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交流合作茶艺创新发展 范春梅蔡列伟 (福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363202) 随着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两岸经济合作框 架协议》于2010年6月签署,开启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 的饮茶,是饮茶生活的艺术化。 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文化经济交流逐渐广泛。福建的 茶叶品饮方式也逐渐用茶艺来命名。“工夫茶”原指乌龙 茶的冲泡和品饮技艺,发源于福建武夷,进而传人闽南、 潮州、台湾等地。潮汕工夫茶最古香古色,现在,潮州工 夫茶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潮汕先人 留下的一份财富,也是中国茶文化一绝,乃中国古代工夫 作的历史新阶段,给福建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两 岸交流合作创造了新的机遇,同时也给闽台茶文化产业的 交流合作创造了新的契机。 文化竞争力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生长点。茶艺在提升茶 叶产品或饮茶服务业的文化内涵上有显著的作用。同时, 茶艺又是传播茶文化的形象大使,逐渐登上国际舞台。闽 台茶艺同根同源,又各具特色,尤其是工夫茶,在闽台两 地都具有重要的地位。加强闽台茶艺交流,取长补短,探 索茶艺创新发展思路对闽台茶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茶的“活化石”。福建的“工夫茶”逐渐发展演变为各具 特色的“武夷岩茶茶艺”、“安溪铁观音茶艺”等。福建是 中国产茶量最大,茶类最多的省份,是乌龙茶、红茶、白 茶和花茶的发祥地,茶艺形式丰富多样,如有白茶茶艺、 花茶茶艺、红茶茶艺等。 武夷茶文化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融儒、释、道三 一、闽台茶艺的发展现状 教之精华。黄贤庚先生于1995年在《农业考古》发表的 《武夷茶艺》一文中对其程序作了描述:“恭请上座;焚香 净气;丝竹和呜;叶嘉酬宾;活煮山泉;孟臣沐霖;乌龙 中国茶艺自古有之,只是素有茶道、泡茶、饮茶之艺 等称谓,并非称作茶艺。茶艺一词,源自我国台湾。20世 纪70年代后,台湾兴起文艺复兴运动,台湾民俗学会理事 长娄子匡教授建议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时,使用“茶艺” 一入宫;悬壶高冲;春风拂面;重洗仙颜;若琛出浴;游山 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三龙护鼎;鉴赏三色;喜闻 幽香;初品奇茗;再斟兰芷;品啜甘露;三斟石乳;领悟 岩韵;敬献茶点;自斟慢饮;欣赏茶歌;游龙戏水;尽杯 谢茶。” 词,于是有了“台北市茶艺协会”、 “高雄市茶艺协 会”等组织协会。而后,各种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茶艺一词也被广泛接受。茶艺就是饮茶的艺术,是艺术性 1999年6月,安溪县在北京举办茶王赛,《安溪茶 而知书中那些文字为哪本书的内容。即以《新修本草》 而论,书中正文部分分属《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汉代《名 医别录》的增补以及上述两书未载而为《新修本草》所增 加者。在唐代,当时用卷子本,以殊书《本经》文,墨书 《别录》文,后注“新附”者为《新修》文。到宋代盛行雕版 印刷,改为以黑底白字为《本经》文。以上讲的是有关该 药的正文,另外还有注解。注解之文(以小字写,以与正 目》,则另用文献分题归类法。便于实用,但不利保存文 献。 《神农本草经》原本无存。即使是零简残楮,也是一片 无存。在今存的二千年上下的简(竹条)牍(木片,较阔), 《本经》尚缺。《新修本草》是由唐政府出面修订的,所以目 前世界史上公认是首本药典。领衔编撰者如李勋、长孙无 忌、许敬宗等皆一时显爵名宦,可见十分郑重。业务上的 领军人物苏敬(因避讳有改敬为恭者)、孔志约、于志宁等, 均一代名流。当时由中央颁至各地,所以至今尚有原物遗 存于世上。可惜的是:残卷与断简收藏在日本、英国与法 国,国内无存。亡友尚志钧,为国内外公认的研究古本草 的第一人。经过尚老的十多年辛勤,终于出版了《唐新修 文分别)前为梁代陶弘景所撰,见于所撰之《本草经集 注》。凡是其后以“谨案”引出者,则为新修新增之注 文。可见《新修本草》是在《本经》、《别录》和《集注》三 本书的基础上,新增药物及注解。而一卷在手,立可分 辨四本书各自的内容。这种严格的不同文献标志法, 唐、宋两朝均为如此。明朝李时珍的伟大著作《本草纲 ・ 本草辑复本》。 33 ・ 工夫茶艺流派多,正说明了茶艺的区域特色鲜明及文 织,陆羽茶艺中心是台湾地区主要茶艺培训机构之一,其 化内涵丰富。然而,对于乌龙茶的文化传播及产业的整体 泡茶方式,广受台湾人民喜爱,多数茶馆、茶店组织员工 发展来说,是否就有利呢?我想,我们应该进一步的研究 培训,学完后结合实际创新自己的茶艺模式。陆羽茶艺中 和探讨。 心定期组织茶艺培训,学员通过考核可获得该中心所颁发 2.乌龙茶之外的茶艺发展交流较少 “泡茶师”、“无我茶会指导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陆羽 台湾主产乌龙茶,绿茶、红茶也有少量生产。台湾的 茶艺中心总经理、无我茶会创始人蔡荣章教授现任福建漳 茶文化产业主要突出乌龙茶类的品尝特色,但对大陆传统 州科技职业学院茶文化系主任,是茶文化专业的学科带头 的绿茶类、白茶类以及黄茶类的茶文化产业推广的经验不 人,核心课程泡茶技艺引用了“泡茶师”的培养模式,对 足,尤其是茶艺的表现形式。台湾茶艺主要传承于闽粤工 茶汤质量的要求较高。泡茶师的培养,十分注重泡好一壶 夫茶,多为壶泡茶艺,以紫砂壶、瓷壶为主。福建茶类 茶的能力。