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卷第1期 Vok20 No.1 池 州 Journal 师 专 学 报 College 2006年2月 Feb.,2006 of Chizhou Teachers 英汉互译中的语言模糊性探索 丁小凤,徐晨 (池州师专外语系,安徽池州247000) 【摘要】翻译是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所以应该研究翻译中的语言模糊现象。本文从实践与理论两个角度,探讨了英 汉互译过程中自然语言的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翻译策略,并通过一些典型的英、汉语翻译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文学 翻译以及应用翻译中的模糊现象。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相关学科;交叉研究;交际翻译。 【中图分类号1 H3l5・9 【文献标识码1 A 【文章编号1 1008—7710(2006)01—0071—04 目前,以自然语言模糊性为研究对象的模糊理论开始 信息处理方面的局限性。 用于交际翻译,指导翻译理论和实践,文旭(1996:5-8)、 人们进行交际过程中离不开模糊语言。模糊语言具有 独特的语用功能,巧妙地使用“模糊语言”,可以间接地、 刘在良(1999)、余富斌(2000),李文戈,武柏珍(2004) 使语言更加得体,并富有弹性, 等分别在自己论著中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有关模糊翻译 含蓄地、灵活地表达问题,问题,提出了诸多观点。尽管研究者们越来越认识到模糊 增强语言表现力,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理论在翻译领域的重要价值,但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 该领域的研究仍处在初始阶段,研究不够系统,尚未形成 (二)翻译理论必须研究语言模糊性 自古以来,语言的模糊性就受到一些文人雅士的青 所以从事文学翻译 比较稳定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因此,笔者认为,对翻译 睐,在文学作品中大量运用模糊语言,问题与语言的模糊性进行多层次和多角充的分析和研究 就应该重视语言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必然会导致翻译的 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人一直在思考通过什么途径把翻译 模糊性,即使最等值的译文,也是模糊前提下的对等。 理论与模糊语言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它们相互交 实践中的语言模糊性进行探索。 一翻译标准是翻译实践的准绳和衡量译文好坏优劣的 运用模糊理论分析中外学者提 融、渗透,以便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本文着重对英汉翻译 尺度。从语言模糊性来看,出的一些主要的标准(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忠 实、通顺、美”,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奈达的 “动态对等”,泰特勒的“三原则”等)就不难发现,翻译标 、翻译理论必须研究语言模糊性 (一)模糊性 对模糊性的定义,国内学术界还存在一定的分歧(苗东 准大都是相对模糊的概念(西方的等值翻译理论也是如 升,1987:28)。模糊性就是指对象类属边界不清晰和性态不 此)。翻译标准只不过是译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所以很难以 确定的特性(张乔,1998:101—104性)。从认知角度看,所 确切的量化标准来界定译文质量的优劣。有范畴都是模糊的。这样,语言也具有模糊性。吴涌涛 翻译分为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理解是翻译的核心, (1991:25)在《模糊理论若干问题》一文中指出:“模糊性 是表达的前提。对原语的理解是一种特殊而复杂析的思维 也发展了模糊 产生的根源不仅在于客体(符号的所指对象),不仅在于 过程。人类的思维能力不仅发展了准确性,主体(符号的使用者),也不仅在于符号(语言)本身,而 性。人类思维从模糊到精确,再从精确到模糊,循环重复, 是主体和客体在语言中相互碰撞的结果,是三方面的特点 从而提高了人类认知外部客观世界的能力。运用模糊性思 同时决定的,不能只从单方面讨论模糊性。”李文戈 维的灵活性和概括性特点对复杂的语言手段及其产品进 (2004:84—86)从语言的发生学角度看,语言是模糊的是 行分析和综合处理,从而达到“精确”认知和解读原语的 因为模糊性的根源在于客观世界的无恨性和人类大脑在 收稿日期:2005-03-23 目的。