合成更强大的动力,对于推动我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发掘古滇文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是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项目,云南省和昆明市都把它列入了建设开发计划,表达了地方政府对本地文化资源的高度认同和文化自信。为把古滇文化的精髓真正揭示出来,传承下去,有必要对古滇文化作一些廓清和界定。
(二)古滇文化的发掘与保护
要保护和发掘古滇文化资源,必须从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古滇文
化的起源和特征入手。
首先,要提高对古滇文化价值的认识。要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念框架之下,加强对古滇文化的研究。以往一个时期,面对古滇文化与中原文明间的重大差异,国内多数学者的研究思路仍然是将古滇文化视为中原文化传播的结果,并不把古滇文明视为中华文明的另一源头。要认识和发掘古滇文化资源,就要加强对古滇文化的学术研究,从中华文化是由多民族的文明汇聚而成的多元文化的高度,进行大纵深、宽领域的研究,把古滇文化放到中华文化的众源之一的高度来重新评价其价值。
其次,要对已经发掘的古滇文化遗址遗产进行有效保护。一些条件较好的开挖现场可就地建设遗址博物馆,进行永久性保存。对已有的古滇文化遗产要进行系统细致的再整理,特别是对那些文化特征鲜明的全景式祭祀场景进行深度研究,对其总体布局、建筑形制、结构功能、纹样、饰样进行分类研究和数字化处理。对各类人物的头饰、服饰、佩饰及所在位置、姿态等也要进一步细化研究,分析其功能和意象,按全息复制的标准进行测量,使之成为可测度、可再现、可复制的数据库,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其三,要从文化精神层面发掘古滇文化的内涵。从古代农耕、渔猎、冶铸、交易等视角,阐释古滇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和精神文化追求;从战争、狩猎、祭祀等场景中,揭示古滇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表达方式,以指导古滇文化项目的规划与设计。在确定的古滇文化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中,要严守尊重历史真实的立场,尽可能地吸收学术研究的既有成果,使新建的文化工程能真实再现历史文化的精髓,防止出现任意“创新”和歪曲历史的情况。同时也要尽可能地抓住那些具有古滇文化神韵的特征,适度地加以强化,如对牛、蛙、蛇、虎的崇拜就可以作为古滇文化异质元素加以强化。
其四,古滇文化的独有特征是古滇文化的神韵所在。这种特征大量地存在于古滇青铜器中,表现为高超的艺术修养和精湛的技术水平。不仅从史学和文化考古的领域进行研究,还要从艺术史、科技史和工艺美术史等多个领域和角度进行研究。要在古滇文化开发上有所突破
并赋予其商业价值,就必须从现有文物中提取文化元素并使之符号化、标志化、市场化,才能对古滇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开发。古滇青铜器中大量的人物、动物造型极其生动,灵光迸射,完全可以与秦兵马俑相媲美。近年来一些工艺美术企业已注意到这一重大资源,开始尝试复制铜鼓、牛虎铜案等造型相对简单的文物,但古滇青铜中大量的惊世之作并没有被更深刻地认识,有关部门有责任将这些举世罕见的精品推荐给世人。
其五,古滇文化的开发与相关城市的规划要有机结合。比如昆明、玉溪等城市,要从城市的文脉继承和发展的高度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在功能布局上体现这种要求。目前,两地的城市规划都没有在空间布局上为古滇文化留下空间,要结合滇中城市圈和滇中产业带的建设规划,为古滇文化及其可能带来的旅游文化产业带预留下空间。
总之,古滇文化的开发与利用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我们要以对历史负责、对民族负责、对华夏文明负责的态度,认真审慎地策划,扎实细致地去做。
六、开发古滇文化产业
要把两千多年前的古代文明再现出来,展示古滇文化的本来面貌,确立其在云南的历史地位与历史价值,并以此为契机,弘扬与提升我省民族文化与旅游文化,为我省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这是一项重要的、复杂的文化开发工程。从指导思想上必须以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指针,做到研究与宣传结合,保护与开发并重,弘扬古代文明与建设现代文明融合。在具体工作上,需要宣传、文化、社科、旅游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协作,需要在政府支持下,向社会招商投资,组织实施文化建设项目。
(一)古滇文化产业开发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
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近年来云南考古的成就,向现代人展现了历史前文化各阶段在云南的踪迹。特别是1955年至1996年晋宁石寨山墓地的发掘,被历史湮没的文化宝藏重见天日,使2000余年前的古滇国重现人间。几十年来对这些出土的宝藏的研究逐步深入,古滇国与滇文化的面目越来越清晰。时至今日,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对它只作
学术的研究,也不满足仅仅作为历史上曾存在过一个有着灿烂青铜文化的见证。人们需要回答,这些记录古滇人民智慧之光的宝藏,还有哪些更为珍贵的价值;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的今天,如何利用这些精品的文化底蕴,让人们在感悟历史,品味古代文明的同时,学到知识,提高品位;如何开发青铜文物复制品、工艺品,让人们在参观、感悟的同时,购回
有益有趣的纪念品,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对古滇青铜文化进行产业开发,使无论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极富开放性和创造性,在世界青铜史上独树一帜的古滇国青铜文化以独特的方式令有色金属王国再现辉煌。
(二)古滇文化产业开发的政策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云南省实施《文物法》办法、《昆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为古滇文化的保护、开发提供了政策、依据。党和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子是“加强第一产业,调整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去年,省委省政府下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纲要》,今年又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都对文化产业的开发作了具体政策规定。