考核标准中茶汤质量占60%。 多,茶艺形式丰富多样,如玻璃杯茶艺,适于冲泡细嫩绿 茶、白茶、黄茶,还有盖碗茶艺,适于冲泡较为成熟的绿 三、闽台交流,茶艺创新发展思路 茶、白茶、黄茶以及花茶。以上两种茶艺过程中,茶水不 分离,续水2 3次。品饮过程更为便捷,且玻璃杯有利赏 1.以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茶艺程式承优弃陋 形,盖碗有利闻香,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闽台两地 乌龙茶工夫茶艺,应更具科学性和客观性。洗茶这一 在乌龙茶之外的茶艺发展交流较少,若能优势互补,对两 程式应当舍弃,其他有利于乌龙茶冲泡的程式应予以继承 地茶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和发扬。经过仔细探索,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乌 3.茶艺人才培养模式各有千秋 龙茶工夫茶艺可以总结为以下步骤:备具、烹泉、温壶、 福建茶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显著的区域习俗 备茶、温盅、投茶、闻香、泡茶、烫杯、分茶、奉茶、品 特色。福建茶学教育起步较早,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建农 茶、收杯、谢客。每一门表演艺术,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 林大学、福安农业职业学校、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安溪茶 个性,茶艺的艺术特点比起其他的表演艺术更贴近生活, 业职业技术学校等均设有茶类专业。2007年,天福集团兴 更直接地服务于生活,它的动作不强调难度,而是强调生 办全球第一家茶专业高校——天福茶职业技术学院(现更 活实用性,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去表现流畅的自然美。 名为漳州科技职业学院),茶叶生产加工技术、茶文化两 2.各区域交流合作,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 个专业是该学院的重点专业。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武夷 虽然上文所提到的不同流派的乌龙茶工夫茶艺中所表 学院(茶文化经济方向)本科专业设立;201 1年福建广播 达的茶文化精神内涵各异,但却有相通之处,主要还是崇 电视大学承建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三农”特色课程教学 尚儒、道、佛三教的精神文化。各区域应当交流合作,择 资源——茶文化产业经营实务。2012年福建农林大学安溪 优避劣,整合乌龙茶工夫茶艺精神内涵,树立独具魅力的 茶学院创办招生,本科设有茶学、旅游管理(茶文化与休 乌龙茶茶艺形象,对促进乌龙茶文化的传播,产业的发 闲旅游方向),专科设有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专业。各高 展,将有显著的优势。当然,整合并不意味着排斥。乌龙 校茶艺、茶文化专业在茶艺课程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茶 茶名茶众多,不同茶叶所表现出来风格特点是不一样的, 艺主要根据高校所在地的茶艺形式进行教学,存在一定的 仍然需要个性的宣传。整合的目的和依据在于,乌龙茶冲 区域局限性。多数学校教学注重茶艺的表演艺术,部分学 泡条件,所需的器具有共同之处。整合有利于实现规范 校则注重茶艺的冲泡技能,即生活茶艺及营销茶艺。 化,形成规模效应。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1998年将茶艺师列人国家职业大 3.因茶类而异,茶艺形式多样化发展 典,茶艺师这一新兴职业走上当代中国社会舞台。2001 闽台两地茶类多,茶性各异,冲泡器皿和茶艺表现 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又颁布了《国家职业标准・茶 方式也应该有所不同。茶艺的设计要突出茶的风格主 艺师》,进一步引导和规范茶艺师职业的健康发展。然而 题,也要考虑泡好一壶茶与器具的关系。且各地习俗、 茶艺师的考核在各个地区职业技能鉴定站鉴定工作中明显 品饮习惯存在差异,茶艺表现形式应该因茶类而异,多 带有区域特点。学校茶艺教育提倡课证融通,在学校申办 样化发展。 的鉴定站中茶艺师考证主要结合该校的茶艺教学内容体系 4.依托茶文化(茶艺)专业建设,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 来进行,在遵照国家统一职业标准的同时也明显带有普遍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物 的差异。再者,茶艺师资格考试的试题自2001年后建立题 质需要,而是逐渐注重精神文化享受。茶产业的文化内涵 库以来,基本没有更新和修正,存在一些错误和不够科学 与优质服务的体现,关键在于茶艺师等茶业从业人员的职 的地方。茶艺考核的评分标准对茶汤的关注较低,更注重 业素养和专业能力。所以,加强闽台交流,优势互补,完 的是品茗环境的设计、茶艺礼仪服务的展现,茶叶的推介 善茶艺师考核理论、实操要求及评分标准,修订培训教材 能力,茶艺的表演能力等。 与考核题库,是十分迫切要探讨的课题。有了较为科学的 台湾的高等学府在茶艺文化教育方面还不够深入,目 考核标准,各学校、培训机构及鉴定机构才能按照标准去 前仅有大同技术学院具有茶艺、茶文化课程,而没有形成 完善课程体系,规范茶艺师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出符合时 专业体系进行建设。台湾的茶艺培训更多是民间或行业组 代发展需要的优秀茶艺师。 ・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