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说明文阅读(初中)

说明文阅读(初中)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说明文阅读

一.

亭的建筑艺术 王振复

①亭子,较多地出现在中国园林文化景观之中,具有休憩、凭眺的实用功能与独特的审美价值。

②亭子又名凉亭,是中国建筑的一种特殊类型。《释名释亭》说:“亭,停也,亦人所停集也。”亭的功能是“停”,即供人休憩。亭子是一种只有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无墙体(或一侧无墙体)的空间通透的建筑物,亭多设于园林、名胜与通衢之处,有时也建靠在山顶、水边等地,亭子的造型非常丰富,以轻盈俏丽者居多。

③亭子是中国园林的重要景观,造园家往往将亭子巧妙地组织到美的园林境界之中。在园林中,亭有半亭与亭之分。半亭常常与走廊相联系,依墙而建。如苏州拙政园的倚虹亭(东半亭)与“别有洞天”(西半亭),半亭给人以“依偎”之感,融于园林环境之中,或探出檐角,十分灵秀,有半掩半露的含蓄之美。亭则常建于园林的池水之畔、小山之巅、花木丛中或道路交叉之处等,其造型很注意与地形环境的协调,如苏州拙政园有雪香云蔚亭,于一个小坡之上,其长方形的平面,正与平缓的坡地相协调。拙政园另有扇亭,建于水岸外凸之外,因而此亭也以凸面向外,这在建筑符号“语汇”上取得了统一。亭的文化审美特征,是醒目、鲜明、美感强烈。

④园林之亭的造型,以平面为圆形、方形、六角形与八角形为多见,也有三角形、缺角形、梅花形、海棠叶形与扇形等造型。这大约可以归纳为两类,即几何形与自然形。比如苏州拙政园的梧竹幽居亭、怡园的小沧浪亭等,平面为六角形。拙政园的竖亭,平面为圆形。苏州西园的湖心亭,平面为八角形。苏州环秀山庄的海棠亭,平面为海棠叶形,是很别致的一种造型。

⑤亭子的“艺术性”,表现为三方面:

⑥第一,作为艺术审美对象,亭子是园林景观中的一种建筑小品,是园林景观构景的重要手段,所谓“亭台楼阁”,亭在园林中是颇为活跃、令人注目、比较空灵的一个审美因素。那种小巧玲珑、反宇飞檐的“俏”模样,往往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⑦第二,亭子的原始艺术功能是供人歇脚休息,这一功能既是实用性的,也是精神性的,且以实用性功能为基础。在园林中,亭子往往是供游园者休息的地方。亭,好比是游园路线上的一个美的“休止符”,它在构景上,使得园林这整部“乐章”显得抑扬顿挫,张驰有致,亭子是令人精神舒放的场所,当游园者游园感到疲劳之时,到凉亭小憩一下,感觉一定是很美好的。

⑧第三,亭子本身是美的景观、审美对象,同时又是一个欣赏园景的出发点,亭子具有凭眺的艺术功能。人在亭内,凭眺园内诸景,或是远眺湖光山色,有“快哉”之感。

⑨总之,亭的“艺术性”很丰富。从审美上看,亭的形体常常是小巧的,造型秀美;空间开敞,有“虚”的性格;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成为自然与人文景观中的一种优美的“旋律”。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中到处流露出作者对亭的喜爱,你从哪些句子中可能看出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1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是《辞海》里关于亭的介绍,和本文相比,有什么不同?

亭,一种开敞的小型建筑物。多用竹、木、石等材料建成,平面一般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扇形等。常设在园林中或风景名胜等处。供游客眺望、观赏和休息。设在路旁或大道上的称“凉亭”“长亭”。此外,尚有井亭,碑亭等。也指业务上便利群众而设置的小型建筑物。例如,邮亭、书亭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亭的建筑艺术。

2.一是被观赏的对象,二是赏景的立足点,三是使人休憩、精神舒放的场所。 3.因为“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如:“半亭给人以‘依偎’之感,融于园林环境之中,时或探出檐角,十分灵秀,有半掩半露的含蓄之美。”“那种小巧玲珑、反宇为檐的‘俏’模样,往往给人以优美的感觉。” 4.分类别。

5.《辞海》里关于亭的介绍是科学说明,语言准确、严密。《亭的建筑艺术》虽然也对亭的特征做了介绍,但更着重于建筑艺术,语言生动,富有文采。 二.