(三)古滇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意义
首先,古滇文化的开发是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坚持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政策的重要举措。其次,弘扬各民族文化中爱国、爱家、团结的优良传统、充分发挥民族文化在民族团结中的凝聚作用,将会更有力地增强民族团结,保持边疆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再次,让民族文化参与到经济建设的设计和实施中,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最后,云南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民族传统,是云南最宝贵、最具特色、最有开发价值的财富,使之转化为服务于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就能够树立起内有凝聚力、外有吸引力的云南形象。
(四)开发古滇文化产业项目 1.深入研讨,加强宣传
多年来,对于古滇文化,历史学界、考古学界做了大量研究,撰
写出版了不少著作。但问题之一是仅仅就古滇文化而研究古滇文化,而对古滇文化如何开发,做到古为今用,研究甚少;之二是对古滇文化的研究仅限于社会科学界,有阳春白雪之意,而社会各方面以至群众了解甚少。因此,开发古滇文化要注意从深度与广度两方面努力。要以历史发展的眼光,站在发展先进文化的高度,深入研究古滇文化的丰富内涵、古滇文化的开发意义、古滇文化开发的方向与形式,把古滇文化的研究与开发提升到云南文化和云南社会科学的层次。要通过新闻媒介、文艺创作、专题讲课、旅游宣传、试销古滇青铜制品等形式,扩大古滇文化的社会影响,为古滇文化的开发创造舆论环境。
2.加强文物保护,重视文物开发
文物是历史的真实写照,云南解放6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通过五次大的文物开发,以滇中地区为重点,发掘了上万件古滇国时期的青铜器制品,真实地、形象地反映了古滇国的历史和文化特征,这笔宝贵财富价值不可估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批文化遗存,不能单纯地保管在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室里,要从开放观点出发,选取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文物进行展览,公诸于世。有些不宜对外的文物需要复制,对外开放。再者,文物是一次性文化资源,不可再生替代,需要对遗存、遗址强化保护,绝对不能废弃与破坏。多年来,古滇文物也与其他历史文物一样,保护不善,管理不力,盗者屡见不鲜,黑市交易猖獗,破坏十分严重。因此要严格实施国家文物保护法规,依靠群众力量,加大文物保护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种种行为,使宝贵资源成为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物质基础。
3.确定开发载体,实施建设项目
古滇文化开发的主要建设项目应该集中安排在晋宁县,因为晋宁是古滇国的都邑所在地,是古滇文化的发祥地。晋宁县委县政府有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思路和开发规划,有优越的区位、交通、基础设施,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文化积淀比较深厚。
(四)古滇文化产业的建设项目 1.修建古滇国都邑(滇王宫)
古滇国都邑(滇王宫)是古滇文化开发的主体建筑,是一组宏大的仿古建筑,由滇王宫殿及拱卫王宫的古滇国农业场面、手工作坊场面、祭祀场面、青铜冶炼场面、集市贸易场面、音乐舞蹈场面、游牧场面组成。滇王宫要参照石寨山出土的青铜器建设模型设计建设。建筑式样采取“干栏式”,其风格要尽量体现古朴。古滇国都邑选址在晋宁县上蒜乡大湾开发区,地势居高临下,与滇池山水相连,环境视野很好。内部设施配以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必将成为滇池南岸的一颗耀眼明珠。从王宫到昆玉昆洛公路之间,修筑一条步行大街相连,成为青铜文化一条街。
2.开发古滇青铜器工艺品
滇国青铜器品种繁多,风采各异,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民族、艺术特征,要在其中选择有代表性、有特色的如铜鼓、贮贝器加以生产,成为旅游者的工艺品、纪念品。重点是开发以人物、动物为题材的青铜扣饰。这些青铜扣饰生动地反映了滇国生产、生活、军事、风俗等各个侧面的活动,异彩纷呈,可以说是古滇文化的缩影,应抓好青铜扣饰的筛选、开发、生产。
3.筹建古滇青铜文化博物馆
对于迄今出土的古滇国数千件青铜器物,需要收集、整理、归类,陈列展出,使人们更直观地认识、体验古滇文化。古滇青铜文化博物馆不仅是展现古滇文化的一大景观,还可以作为对中小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教育的基地。与之相连的是古文物的研究、复制、开发工作和古乐器的研制、古滇舞蹈的编排,古滇餐饮、服饰的研究和开发。
4.兴建古滇文化长廊
利用大湾山南面临海(滇池) 的峭壁,做一公里的大型浮雕群,从四个部分再现古滇文化。第一部分,庄蹻入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安居滇池。”《史记·西南夷列传》;第二部分,滇国的社会生产,把当时的生产工具、农业技术、水利灌溉、畜牧养殖、狩猎捕捞、采矿冶金、作坊纺织以浮雕形式再现;第三部分,滇国的社会生活,反映滇人的民族服饰、首饰、交通、贸易、习俗;第四部分,滇国的文化艺术,再现滇国的装饰、音乐、舞蹈等。
5.整理河泊所贝丘遗址
河泊所是滇池东南畔深入滇池的一个村庄,距石寨山600多米,贝丘遗址已有3000年历史,与滇国密切相关,古滇国的越人长期在此生产生活,有食螺蛳的习惯,经过数千年的积淀,螺蛳壳堆成山丘,形成了贝丘遗址。要开发河泊所贝丘遗址,必须对被列为贝丘遗址的文物老民房予以保护,因为老民房是几千年遗留的螺蛳壳与土混合垒成的,有很高的考古研究价值。还可在此建人工岛,岛上建古滇部落,进行民族舞蹈表演,通过住所、民风、民俗、宗教等,全面展现滇国的风采。
6.建立晋宁生态旅游区
晋宁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根据国家旅游局制定的《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 晋宁的旅游资源可分为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与建筑、民俗民风、购物类、休闲求知类等七类景观亚类, 其较为突出的特点是:景观类型丰富多样, 历史文化特征突出。晋宁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历史文化古迹仰俯可拾,仅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就有百余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