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9第三单元++文选练习题

29第三单元++文选练习题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第三单元 文选练习题

《论语》习题一(学而、爲政、里仁、公冶长) 一、 选择题

1.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 A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B蟹六跪而二鳌。(荀子•劝学) C人非生而知之者。(韩愈•师说) D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 2.下列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

A丘虽不吾誉,吾独不自知邪?(庄子•盗跖) B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僖公十四年) C物之已至者,人袄则可畏也。(荀子•天论) D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3.《吕氏春秋•重言》:“子邪,言伐吕者?”与此句语法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 A不患人之不己知。(论语•学而) B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C有一媪名黄道婆者。(陶宗仪〈辍耕录〉) D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传•成公三年) 4.下列句子含有介词省略现象的是( ) A魏王遗楚王美人。(战国策•楚策) B赐也何敢望回?(论语•公冶长) C齐威王问病孙子。(孙子•威王问) D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墨子•公输) 5.选出下列“是”字用法不同的一项

A知之为制止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B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 C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D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今日是也。(战国策魏策四) 二、 填空题

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 ),敏于事而慎于言,( ),可谓好学也矣。 2.子曰:“( ),可以为师矣。” 3.子月:“学而不思则罔,( )。”

4.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中“喻”字的意思是( )。 5.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其中“再”的意思是 ( )。 6.宋代朱熹把《论语》、《孟子》和《礼记》中的 ( )与( )合称为“四书”。 7.《论语》共二十篇,内容包括( )、( )、( )和( )等四个方面,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为( )体典范。 8.《论语•公冶长》“于予与何诛?”句中“于”字是( )词,有( )的意思;“与”是( )词,,“诛”是( )之意。该句译成现代汉语是( )。 三、 解释划线词的词义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 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5.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四、 指出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 1.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 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五、 分析划线词的语法现象 1. 吾日三省吾身。

2.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 吾道一以贯之。 4. 敝之而无撼。

5.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六、 给文章加标点,并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子贡曰叶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附近来远鲁哀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谕臣齐景公问政于夫子夫子曰政在于节用三君问政于夫子夫子应之不同然则政有异乎孔子曰夫荆之地广而都狭民有离志焉故曰在于附近而来远哀公有臣三人内比周公以惑其君外降诸侯宾客以蔽其明故曰政在谕臣齐景公奢于台榭淫于苑囿五官之乐不解一旦而赐人百乘之家者三故曰政在于节用

《论语》习题二(雍也、述而、泰伯、子罕) 一、 选择题

1.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 A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C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D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2.下列“是”字是指示代词的是( ) A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 B余是尔所嫁人之父也。(论语•死伪篇) C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D今子食我,是逆天帝之命也。(战国策•赵策) 3.下列句子有宾语前置的是( ) A胥之义兄为戮于楚。(史记•吴太伯世家) B是何言也?(孟子•公孙丑上) C子卿尚复谁为乎?(汉书•苏武传) D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论语•尧曰) 4.《史记•项羽本纪》“大王来何操?”下列句子与此句语法现象不同类的是( ) A水自奚至?(吕氏春秋•贵直) B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C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D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

5.下列句子含有介词宾语省略现象的是( )

A竖子不足与谋。(史记•项羽本纪) B民到于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C赤也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D吾与汝弗如也。(论语•公冶长) 二、 解释划线的文言词语

1.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二过。 3.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4.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5.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 若圣与仁,则吾岂取?抑为之而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三、 指出并分析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

1.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3. 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 四、 填空题

1.子曰:“德之不修,( ),闻义不能徙,( ),是吾忧也。 2.其为人也,发愤忘食,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择其善者而从之( )。 4.有颜回者好学,( ),不二过。

5.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亡”通( )。

6.何有于我哉?译成现代汉语,其意思是( )。 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古代 ( )为一军,诸侯大国有三军。 8.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其中“逝者”的意思是( ),“不舍昼夜”的意思是 ( )。“斯”是 ( )词。 9.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已”的意思是( )。

10.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抑”是( )词,这里有( ) 的意思。

五、 标点并翻译下段文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习题三(乡党、先进、顔渊) 一、 填空

1.“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反映了孔子 情怀。 2.“季氏富于周公”中“于”字的用法是 。

3.“闻斯行诸?”中“诸”是 的合音字,从语法上讲,是兼 和 两个词类。

4.“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中“为之小”是 结构,意思是 。 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句中“去”意为 ,“逼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中“去”的意思是 。

6.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句中前一个“退”意思是 ,后一个“退”的用法是 。“兼人”的意思是 。 7.“子路率尔而对曰”中“率尔”的意思是 。

8.比及三年,可使足民。“足民”的用法是 ,意思是 。

9.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摄”的意思是 ,“师旅”指 。 10.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比及”的意思是 ,“方”的意思是 11.《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坐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中“希”,即 ,这里的意思是 。 二、 选择题

1.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 A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史记•魏公子列传) 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C贤哉,回也。(论语•雍也)

D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颜渊) 2.下列判断句用来解释原因的是( ) A管仲非仁者乎?(论语•宪问) B子曰:“隐者也。”(论语•微子)

C桓公九合诸侯,比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论语•宪问) D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3.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 A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上) B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论语•颜渊) C吾闻汉王购我头千金。(汉书•项羽传) D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左传•庄工十年) 4.下列省略句中,含有蒙后省的是( ) A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B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国语•周语上) C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D好言自口,莠言自口。(诗经•小雅•正月) 三、 解释句中加粗的词

1.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2. 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 3. 有若对曰:“盍 乎?

