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木永顺
(丽江教育学院,云南丽江674100)
Ξ
摘 要:“茶马古道”是唐宋以来汉藏等民族之间进行商贸往来的重要通道,它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一条古代商道。它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的重要纽带,是中国西南民族自古以来相交往、融合的走廊,是一条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文明传播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古老驿道。关键词:茶马古道;商品交换;文化传播;民族迁徙;佛教东渐;城镇兴起
中图分类号:K29714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4)04-0050-03
一、“茶马古道”的形成和发展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带的丛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
11“茶马古道”的形成
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但供不应求,而藏区和川、滇边地则产良马。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和马的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这样,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和日用器皿等等,在横断山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繁荣,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21“茶马古道”的发展
伟大的史学家班固在其《汉书》中讲述到:公元前
138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大月氏,在大
夏见筇竹杖及蜀布,经详细询问,知道有一条商路经身毒(印度)通往云南和四川。张骞被囚10年之后,回到汉朝,向汉武帝禀报了西域诸国的各种情况,并告诉汉域版图中的云南及四川同印度、波斯有着商贸往来。汉武帝雄才大略,身毒道的发现,引发了其开发西南夷的雄心。于是汉武帝遣四路使臣前往云南寻找“蜀身毒道”(云南、四川通往印度的古道),不幸的是使臣纷纷受阻或被杀于洱海区域的昆明。为讨发阻杀者,汉武帝在长安仿云南洱海外形开凿昆明池演习水兵,从此云南历史上有了“汉习楼船”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确认了云南很早就和南亚、西亚、中亚的交往,而汉武帝遣使者的寻访,让中原接触到了西南边疆的文化。此故事讲述的是商品贸易通道的发现,它促成了中原与边地的粘合,至此云南成为汉版图中的一员,于是老百姓便唱着歌,行进在这商旅之道上。“茶马古道”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我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起初茶只是作为一种药材,到了西汉时期开始作为饮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普遍形成饮茶习惯。唐朝后期饮茶的风气盛行,一些城市出现了茶馆,茶树的种植遍及南方各地,制茶业具有相当规模。康藏属高寒地
Ξ收稿日期:2004-05-29
作者简介:木永顺,丽江教育学院教师。
到了唐代,随着吐蕃王朝的崛起,藏族和南亚、西亚量饮茶,大西南的茶叶从这条古道沿金沙江、澜沧江、怒江、横断山脉走向青藏高原,走向印度以及更远的西亚、东非。抗日战争期间,日寇封锁了滇缅公路,海上交通也被截断,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1942年,美国的驼峰飞行计划付诸实施,成群的飞机日夜飞行,从重庆、昆明、丽江、横断山脉和野人山地到加尔各答,但完全服务于战争的需要。大后方物资紧缺,于是,茶马古道负起了历史的重任,数万匹骡马组成的马帮和藏区的牦牛运输队,浩浩荡荡,络绎于途,创造了茶马古道的辉煌,也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为民族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时至今日,人们建立了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代交通运输路线已经延伸到许多地方。但是,横断山地带地
·50·
木永顺:论“茶马古道”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地位
形复杂,气候多变,短期内要修建现代化公路、铁路网是不可能的,而藏民需要川、滇的茶,川、滇的人们需要藏区的马、骡、羊毛、牛羊皮、麝香、虫草等山货和各种名贵的药材,马帮的使命不能终止。因此,时至今日茶马古道仍然充满活力,特别是在滇川藏三省边缘地带,至今马帮仍然络绎不绝,“茶马古道”成了上唯--条还在运转的文明古道。
31“茶马古道”的线路