不洁饮用水导致健康危机

①不洁饮用水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具有两大特征:一是渐进性。各种有毒物质在人体内缓慢积累到产生危害,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不易察觉,更具有隐蔽性。二是不易分解,不断积累。有机毒物及所有重金属一般无法被分解和代谢,一旦进入人体只会长期滞留,不断积累。据此,营养学家告诫说:饮水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今天的饮水习惯、饮水质量将决定他们在10年后的健康状况。

②随着工业废水、城乡生活污水的排放量和农药、化肥用量的不断增加,不少地方饮用水源受到污染,水中污染物含量严重超标。过去饮用水水质超标大都表现在感观和细菌学指标方面,现在则是越来越多的化学甚至毒理学指标超标。目前,我国农村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饮用水污染容易导致疾病流行。有的地方因此暴发伤寒、副伤寒以及霍乱等传染病,个别地区癌症发病率居高不下。如坐落在淮河最大支流——沙颖河畔的一些村庄,由于村民长期饮用被污染了的水,癌症死亡率明显偏高。

③近年来,血吸虫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这与饮水水源有关。目前,血吸虫病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的湖南、湖北、安徽、江西、四川、云南等7省的110个县(区),生活在病区的人口约有6000万。血吸虫病区有1100多万人饮水不安全,其中急需新建或改造饮水工程的人口约有220万人。据统计,至2003年底,我国有血吸虫病病人为84.3万人,但有关专家估计,实际发病人数可能达到100万人以上。

④还有的地方水型地方病主要是高氟水、高砷水和苦碱水问题突出。

⑤据调查,目前全国农村有6300多万人饮用水含氟量超过生活饮用水标准。因饮用高氟水而引起的这些病症一般使用药物治疗无明显效果,往往给家庭经济带来深重负担。在氟病区,由于氟斑牙、“桶圈脚”、驼背病屡屡发生,直接影响青少年入学、参军、就业和婚嫁。有的地方村民身高只有0.8~1.4米,出现矮子村,村民承受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痛苦。

⑥近几年,内蒙古、山西、、宁夏和吉林等地新发现饮用高砷水致病的问题,受影响人口约200万人。长期饮用砷超标的水,造成砷中毒,可能导致多种癌症的发生。

⑦苦碱水主要分布在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农村饮用苦碱水的人口约有3800万人。苦碱水主要是口感苦涩,很难直接饮用,长期饮用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

2

1. 本文主要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的知识,说明顺序是________顺序.

2. 根据文意简答,目前在我国不洁饮用水的主要危害是什么?并从文中举两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章④~⑦自然段最主要采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本文,你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洁饮用水导致健康危害;逻辑顺序。 2. 饮用水污染易导致疾病流行或易导致疾病。

示例:沙颖河畔的一些村庄,由于村民长期饮用被污染了的水,癌症死亡率明显偏高。近年来,饮用水源污染使血吸虫病发病率呈增长趋势。

3. 分类别;说明水型地方病问题突出。或:说明水型地方病的具体范围和严重性。(答成

举例子、列数字且作用表述正确亦可。)

4. 我们应该保护水源不受污染或今后要高度注意饮用水卫生等。

三.

园日涉以成趣

陈从周

①中国园林如画如诗,是集建筑、书画、文学、园艺等艺术的精华,在世界造园艺术中独树一帜。

②每一个园都有自己的风格,游颐和园,印象最深的应是昆明湖与万寿山;游北海,则是湖面与琼华岛;苏州拙政园曲折弥漫的水面、扬州个园峻拔的黄石大假山等,也都令人印象深刻。在造园时,如能利用天然的地形再加人工的设计配合,这样不但节约了人工物力,并且利于景物的安排,造园学上称为“因地制宜”。

③中国园林有以山为主体的,有以水为主体的,也有以山为主水为辅,或以水为主山为辅的,而水亦有散聚之分,山有平冈峻岭之别。园以景胜,景因园异,各具风格。在观赏时,又有动观与静观之趣。因此,评价某一园林艺术时,要看它是否发挥了这一园景的特色,不落常套。

④中国古典园林绝大部分四周皆有墙垣,景物藏之于内。可是园外有些景物还要组合到园内来,使空间推展极远,予人以不尽之意,此即所谓“借景”。颐和园借近处的玉泉山和较远的西山景,每当夕阳西下时,在湖山真意亭处凭栏,二山仿佛移置园中,确是妙法。

