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策略例谈
作者:陈小燕
来源:《教师·上》2011年第12期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即以课文为“例子”引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会阅读,爱阅读,并成为终身读者,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高度重视阅读教学,精心设计并上好每一堂阅读教学课,是每位教师的必然追求。 一、抓住新颖独特的课题
课题是课堂实施的眼睛。扣住新颖独特的课题,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又想知道什么,无疑为学生课堂学习作了铺垫,长此以往,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质疑探究和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 案例一:《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师:齐读课题,说说课题中的关键词是哪个。 生:发愤。
师:“发愤”这个词,让你想起哪些问题? 生: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生: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这两个问题正是课文所重点叙述的,就让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一起来学习课文。
教师通过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从整体入手,让学生思考质疑,筛选出与课文紧密联系的具有价值的问题,提纲挈领地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的脉络。 二、扣住点睛传神的字词
在教学中,如把字词孤立地看,大多平淡无奇,但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之中,就能变得灵动起来。正所谓“字词知冷暖,文字有温度”。 案例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出示:有一次,为了抄一点史料,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师:在这句话中,出现了三个“一”,这是简单的三个“一”吗? 生:我从“一点史料”中读出谈迁此次所要寻找的资料并不多。 师:说得真好!谁还能从“一”字中读出别人读不出的内容呢?
生:课文第一自然段告诉我们谈迁家境贫寒,我想,这“一百多里路”一定是谈迁靠着双脚走过来的。
师:如果我们再把这三个“一”联系起来看,你又会发现什么呢? 生:《国榷》这篇鸿篇巨制浸透着谈迁的汗水,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
生:为了“一点史料”,谈迁竟带着干粮走了“一百多里路”。而4284000字的《国榷》,谈迁走了多少路啊!他该多么辛苦啊!
生:谈迁还是一个具有顽强意志和坚定信念的人。
在上述课堂教学中,教师紧紧扣住“一”字,将师生的对话活动始终锁定在文本之中。但是,学生的言语思维已跨越时空,其言语智慧已在交流对话中得以碰撞、点燃,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引向了纵深处。 三、找出精彩典范的句段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阅读要求: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因此,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典型段式,如总分段、并列段等,而且要关注文本中的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等。 案例三:《大江保卫战》
师: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到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默看课文,你发现了什么? 生:课文第二自然段写“大堤抢险”,是写人民子弟兵的群体形象。 生:课文第四自然段写“铁汉本色”,这是特写个人形象——黄晓文的事迹。 生:写一个人,代表的却是整体,这是以点带面的写法。
师:这样点面结合,既有整体的鸟瞰,又有个体的描写,能全面具体地反映事情的,生动地表现出人民子弟兵的英雄气概。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把握浑然天成的篇章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文章的整体去把握,从文体特点的角度去认识,领悟作者是如何组织安排材料丰富文章内容的。
从叙述顺序来说,绝大多数文章是顺序;少数是倒叙,如《艾滋病小斗士》《诺贝尔》等。
从文章的体裁来说,绝大多数是记叙文、说明文,少数是诗歌(古诗、现代诗)、议论文。这些文体,特别要注意记叙文的夹叙夹议与议论文中议论的比较,如《厄运打不垮的信念》与《滴水穿石的启示》,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它们的特点,再加以应用。
从文章的结构来说,各式各样。如《音乐之都维也纳》为总—分方式,《秦兵马俑》中过渡段的巧妙运用,《大江保卫战》中点面结合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师用这些新鲜、特殊的文本“例子”,让学生每堂课学有所得,他们的阅读兴趣就会逐渐浓厚起来,坚持不懈,必能悟到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明道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