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1226・ 浙江临床医学2012年10月第14卷第1O期 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 老年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周正华刘锦宏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肺结核 阳性,临床症状体征恶化或者x线检查结果结核 患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老年肺结核患者具有肺 结核痰菌阳性率高、复治病例日益增多等特点。 老年患者免疫系统功能较为低下,目前临床上主 张在抗结核治疗基础上加用免疫调节药物进行治 疗,可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本科应用转 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现就其 临床疗效及治疗不同时期痰菌转阴情况观察报告 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0例老年肺结核患者均为本院 2007年1月至2011年1月期间住院或门诊治疗 的患者,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 和实验室检查均符合初治痰菌阳性肺结核病[ 。 随机分为加用转移因子治疗组(以下称观察组) 和单用抗结核药治疗组(以下称对照组)两组, 各6O例。观察组男37例,女23例,平均年龄 (68.5±7.2)岁,病程5~l5年;对照组男40例, 女20例,平均年龄(70.2±7.4)岁,病程7 14年。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和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 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对氨基水杨酸异 烟肼、利福喷丁和丙硫异烟胺等为基础抗结核药 物。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用转移因子, 1次2粒,2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2个月。 1.3疗效标准显效:痰结核菌检查结果转阴, 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x线检查结果结核病灶 明显吸收,空洞完全闭合;有效:痰结核菌检查 结果转阴或者痰结核菌指数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x线检查结果结核病灶 无明显变化;无效:痰结核菌检查结果仍持续性 作者单位:434100湖北省荆州市传染病医院内二科 病灶较治疗前明显有进展。治疗总有效率=(显 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 计和处理,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O.05为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观察组显效43例,有 效12例,无效5例,治疗总有效率91.7%;对照 组显效32例,有效15例,无效13例,治疗总 有效率78.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 照组(P<O.05)。 2.2两组患者痰菌转阴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 后不同时期痰结核杆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O.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痰菌转阴率比较[n(%)] 观察组 24(40 o) 35(58 3)‘49(81.7) 55(91.7) 对照组 12(20.o) 25(41 7) 33(55 o)47(78 3) 3讨论 肺结核病的免疫机制主要是细胞免疫反应, 表现为淋巴细胞出现致敏现象及吞噬细胞吞噬功 能作用增强。有研究显示,老年肺结核与中青年 肺结核患者均可以表现出细胞免疫功能作用低下 和体液免疫反应异常增强的现象,但以老年肺结 核患者更为突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导致的免疫 作用失调,使机体对抗结核药物的治疗反应明显 迟钝 3。,因此单一采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 结核难以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 转移因子是一种细胞免疫调节剂,主要成分 为多肽、核糖等物质,口服后不会被胃蛋白酶和 胃酸等分解和破坏,通过上消化道系统吸收人体 内,在血液系统中可滞留24h以上,可以在机体 浙江临床医学2012年1O月第14卷第1O期 ・1227・ 免疫系统的多个环节发挥药物作用。转移因子可 特异性或非特异的对机体免疫状态进行调节,增 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反应,有促进骨髓造血的功能 疗效显著,可提高痰菌转阴率,是老年肺结核一 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用。由于转移因子对机体免疫系统机能具有特 殊的双向调节药理作用,故可使免疫系统紊乱现 象得到纠正,起到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动物实 验也已证实,转移因子胶囊具有改善免疫系统功 能的作用 5。 本资料结果显示,应用转移因子的观察组 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不用转移因子的对照组 (P<O.05),且在治疗不同时期痰结核菌转阴率也 明显高于不用转移因子的对照组(P<O.05),由此 可见,转移因子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老年肺结核 参考文献 1马秀玲.老年肺结核患者免疫状态的研究.中国临床保健杂 志,2004,7(1):40-41.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结核病分类 (GB).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45-50 3周世明,杨建国.成年人肺结核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自然 杀伤细胞及免疫球蛋白的检测与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3, 8(6):767~769. 4王文雪.转移因子的临床应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4,8(6):32 5林科转移因子胶囊对CTX所致小鼠免疫低下的影响泰山医学 院学报,2009,8(6):108~111. 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 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牟严艳 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但治疗 效果不甚理想,尤其是病程长、单独口服降糖 药的患者。糖尿病的控制与并发症的临床试验 甘精胰岛素治疗组和预混胰岛素治疗组两组,各 34例。甘精胰岛素组男15例,女19例,平均年 龄(53.40±6.25)岁,平均病程(5.53±2.11)年, 平均体重(65.00±8.20) ,糖化血红蛋白(HbAlc) (8.66±2.20)%,FBG(10.70 4-2.95)mmol/L, (DCCT)、英国前瞻性糖尿病(UKPDS)等多项 循证医学研究已经使人们对强化血糖控制的意义 达成共识[ , ,空腹血糖(FBG)水平控制好可 以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就应用 甘精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对控制FBG水平的疗效 作一比较。报告如下。 体质指数(BMI)(24.44±3.14)kg/m2;人院前 口服用药磺脲+双胍+阿卡波糖2例(5.9%), 单用磺脲10例(29.4%),磺脲+双胍22例 (64.7%);预混胰岛素组男l8例,女l6例,平 均年龄(56.10±6.60)岁,平均病程(580±2.39)年, 平均体重(65.30±9.00)kg,HbAlc(8.74±1.65)%,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10年10月至2011 FBG(1O.10±3.21)mmol/L,BMI(25.13±2.88) kg/m2;入院前1:3服用药磺脲+双胍+阿卡波糖3 年l0月期间人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68例,病程 均超过2年,入院前一直口服降糖药,没有用过 胰岛素,且7mmol/L<FBG<13mmol/L。随机分为 例(8.9%),单用磺脲6例(17.6%),磺脲+双 胍25例(73.5%o两组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 BMI、FBG、HbAlc及口服降糖药差异均无统计 学意义。 作者单位:543001广西梧州桂东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1.2方法甘精胰岛素注射液由安万特公司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