⑤中国园林,往往在大园中包小园,如颐和园的谐趣园、北海的静心斋、苏州拙政园的枇杷园、留园的揖峰轩等,它们不但给园林以开朗与收敛的不同境界,同时又巧妙地把大小不同、结构各异的建筑物与山石树木安排得十分恰当。至于大湖中包小湖的办法,要推西湖的三潭映月最妙了。这些小园、小湖多数是园中精华所在,无论建筑处理、山石堆叠、盆景配置等,都是工笔细描,耐人寻味。游园的时候,对于这些小境界,宜静观盘桓。它与廊引人随的动观看景,适成相反。

3

⑥中国园林的景物主要摹仿自然,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天然的景色,即所谓“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这些景物虽不一定强调仿自某山某水,但多少有些根据,用精练概括的手法重现。颐和园的仿西湖便是一例,可是它又不尽同于西湖。亦有利用山水画的画稿,参以诗词的情调,构成许多诗情画意的景色。在曲折多变的景物中,还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等手法。颐和园前山为华丽的建筑群,后山却是苍翠的自然景物,两者给人不同的感觉,却相得益彰。在中国园林中,往往以建筑物与山石作对比,大与小作对比,高与低作对比,疏与密作对比等等。而一园的主要景物又由若干次要的景物衬托而出,使宾主分明,像北京北海的白塔、景山的五亭、颐和园的佛香阁便是。

⑦中国园林,除山石树木外,建筑物的巧妙安排,十分重要,如花间隐榭、水边安亭。还可利用长廊云墙、曲桥漏窗等,构成各种画面,使空间更加扩大,层次分明。因此,游过中国园林的人会感到庭园虽小,却曲折有致。这就是景物组合成不同的空间感觉,有开朗、有收敛、有幽深,有明畅。游园观景,如画的长卷一样,次第接于眼帘,观之不尽。

⑧“好花须映好楼台”,到过北海团城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帖宜人。这是什么道理?其实是松柏的姿态与附近的建筑物高低相称,又利用了“树池”将它参差散植,加以适当的组合,使疏密有致,掩映成趣。苍翠虬枝①〔虬(qiú)枝〕卷曲的枝干。与红墙碧瓦构成一幅极好的画面。这怎不令人流连忘返呢?颐和园乐寿堂前的海棠,同样与四周的廊屋形成了玲珑绚烂的构图,这些都是绿化中的佳作。江南的园林利用白墙作背景,配以华滋的花木、清拔的竹石,明洁悦目,又别具一格。园林中的花木,大都是经过长期的修整,使姿态曲尽画意。

⑨园林中除假山外,尚有立峰,这些单独欣赏的佳石,如抽象的雕刻品,欣赏时往往以情悟物,进而将它人格化,称其人峰、圭峰之类。它必具有“瘦、皱、透、漏”的特点,方称佳品,即要玲珑剔透。中国古代园林中,要有佳峰珍石,方称得名园。上海豫园的玉玲珑、苏州留园的冠云峰,在太湖石中都是上选,使园林生色不少。

⑩若干园林亭阁,不但有很好的命名,有时还加上很好的对联,读过刘鹗①〔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今镇江)人。近代小说家。著有《老残游记》等。的《老残游记》,总还记得老残在济南游大明湖,看了“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对联后,暗暗称道:“真个不错。”可见文学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

11不同的季节,园林呈现不同的风光。北宋名山水画家郭熙在其画论《林泉高致》中○

说过:“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造园者多少参用了这些画理,扬州的个园便是用了春夏秋冬不同的假山。在色泽上,春山用略带青绿的石笋,夏山用灰色的湖石,秋山用褐色的黄石,冬山用白色的雪石。黄石山奇峭凌云,俾便秋日登高。雪石罗堆厅前,冬日可作居观,便是体现这个道理。

12晓色春开,春随人意,游园当及时。 ○

1. 第①段中哪个词总括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总特点? 答:

2. 第②段中介绍了中国园林艺术独遵的原则是什么? 答:

3. 从第③到第○11段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成法? 答:

4. 本文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了中国园林艺术建造遵循的原则和成法的? 答:

4

5.“园日涉以成趣”的出处和意思分别是什么? 答:

6. 第⑧段中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举出两种并说明其具体作用。 答:

1. 如诗如画 2. 因地制宜

3. ①主体分明 ②藏景与借景 ③大园中包小园 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⑤建筑物安排巧妙

⑥假山佳石 ⑦文学的作用 ⑧遵循画理 4. 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

5. 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意思是说每天到园中散步,兴味无穷。 6. 引用,“好花须映好楼台”,说明北海团城承光殿前的松柏布置得妥贴宜人,又使文章有

诗情画意。 作诠释,“这是什么道理?……掩映成趣”解说了建筑物与树木的搭配效果。

四.

