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减”下,中国教培行业如何凤凰涅槃

“双减”下,中国教培行业如何凤凰涅槃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双减”下,中国教培行业如何凤凰涅

【摘要】“双减”政策追求整体减负。学科类教培机构无序发展造成的社会焦虑、教育失衡等问题面临整顿。学科类教培机构融资困难,营收下降;生存空间减少,监管严格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组织结构、新市场开辟、合规管理、课程创新等角度进行分析,为教培机构转型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双减”;教培机构;整顿;转型升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三严”“三限”。“双减”政策是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教育事业制定的良方,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

一、“双减”前教培机构畸形发展 1.宣传手段制造焦虑

教培行业的过度竞争直接导致其竞争手段复杂化,更加偏好“创造需求”。许多教培机构通过广告、培训、诱导等方式点燃家长乃至社会的焦虑情绪,力图创造课外辅导的泡沫需求。这样的营销方式存在夸张、虚假、诱导性的特点,强调竞争,鼓吹自身作用以抢占生源。这些手段虽然为教培机构开辟了大量生存土壤,但对教育风气和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是巨大且不可持续的。

2.教育资本化,造成教育资源分配失衡

仅2020年一年,猿辅导先后两次分别融资10亿美元、22亿美元,作业帮获投7.5亿美元,掌门教育融资超4亿美元,教育资本规模再度扩张。教育过度资本化导致学校优质教育资源被各种教培机构抢挖,由此造成的虹吸效应打破了公平公正的教育生态,本该属于每一个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变成了资本的专属。高昂的课外教育费用大大增加了家长的经济负担,本应公益性的教育因资本的加入而两极分化。

3.教育扭曲化。

“提前教育”的思想是应试教育内卷不断加剧的开端。教培机构利用了家长成才心切的特点,开设各种精英班、火箭班、超前班……戴着“优质教育”的帽子巧立名目收取天价费用。为此付出代价的是父母与孩子,父母不得不支付孩子课外教育的高价学费,孩子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快乐童年,进行大量无意义的提前学习、重复学习。

二、“双减”政策下,教培机构面临困境

“双减”政策明确要求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意味着大量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将会被取消或做出改变。“双减”政策的落地,为近年来盛行的教培机构带来了严重的打击。

1.融资困难,收入下降①

“双减”政策明确提出学科类培训机构严禁资本化运作,并将其定性为非营利机构,无法在国内上市。同时,教培机构收费标准由各级政府确立指导价,不得提前教学,不得节假日教学,引起各类教培机构主营业务收入不同程度下降,但人员薪酬、场地、耗材等支出依然巨大,“节源开流”导致资金困境。

2.生存空间减少

“双减”政策规定节假日及寒暑假不得课外教学,教培机构营业时间遭遇“腰斩”且再无旺季,市场适应性随之降低。同时要求各类互联网、实体平台不得承接课外培训广告,宣传发行变得尤为困难。国家大力号召教育回归校园,重视校内学习,“减少课外培训”成为越来越多父母的共识。教培机构生源将可预见性地减少,加之同质化竞争严重,资源挤兑,教培机构生存土壤开始变得贫瘠。

3.监管更加严格

“双减”政策大幅提高了教培机构市场准入的门槛;严格限制培训内容、时间、项目;提高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从业要求;合理控制机构的规模;规定教培机构必须进行社会公示、接收社会监督……教培机构无序发展的弹性缩小。

三、教培机构转型策略分析

双减政策的落地并不是为了让教培机构彻底消失,而是规范化严格化管理,让整个教育生态更加的均衡,改变教育焦虑的现状,整顿教育资本化的模式。

1.响应政策号召,顺应发展趋势

“双减”是促进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提升整体教育水平的基础,“双减”是国家意志,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教培机构要充分认识这一点,关注政策利好,主动放弃原有的落后模式,积极改革,配合监管,不能阳奉阴违,得过且过,要在转型初期就做好顺应教育浪潮的准备;要发现、认识、尊重教育事业的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切不可在思想上先走歪路,妄图钻政策的空子。

2.抓住契机,改变盈利模式

新的教育条件下,素质教育将成为真正的主流。教培机构应弱化学科教育属性,大力开发新课程,将自身作为校园教育的补充,拓展课后服务,与校园教育进行承接,在素质教育领域发挥基础性作用。此外,教培机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纸笔课堂”转换成“无纸化课堂”、“师本课堂”转换成“生本课堂”,提高孩子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孩子的逻辑思维,增强孩子的独立生存本领,应避免孩子的课后作业,不再另外增加孩子兴趣课堂的负担。课外培训课更应该秉承“快乐课堂”的理念。

3.对接海外教育市场,发展科学技术教育

为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提升孩子的科学素养,教培机构可以以此为新的需求点,让教育与科技结合,开拓新得教育内容。并且注重教育全球化的发展情况,在未来的几年美国、中国、印度和一些欧洲国家是教育科技风投资金的主要流向市场,以此为契机,开拓中国教育的海外市场。此外,在疫情之下,“线上教育”类似搜索词的搜索量暴涨30%-50%,“线上教育”在海内外盛行,这又为中国教育走出去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平台。因此,“全球化的”“科学技术的”“线上”教育将会成为课外教育的新方向。

4.集中力量加强自主创新与人才培养

针对“双减”下达后许多机构无人可用、无书可教的局面,教培机构应做好从头再来的准备。花大力气培养一批适于教培机构的教师队伍,使其更具专业性、灵活性,拜托教培机构长期以来依附于学校教资力量的局面,结合自身业务范畴、发展目标、规模、力量等,将教师队伍人才培养放在战略发展的首要地位,为自身培育新的优势点与核心竞争力。同时,整合资源,针对所在地区、所在学科、目标人群及其知识水平等,编写针对性更强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教材,保持更新、不断优化,出台配套的课程体系,逆流而上,化劣为优,走出一条创新发展的新路子。

5.严控成本,开源节流

为了有效解决教育机构退市、主营业务收入下降带来的资金问题,教培机构应多角度着手解决资金问题。①做好成本预算,严控人员、耗材、场地等费用,严格资金支出管理,保留一定现金流应对突发状况。②优化组织结构,裁剪非必要部门、人员,制定更加合理的薪资制度。③重视潜在风险,不可盲目投资,无序扩张,导致收支失衡,资金链断裂。④大胆创新,开辟新的培训课程与盈利模式,拓展主营业务范围。②

四、总结

教育是强国之本,兴国之基。我们应该认识到,人与人之间性格、能力、自身条件等的差异决定了教育在更宽泛的层面上个性化十足。教育只能是“相对公平,绝对差异”的。这种个性化差异的存在就是教培机构生长、壮大的空间。教育事业的新篇章已经开启,教培机构作为盈利企业想要生存下去,就要努力服务社会实际需求,尊重、认识客观规律,重视社会影响,避免做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发挥自身灵活性优势、大胆创新,在新的发展浪潮下取得一席之地,推动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蓓,王静怡.“双减”政策下教培机构的转型发展策略探析[J].中外企业文化,2021(11):194-195.

[2]张志勇.“双减”背后教育观念的大变革[J].湖北教育(政务宣传),2021(08):1. [3]刘艳.双减政策下的教培行业转型趋势与新风口[J].中国商界,2021(09):32-33. 周靖瑶(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滨海新区 300457) 冯怡宁(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滨海新区 300457)

[1]周靖瑶(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滨海新区 300457)

[2]冯怡宁(天津科技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天津 滨海新区 30045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