(刘在良,1991:91) 作者简介:丁小凤(1963一),女,安徽枞阳县人,池州师专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研究。徐晨(1964一),女,安徽铜 陵市人,池州师专外语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言学。 7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表达是指在译文语言中寻找和选择恰当的表达手段 来传达原作的内容。既然理解是一个极复杂的过程,具有 一(3)One can draw examples from genius in nya ifeld,from religion,philosophy,mand literature to art and music,even in mathematics,science,and technical invention,althoughthese ——定的模糊性,那么表达也必然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语言 的模糊性和准确性可以相互转化,有的词语可以同时具有 模糊性和精确性,这也对翻译时的语言表达提出了要求。 re of aten thought to depend only on logic and experiment. (郑树棠,2001) 句中these的指称模糊。它是指前面提到的所有领域 呢?还是仅仅是后边的三个领域呢?语义很含糊。但是根 以我们确定these指的是数学、科学以及技术发明。所以, 语言的模糊性还体现在各种语体中。与其他语体相 比,文学语体的模糊性更加明显。因此,汉英翻译与语言模 模糊现象。文学创作具有模糊美,翻译就是用译语再现原 糊性更紧密的联系,在英汉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到处渗透着 据我们的常识,只有后边的三个领域依靠逻辑和实验,所 文的模糊美,构拟源语模糊美,也就是再现源语的艺术效 应翻译如下: 果。 翻译研究一般也分为两种途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 索。我们将结合语料,分析英汉语言中的模糊现象,探讨相 应翻译策略。 二、英汉翻译实践中的语言模糊现象剖析 (一)颜色词的模糊性及翻译 颜色是物体反射光波通过视觉产生的印象。各种颜色 之间没有明确的界限。颜色是一种模糊现象,标志颜色的 词也是典型的模糊现象。不同语言往往具有迥然不同的颜 色词,这些颜色词对光谱的切分往往具有很大的差异(伍 铁平,1999)。不同语言的颜色词兼有多种颜色义项的情况 可能不相同。据统计汉语表示红色的词语就有40多个,而 英语表达红色的词语却多达100多个,以C开头表示红色 的词就有21个之多。不同语言表示同一种颜色的不同色 调时,可能用迥然不同的词,如汉语中的“青色”可以用英 语的green、blue、black、等来表达、“青山”(green hil1), “青天”a blue sky)。“青布”(black cloth)。操不同语言的 人对同一种东西可能用不同颜色的词表达。如black tea (红茶),brown sugar(红糖)等。 颜色是一种连续系统,各种颜色的界限是模糊的,但 颜色词用来表达转义和象征意义丰富繁多、寓意迭出,有 时甚至丢失了本来的颜色意义,颜色词用于这些引申和象 征意义时生成的模糊性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有关,翻译时 必须考虑民族性因素。例如: (1)She Visited the Lion House and was toastde with a good gTeen wine by the local artists. 一一Stephan Longstreet:A Burning Man P 22 1 她(LabeUe)拜访了狮子厅,当地的画家一起举着新 酿的醇美葡萄洒向她道贺。 (2)She is in holiday 她得了“假期忧郁症”。 (二)指代模糊及其弥补 英语代词使用频繁,代词的指称含糊不清,一个代词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指称,从而引起不确定性,在翻译这类句 子时,译者一定要指出指代的原型,结合上下文进行仔细推 敲,挖掘其深层含义、必要时要进行弥补或重复。 例如下面这句话: 72 无论是宗教、哲学、文学,还是艺术、音乐,甚至数学、 科学以及技术发明,在任何领域的天才人物身上,我们都 能找到这样的例子,虽然人们常常认为数学、科学以及技 术发明所依赖的仅仅是逻辑和实验。 再看下面这句话: (4)I hope that hte discussion will not be too long for it wiU only waste time. 显然,这句话语义模糊,“it”指的是什么?从句子本身 的结构看it应指the discussion,但从语义上看,它明显不合 乎逻辑。从上下文可以断定,it指的是“the discussion being toolong.’’ 