汽车尾气,都市中的“无形杀手”

袁中银

⑴对于都市中的人们来说,危害最大的恐怕就数有“城市无形杀手”恶名的汽车尾气排放物所造成的空气污染了。

⑵汽车尾气中有多达150—200种无机和有机化合物,以及它们的混合物、反应物。现已测定,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和物质里,69%的铅,70%的一氧化碳,33%的二氧化碳,35%的烃类化合物,都是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污染占整个大气污染的60%,最高的地区可达90%。 ⑶既有污染,必有危害。以汽车尾气污染与肺癌死亡率的相关性为例:当道路车流量定值为1000辆次时,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25—50米为万分之1.69;50-75米为万分之1.23。当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定值为100米时,车流量与肺癌死亡率的关系是:1000辆次为万分之1.82。也就是说,车流量越大,居住地离车道的距离越近,肺癌死亡率越高。而问题是实际情况较之这些定值测量要严重得多。车多时,人亦多,距离更近。

⑷目前,我国车辆80%还在使用有铅汽油,这种汽油不光使生产工人的身体受到危害,而且汽油燃烧过程中铅不参加燃烧,随尾气排放到大气中。众所周知,铅对人体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空气中的铅进入人体,它能刺激人的中枢神经,使人慢性中毒。对妇女儿童的影响更大,它能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婴儿、儿童体内含铅过高,会引起智商下降,心血管及神经系统病变。我国包括北京在内的10座城市,儿童的血铅浓度已达到了国际认定的警戒线。 ⑸另据日本科学家的研究,柴油车尾气中有一种叫“3-苯蒽铜”的物质是迄今发现的最强致癌物,它可以导致血液细胞中的染色体发生畸变,比以前人们所知道的最强诱变剂—二硝基芘的毒性还要高0.6倍。

⑹化学微粒的吸收和“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经太阳紫外线照射所发生的光化学反应)的危害,也是十分惊人的。如美国每年有10000人因吸入化学微粒而死亡;美国洛杉矶市1952年所发生的一次“光化学烟雾”事件,造成大批人急性损伤:流泪、咳嗽、气喘、呕吐等,并使大面积植物受害,车祸增多,400多人死亡。当时该市汽车保有量为9万辆。

5

⑺而今,仅以武汉为例:人口达780万,汽车保有量约为30万辆。在去年举行的全国生态环境报告会上,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叶汝求明确指出:“北京、广州、上海、武汉等城市的汽车尾气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的严重‘公害’。”这决非 之闻,而是一个亟需改变的现状。

⑻目前,全球汽车总保有量约7.6亿辆,且以每年10%的速率增长。严重的汽车尾气污染,自然令世界各国大伤脑筋,而同时也迫使全球的科研人员为此而大动脑筋。因此呼吁绿色车辆已成为地球人的心声。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

1. 题目中运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什么?其中“无形”一词有怎样的含义?

2. 汽车尾气会对人产生哪些危害?

3. 文中列举了大量数字,从写作上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第⑥段中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

5. 针对汽车尾气污染严重危害巨大,你能提一条环保建议吗?

6.从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将序号填在第(7)段的横线上。(1分) A.骇人听闻 B.危言耸听 C.轻描淡写 D.不寒而栗 7.本文的说明顺序是 ,主要的说明方法

有 (说出两种即可)(2分) 8.汽车尾气这个“无形杀手”会对人们产生哪些危害?(2分)

9.请联系实际,列举你所了解的一种环境污染现象,并针对这种现象拟一则公益广告。(3分)

答案:

1. 比喻 突出了汽车尾气对人类健康危害极其严重。“无形”既表现了尾气的存在特点,

也隐含着不被人注意不被人重视的意思。

2. ①诱发肺癌;②排放大量铅使人慢性中毒;③含最强致癌物;④化学微粒的吸收,光化

学烟雾对人体产生直接伤害。

3. 大量的数据既突出了汽车尾气的危害的严重性,又使说明显得准确、科学、有说服力。 4. 举例子 说明了光化学烟雾的直接而严重的危害。

5. 示例:能够步行的人,尽量不要开车;能骑自行车的人,尽量不开汽车;能开环保汽车

的,尽量开。 6. B

7. 逻辑顺序;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

8. 癌症死亡率增高;使人慢性中毒;扰乱妇女的生理功能,诱发胎儿畸形;使人智商下降;造成人员伤亡。

9. 现象:水污染 公益广告:保护水资源,请从点滴做起。 五.

