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互联网+”常态下的新闻格局重构——以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例

“互联网+”常态下的新闻格局重构——以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例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创新指南 “互联网+”常态下的新闻格局重构 以央视新闻新媒体为例 发展研究部王丹 的共识度,提升和强化其对社会主流舆论的引导力和影响 力。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互联网 +”,正泛在和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成为整个社会的 底层架构和标配。在这种发展的新常态下,电视新闻作为 媒体的一种形态,也处在新格局的重置和构建当中,信息 来源、采编方式、表述形式、分发渠道和商业模式等都在 发生着裂变和聚变。 央视新闻在电视新闻圈内的风向标作用不容置疑。从 最初的借船出海,到发展自有品牌,再到坚持原创产品, 持续地进行市场开发,在新媒体的拓展 ̄1:]12U新方面,央视 二、渠道:多平台的传播矩阵 央视新闻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和独立客户 端,正在向交互级应用进化,与央视网、电视屏幕实现平 台间联动,有效完善了重大新闻权威发布、突发事件及时 播报和关注民生改善等职能。未来还将独立央视新闻的门 户网站,逐步转向平台化应用,建立与用户更紧密的关 联,完成新媒体基因的进化。作为央视新闻的新媒体平 台, “两微一端”有着各自明确的定位和特色,具体如 下: 新闻走出了一条“顺势而为”的新路,一个全方位、多维 度关联用户的新闻格局正在建立。 一、思维:舆论场的融合共生 “@央视新闻”微博重在新闻的独家首发。2O12年 近年来,新闻舆论场存在一种尴尬,以党报、国家 电视台、国家通讯社为代表的主流媒体舆论场,和以互联 网、自媒体为代表的民间舆论场,有交集更有隔阂。在一 些突发事件和公共议题设置上,时常有着较大的分歧。如 何打通两个舆论场,使之融合共生,是主流传统媒体的使 一1 1月, “⑥央视新闻”微博在新浪微博正式上线。恰值党 的十/ 大开幕,央视新闻首次以微博方式参与报道,并第 次抢在电视之前发布了新常委名单,由此开创央视重大 新闻在微博平台独家首发的序幕。借助微博P-,DI ̄,J、高效的 传播特点,微博首发时政新闻、突发新闻和重大事件成为 命和任务,考验着媒体人的智慧。 作为主流媒体的央视,一直在进行着新闻创新的努 力,2003年成立了国内第一个全天24/J',B,-J直播的新闻频 道。但囿于技术手段,依然处于我播你看的单向传播阶 段,对两个舆论场的融合没有起到根本性的改善作用。最 典型的案例是201 3年央视财经频道推出的“3-1 5”晚 会,在网络上被网民嘲笑、解构和批判。一方面,央视新 闻推进两个舆论场的融合却效果有限;而另一方面,以微 博、微信、自媒体等为代表的新媒体迅速发展,海量的信 息内容、强势的议程设置和便利的互动手段,倒逼着主流 媒体做出改变。 央视新闻报道的一种常态。截至201 5年4月1日, “@央 视新闻”的粉丝数已超过3 1 00万,在新浪媒体微博影响 力排行榜上稳居前三位。 “央视新闻”微信重在与用户的实时互动。201 3年 4月, “央视新闻”开通微信公众账号。在芦山地震中首 次、独家实现了微信直播,至今仍是国内唯一可直接收看 电视新闻直播的微信账号。随着智能手机持有量的增加, 移动互联成为央视新闻关注的重点所在。央视新闻微信也 通过打造互动产品,来增加用户与平台的黏合度,提高用 户的活跃度,微信阅读量稳居媒体公众号首位。 “央视新闻”客户端重在微视频开发和实时直播。 20 1 3年5月, “央视新闻”在搜狐订阅平台上推出客户 2012年,央视提出了“两个舆论场并重、多渠道传 播并举”的新媒体发展思路, “用户”的概念被强调和放 大。央视新闻力图借助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充分发挥新媒 体平台的积极作用,实现媒体内容生产方式的根本改变, “受众”变“用户”,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 动地参与到内容生产过程中,目的旨在于提高舆论场内部 端,7月推出基于自有平台的独立客户端。利用客户端的 集合分发优势,对央视新闻的一手资源进行新媒体化改 造,全面覆盖国内的移动分发渠道,在众多客户端中脱颖 而出,并保持了强劲的增长势头。 FIRSTSH0W 20 1 5年3月号 三、内容:社会化的原创产品 在实现了多渠道与用户建立关联的基础上,央视新 闻着力于优质原创内容的打造,尊重和理解用户的习惯和 需求,顺应社会化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以2O 1 5年的两 会报道为例,截至2015年3月16日171 ̄J,央视新闻客户 ,端、微博、微信共发稿1 974条,新媒体平台的阅读总量 接近9.8亿。以此为样本,可以从中看出央视新闻在新媒 体内容开发上的四项策略。 