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跨文化语境下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跨文化语境下文学语言的模糊性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跨文化语境 下文学语言 的模糊性 耿秀萍 (宝鸡文理学院外语系,陕西宝鸡摘要: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强调语言的精确性.并且把 用语得体作为语言的最高原则。语言的模糊现象被认为是语 言运用不当,易引起歧义。其实,模糊性是客观世界固有的属 性,是人类思维本质的特征之一,语言作为客观世界的表现形 式、思维的载体,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特性 在言语交际中.信 息发出者有时故意利用语言的模糊性,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 尤其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的语言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语用 功能。 721013) 关键词:跨文化语境一文学语言模糊性 语言模糊性(fuzziness)的理解 什么是模糊性,不同学者有不同的释义。马尔提(Anton Many)在其《对普通语法和语言哲学的基础的研究》中说:“我 们所说的模糊性,就是指某些名称的应用范围不是严格地划 出的这种现象。”麦克斯・布莱克(MaxBlack)在《语言和哲学》 中也写道:“……一个语词的模糊性.就表现在它有一个应用 的有限区域,但这个区域的界限是不明确的。”耶格尔(Yager) 曾给模糊性下了一个更为可观的定义。他说:“模糊性就是指 个命题与其否定命题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别,具体地说,一个 概念离它的否定面愈远,它就愈不模糊,相反.如果一个概念 离它的否定面愈近,这个概念就愈模糊口](P271。”皮尔斯则指出: “当事物出现几种可能状态时,尽管说话者对这些状态进行了 仔细的思考,实际上仍不能确定,是把这些状态排除出某个命 题(proposition),还是归属于这个命题。这时候这个命题就是 模糊的(转引自伍铁平,1999:136)。”谢弗勒将模糊性划分成 两种:一种表现人脑的局限性,一种来自自然界本身根深蒂固 的界限不清的特点。 在汉语中,亲属称谓非常复杂,标准较乱。而在英语中亲 属称谓则简单多了,如,brother既可表示“哥哥”,也可表示“弟 弟”;sister既可表示“姐姐”,也可表示“妹妹”:uncle的概括性 更强,可同时表示汉语中的“叔父、伯父、舅父、姨夫、姑父”等。 导致语言模糊性的另一原因正如伍铁平老先生所说:“客 观世界的事物是无穷尽的.语言必须尽量用最少的单位来表 达最大限度的信息量,否则语言就会非常累赘,语言打破客观 事物或概念的界限,用同一个词表达各种不同的感觉,就可以 大大节省语言单位。这是语言模糊性质存在的内在因素。” (1999:24)所以在实际语言中,我们常能发现一词多义、多词 义的现象。由此可见,模糊性是主体(语言的使用者)、客体 (语言所指的对象)及语言互动的结果.是由这三方面的特点 同时决定的.语言是模糊性的表现形式之一。 根据传统的二值逻辑(two—valuedlogic),一个概念范畴的 内涵和外延都必须是明确的,命题非真即假,如互补反义词 “生~死”,二者不可兼顾。然而在人类社会中,许多概念二值 逻辑无法解释,它们除属于或不属于某个范畴外,还具有另外 种可能性的事物,它们属于多值逻辑(many—valued logic), 这些集合的核心区域的属性是明确的,是所有成员共有的典 、一一一型属性,模糊属性都出现在两个集合的边缘区域,是集合的非 典型属性,为少数成员拥有。如,“漂亮”的内涵很清楚,我们能 很容易判断长相什么样的女孩是漂亮的.但“漂亮”这一概念 的外延却是不明确的,因为我们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究竟长得 什么样才算“漂亮”。 但是,语言的模糊性(fuzziness)决不等于含糊不清(vague ness)。在科技论文、法律文书及政府声明等的处理时,必须使 用清晰精确的语言,以避免歧义。但模糊语言也有它施展本领 的地方。它不但能较好地解决日常交往中可能出现的交际困 难,在文学作品中,更能给人以一种特殊的美学欣赏价值。如, “Well…mm…It’S really something.”来回答他人的提问.既在一 定程度上顾全了提问者的面子.又保持了自己的立场。 二、语言模糊性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 因为追求某种特殊的效果.而刻意为之。这种情况又以文 学创作中较为常见。Ullmann曾经提出,模糊性尤对诗歌作者 和其他文学创作者是一种优点 的确.适当的模糊处理往往会 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它的距离感和朦胧感,它那含而不露、 曲折委婉的意蕴反而是“精确语言”所无法企及的。这方面的 例子可以说是举不胜举。音韵的调节,词语的活用、妙用,比 喻、夸张、双关、似非而是的隽语等的运用,都可以为作者的行 文增色不少。