奇妙的人体海洋印记

6

陈夏法

当现代人频频呼唤人类要“返朴归真,重回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不防多注意一下眼前这片广阔的海洋。难道你不曾发现:我们的血液,像海水般微咸;我们的身体,有一半多是水 液组成;我们的胚胎期,有像鱼一样的鳃裂……。人身上有如此之多海洋印记,是否说明生命就起源于海洋呢?

人从水中来

说人类是由猿猴变来的,这已无可非议,它早已编入各种教科书。那么在变成人类之

的猿猴又是由什么演变而来的?如果说它是由鱼类演变而来的,你会感到吃惊吗?然而这毕竟有几分科学的依据。

鱼类之所以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它们具有能在水中呼吸的鳃,这也是鱼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现代人不能在水中生活,是因为没有这种适应水中呼吸的鳃。人类的呼吸器官是肺,肺中流进了水就会被呛死。因而,人们在塑造神通广大的神猴孙悟空时,仍不忘说它要念起避水诀才能深入海底直捣龙宫。而《大西洋底来的人》中的麦克,既能在海底生活,又能到陆上活动,这只是人们的一种幻想,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两栖人”是不存在的。

但我们的解剖学家却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现象:人的胚胎在早期发育阶段也有过鳃裂。这是偶然现象,还是人类与鱼类有着悠久的亲缘关系?用生物进化论来解释,就说明人类与鱼类一样,也是起源于水中,人类的远祖也曾有过可在水中呼吸的鳃,虽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鳃逐渐退化了,但仍在人的胚胎早期,留下了鳃的痕迹。

科学地说,不仅是人类,所有的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也都和鱼类一样,在胚胎的早期,在头后部咽腔有着开向左右的裂隙——鳃裂。这是造鳃的初步表现。所不同的是,鱼类和两栖类的蝌蚪时期,鳃裂发育成为呼吸水流的通道,而爬行类、鸟类、哺乳类以及人类的鳃裂,发生不久即从胚胎中消失。

由此可见,地球上的所有脊椎动物,包括我们人类,在胚胎早期出现的鳃裂,是脊椎动物同出一源的有力证据。那么这个“源”就是奇伟浩淼的海洋,而鳃裂就是脊椎动物以及人类身上留下的一种起源于海洋的共同印记。

据生命科学家的推测,原始生命从海洋中诞生以后,首先是由单细胞生物、原始生物发展到脊椎动物的鱼类。鱼类中的一支(总鳍鱼)逐渐从海中登上陆地,演变成为两栖类,尔后又逐渐将在水中呼吸的鳃变态成为在空气中呼吸的肺。以后,两栖类又进化到爬行类、哺乳类以至人类。到如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足以佐证上述结论的例证:属于两栖类的蛙的幼体蝌蚪,和鱼一样地在水中生活,用鳃呼吸,以后蝌蚪变成了蛙,登上了陆地,鳃变成了肺,进化到用肺呼吸。唯一不同的是时间上的差异,蛙类的这个由水登陆的过程,是在两三个星期的短时间内发生的。可是,当初的总鳍鱼由海登陆,却经历了亿万年的漫长岁月。

奇妙的人体海洋

对于生命来说,水比阳光更重要。地球之所以物种繁茂,生命昌盛,是因为约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因而,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部分。

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经科学测定,一个体重70千克的成年人,其中分布在各种组织直到骨骼中的水液达到45-50千克,占体重的65-70%,一个人的胚胎发育到3天时,所含的水液达97%,与海洋中的水母(如海蜇等)所含的水一样多;发育到3个月时,所含的水液达91%;新生儿身上含水量达80%;1岁以上的孩子身上的含水比率已经和成人一样多了。这就为生命研究学者们提供了一种有力的科学依据,人类与海洋是分不开的。

