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考语文诗词一轮复习: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等3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高考语文诗词一轮复习: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等3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高考语文诗词一轮复习: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等2篇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欧阳修《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原诗、注释、翻译与赏析

【原诗】

礼部①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②焚香暖吹③轻,广庭清晓席④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⑤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⑥献贤⑦先德行,朝廷列爵⑧待公卿⑨。

自惭衰病⑩心神耗,赖11有群公12鉴裁13精。

【注释】

①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②紫案: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殿”。③暖吹:暖风,指春风。④席:犹言列坐。

⑤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

⑥乡里:犹言郡县。⑦献贤:献举人才。⑧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⑨公卿:指执政大臣。

⑩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11赖:幸亏。12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13鉴裁:指赏识人才、辨别是非。

【翻译】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

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

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

【赏析】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本诗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宋初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

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

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

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

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才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答案】

14.BE:B项说法错误。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防止因声音而发生泄密事件,所以在这里是指环境的庄严肃静。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作者在自谦。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答案】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

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

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韩偓《惜花》语文阅读答案及赏析

皱白离情高处切,腻红愁态静中深。

眼随片片沿流去,恨满枝枝被雨淋。

总得苔遮犹慰意,若教泥污更伤心。

临轩一盏悲春酒,明日池塘是绿阴。

注释: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号玉山樵人。惜花 (晚唐) 韩偓 古诗词鉴赏惜花 (晚唐) 韩偓 古诗词鉴赏。自幼聪明好学,10岁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赞曰:“雏凤清于老凤声”。官至翰林学士,中书舍人。为人正直,因忤朱温,两遭贬谪。

一:

(1)本诗整体是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5分)

(2)诗歌的颔联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6分)

参考答案

(1)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前两联描写了落花枯萎飘零、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这属于实写。后两联设想花落后的遭遇,遥想残红褪尽,绿沉沉的树阴映入池塘。本诗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写尽了诗人对落花命运的深切关怀与悼惜。

(2)颔联两句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作者的眼睛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东,抬头看见残留枝头的花朵还在承受着无情风雨的摧残,满目狼藉怎不叫人惆怅?诗歌移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对落花的留恋之情。

二:

1:诗歌第二联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4分)

2:整首诗歌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展示了雨打风吹、水流花落的情景(1分)。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1分),眼睛追随着那一片片坠落水中的花瓣顺流而去,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心意表现出来(1分),再抬头望见残留枝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表现出诗人的惆怅满怀(1分)。

2: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2分),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三:

1。试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结合内容,赏析诗的前两联(6分)

2。作者是怎样紧扣诗题“惜”字结构全诗的?请简析。(5分)

参考答案

1。①首联以花的感受写情。用拟人手法写残花不忍凋零而悲切的面孔,红花尚余粉光腻容,预感未来命运,在沉寂中愁态转深,景中含情。(2分)

②颔联以诗人感受写景。眼睛追随着坠落的花瓣,残留的花朵还在遭受摧残狼藉的景象,满怀怅恨之情油然而生,寓情于景,情孕景中。(2分)

③句句写景,景景含情。化景语为情语,诗人把描摹残花、落花之景和惆怅情思交融在一起,将伤痛漫溢湿花,景中烘托诗人流连痛惜之情。(2分)

2。①全诗紧扣“惜”字反复渲染,情感幽咽迷离,展现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2分)

②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写到诗人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惜花”之情逐层展开和推进,景中暗含惜花之情。(2分)

③“惜花”与“惜身”交融。惜花中交织和融汇着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惋惜之情。(1分)

赏析

题目是“惜花”,则此花一定是境遇不好之花,从诗句可知是正凋之花。“惜”字点明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花的怜惜。

首句的“皱白”不可能指别的事物,一定指花。因为本诗写的就是惜花。不过,此词写的是花的形态,一是皱,显然花瓣半干,已有些萎皱了;二是白。“离情”指的是花即使飘离枝头。“切”的意思是深切,情意浓之意。本句的意思是,枝头高处的花因为即将凋落而深深地悲伤着。二句的“腻红”指红花的'表面还很细腻。它和“皱白”相对,自然指低处的花。所谓“愁态静中深”,是说红花默默无语,愁思深深。这两句写枝头花朵的即将凋零,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对花的怜惜和同情。

颔联写诗人的动作。诗人的眼睛随着一片片花瓣随着流水而去,花瓣流到哪里,诗人的眼睛跟到哪里,对落花的惜之意溢于言表。当诗人看枝头时,只觉风吹雨打之下,花朵瑟瑟,眼看又要落下,于是他恨满胸臆。“片片沿流去”“枝枝被雨淋”的凄惨景象,与诗人对风雨的怨恨和对花朵的同情,可谓融合无间。

颈联写诗人对落花的遭遇予以设想,显示了不同的遭遇引起的诗人的不同的心理。“总得”表示情理上必须、一定要。苔指青苔。慰意,指使心意满足。“总得苔遮犹慰意”的意思是,必须让青苔来遮蔽凋落的花朵,才能让“我”感到满足。“若教泥污更伤心”的意思是,如果是让污泥沾染了,就会让人十分伤心。这两句是希望花朵凋零之后有一个较好的结局,表现了对落花的怜惜。

尾联的“轩”是窗子,门子、栏杆等。临轩可以理解为临窗。前句的意思是,在窗上,喝

一杯酒,为春天的消失表示痛惜吧。后句的意思是,到了明天,池塘布满绿阴,花儿可是一朵也没有了。这两句不言花尽,花尽一意已在不言之中。这种不愿说而又委婉说出的手法,更表示了诗人因花已凋尽而产生的悲凉之情。

全诗依据花在枝、花凋零、花凋零后的情况、花全然消失的顺序,逐层展开,把一个“惜”字反复阐述,把对春花的爱怜和痛惜之情写得淋漓尽致。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心情。“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当然不限于对于大自然季节变化的悲感。近人吴闿生认为其中暗寓“亡国之恨”,虽不能指实,但看它写得那么幽咽迷离、凄婉入神,交织着诗人自己的身世怀抱,殆无可疑。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