Robert Bums的“0,my love is like a red,red,rose, That’S newly sprungin June…”现在已经是后人传诵的爱情名 篇了。它之所以牵动了无数少男少女的情思,其中的玄奥之处 正在于那一朵忽近忽远在“六月里迎风初开的红玫瑰”。在莎 士比亚的Hamlet中,当主人公抒发对0phelia的炽烈情感时,曾 这样表白道:“IloveOphelia:Forty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 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love./Make up my sum.”“四万个兄弟” 加起来的爱到底是多少?这个问题恐怕谁也无从回答。但关键 在于,读到这里又有谁会不被那忠贞不渝的美好感情所深深 打动呢? 语言的模糊性是各民族语言的共性.在中西方文化文学 中,含蓄而谦虚地使用模糊语言的例子实在不胜枚举。有意识 地使用模糊语言能使话语显得非常委婉、礼貌、幽默等,同时 又能达到交际目的,是语言使用者常用的一种表达策略.如: 礼貌用法: A:HOW about my new dress? B:I like the eolour very much. B的回答很模糊,她既没有说A的裙子好看.也没说她的 裙子不好看,而是说“Ilikethe eolour verymuch.”,显然,B不喜 欢A的裙子,但又不便直说,因此她故意模糊回答A的问题。从 B的回答,A不难发现B对她的裙子的实际看法.同时也觉得这 种回答更容易让人接受。 幽默用法: “1 want to ask you for a favor,but can you keep it as a secret for me?”Asked John. “Certainly I can.”Answered David. 播我国的文化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归化 和异化达到完美的辩证统一是每一个翻译工作者无法回避的 问题。《红楼梦》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里的一块瑰宝,也是外国 读者了解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对《红楼梦》译本中归化 和异化现象的探讨,对帮助这部鸿篇巨著在世界范围内得普 及.从而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事业,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涛.《红楼梦》英译与东西方文化、语言[J].《红楼梦》 学刊.2001. [2]申小龙.文化语言学论纲[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罗选民.话语分析英汉比较研究[M].长沙教育出版 社.2001. 25 ■墨 L貌的 “社会规范说’’之 我见 张志远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2206) 摘要:作者从“社会规范说”的视角对采集的电话对话 语料进行分析.以探讨“社会规范说”在研究社会交往中“礼 貌”现象方面的适用性.并指出交际过程中违反社会规范的行 为不能简单被地理解为“不礼貌”.会话双方的关系是必须考 虑的因素 人们的言行与这些社会规范吻合,就会得到正面的评价(即被 视为“礼貌”)。反之,如果违背了社会规范,就会得到负面的评 价(即被视为“不礼貌”或“无礼”)。此外,社会规范理论认为礼 貌表达与会话方式密切相关。表达方式的正式程度越高.礼貌 程度就越高。 关键词:电话对话限性 社会规范说礼貌现象适用性局 一、引言 除了会话“合作原则”的四条标准,格莱斯(Grice)还提出 了其它一些会话参与者需要遵循的准则,比如礼貌原则。“礼 貌”现象也因而成为语言学家的研究焦点。他们从不同的视角 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不少理论,试图列举出社会交往 中表达礼貌的一些基本准则。弗雷泽(Fraser)提出的“社会规 范说”(social norm)就是极具代表性的理论之一 根据社会规范理论,每一社会都有其特定的一系列社会 规范,对特定情境下的行为、事态及思维方式加以约束。如果 …I m short of money these days.will you lend me some9” 关于这一理论的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加芬克尔(Garfinke1) 1970年的实验。研究人员要求学生在与家人的交流中,言行举 止表现得更为礼貌,并观察家人的反应。学生大多把“更礼貌” 理解为“更正式”,并回应说这些反常的正式言行被家人视为 不礼貌、不尊重或傲慢的表现。显而易见.这项研究为探究“礼 貌”现象的“社会规范说”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本文通过分析采集的电话对话来探讨“社会规范说”在中 国社会这一背景下阐释礼貌现象的适用性及局限性。 二、研究方法 为了探讨“社会规范说”是否能够阐释中国社会交往中的 礼貌问题,研究者要求30名学生记录下自己的三段电话对话, 通话对象分别是:父亲或母亲,好友,陌生人。为了便于数据分 的享受,增强艺术感染力。