原始生命在海洋中诞生以后,海洋中的生物逐渐向陆地迁移,并把诞生地的海水带到自己的体内,并在后代中留下了从海洋起源的印记,这一点人类也不例外。为说明人身上的

7

血液与大洋中的纯海水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俄罗斯科学家夫•弗•杰尔普戈利茨还特地对海水和血液进行了对比测量,结果发现海水和人血中溶解的化学元素的相对含量百分比惊人地接近。在海水中:氯为55%,钠为30.6%,氧为5.6%,钾为1.1%,钙为1.2%,其它元素为6.5%;而在人血中:氯为49.3%,钠为30%,氧为9.9%,钾为1.8%,钙为0.8%,其他元素为8.2%。现代人类的血液和海水中化学元素的含量比例如此地接近,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人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人类来自海洋的最好佐证。

海水的固有特征就是带有咸味,否则就不为海水。然而,人体血液中的血浆就是带有这种海水特有的稍咸的味道。这谁都有亲身的体会。当你在进食时,如果不慎而咬破舌头,伤口就流出了血,你就尝到了血是咸的滋味。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并不高,一般为10‰(海洋学规定,盐度以千分比计)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0‰--35‰)要低一些,但比世界上最淡的波罗的海的含盐度(2‰--3‰)却要高许多。由此可见,人血带有咸味的这一海洋印记,今日依然明显。况且,科学家在地球历史考查中发现,在原始生命诞生时期,海洋中的海水并没有那么多的盐分,比之今日要低得多。之后,上的盐分逐渐随水流注入海洋,海水才慢慢变得咸起来。而到了鱼类进化到两栖类,并由海中登上陆地的时候,海水也没有今天的咸,其咸度就相当于现在人血的咸度。因而人类的远祖在登陆时只带上了当时的海中物质,并以此代代相继,所以人血的含盐度就比现在的海水要低一些了。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承认。当人体因某种疾病而大量失水时,或者出血过多时,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患者皮下或静脉中注射生理盐水,最常用的是含0.85%氯化钠的水溶液。而在炎热的夏天,在地里劳动的农民和在炼钢炉前干活的工人,每天都要流掉大量的汗水,出汗过多,人的机体就会因失水失钠而致病,对此医生总是要劝他们多喝些淡盐开水。这就是向人体内部的海洋中补充海水,是维持生命所必需的。

生命离不开水

人身上的另一个重要的海洋印记则是生命离不开水。科学地说,人体中的所有生命活动,都是在水的参与下进行的。无论是消化作用、血液循环,还是物质交换与组织合成等一系列活动,全是在水的参与下在水溶液中完成的。这与海洋又何等的相似,海洋中的海流永不停息地循环运动着,不断进行着水体的运移和再分配,同时又为地球带来了动力和温度的调节。在人体内部的海洋中,也不断地进行着这种水体的运动和再分配。血液不停地在循环,犹如海洋中的海流。一颗健康的心脏就像一个自动化水泵,每分钟要泵3.5 -5.5升血液。对于一个80岁高龄的老人来说,他一生中心脏压出血液约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个深2米,直径约360米的小海湾的水量,由此可见人体内部海洋中水体的流动是多么的剧烈!水是良好的溶剂,人体中的有毒化学物质和残余物质溶解在水中随水排出体外。在排出人体的有机作用中产生的残余物质和有毒物质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由肾、输尿管、膀胱、尿道组成的泌尿系统。肾像是自动过滤器,成年人的肾一昼夜通过肾的血液量是全部血液的360倍,约每4分钟将全身血液过滤一次,可见这里的水体运动和交换,也是十分激烈的。人体中的任何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水。汗水通过毛孔由皮肤表面排出,调节了人体的温度;眼泪水不住地排出,润湿了人们的眼睛,冲洗了眼睛中的灰尘;还有口水、胆汁、胃液、淋巴液、脑脊液……无一不是在水的参与下才得以发挥作用。人类的繁衍,两性的结合,乃至人 的全部生死过程,也始终离不开水。以水为媒,两相情悦,乃是生命延续的真实!

这是铁的事实,一个人要维持自己的生命,每昼夜必须补充2.5升水。这些水是作为饮料、水果和随着食物进入人体内的。一个活到80岁的人,一生中所喝的水大约为900吨!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处于水平衡状态,即补充的和构成有机体的水量与排出体外的水量相当。一旦破坏了这一平衡,就会产生严重后果。如果水不能正常排出,就会在体内泛滥,

8

身体浮肿!如果人体内的水比正常量减少1—2%或0.5—1升,就会感到口渴;当减少5%或2—2.5升,皮肤会起皱纹,口腔干涸,意识模糊;当失水达到15%或7—8升时,人就会死亡。可见维持人体内部海洋中的正常水量,是何等的重要!

