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一、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二、名词解释
1 朴学:又称考据学。明末清初在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的影响下,朴学在与宋明理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注重资料的收集考据的罗列。
2腊八节:汉族传统节日,俗称腊八。腊八是古代庆丰收的祭祀仪式。因在十二月举行,故称该月为腊月。称腊祭这一天为腊日。
3公馆:诸侯的离宫别馆或宫室。古时公家所建造的馆舍,也指大官或富家的住所。
4迁移:已经习得的知识、经验、技巧对学习新的知识经验技巧的影响。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
5语用文化:语言用于交际中的文化规则和文化规约.是由不同的民族文化,特别是习俗文化所决定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的主要内容。
三、简答题
1 简述中国古代的三大崇拜 分别是天地、祖先、君师。
古代对天地祭祀最隆重的是封禅。
祖先是人类崇拜的根本。至周代初年形成宗法制把祖先崇拜制度化。
君指历代帝王。师是指那些可为万世师表的圣人,传统上指孔子和关公两个人。
这三大崇拜出于古人对三者的认识。天地是人的生存环境,祖先是人的生理纽带。君师则是引导社会前进的重要人物。 2
编年体是一种以时间为线索的史书体裁。如资治通鉴,具有时间连续的优点。给人一种清晰的历史时序感,但容易造成对历史事件的分割。
纪传体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情景的史书体裁。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参座。分作本纪、世家、列传、表、书五部分,记事完整。
纪事本末体是一种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体例。首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体现出鲜明的条理性。 3
我国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具有以下特点:
一、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是一定社会条件下和社会生产条件的产物,因而具有相对的
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的变迁往往落后于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变化。
二、群众性和社会性。民族风俗习惯世代相传,渗透到该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因此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三、民族性和敏感性。风俗习惯反映着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和文化传统、心理素质和感情世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性;就是因为这种民族性,对待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往往被看做是对待这个民族的问题、民族风俗习惯问题具有敏感性,需要慎重对待。 四、地域性。民族风俗习惯是各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等条件的一种反映。各民族居住地区不同,有差异,因而各民族风俗习惯必然具有地域性。 4
一、年龄: 年龄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速度、熟练程度以及发音准确性,关键期假说。 二、性格。 三、焦虑。
四、认知方式。包括场依存性、场独立性。审慎型和冲动型。 五、学能。 5
我认为应该同步。语言是文化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一方面,文化承载着语言,另一方面语言依托于文化。文化教学有利于学生对语言内涵的了解,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汉语。语言文化并重是学好汉语的关键。(自由发挥即可) 四 案例分析 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