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之驴》中考阅读练习(有拓展、有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 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a,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4)扪烛而得其形( )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译文:
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
(二)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
【注释】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成语: 启示:
(二)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2. C,2 分。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
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
①②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
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
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 (4)启扉急视 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3.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三)
1. (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
2.(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3.(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2)心理 动作
4.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黔之驴》
1.本文体裁为 作者 ,是我国 代文学家。他和唐朝的韩愈同列之列。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
①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船:) ②至则无可用(则:)
③庞然大物也(庞:) ④稍出近之(稍: )
⑤虎大骇,远遁(骇:)(遁:)⑥以为且噬已也(且:)
⑦益习其声(益:) ⑧益狎(狎:)
⑨技止此耳(止:) ⑩乃去(乃:)
3.下列说法不准确的一项是( )
A、“跳踉大口阚”从动作、吼声两方面表现虎的勇猛凶狠。
B、“终不敢搏”写出老虎的谨慎。
C、本文的题目表明了作者讽刺意图指向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上层人物。
D、这篇寓言生动形象,成功刻画了人格化了的驴和虎的形象。
4.选出下列各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B、孔子云:“何陋之有”?
C、虎因喜,计之曰 D、稍出近之
5.解释下面每组中指定的词。
①然:庞然大物() 然往来视之()
②因:虎因喜 () 因跳踉大口阚()
③去:乃去() 西蜀之去南海()
④耳:技止此耳( ) 无丝竹之乱耳( )
6.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的意思,这个成语是。它的含义 是 。
7.本文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8.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什么含义和寓意?
9.仔细阅读课文,注意文中是怎样表现虎的心理变化的,写出表明虎的心理的词语。
参考答案:
1.寓言;柳宗元;唐;唐宋八大家
2、①用船②却③大④渐渐⑤惊惧;逃走⑥将⑦更加⑧亲近而不庄重⑨只,不过⑩才
3.C 4.B
5.???的样子;然而?于是;于是?离开;距离?罢了;耳朵
6.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本领都用完了。
7.看问题不能只看重表面而不注重实质。
8.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9.①以为神 ②莫相知 ③以为且噬己也 ④觉无异能者 ⑤终不敢搏 ⑥技止此耳
《黔之驴》中考阅读练习(有拓展、有答案)
(一)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4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 生而眇(miǎo,瞎)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籥(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节选自苏轼《日喻说》)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4分)
(1)蔽林间窥之 ( ) (2)稍近益狎 ( )
(3)驴不胜怒,蹄之( )(4)扪烛而得其形( )
2.甲乙两文中共有四个句子含“者”字,其中一个“者”的意思和用法与其它三个不同。这个句子是 (2分)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1)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译文:
(2)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 译文:
4.老虎和眇者对陌生事物有不同的认识过程和结果。请加以探究,说说你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4分) 答:
(二)阅读《黔之驴》,完成8~11题。(10分)
黔之驴 柳宗元
黔①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②,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③,以为且噬④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⑤,荡倚冲冒⑥,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⑦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注释】①黔(qián):地名。 ②慭慭(yìnyìn)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③遁(dùn):逃走。 ④噬(shì):咬。 ⑤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 ⑥荡倚冲冒:形容虎对驴轻侮戏弄的样子。 ⑦跳踉(liàng):跳跃。 ⑧(hǎn):虎怒吼。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异:
(2)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去:
2.下列句子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 B.驴不胜怒,蹄之
C.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蔽林间窥之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技止此耳!译文:
4.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篇寓言的内容,并谈谈你从这篇寓言中得到的启示。(4分)成语: 启示:
(二)1.(1)异,特殊、特别。只要是“特殊”的近义词即可,1分。(2)去,离开。 1分。 2. C,2 分。 3.本领不过这样罢了。意思接近即可,2分。4.成语:黔驴技穷或黔驴之技,2分。 启示:示例①: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示例②:没有真才实学,就难以在社会上立足。 评分标准:只要符合寓言内容,言之成理即可,2分。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12题。(17分)
【甲】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阚,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乙】明万历年间,宫中有鼠,大与猫等,为害甚剧。遍求民间佳猫捕制之,辄被
①②啖食。适异国来贡狮猫,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阖其扉,潜窥之。猫蹲良久,鼠逡巡
自穴中出,见猫,怒奔欲食之。猫避登几上,鼠亦登,猫跃下。如此往复,不啻百次。众咸谓猫怯,以为无能为者也。既而鼠跳掷渐迟,硕腹似喘,蹲地上少休。猫即疾下,爪掬顶毛,口齕首领,辗转争持,猫声呜呜,鼠声啾啾。启扉急视,见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注释】①阖:关闭。②逡巡:因顾忌而行动迟缓的样子。
1.解释下面句中的加点词。(4分)
(1)虎大骇,远遁 遁: (2)驴不胜怒,蹄之 蹄:
(3)适异国来贡狮猫适: (4)启扉急视 启:
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译文:
(2)然后知猫向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 译文:
3.填空。(6分)
(1)【甲】文中老虎对驴的认识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到“觉无异能者”,最后认为“”。
【乙】文中“,”这句话可见鼠害之重。(用文段中的原句填空,4分)
(2)甲乙两文都没写了动物斗争的过程,但描写的方法不尽相同:【甲】文侧重对虎的 描写;【乙】文侧重对猫的 描写。
4.从驴或猫的身上你得到了说明启示?(3分) (三)
1. (1)逃跑(2)用蹄子踢(3)恰好、恰巧(4)打开
2.(1)有人喜欢多事的人用船将驴却到黔这个地方。
(2)这样以后,才明白猫躲避老鼠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在等待老鼠疲惫。
3.(1)甲文:以为神 技止此耳乙文:大与猫等,为害甚剧。
(2)心理 动作
4.从驴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生活中我们不要轻易暴露自己的弱点。示例2:人有真才实学,才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困境。从猫的身上我得到了:示例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示例2:面对强敌,我们应该要讲究策略,智取对手。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第11-13题。(共8分)
【选段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选段二】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怒。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⑴其一犬坐于前 犬:
⑵以为且噬己也,甚怒 怒: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译文:
,
⑵益狎,荡倚冲冒。 译文:
13.整体看这两则材料,我们得知:屠户之所以没有被贪婪、狡诈、凶狠的狼吃掉,是因为他: ⑴ , ⑵ ;黔之驴之所以避免不了悲剧命运,是因为它: ⑶ ,
⑷ 。这充分说明了认清形势的重要性。(4分)
参考答案:
11.答案:⑴像狗一样。⑵恐惧。
评分:2分。每小题1分。
12.答案:⑴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⑵(老虎)态度更加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其中,第1小题关键词“而”“并”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第2小题关键词“狎”“荡倚冲冒”译对,句子基本意思对即可。
13.答案要点:⑴及时丢掉幻想,早下抵抗决心;⑵勇敢机智。(或:果断地杀死两狼。)⑶过早暴露自己;⑷和老虎相处久,让它熟悉了自己。(或:无异能。)
评分:4分,每空1分。原因三条,答对其中两条即可。
内容仅供参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