策略一:独家微视频分发201 5年两会,央视新闻 首次大规模推出独家“V观两会”视频报道,共发稿607 条,全网阅读量超过4000万次。在微视频报道中,央视 新闻充分利用所掌握的新闻资源,将不适宜电视播出的视 频资源进行整合编发,价值得以重新开发,比如“奥巴马 为雁栖湖点赞”的微视频得到多次转发,还得到美国社交 媒体的转发和推荐。 策略二:新闻延伸与衍生在两会报道中,央视新闻 组织架构的搭建 2013年12月,央视新闻中心和央 视网共同组建的网络新闻部正式成立,以独立客户端运 营为切入点,共同组建团队,打破一直以来存在于两个单 位间的隔阂,发挥央视新闻的内容优势和央视网的技术优 势,坚持“一体化策划、一体化制作、一体化呈现”,探 索出一条“目标共同、利益共同、体制打通”的台网融合 新路,实现新媒体各平台信息共享、稿件互用和人员交 流,使“央视新闻”在新媒体舆论场的影响力迅速提升。 管理办法的规范 央视新闻在新媒体运行之初,制定 实施了《微博、微信、客户端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规定 所发内容必须以事实为基础、以法律为准绳;信源权威、 可靠;热点事件不失声、敏感事件不炒作:客观评判、理 性引导;有态度、不跟风的“五大原则”。并明确设置了 强制性环节——“信息双核实”,即核实发布者身份,核 实新闻事实准确,全力保障“央视新闻”微博的安全可 靠、事实准确。央视新闻还推出追求新闻首发,主动设置 议程;倡导独家内容;发挥人才资源,打造品牌的三大举 措。并建立24d\1 ̄1'实时监控、专人负责、全天值守的管理 微信的功能更多的是让用户读懂《新闻联播》,比如推出 “H5”产品——《20个新词看总理报告》等,为《新闻 联播》的报道作内容方面的延伸和衍生。其次,央视新闻 客户端对多场记者会也进行了主题式的剪辑分发,比如央 行行长周小川答记者问的全部视频被剪辑成25条微视频, 以不同主题进行推送,让用户更全面地了解这场记者会隐 藏的内容和意义。 模式,严格实施三级审稿发布制度,确保舆论安全,品质 传播。 采编流程的创新 201 3年,以搬迁到新台址为契 机,新的通稿制度开始运行:第一阶段,记者制作的稿件 可用于“央视新闻”全平台,最大程度共享新闻资源,提 高新闻资源利用率;第二阶段,媒资系统的价值得到开 策略三:议程设置与引导舆论生成可分为四个阶 发,原来流失的新闻资源以标准化、数据化的形式进入系 统,为新闻资源的检索、调用和数据挖掘提供海量信息 段:事件发生,意见交换,获得多数(形成舆论领袖), 舆论形成。央视新闻围绕舆论生成特点,联合微博、微 信、客户端合力推出“议政201 5”,以大数据为基础, 源;第三阶段,全平台系统时效的提升、新闻产品标准化 的建立,最终将使所追求的全球多终端分享央视新闻得以 实现。 精准分析百姓关注热点,突出内容的新闻性和贴近性,累 计发稿1 200余条,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7{g人次,微信、 客户端阅读量破千万,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策略四:互动产品与体验201 5年,央视新闻首次 将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应用于两会报道,实现电视与手 机客户端的24小时绑定、跨屏实时互动,用户只要对着央 视新闻频道摇动手机,随时可以进入“两会解码”、 “群 五、目标:多元化的商业模式 在产业大融合的背景下, “互联网+”对央视新闻来 说,最重要的改变还在于对商业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央视 新闻网络新闻部主任杨继红曾提出想开创新媒体的赢利模 式,建立自己的“Cphone”、“Cpad”、“Cbox”, 策群力”等5款新媒体产品的交互页面。从开幕到两会结 束,参与人数接近431.6万, “摇的不是红包,是共识” 得到用户的认可。 在未来开创新媒体的新赢利模式。这对于央视新闻来说, 是具有开创性的举措,让人对央视新闻未来的发展产生了 无限的期待。而央视新闻在商业模式的尝试,也将为其他 央媒、省级、地市级和县级电视媒体选择适合自己的商业 模式提供有益的示范。 未来央视新闻将更加密切关注技术更新和媒体发展的 前沿,强化新媒体思维,注重互动反馈,适时推出观众和 四、生产:高效率的分发平台 两年多的运行,央视新闻新媒体平台的成效初显, “两微一端”的用户总量接近1.3亿,并通过一系列原创 产品的打造,迅速确立了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小屏与大屏 的连接与互动日趋常态化。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背后体制机 制上的改革和创新,通过深度整合内部资源,打破部门壁 垒,再造采编流程,实现多平台、一体化的生产流程建 造,保障了新媒体平台高效率运转。 网友上传的iReport等新的新闻产品,将公众观点为我所 用。同时,也着手研究通过开发终端产品获得直接受众、 并进行多层次价值开发的课题,研究推出“央视新闻”品 牌移动终端的可行性。圃 ngTsH硼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