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第3期 2014年9月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01.14 NO.3 Sep.2014 DOI:10.13669/j.cnki.33-1276/z.2014.064 法与婚姻 摩诃婆罗多 中的婚姻研究 许见军 ,和建伟 (1.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 200241; 2.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安徽凤阳 233100) [摘 要] 《摩诃婆罗多》是印度百科全书的经典著作,其中的婚姻是法的思想的生动演绎。关于法与婚姻 的关系、法存在于婚姻中的结论,主要通过天神、仙人、凡人与动植物、无生命体的结合,天神、仙人与凡人的 结合,凡人与凡人的结合三个方面得以证实。 [关键词]印度;《摩诃婆罗多》;法;婚姻 [中图分类号】D91 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 671-4326(2014)03-0061-04 Law and Marriage —A Study on the Marriage ofMahabharata XU Jianjun ,HE Jianwei (1.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41.China; 2.Chinese Language Department,Anhu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versiyt,Fengyang,2331 00,China) Abstract:Mahabharata is an Indian classic with encyclopedia character.The marriage in it is a vivid interpre. tation of law.The relation between law and marriage and the conclusion that law exists in the marriage are mainly proven in three aspects:the combination of Gods,immortals,and mortals with animals and plants,and inanimate objects,the combination of Gods,immortals with mortals and ifnally the combination of mortals with mortals. Key words:Indian;Mahabharata;Law;Marriage 享誉世界的印度史诗 摩诃婆罗多 是一部百科 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学、科技、宗教等各 个方面。各国学者对其内容、方式、思想的研究随着 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丰富。然而,学界对 摩诃婆 罗多 的婚姻研究比较薄弱。鉴于此,本文尝试从法 的视角解读 摩诃婆罗多》中的婚姻。 一之思想,首先应对 摩诃婆罗多))的思想内核—— 薄 伽梵歌 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考察。 薄伽梵歌》在史诗中的地位一直备受争议。有学 者认为, 薄伽梵歌》破坏了史诗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非常突兀,理应删掉;但也有学者认为, 薄伽梵歌 是 摩诃婆罗多》的精髓,不可或缺,要研究 摩诃 、法之解读 婆罗多 (包括婚姻研究), 薄伽梵歌 至关重要。“因 为任何一种对 摩诃婆罗多》的评论,不管它是怎样 短小精练,至少也得指出 薄伽梵歌 的教义的倾向, 否则它就是不完全的。”I 1 l 2 4 9笔者完全赞同后一种观点, 摩诃婆罗多 作为印度一部百科全书的经典著 作,内容庞杂,思想繁复,法是其核心思想。何为法?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而难以回答的问题。