所以这句话我希望讨论不要太久,讨论太久了只会浪 费时间。 (三)数量词的模糊语义及其翻译 数词一方面可以表达精确的数目与数量,另一方面它 的语义在语用上又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的特点。数词作为 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可折射出传统文化中哲学、美学、宗 教、伦理、民俗等领域的千姿百态。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数 量词还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行使修辞功能。数字用于 模糊意义,一般都失去数量意义而且具有形象意义。翻译 时对原文的数字可以保留、转换和增减,但要注意民族性、 成语性和形象性原则。在许多文学作品中,数词的模糊性 主要通过表示数量概念的数词、副词和名词表现出来的。 (5)I have athousandand one.thingstodobeforewe set out for our holiday.在我们出发度假之前,我还有许许多多的事 要做。原文中用a htousand mad one表达模糊概念,言其多, 可译文却用“许许多多”来言其多。 (6)薛蟠也假说来上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却不曾有一点儿进益。(《红楼梦》第九回) Xue Pan had hastened to register himself sa a pupil.His school—going Was,needless to say,a pretence-一“Q望旦day ifshing and t_w_2 days to dry the net”as they say~aJ1d had nothing to do wiht the advancement of leanring(Hawkes译) 原文中的“三”、“两”皆为虚指,具有模糊性,故译者 并没有将其译为three和two,却改译为one和two,这样改 不但没有损及原意,反而使原意更为鲜明。 (四)模糊限制语的分类、功能及翻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美国语言学家雷珂夫(G・Lakoff)在他的两篇论模糊 be”含有模糊限制语的语义,因此译文添加了副词。“也 限制成分的论文中这样为模糊限制语下的定义:模糊限制 许”使译文语言表达更准确灵活。 语指的是那些“把事物弄得含糊不清,或把那些本来比较 模糊的事物变得比较清楚的词语或起类似作用的话语结 (五)称谓语的语义、语用模糊及其翻译策略 称谓就是称呼或名号,也就是人们表示彼此之间关系 构”(G・Lakoff 1972)。从语用功能角度可以把模糊限制语 的名称。称谓语的概念大于呼语,包括面称、背称、爱称、叙 科称、尊称和自称。称谓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人们 分为变动型模糊限制语和关系型模糊限制语。模糊限制语 称、的语用功能主要表现在:可以改变话语的真值条件,雷珂 在交际过程中形成的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在语言上的反 夫就用多次重复模糊限制语的方法以达到语义逼近的目 的。例如:“我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喜欢读书”;其二,可以表 映,交际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称谓类别的多样性。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称谓系统,它是一个民族内部社 反映着该民族的传统文化。汉语称谓历史 示说话A.x-,t话语的内容作出的主观看法或客观评价。例如 会交际的产物,“我认为”、“我所知”。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模糊限制语,如汉语中的 “大约、左右、也许、大概、说不定、若干、我认为、似乎”等; 英语中的“about,probably,perhaps,many,sort of,kind of, more or less,somewhat,mostly,basically,almost,in a sense, commonly,relatively”等,在翻译模糊限制语时,一般有以下 几种处理方法: 原文的模糊限制语被译成与译文相当的模糊限制语; 原文没有模糊制语,译文可以添加模糊限制语;原文使用 模糊限制语,而译文省译模糊限制语,例如 (7)Since economic reform began in 1978,an average growth rate ofalmost 10%a year has seen China’S GNP nearly ——quadruple. 