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棉纺织技术 Co ̄on Textile Technology 第36卷第9期 2008年9月 长矩复合 号的 (武汉科技学院) 的开笈水 程乐利 黄翠蓉赵彬彬 齐芳艳 摘要: 为了纺制出特殊结构和性能的细号竹节纱,将长短复合纺纱技术和竹节纱纺制技术结合起来开 发出了长短复合纺细号竹节纱。通过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设计,优化了长丝与须条间距、长丝预加张 力和竹节粗度这三个工艺参数,达到了提高成纱强力、伸长及降低成纱毛羽的目的。 关键词: 复合纺;细号;竹节纱;正交试验;强力;伸长率;毛羽 中图分类号:TS104.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415(2008)09-0026-03 Development of Long・-short Complex Spinning Fine Slub Yarn Cheng Leli Huang Cuirong Zhao Binbin Qi Fangyan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bstract To spin fine slubby yarn with special structure and property,long—short complex spinning fine slub yarn was developed through combining long—short complex spinning and slub yarn spinning technology.Three processing pa— rameters i.e.space between filament and sliver,filament pre—tension and slubby thickness were optimized by orthogonal test,the aims of improving yarn strength and elongation,reducing yarn hairiness could be achieved. Key Words Complex Spinning,Fine,Slub Yarn,Orthogonal Test,Strength,Elongation Ratio,Hairiness 细纱机,在前罗拉前面的汇聚点与经前罗拉喂人 0前言 竹节纱织物的出现,是现今纺织品消费个性 的长丝汇聚加捻成纱,经导纱钩和钢丝圈卷绕在 纱管上的一种纺纱方法。所谓多轴系长短复合纱 就是多组短纤纤维须条与一根长丝复合而成的纺 化观念的充分体现。以前,纺织业一直以纺的越 匀、织的越规整为品质追求,在强调个性的今天, 这个观念受到了全新挑战。竹节纱织物布面有无 规律的竹节样波纹,风格独特、粗犷、朴素、自然, 纱方法。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改变传统的赛络纺 纱体结构单一,在纱体结构中的空间分布多种不 同的纤维,从而更好的改变纱体结构,使得纱线表 面光洁,毛羽少,断裂伸长和强力达到更优水平。 其纺纱技术新颖、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在长短复 穿着时可减少贴肤面积,又因其独特的立体花式 效应,使其广泛适用于色织、毛织的服装面料以及 合纺纱中对短纤维的控制力加强,使毛羽较少。 采用长短复合纺纱技术与竹节纱纺纱技术相融 合,具有其独特的工艺特点。本文通过对纺制出 的长短复合纺细号竹节纱与普通竹节纱的强伸性 能、毛羽指数等性能进行比较,对其纺纱工艺进行 试验优化,找出最佳纺纱方案。 装饰用织物,如窗帘、沙发罩、床罩及汽车内装饰 织物等。采用长短复合纺纱工艺可以进一步改善 竹节纱织物性能。长短复合纺纱是在赛络纺基础 上发展而来,它包括两轴系,三轴系或者多轴系 长短复合纺纱。两轴系长短复合纺纱是将一根短 纤维须条与在前罗拉前面的汇聚点与经前罗拉喂 人的长丝汇聚加捻成纱,经导纱钩和钢丝圈卷绕 在纱管上的一种纺纱方法。三轴系长短复合纺纱 1长短复合纺细号竹节纱纺纱原理 在传统环锭细纱机上,只需加装一个长丝喂 人装置和竹节纱生产装置便可实现两轴系长短复 合纺细号竹节纱的纺制。通过竹节纱装置,在细 系统是将两根短纤维须条平行喂人改装后的环锭 湖北省教育厅项目(项目号为D200517005) 作者简介:程乐利,男,1984年生,武汉,430074 收稿日期:2008-03-06 纱机的牵伸区生产竹节纱,通过长丝喂入装置在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36卷第9期 棉纺织技术 2008年9月 Co ̄on Textile Technology 前罗拉钳口处喂人长丝,在加捻三角区复合加捻 形成长短复合纺竹节纱。 于普通竹节纱,表现为强力、伸长率较大幅度提 高,3 mm有害毛羽较大幅度减少。因此,采用长 短复合纺纱技术和竹节纱纺制技术结合的工艺来 提高纱线的综合性能是可行的,为此进行优化试 验,得出相对合理的长短复合细号竹节纱的纺纱 工艺参数。 2纺纱试验 2.1纺纱设备 采用HF-41-01-4多功能小样机。技术参数 为:锭距70 mm,锭数4锭,摇架型号YJ 一142型, 锭子型号D3203C型,锭杆高度205 mm,钢领直 径42 mm,锭子转速12 000 r/min,适纺纤维长度 25 mm~125 mm,牵伸罗拉直径25 mm,芯线罗拉 直径29 mm,控制器HFDK302型。