要全面理解法 认为 薄伽梵歌 是 摩诃婆罗多》的精髓,不管是 [收稿日期]201 3-12-2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K201 3B1 37);安徽科技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SRC2013323) [作者简介]许见军(1978一),男,四川仁寿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和建伟(1 982一),男,河南济源人,安徽科技学院中文系讲师. 62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9月 从全书结构的有机统一,还是从内容、思想的整体性 和全面性看,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正如印度 学者苏克坦卡尔所言:“ 摩诃婆罗多》哲学的要旨是 和谐统一,它与 薄伽梵歌 的哲学是一致的。”『1 I 2 5。 摩诃婆罗多》“和谐统一”的具体含义应根据 薄 伽梵歌 的具体语境及其主要内容来分析。从具体语 境看, 薄伽梵歌》产生在俱卢族和般度族激战的关键 时刻。般度族阿周那的敌人正是对自己家族有极大贡 献的恩师德罗纳,正值阿周那进退两难之际,正法的 化身者黑天大神为鼓励他继续战斗,开始绵长的说 教,即 薄伽梵歌 。说教中体现出黑天重要的哲学思 想,即正法精神。一是宣扬r自我的宝贵,如“把握 自我,永远保持真性” 2 492。二是阐述了智慧的重要性, 如“遇见痛苦,他不烦恼,遇见快乐,他不贪图,摆 脱激情、恐惧和愤怒,这是只会坚定的牟尼。他不贪 恋任何东西,无论面对是祸是福,既不喜欢,也不憎 恨,他的智慧坚定不移。”l 2I 9。j是探讨了肉身与灵魂 的关系,如“居于一切身体之内,灵魂永不可杀”,“身 体有限,灵魂无限”l I 4 9 。实际上,作者是在阐述他的 正法思想,即在坚持正法的前提下行动,你将会保持 自我,拥有坚定的智慧,获得不灭的灵魂;努力修持 瑜伽,崇拜黑天,人就会获得解脱,升入天堂,达到 梵的最高境界。 毋庸置疑, 薄伽梵歌 归纳了印度人生命的目的 和意义。人 的目的就是法、利、欲和解脱,人生的 意义就是“和谐统一”,即法、利、欲和解脱四个方面 的和谐统 。其中,法就是达摩,即一切事物及其内 任规律,足“始终为脱离爱与恨的柯知识的善人们所 衷心赞成和奉行的”【sI I 5的基本规则,是“维系一事物, 使其顺乎自然,而防止其分解或演变为某种其他事 物”的根本属性,也是“维持社会存在的体系,或法 规”l1 I0 。有学者从种姓角度对达摩进行界定,认为达 摩是指人的正确行为,而衡量其行为正确与否的重要 准则是该行为是否符合行为人所属的社会地位所规定 的职责,“首先是种姓的责任”I 。可见,法意味着一 种不可改变的礼会秩序和伦理规范,人只有遵循法的 规定, 能坚守和拥有正法。法的内涵非常, 泛,包 括哲学、宗教和I伦理道德等。对人而言,有入世法和 出世法两种。入世法是指普通人的世俗生活规则,包 括正法、财富和爱欲;而出世法是指抛弃由入世法所 带来的 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总之,法的内 容包括正法、财富、爱欲和解脱。对于普通人而言,遵 守入世法,即坚持正法高于财富和爱欲,财富和爱欲 都不得损害止法,必须在正法的前提下行动。止如 摩 奴法论》所言:“法的知识注定属于不执着于财利和欲 乐的人。”l3I¨对J:修道之人 言,则坚持出世法,以求 超脱世俗。 摩诃婆罗多 中的法具体表现为天神、仙 人所代表的真理,古印度的宗教经典所代表的宗教 法,以贤者、国王、婆罗门、长者、男子等所代表的 人间伦理道德,包括止义、美德等内容。 二、法与婚姻 古印度人相信历史就是圆满时代、三分时代、二 分时代和争斗时代四个时代的轮回。圆满时代代表和 谐美好,争斗时代则代表毁灭,四个时代周而复始不 断循环。 摩诃婆罗多》正是发牛在二分时代和争斗时 代之间的故事,此时邪恶滋生,天魔、邪神降临人世 并掀起扰乱正法的破坏行动。天神为l『阻止这场浩 劫,也纷纷下凡,与恶魔展开殊死斗争,最终取得胜 利,正法得以恢复。值得注意的是, 摩诃婆罗多 并 非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通过印度半岛上俱卢族和般 度族两兄弟族群之间争夺王权的战争故事得以体现, 婚姻成为破坏正法与恢复正法之间生动的演绎。关于 法与婚姻的关系,可从天神、仙人、凡人与动植物、无 牛命体的结合,天神、仙人与凡人的结合,凡人与凡 人的结合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天神、仙人、凡人与动植物、无生命体的 结合 古印度人相信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众 平等,因 而天神、仙人、凡人皆可与动植物、无牛命体结合并 繁衍生殖。