自1978年经济改革以来,中国经济以年均近10%的 速度增长,使其国民生产总值几乎翻了两翻,(李正中: 《国际经贸英汉翻译》) (8)Most ofthetimeparents probably have noworryabout hteir kids playing in the concrete channd,because most of the itmetheriverisdry. 在大多数情况下,家长大概可以放心地让孩子们在两 岸砌着水泥的河道里玩耍,因为大部分时间河里没有水。 (南希・丁・里格《衷肠曲》) 原文中的模糊限制语“almost,nearly probably”。译成了 相对应的汉语模糊限制语“近”、“几乎”、“大概”。 (9)I alwaysfoundinmyselfadread ofwest and alove of east.WhereI ever got such anideaI cannot say,unlessit could be htat hte morning came over hte peaks of hte Gabilans and the night drifted backfromtheridgesofthe Santa Lucia’S.It 旦Y bethatthe bitrhand death ofthe day had some partinmyfeel- .—ing about the two ranges of mountains.f‘‘East of Eden” by J0hn Steinbeck). 译文:我发现自己一直对西方怀有畏惧,而对东方怀 有喜爱,我说不出这种想法的根子在什么地方,也许是因 为黎明从加比伦山顶升起,夜晚从圣卢西亚斯脊压下来。 每一天的诞生和消亡也许使我对两条山脉产生了不同的 感情(王仲年译《伊甸之东》)。 该句原文没有模糊限制语,只不过“could be”和“may 悠久,体系复杂,分类精细,称谓词量大,指称明晰(包惠南 2001:102—126)。而英语称谓体系相对简单,分类单一,称 谓词指称笼统,语义模糊,最大的特点是靠姓名本身的变 动和称谓词的构形变化,表示人与人之间的某种关系(李 文戈2004)。英汉称谓系统在形式、语义和语用方面的 差异十分明显,因此,翻译时需要灵活处理。例如: (10)“Now,look here,old woman”,Higginbothana bullide, “for the thousandth time I've told you to keep your nose out of the business.1 won’t tell you again.”(J・London:Martin E- den)“听好,老婆子,”希金波森威吓地说,“我跟你说过 不知多少回了,别过问这件事。下回我可不客气了。”(吴 茗译) 这是小店主希金波森对妻子说的一段话,他在此段中 使用的种种言语手段,意在恐吓、威胁妻子,因此在这一特 定的语境中,译者将old woman这个称谓词译作“老婆子” 比“老婆”、“老女人”之类更能传达小店主那恶狠狠的语 气。 (111“All good attend you,dearold woman,”he said,em- bracing Peggotty,“and you too,Mas’r Davy[’’shaking hands wiht me.(C.Dickens:David Copperifeld) “亲爱的妹妹,我祝你多福如意”他拥抱了披勾提说, “我也祝你多福如意,卫少爷!”他跟我握手说。(张谷若 译)。 这是MrPeggotty与妹妹和大卫・考贝菲尔德久别重逢 所说的一段话。此处的old woman是亲情流溢的昵称,译者 摒弃其表层语义,将其译为“妹妹”。为了使译文具有原文 同等的交际效果,吴茗、张谷若把原文语义模糊的称谓语 变得明晰起来。 (六)语法结构的模糊性与翻译 研究英汉语言的模糊性涉及语法结构的模糊性。语法 的模糊性突出地表现在语法中界线不清现象和模糊分类 现象。语法模糊性涉及句法及词法两方面,这里笔者就语 法模糊现象的翻译问题进行初步分析。例如: (12)My ifngers ifngered almost unconsciously on hte fa- miliar leaves and blossoms which had just come forth to greet the sweet southenr spring.ffIelenKeller:theStoyrofMyLife) 我几乎是无意识地用手抚摸着 (下转第105页) 73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场下积极努力普度众生。从整体上看,南宗从慧能到他的 心的作用。也就是说佛性虽非见闻觉知,学道人于见闻觉 弟子神会、怀让、慧忠等禅师们,主要是用正面的说法和开 知之中,悟此性之本来空寂,不即而不离,则自然能够即烦 导来传授禅法,而到马祖等再传弟子之后,开始采取暗示、 恼而证菩提,即世间事而成佛事。神会在《语录》中提出 反诘语句、动作乃至棒喝等等灵活多变的方式传授禅法, 过:“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的说法。神会强调见闻觉 随机启发僧俗信众的现象逐渐增多。他们的这种教化活动 知的“空寂灵知”即“空寂而灵知”、“灵知而空寂”。