在进行正式试 验之前,我们做了工艺参数校正试验,通过试验数 据对比说明细纱机除级升之外一切运行正常,理 论参数与实际参数基本一致。 2.2原料 棉粗纱:定量5.097 g/10 1TI; 涤纶长丝:83.3 dtex(75D/36F)。 2.3测试仪器及条件 纱线强伸性能测试:YG(B)021DX型台式电 子单纱强力仪,试验次数1管X 10次,拉伸速度 500 ram/rain,张力上下限1 cN~35 cN,预加张力 18 cN。 纱线毛羽测试:YG172A型纱线毛羽测试仪, 试验次数1管X 10次,片段长度10 1TI,测试速度 30 m/rain。 试验条件:温度(20±0.3) ,相对湿度(60 ±2)%。 . 2.4对比试验与分析 在基纱号数均为17 tex、竹节长度均为30 mm的条件下,采用竹节粗度分别为1.5倍、2.0 倍、2.5倍纺制普通细号竹节纱与长短复合细号 竹节纱各两管(共6管),进行对比测试,结果如 从试验结果可知,长短复合纱的综合性能优 3优化试验 3.1优化试验的设计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见表2。 表2正交因素水平 3.2试验方案与结果 试验方案与结果见表3。 表3试验方案与结果 试验 国塞 试验结果 方案A B C 成纱断裂 断裂伸 3 mm毛羽 强力/oN 长率/% /根・(10 ITI) 3.3试验优化分析 表4为成纱断裂强力方差分析表。 表4成纱断裂强力方差分析表 由表4可知,长丝与须条间距和长丝预加张 力的变化都对成纱的断裂强力产生影响,而竹节 倍数影响相对较小。其中长丝预加张力影响尤为 突出。从测试试验结果分析,长丝预加张力为10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棉纺织技术 第36卷第9期 Co ̄on Textile Technology 2008年9月 cN时最佳,6 cN次之,长丝与须条间距最佳值为 10 mm,7 mm次之。由于各因素对成纱的断裂强 力的影响相差比较大。因此可以认为长丝预加张 力为影响长短复合细号竹节纱断裂强力的主要因 素。 此,长短复合细号竹节纱纺纱最佳工艺参数 为:长丝与须条间距为10 lTlm;长丝预加张力 为10 cN;竹节粗度为2.5倍。 采用上述优化工艺参数进行重新纺纱,将其 性能指标与上述9组成纱的各项指标平均水平进 行比较可以看出,经过参数优化后的纱线在各项 性能上都优于优化前的平均水平。 表5为断裂伸长率方差分析表。 表5断裂伸长率方差分析表 项目 优化前 优化后 由表5可见,长短复合细号竹节纱的断裂伸 长主要由长丝与须条间距和长丝张力所影响,其 中长丝与须条的间距的影响较为显著。从测试的 试验数据来看,长丝与须条间距最佳值为13 mm,10 mm次之。长丝预加张力最佳值为6 cN, 15 cN次之。由于各因素对纱线的断裂伸长率的 影响相差比较大,因此可以认为长丝与须条的间 距为影响长短复合细号竹节纱断裂伸长率的主要 因素。 表6为3 mm毛羽数方差分析表。 表6 3 mm毛羽数方差分析表 从表6看出,竹节粗度和长丝与须条间距对 长短复合细号竹纱3 mm毛羽数有着相当大的影 响,而长丝张力对毛羽的影响相对较小。通过比 较试验结果发现竹节粗度最佳值为2.5,2.0次 之。当长丝与须条间距为10 mm时对减少毛羽 最为有利,7 mm次之。 通过对各项指标的全面分析不难看出,当 长丝与须条间距为10 mm时,长短复合细号纱 的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和毛羽指数都处与最 优状态;当长丝张力为10 cN时各项指标都处 于较为理想的状态。竹节倍数对各项指标影 响并不明显,但从试验结果看,竹节倍数为2.5 倍时,对断裂伸长率和毛羽指数更有利。因 断裂强力/cN 360.7 392.5 断裂伸长率/% 12.92 13.28 3 film毛习习/根・(10 1TI)~97.4 50.8 4结束语 长短复合纺纱能更好的改变纱体结构,使得 成纱表面光洁,毛羽减少,断裂伸长和强力达到更 好水平。采用采用长短复合纺纱技术与竹节纱纺 纱技术相融合,所纺纱具有其独特的结构特点。 与普通竹节纱相比,成纱强力和伸长率有较大幅 度的提高,3 mm有害毛羽有较大幅度的减少。通 过正交试验优选工艺参数,当长丝与须条间距为 10 mm、长丝预加张力为10 cN、竹节粗度为2.5 倍时。可获得较好的成纱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前文,谢春萍.Sirofil一竹节复合纱的纺制及性能探 讨[J].纺织导报,2005(12):4548. [2] 王前文,谢春萍.Sirofil一竹节复合纱纺纱工艺设计及 性能探讨[J].山东纺织科技,2006(3):12—14. [3] 张尚勇,叶汶祥等.赛络菲尔纺降低细纱毛羽的研 究[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5):1 . [4]李小兰.环锭纺纱新技术评析[J].纺织器材,2003 (3):124—126. [5] 卢雨正,高卫东,谢春萍.环锭纺竹节纱捻度分布及 其对强力的影响[J].纺织学报,2006,27(7):16— 18,22. . [6] 黄翠蓉,向新柱.罗布麻与棉混纺纱的试制[J].棉 纺织技术,2002,30(10):4142. [7]黄翠蓉,刘晓洪.Modal棉混纺灯芯绒面料的设计 [J].棉纺织技术,2005,33(7):13—15. [8] 陈小莉,于伟东.复合纺纱的演变及新方法[J].武 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