就动物与人的结合而言,如一头雌鹿吃r 无瓶修道士遗下的元阳,生下r鹿角仙人;一条大鱼 吞下空行国王遗下的元阳,于是生下一对儿女。与动 物和人的元阳结合生子不同的是,人与动物体的结合 生子,如青年婆罗门阁罗迦卢与蛇女结合传宗接代, 并以此拯救自己的祖先,且阻止镇群王的蛇祭,拯救 了蛇类。另外,还有植物与人类的结合,如慈悯大师 所遗的元阳与芦苇结合乍出了一对儿女。更为夸张的 是,史诗中还有非生物参与人类牛殖活动的描述,如 德罗纳就是由父亲持力修道上仙人的元阳放任木罐中 而生的。此外,史诗中还有河水生、神水生、祭火祭 坛生和按摩死者的手臂生等故事。 可见, 摩诃婆罗多 关于牛殖的共同特点是脱离 r男女的交合,排除_『人与人之间正常的 殖过程,而 且大多由男方承担下来,生下的都是止常人,并非半 人半怪之物或怪物。由此可以确信,这是古印度人崇 拜生殖的美好愿望,希望人类一代代地延续下玄。 传宗接代是符合正法的,并受到正法保护,冈为 人类的传宗接代,是为维护世间的正常秩序,体现天 神意志。 摩诃婆罗多 中随处可见传宗接代是坚守 止法思想的描写:“家族世系由儿 延续,万法之中 儿子为至上。” 1 “母亲不过是皮囊,儿了.乃是父亲 第14卷第3期 许见军,和建伟:法与婚姻——《摩诃婆罗多》中的婚姻研究 63 所生。……儿子是自己所授之精,他从阎摩的家中(死 神的地狱)救出祖先。”I s_ “我期望子子孙孙绵延不 断。我祝福你!但‘独子即为无子’,这是精通正法的 智者之言。” 5 2.天神、仙人与凡人的结合 摩诃婆罗多 中恒河女神是为拯救天神和天界, 遵从大梵天的吩咐,下到凡间与福身王结合生下了毗 湿摩,这是在实行天神所代表的正法思想,因而得到 众天神的肯定与赞扬。恒河女神完成拯救任务之后离 开r福身工,回归天界,这是用情来宣扬正法思想的 伟大。不仅如此,借种生子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 问题。如贞信在儿子奇武死了之后,把广博仙人召来, 与奇武的两个遗孀结合生下了持国和般度;贡蒂因般 度王遭到仙人诅咒不能牛育,先后召来法神、风神、因 陀罗与她交合,生了坚战、怖军和阿周那;贡蒂还召 来了其他天神与玛德利结合生下了两个儿子。这里的 借种生子从三个方面揭示了遵守正法的思想:一是自 己的丈夫已死或因故不能生育,并得到了或长辈或自 己丈夫的同意之下发牛的公开的结合。二是为了传宗 接代,而不是纯粹为了自己的情欲欢乐。以上两方面 都是在遵守人间伦理道德的正法前提下而行事的,或 孝敬婆婆,或从夫的意志,没有以情害法而是以情守 法。三是妻子召来的都是天神或仙人,他们都是道法 双修的天法之代表,也是为了实现天神与仙人借凡人 之女的身体,把自己的一部分投身到人间与恶魔斗 争,维持正法,如正法神化身的坚战带领其余四位兄 弟与难敌为首的恶魔展开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维护r正法。此外,也有违背正法思想而遭到惩罚的 天神与凡人结合的例子。如贡蒂在少女时代,学会了 仙人教的法术之后,由于好奇和少女的情窦初开而召 来了太阳神,并与之结合生下了迦尔纳,但贡蒂只是 为r满足私欲,便沦为不道德的纵欲行为,不仅违背 了正法,且损害了正法思想。 3.凡人与凡人的结合 本文仅从对妇女贞操的重视讨论与法之关系。古 印度人对妇女贞操的重视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 婚前的童贞。古印度人认为,妇女在嫁人之前,必须 保持童贞。如贞信虽然在嫁给福身王之前已与天神结 合,但随后义让天神恢复了她的童贞。“尊者,请你知 道我是个处女,总要服从父亲的管束。与你结合会毁 掉我的处女的贞操,无咎的人啊!我的处女的贞操一 旦毁掉,我在家中也无法继续存身了!你把这仔细考 虑过后,尊者啊!请你再做出下一步的安排吧!”I 51“ 二是婚后忠诚于自己的丈夫。女子结婚之后,必须忠 诚于自己的丈夫,不得有越轨的非法举动。如甘陀利 改嫁给瞎子持国之后,为了显示自己对丈夫的忠诚, 从嫁给持国的第一天起,就用布蒙住双眼,让自己成 为一个睁眼瞎;沙恭达罗与豆扇陀国王结合生下儿子 之后,独自抚养儿子,等儿子长到一定年龄,再千里 迢迢去找豆扇陀国王认亲。三是丧夫后的守节。丈夫 死了之后,妻子也不得随便嫁人,要么做一个烈妇,与 丈夫一起死去,如玛德利随般度一起死在森林之中, 黑天几个妻子自焚殉夫;要么为丈夫守节,如贞信为 福身王守节,贡蒂为般度守节。婚前的童贞、婚后忠 诚于丈夫、丧夫后的守节,实际上就是以男子为中心, 女子必须服从男子,因为男子本身就是法的化身,男 子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妻子。 