是木土司大量吸收汉文化和其它民族的先进文化。明朝丽江木氏土司仗着明王朝“辑宁边境”的荣宠,势力最强盛,开始在宝山、巨津、兰坪等地设立学校,出现了通晓汉文化的知识分子。佛教也随着古道进入丽江,噶玛派大法王、二法王亲来丽江,倍受土司的尊重。各种金碧辉煌、典雅大方、具有精湛建筑水平的代表宗教文化的福国寺五凤楼、大宝积宫、琉璃殿等庙宇,遍及丽江名山上。在中国绘画史上有一席之地的“白沙壁画”,融唐代释、道画传统、藏族宗教画的特点和纳西族东巴画为一体,兼收并蓄独放异彩。被称为“音乐活化石”、在中原已失传、消失的宫廷音乐、道教音乐能在西北边陲的丽江完整保存,并且扎根于民间(如黄山古乐队、大研古乐队等),今日重演“天生丽质”于世界。现在纳西族的建筑风格中,既有纳西族的特点,也有白族的特点,还有藏族的特点。它在纳西族原始的井干式木楞房形式基础上吸收、融汇了汉、白、藏等民族建筑的一些优点而形成,在布局形式、建筑艺术等方面都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与民族风格。这说明“茶马古道”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是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茶马古道”是文化交流的大血脉。中印两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关系,两国人民都各自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明文化,从而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东方文明,其主体文明应该包括中华文明和印度文明,当然还有其它文明。这两种文明相互吸收,使自己优秀的文化更加丰富,而又不失其原有的独特个性。印度的佛教文化、音乐文化、糖文化向东渗入中华文化区,中华文化中的稻作、丝绸、茶叶、瓷器、纸文化向西也渗透到印度文化之中。在这种相互“渗透”过程中,“茶马古道”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媒介”,是“纽带”,现代滇文化中仍蕴含着两种文化粘合的“遗存”。同时“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语言是思维、交际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同时它也是民族文化“最有力”的“体现者”。“茶马古道”上的民族语言变化非常复杂,从这些变化复杂的语言上,可以看出这条古道是各民族交流迁徙的路线。
31“茶马古道”是佛教东渐之路
“茶马古道”中的滇、藏路分为两条:一条是以现今西双版纳、思茅、临沧的勐腊、勐海、普洱、思茅、澜沧(也就是澜沧江流域)为中心地来扩张,线路向西北行走,经过景谷、镇沉、景东、南涧、巍山、大理、洱源、剑川、鹤庆、丽江、中甸、德钦、左贡、帮达、察隅或昌都、洛隆宗、工布江达、拉萨,可从江孜、亚东分别到缅甸、尼泊尔、印度。另外一条是以现今的四川雅安出发,经泸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拉萨等地,抵达尼泊尔、印度。这两条主线,穿越了祖国大西南的广大地域。这里雪岭连绵,重重叠叠;江河奔泻,滚滚滔滔。雪域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行路之难,难于蜀道。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民,以坚忍不拔的精神从江河峡谷,崇山峻岭间开辟通往国外的道路,经历了数千年漫长的岁月。于是,有了“茶马古道”上长途跋涉的马帮,孤寂的山间铃响。特别能吃苦耐劳的藏和纳西等民族活跃在茶马古道上,架起了民族友谊的桥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 二、“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
11“茶马古道”是商品交换的渠道
“茶马古道”自汉唐以来就是一条滇藏贸易的重要通道,藏族地区须臾不可缺少的茶叶就是纳西族和藏族的马帮,一程程,一站站运到,以满足藏区人民的需要,还大量运往印度加尔个答,行销欧亚。1000多年来,云南的茶叶成为藏族人民中最受崇尚、最受欢迎的商品。藏族古谚语中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用汉语说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茶、古道、马成了连接不同民族的纽带,并形成了一条条无穷无尽的商路。除茶叶以外,商品主要还有盐、棉布、山货及各种名贵的药材。
21“茶马古道”是文明文化传播的古道
佛教形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形成三大系:汉语系
(汉传佛教)、藏语系(藏传佛教)和巴利语系(南传上
“茶马古道”沿线是中国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这里的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民族文化,各民族文化通过“茶马古道”的连接,在这片广袤的地域,互相发生激励的冲击、融合,形成了博大的“茶马古道”文化。例如,丽江至今保存着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存共融的鲜明特征,纳西族文化既具有本民族的独特性,同时也融合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丽江既是“茶马古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艺术传播走廊。历代木氏土司从与各民族经济文化交往中,意识到吸收各民族先进文化、技术,对促进本民族发展昌盛的重要性,于