如此看来,人们身上的海洋印记,是一本内容丰富的生物进化教科书。它告诉人们,要用唯论观点去看待人体自身。因此,我们切不可数典忘祖,而应面对事实:海洋,孕育了世间的生命,她是所有生物的母亲,也是我们人类的母亲! 自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之后,全世界都在掀起蓝色的建设高潮,这对我们青年一代来说,更应该全面地认识海洋,积极参与保护海洋环境和开发利用海洋事业,为人类在21世纪早日回归母亲的怀抱——海洋而多作贡献。 1. 在作者看来,“人体的内部就是一个奇妙的海洋”,这个“奇妙”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用

简洁的文字归纳在下面。 答:

2. 选文用得较多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请在列数字以外从文中任意举出一种说明方法,并

举例且说明其作用。 答:

3. 如果把下面句是加横线词语去掉或换成其他的词语,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1) 这个道理在医学上得到了普遍的承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经测定,人血的含盐度,一般为1%左右,比普通海水的平均含盐度(3%—5%)

要低一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有人说选文第○5自然段是多余的,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

5. 根据选文内容回答:人的生命起源于什么?人的生命离不开什么?

答:

答案:

1. 含水,血液中含盐

2. 示例:打比方(第1段)这样使说明的对象(人体内部)形象生动,浅显易懂。 3. (1)“普遍”说明这个道理的正确性,因为它代表绝大多数,若去掉,那么特殊情况也

包括其中,没有例外,与客观现实不符。

(2)1%是一个确数,加上“左右”二字就变成了一个概数,若去掉,反而变得不准确。 4.不是。第4段末提出了问题,就应有回答,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在第五段用了具体例子作证,这样有点有面,既增长了文章的可信度,又使文章血肉丰满。 5.起源于海洋,人的身体离不开“海水”(淡盐水)。

六.

北极的植物

位梦华

①北极的冬天一片白茫茫,没有一点生气。但是一到夏天,冰雪完全消融,苔原便萌发出了其无穷的生机和魔力。若从飞机上看下去,你会发现,有的地方阡陌连片,布局整齐,就像是千亩良田;有的地方,圆丘高隆,起伏连绵,犹如山岭,却并非岩石,而是透明的冰山;有的地方,圆环成片,一个连着一个,排列规则,就像是天女抛洒下来的花环。所有这

9

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是大自然的杰作,与人工没有任何关系。那么,这样一些奇特的现象是怎样形成的呢?那是因为,这一带的底下都是永久性的冻土带,只有地表每年夏天才能融化薄薄的一层,这样的一冻一化,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样一些鬼斧神工的造型和奇妙无比的图案。而且,融化的雪水渗透不下去,所以就造成了千湖万河的流水系统。正因如此,如果要想在地面上行进,那会是非常困难的。

②其实,苔原并不单是苔藓的天下,而是长满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植物。在苔原上分布最广的植物并非苔藓,而是韧革,有点像温热带的茅草,但却矮小纤细。它们大量地生长在沼泽地区,并不开花结果,而是利用根茎往外扩展,盘根错节,在冻土之上形成一层薄薄的草皮,踏上去松松软软,就像是走在地毯上似的。有些地方叶子葱绿,有些地方叶子绯红,放眼望去,一片斑斑驳驳,形成各种各样美丽的图案。

③北极具有代表性的植物是石南科、杨柳科、莎科、禾本科、毛莨科、十字花科和蔷薇科,主要靠根茎扩展进行无性繁殖。因为生长期很短,所以来不及按部就班地完成发芽、开花、结果、成熟这样一个复杂的周期。例如,蒲公英的花蕊,来不及受精便可发育为成活的种子。

④北极植物的花往往具有大型鲜艳的花朵。特别是北极罂粟,在十几厘米高的纤细的花梗上,顶着一朵朵杯形的黄花,显得格外突出。它那杯形的花朵,就像是反光镜一样,靠鲜艳的花瓣将太阳的能量聚焦到花蕊上以提供热量,保证花蕊能正常地发育和生长。而且多数植物都是常绿植物,如小灌木和石南科的植物,还有喇叭花、岩高兰以及越橘和酸果蔓等,即使在冰雪之中,也能保持葱绿。这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只要春天一到,就可以立即进行光合作用,用不着等待新叶长出。 1. 北极植物有什么特点?