这也完全符合古印度的另一部经典 摩奴法论 中对婚姻的阐述:“对于女子来说,婚礼相传就是吠陀 的圣礼,侍候丈夫就是在师父那里住,做家务就是事 火。”I。1 2 2“在这个世界上,使男人变坏正是女人的本 性;正因为这个理由,智者们绝不放松对女人的戒 备。”l 3I 3 5可见,出于女子会使男人变坏的认识,所以要 戒备和规范女子,如果进一步追问女子何以使男子变 坏?那就是男子在爱这位女子时,会被女子疯狂的情 欲所吞没而失去理智;男子不爱这位女子时,女子的 愤怒同样会使男子丧失理智。疯狂的情欲和愤怒都会 让理智成为奴仆,破坏正法,这是正法所不允许的。因 此,女子必须成为丈夫的附属品和私有财产,忠于丈 夫,任丈夫摆布,做一个守妇道妇德的守法者。 在这些女性守法者中,莎维德丽比较引人注目。 莎维德丽出生于国王家庭,虽然长得漂亮,品行美好, 但一直无人前去提亲,万般无奈之下,其父只好叫莎 维德丽自己去寻找丈夫,最后莎维德丽在森林中找到 了一个失去国家被流放的王子,并与之结婚。虽然一 年之后,莎维德丽的丈夫死了,但她巧妙地运用智慧 说服阎王让丈夫死而复生,并与丈夫白头偕老。这一 女性形象为许多学者所欣赏。如说:“莎维德丽是一位 不屈从命运安排的女子,她敢于以一种委婉的方法抗 争,终于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不仅自己的命运,而且 改变了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公公的命运,更不必说自 己丈夫的命运了。”【6l“莎维德丽的故事与众不同,是妇 女反抗斗争的顶峰。”l l 莎维德丽通常被认为是一个具有反抗斗争精神的 美好形象,但笔者认为并非是 摩诃婆罗多 作者的 主要意图。要全面认识这个形象,还应从正法的角度 去考察。莎维德丽是在父亲祭祀莎维德丽女神的过程 中诞生的,这意味着她是神的化身或是神的部分化 身,也就是法的化身。既然莎维德丽是法的化身,因 而她来到人世问就应该承担维护正法的责任,所以接 下来的故事便是围绕她维护妇道之法而展开的。她嫁 给丈夫之后,放弃r 宫的优越生活,来到森林中与 64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l 2 3 4 5 6 7 2014年9月 婆家人一起住,尽心尽力孝敬公婆,伺候公婆,对丈 夫百般温存与体贴。在丈夫死了之后,她向阎王提出 的五个请求大大宣扬了妇道精神:让自己的公公眼睛 复明,让自己的公公复国,让自己的父亲拥有一百子, 让自己拥有一百子和让自己的丈夫复活。显然,这五 私的美德,委婉地展示了古印度女了从父、从夫、从 子的妇道正法思想。因此,与其说莎维德丽是用自己 的反抗斗争和智慧巧妙地战胜了死神阎王,还不如说 是莎维德丽用妇道正法思想战胜了死神阎王,足一次 正法与恶魔之间的较量。 他个请求没有一个与自己的私欲有关,都是在为别人考 虑,为公婆、父母、自己的后代和自己的丈夫着想,唯 独把自己献出,把自己舍弃。莎维德丽的舍己为人无 摩诃婆罗多 中的婚姻是法的思想的生动演绎, 处处体现着法的思想、法的胜利;法存在于婚姻之中, 以情守法,以法来维护古印度人婚姻的稳定与完整。 [参考文献] 印度两大史诗评论}r=编J G1.季羡林,刘安武, 编.北京:中国利:会科学出版利:,1 9 8 4. 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三)【M1.黄宝生,席必庄,金克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礼,2 0 0 5 摩奴法论I M1.蒋忠新,译.北京:L}.国社会科学出版礼,l 986. 卢铁澎.印度两大史诗中的“达摩”与审美意识【J】.国外文学,l 998(3):8 7—91. 毗耶娑.摩诃婆罗多(一)【M】.黄宝生,席必庄,金克小,等,洋.北京:中国利:会科学l1j版社,2 0 0 5 刘安武.印度两大史诗研究f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礼,20 01:21 6. 自素.印度大史诗中的妇女形象fJ1.时代文学:F半月,2008(1 4):1 37一l 38. [责任编辑:张玉霞] (上接第5 2页)较有限,孔右侧力场对穿孔时间影响 显著。当孔右侧力场对链穿孔是拉的作用时,即使其 大小仪为孔内拉力的千分之一,链最终会穿过纳米 穿过纳米孔。可见,孔右侧力场在某种程度上对穿孔 过程起决定性作用。模拟结果对研究D N A快速穿孔何 一定的参考意义。 