在空 采用了洪州宗独特的接机方法,即“应机接物”或者“应机 寂灵知来看,眼见而不见、不见而见;耳闻而不闻、不闻而 接化”。平常心是道之“道”,是指“中道佛性”。这种中道 佛性之道,在行住坐卧的生活上积极运用的是“应机接 闻;身觉而不觉、不觉而觉;意知而不知、不知而知。所以黄 檗说,“本心不属见闻觉知,亦不离见闻觉知”,“不即不 物”。马祖借助《维摩经》所说的“非凡夫行,非贤圣行”的 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 菩萨行来阐释“应机接物”。 修禅人在见闻觉知之六根运用中彻底了达佛性的平 在洪州禅,中道等于平常心,也等于菩萨行。这种平常 等不二性,即一念返照自家本性,一悟永悟,就任运自在。 心或菩萨行在现实生活当中显现于“应机接物”的恒沙之 在行住坐卧、动静语默以及见闻觉知一切处、一切时整个 用。也说是说,道(中道实相)本具体用,把这种本体和作 生活都显现“法行三味”、“解脱无碍”,这就是“立处即 用,以菩萨的主动行来解释的话,本体当作是智慧;作用可 真”,尽有自家体。就思想渊源来说,马祖所提出“立处即 作为慈悲,所以菩萨的愿力应当有“转于法轮”的恒沙之 真”的渊源是僧肇《不真空论》所说的“触事而真”。《曹 作用,即是“应机接物”的精神所在。如果中道的平常心可 溪大师传》又说的“触目菩提。”所谓“立处真”的境界是 说是道的本体,那么应机接物可说是道的作用。 在“人本来是佛”的基点上指出的洪州宗生活禅思想体 洪州宗的“任运自由”是继承和发展了神会所说“任 系。这些“立处即真”思想直接影响到临济禅的“随处作 运修习”的。神会有这样说:“众生有无师智,有自然智,众 主,立处皆真”。 生承自然智,任运修习,谓寂灭法,得成于佛。”实际上,慧 大都是就当下之心而言的,任运是任心自运。洪州禅则由 总体来说,洪州禅把慧能、神会的顿悟“无念心”之禅 能、神会顿悟禅“行”主要是指“心行”,他们的无念无着 法发挥为“平常心是道”,即更加突出了顿悟禅所提出的 当下无心的特点,而强调无念无着、无修之修,人们在见闻 “心”到“人”,更强调当下的一举一动、见闻觉知中去体 觉知上得悟无心的境界,任运自在地生活就与佛无异。所 悟自己本来是佛,任运是人身心自运,自然自在的自身心 以,洪州禅特别强调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语默动静、应机 之全体就是佛。那么,洪州宗所说的“任运修习”是在行住 接物之中启发人们去顿悟,并更突出人的地位,整个人人 坐卧的日常生活即见闻觉的当下之心中体现的。在洪州宗 都是佛。这样随缘任运的修禅就是“修悟一如”的生活禅。 那里,所谓“见闻觉知”表现为真如本性。一切诸法是湛然 空寂的,是毕竟净、毕竟空的,所以京见闻觉知是本性、本 (上接第73页)我所熟悉的叶片和花朵,这新长的叶片和 刚开的花朵在南方迎来了芬芳的春天。 形容词southern被译成副词 path,upthe steps,acrossthe veranda,andintotheporch.’’ (责任编辑:山川 参考文献: 【1】文旭.语义模糊与翻译【J】冲国翻译,1996(2):5—8. 【2】吴义诚.模糊:文学翻译研究的一种取向【J】.外国 【3】刘在良.试论翻译的模糊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 院学报。1999(1):90-92. 【41苗东升.模糊学导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1998. (1 3)“Coming!”Away she skimmed over the lawn,up he 语,1t996(5):18-23. “来啦!”她转身蹦着跳着跑了,越过草地,跑上小径, 跨上台阶,穿过凉台,进了门廊。 介词over,up,across,into均被译成动词。 三、结束语 自然语言中有表示精确意义的语言,也有表达模糊意 【5】吴涌涛.模糊理论的若干问题【J】.外语学刊,1991 (3):22—26. 义的语言。因此,模糊现象既是一种泛语言现象.具有语言 是一种语际间相互转换行为,应该可以研究模糊性。从理 模糊性以及模糊语言现象的翻译策略。通过一些典型的英 模糊现象。笔者认为,运用模糊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丰 富翻译理论,促进翻译研究的发展,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 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7】于建平.对科技英语语篇中若干模糊语义现象的剖 【81李文戈,武柏珍.翻译学视野中的语言模糊・tt[j】.外 间性,又是一种体现民族差异的现象。具有民族个性。翻译 社.1999.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在英汉翻译过程中探讨了自然语言的 析与翻译【J】.中国翻译,2003(3):84—87. 2004(3):84-57. 汉翻译实例,进一步论证了文学翻译中以及应用翻译中的 语学刊,(责任编辑:韩虎林) 10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