2. 为什么北极植物大多都是常绿植物?

3. 第③段举蒲公英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答案:

1.①种类繁多,千奇百怪。②主要靠根茎扩展进行无性系繁殖。③花大花鲜,且常绿植物居多。

2.主要是为了节约时间,春天一到立即进行光合作用,用不着等待新叶长出。 3.说明北极植物的生长周期短,大多进行无性繁殖。 七.

我们的家园怎么了

①人类正面临着全球变暖的挑战。联合国的一份报告向我们描述了气候变化产生的灾难性后果: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将使非洲成为受影响最广的地区;热带流行的疟疾和寄生虫病将向北蔓延,使欧洲出现流行病;地中海地区由于严重缺水会半沙漠化,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荡然无存;在英国,肆虐的冬季风暴将变得司空见惯,东部的某些地方可能变得过于干旱而无法种植各类作物。另外,一些河流水量将大大减少甚至干涸,饮用水源遭到破坏;昔日绕道而行的台风将频频袭击日本,致使短时间内大量降水,洪水泛滥,城市淹没,山体滑坡,交通中断。而最为严重的影响,将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人由于海岸线受侵蚀、海岸被淹没和农业生产遭破坏而被迫离开家园。

②最新的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平均气温将比现在升高3℃。这一预测是以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为依据的。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

10

体,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大气层保持一定的热能。二氧化碳在大气层中的含量直接影响着地表气温,当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增加时,地表气温就相应升高。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全球气温将为-40℃,而现在全球平均气温为16℃。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1850年工业时增加一倍。

③导致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的原因是显而易见的。工业开始以后,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燃烧量越来越大,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不断增加。同时,雷击、虫害、砍伐造成的森林火灾、草地衰退和森林破坏也使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绿色植物遭到破坏。

④所以,要控制全球变暖,必须改变能源结构,大力植树造林,有科学家指出,只有以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才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

⑤气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我们必须树立全球共同性的大气环境观念,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爱护头顶的这片蓝天。 (选自《初中语文读本》)

1.请找出文中运用了下定义这一说明方法的语句,并抄写下来。这一段中还主要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2分)

2.用“∥”标出此文的结构层次。(2分) ① ② ③ ④ ⑤

3.第②段“科学认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地球环境的演化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句中的“极其”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4.保护环境,从身边做起。倘若你是一名环保宣传员,你将给周围的人提出怎样的环保建议?(2分)

5.下列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人类自身活动所造成的灾难”这句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界各国迟迟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不改变能源结构和大力植树造林,以致大气层的温室效应越来越严重。

B.因雷击和虫害而造成的森林大火、草地衰退,导致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日益减少。 C.由于人类无的破坏,地球上大片森林和草地急剧消失,沙漠进一步扩大,使得地表气温也随之升高。

D.1850年工业以来,大量开采和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结果,大大增加了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

6.根据原文,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全球气候变暖受影响最广的地区是非洲,森林消失和沙漠扩大;受影响最严重的是那些岛国、沿海国家和地区,数以百万计的人将被迫离开家园。

B.科学家们预言,人类如不采取果断和必要的措施。到2030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将比现在增加一倍。

C.根据近年来地球气温升高的现象和温室效应,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地球气温将比现在长高3℃。

D.大气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它可以减少地表热量向空间散失,使地面保持一定的势能。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洲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广的地区,人类如果能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的加剧,那么非洲因此而受益的面积也将最广。

B.假如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持续降低,全球气温就有可能持续降低,人类也将面临另一场全球变冷的挑战。

11

C.为避免增加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一些科学家主张用核燃料代替化石燃料,可见核燃料是唯一清洁而经济的能源,不会产生二氧化碳。

D.一旦人类能够控制大气层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从根本上防止温室效应加剧,那么滑雪运动在欧洲将能继续。 答案:

1.温室效应在物理学上是指透射阳光的密闭空间由于与外界缺乏对流等热交换而产生的保温效应。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① ② ③‖④‖⑤

3.不能。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4.呼吁大家少开车,少使用石油能源,尽量乘坐公交工具,为减少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作贡献,同时积极种植树木等植被,爱护森林。

5.B(“雷击和虫害”是自然灾害,而非“人类自身活动”)

6.A(B“比现在”错;C应是“平均气温”;D“地面”应是“大气层”) 7.C(“唯一”绝对)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