孔;当孔右侧力场为零或起阻碍作用时,链几乎无法 [参考文献] 1 1 Kasi anowicz J J,Brandin E,Branton D,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indiv ual polynucleotide molecules using a membrane channe1…. Proceedi 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996,93(24):l3770— 773.2 J Me11 er A.Dynami c s of po1ynucleotide transport through nanometre-sca pores【J J.Journa1 of Physi c s:Condensed Matter,2003,I 5 (1 7):58l一609. [3I Me11 er A,NI yon L,Brandin E,et a1.Rapi d nanopore discrimi nation between single polynuc1eoti de moleculos….Proceedings of the Nati ona1 Academy of Scieuces,2000,97(3):1079一l084. 1 4I Luo K,Ollila S T T,Huopaniemi 1,et a1.Dynami cal scaling exponents for polymer translocation through a nanoporeIJ1.Phy si cal Re view E,2008,78(5):050901(1-4). o K,A1a—Ni ssila T,Ying S C,et a1.Dynami cs of DNA trans1ocation through an attracti we aanoporeI-l J.Physi ca1 Revj ew I .2008 (6):06l9l1(1一l1). 6】 降,为人,立达.分子模拟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 业出版{i:,200 7:65—8 0. 7 J 8l 9l 延龄,罗成林.Si一(60)团簇的结构及其与si(11 1)而间碰撞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1.物理学报,2002,51(11):2 58 9—2594. 达鹏,陈建蜂,沈志刚,等.氮气在MCM-41分子筛中的吸附:实验和分子模拟【J】.化学学报,2 00 2,60(5):82 0—8 2 4. 晓会,章林溪.打结高分子链穿孔行为的研究【JI.物理学报,20l 0,59(1 9):7404—7406. 5(15):4286—4294. l 0} e rstvy A.DNA ycli zation:uppression or Enhancement by leetrostati c repulsions?lJI.The Journal of Physi cal Chemi st ry 【I I J Schiesse1 H.The physics of chromatin【J1.Journal of Physic s:Condensed Matter,2003,15:699—709. Il 2l Knotts IV T A,Rathore N,Schwartz D C,et a1.A coarse grain model for DNA….The Journal of chemica1 physi c s,2007,126(8) 084901-084911. 1 3j Forrey C,Muthukumar M.Langevin dynami c s simulations of ds—DNA translocation through synthetic nanopores….The Journal of chemicol physies,2007,l27(1):Ol5lO2(卜l0). Kenward M.Slater G W.Molecular-dynamiCS Simulations with exp licit hydrodynamie s I.On the fri ctjon coeffi ci ents of deformed {1 4l po1 ymers【J】.The European Physi cal Journal E,2004,l4(1):55-65 Al1 e n.Mi ke P.Domi ni c J.et a1.ComPute r simu1 ati on of 1i l1 5 J q ui d s【M】.Oxfo rd:Oxfo rd uni v e r sitY Pre s s,l 987:71—1 08 [责任编辑:王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