座部佛教)。据史料记载,汉传佛教大约在公历纪元前后传入汉地,在唐开元二年(714年)即已传入云南。藏传佛教由10世纪传入,据史料记载,藏传佛教于11世纪后由康巴地区传入云南。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在我国仅云南独有,主要流传于东南亚各国,据史料记载,约在1世纪初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显然,“茶马古道”是佛教传播途径之一。佛教的三大系在“茶马古道”上相交汇,佛教的各系又和传播地区的原始宗教相交汇,使这里的宗教多元化。比如,在丽江,既有自身的原始宗教———东巴教,还有
·51·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第4期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等多种宗教,使这里形成多教共存的状况。
41“茶马古道”促使城镇兴起
“仁和昌”、“永兴号,,等。货物的转手,回程货物的备办,需要些时日,于是,大研镇旅馆业应运而生,并派生出经纪、草料等行业。马帮旅店业集中在牛家巷、积善巷、双石桥一带,属现在的新义街。牛家巷在藏区很有名气。藏族客商住马店而建立起来的主客关系,大多时代沿袭,藏族称为“崇巴崇厦”,意为最要好的主顾。每年接待商旅数以千计,日容纳骡马二三百匹,尤其是春秋旺季,来往商旅,不绝于道。
在历史上,“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商品交换、“茶马互市”的商贸古道,也是各民族间进行文化交流和民族迁徙的走廊,佛教东传的路径;同时还促进了沿线许多城镇的兴起和繁荣。时至今日,推动古道繁荣的茶马贸易已经衰退,然而,“茶马古道”沿线是民族文化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世界上地势差异最复杂的区域,拥有独特的高山峡谷地貌,气候复杂多变,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东南亚植物区的核心地带,植物区系特有成分十分突出。这里成为民族文化研究的最佳基地;成为研究高山峡谷地貌和植物区系的理想场所。随着世界旅游业的发展,本区也将成为最受人们关注的最具旅游价值的地区之一;随着“茶马古道”的研究和旅游开发,将对藏、川、滇的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产生重要的现实意义,将给中国的大西南带来灿烂的前景。
参考文献:
木霁弘1茶马古道上的民族文化1云南民族出版社1
宣绍武1茶马古道亲历记1云南民族出版社1
(责任编辑 刘祖鑫)
在“茶马古道”上兴起了无数的城镇,它们是独具特点的贸易文化中心,如普洱、大理、丽江、德钦、拉萨等。其中,丽江古城是一座“茶马古道”上迄今保存最为完好并古貌依旧的文化名城。今天在丽江古城不仅能感受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还可以真正领略到悠悠“茶马古道”的辉煌古韵,真可谓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大研古城地处滇、川、藏交通要冲,是“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货物中转集散地。西汉是中国封建制得到发展的朝代,当时丽江正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手工业、商业随着农业的发展有一定的规模,它以自由集市的形式存在,“茶马古道”由此逐步形成。随着“茶马古道”的鼎盛,各地商人纷纷来到丽江设分号,本地纳西族的商号和做生意的人也急剧增多。走跑印度成为发财之道。随着商业的日益活跃,丽江古城也更加繁荣起来,出现了“宫室之丽,拟于王者”的土司衙门和市井建筑。清朝,要求扩大通商口岸于金沙江沿岸,丽江仅通安、巨津向输出毡、布、棉绸、沙金、滑石、盐、铁、金银、良马等达数十种,而则输入贝母、虫草、鹿茸、红花等。每年三月和七月在丽江举行的龙王庙会和骡马会,每年上市骡马达万头以上,茶叶年贸易额达50000斤之多。到时,从四面八方赶会的商贩,“担者、背者、驮者”如期而至,热闹非凡,每年成交额上千。“茶马古道”上的纳西族,靠“丽江马”为主要交通工具,吆喝着成群结队的马帮,穿越高山峡谷,南到昆明、普洱:北到西昌、巴塘、青海;西到昌都、拉萨。抗日战争时期,丽江大小商户已约有1200家。较大的商户如“庆兴祥”、
Thehistoryof“theOldTea-HorseRoad”
MUYongshun
Abstract:WrigglingintheHengduanMountainsandtheareaofthethreerivers(Jinshajiang,Lan2cangjiangandNujiang),“theOldTea-HorseRoad”,alongwhichteaandhorsesweretradedbetweentheHanpeopleandtheanssincetheTang-SongDynasties,wasonceanimportantroadto,SouthAsiaandSoutheastAsia.ItwasalsoanimportantcorridorinSouthwestChinaaswellasanoldpostroadtoforeigncountries.
KeyWords:theOldTea-HorseRoad;exchangeofcommodities;spreadculture;migrationofthepeople;eastward-spreadofBuddhism;theriseoftowns
·5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