如宋玉在《登徒子好色赋》中是这样 描写“邻家之子”的:“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粉 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那么“邻家之子”究竟是多长多短,本来 有多白多赤,究竟有多美,肯定还是模糊的?难以回答。所以美 感就在于“似与不似”之问.不可用明晰确切的语言来界定 情感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之一。格式塔心理学告诉我 们:不完全的形式呈现于眼前。会引起人们一种追求完整、追 求和谐的强烈冲动;残缺之情、言外之情更能撩起人再延伸、 再创造的欲望。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 流”,其愁情可载可量吗?所以,保持一个形象(包括其语言的 完整性)的模糊性,比清晰、准确地选择要好得多。 四、结语 “Oh,don’t worry,said David,…I 11 take it as ifI didn’t hear you.” 得知John想借钱后,David既不说借也不说不借,而是急智 地给了一个模糊的回答.David立即就能明白他婉言拒绝。 委婉用法: 在中西方文化中“上了年纪”和“老了”是一对相邻的模糊 集,人们常用“上了年纪”婉指“老了(old)”。“没了(to be no more)”、“谢世(to end one’sday)”、“睡了(goto sleep)”、“圆寂”, “作古”,“驾崩”、“归西(goto heaven)”等都是“死”的模糊表达。 而“床第”、“那事儿”、“房事”、“云雨”等词语是对夫妻性生活 (to make love,to sleep together,to make it etc.)的模糊表达。 三、语言的模糊性的语用功能 模糊意识是关于人们认识中对于对象类属和性态的不确 定的基本形式和本质特征。它有着两种形式.一种是由于主体 在把握对象类属和性态时缺乏明晰的划分而产生的,而另一 种是主体意识把事物之间区分和界限加以模糊的处理,然后 再通过压缩、抽象出若干相对明晰的界限,以达到对事物比较 精确的认识。语言的特殊魅力,常常存在于它的模糊性之中。 所谓语言的模糊性,就是指语言没有确定的外延,但有一 定的内涵,它表达某些事物时是朦朦胧胧的,既指定一些事 物,又不十分明确,例如“美”这个词,给人一种肯定是比一般 好的概念,但是多好,就没有一定的度量标准也即没有明确的 概念。唯一能度量模糊语言的是事物的一般规律.所以语言的 模糊性有它的一般基础,并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 也正是由这 点,人们才可以理解和感受到语言的模糊性的意义和作用 的。模糊语言既然是人类语言发展的高级阶段的产物,它就有 别于精确语言的作用和特点,它给人们带来感受和认识上的 多样性、灵活性和随机性,它是精确语言无法替代的。它主要 用来表达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而不是表达事物本身,又 为人们的审美活动所必需的,更是修辞的重要手段。 语言的模糊性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这一点在文学作品 中能得到充分的展现。信息发出者、作者在作品中常常使用模 糊语言,以创造一种意境,表达某种感情,让信息接受者、读者 展开想象的翅膀。同时,模糊语言也能给文学作品带来一种美 一表达有时需要语词的模糊性:假如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 消除了语词的模糊性,那么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如此贫乏, 就会使它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极大限制,而其结果就是摧 毁了语言的目的,人的交际就很难进行。可以这样说。模糊性 正是语言自身魅力的最好体现。认识和掌握语言的模糊性特 征对于语言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心理学与西方文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 版社.1986. [2]胡和平.论文学语言的模糊性[J].济南大学学报,2002.5: 32—39. [3]胡经之,王岳川.文艺学美学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994. [4]伊格尔顿.当代西方文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88. [5]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9研究出版社. 1991. [6]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Ullmann,S.Meaning and Style[M].1973. 本文为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ZK10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