4.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而不窃。 5. 异乎三子者之撰。

6.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7. 由也兼人,故退之。

8. 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四、 辨析下列句中的近义词

1.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谨。 2.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3. 世叔讨论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论语》 习题四(子路、先问、卫灵公、季氏) 一、 填空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君子于其言, 而已矣。 2. ,则言不顺。言不顺, 。事不成,则 。

3.子曰:“ ,必有近忧。 4. ,勿施于人。

5.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三句的大意是 . 6.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的意思是 ,“其”是 词,有 的意思。“被”通 ,“被发左衽”的意思是 。 二、 选择题

(1)说明下列判断句各属于哪种类型 1.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三国志•隆中对) 2.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史记•鸿门宴) 3. 且人非尧舜。(李白《与韩荆州诗》) 4. 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国语•勾践栖会稽) 5.是是帚彗。(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 (2)下列句子属于判断句的是( ) A愿无伐善,无施劳。(论语•公冶长) B蟹六跪而二鳌。(荀子•劝学) C人非生而知之者。(韩愈•师说) D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论语•季氏) (3)下列属于谓语前置的是( ) A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B莫若我也》。(《公羊传•僖公五年》) C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D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微子〉)

(4)下列句子有定语兼代中心语而中心词省略现象的是(A庖丁为文慧君解牛。(庄子•养生主) B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庄子•养生主) C管仲之器小哉!(论语•八佾) D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赵策)

(5)下列句子含有兼语省略现象的是( )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B晋人伐诸蒲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C卜偃使大夫拜。(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D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6)下列句子含有谓语省略的是( ) A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B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C上医医国,其次疾。(国语•晋语) D晋侯将伐郑。(左传•成公六年)

(7)下列句子含有主语省略现象的是( )

A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孟子•滕文公上) B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年) C孔子曰:“喏,吾将仕矣。”(论语•阳货) D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左传•定公四年) (8)下列属于谓语前置的是( ) A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B莫若我也》。(《公羊传•僖公五年》) C更何问为?(马中锡〈中山狼传〉) D孔子下,欲与之言。(〈论语•微子〉)

三、 解释句中划线的词

1. 君子于其言也,无所苟而已矣。 2. 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3.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4. 过而不改,是为过也。 5.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6.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四、 分析下列句子中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 1. 必也,正名乎?

2. 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3. 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

五、 标点并翻译下段文字,注意其中的使动用法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 习题五(阳货子张) 一、 填空

1.“乡原,德之贼也”是 句,谓语是 ,“原”通 ,意为 。 2.“怀其宝而迷其邦”中“怀”是 词类,意为 ,“怀宝”比喻 。 3.“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中“是”是 词,作 成分,意为 。 4.“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中“食”是 之意。

5.“君子尊贤而容众,嘉美而矜不能”句中“贤、善、不能”是形容词用如 ,“矜”的意思是 。

二、 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属于判断句的是( ) A韩,天下之咽喉。(战国策•秦策四) B段,郑伯弟也。(谷梁传•隐公元年) C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D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战国策•魏策) E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论语•雍也) 2.下列句子含有判断句的是( ) A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史记•陈涉世家)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C是他春带愁来。(辛弃疾《祝英台近》) D“子为谁?”曰:“为仲由。”(论语•微子) E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3.下列句子含有被动句的是( )

A是女子不好,烦大巫妪为入报河伯,得更求好女后日送之。(史记•滑稽列传) B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寄氏) C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汉书•贾山传) D烈士为天下见善矣,未足以活身。(庄子•至乐) E蹙错受戮,周魏见辜。(李陵《答苏武书》) 4.下列属于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 A侈,恶之大也。(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B盗者孰谓?(公羊传•定公八年) C求,无乃尔是过与?(论语•季氏) D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 E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

5.下列句子含有宾语省略现象的是( ) A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B荀息操璧牵马而报,献公喜曰:“璧则犹是也,马齿亦薄长矣。”(吕氏春秋•权勋) C相如闻,不肯与会。(廉蔺列传) D公赐之食,食舍肉。(左传•隐公元年) E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车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左传•僖公十五年) 三、 解释加粗词,注意现代汉语中该词的意义 1. 归孔子豚

2.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3. 植其木而芸。

4.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5. 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 6. 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 7. 今之从政者殆矣。

四、 标点并翻译下文,完成文后练习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哉 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抚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1. 文中共五个“是”,请分析它们的词性和用法 2. 文中共五个“而”,请分析它们的词性和用法 3. 文中共七个“与”,请分析它们的词性和用法 4. 解释文中划线词的用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