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第11期 第31卷 (总395期)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 No.11,2015 V0I.31 TOtal No.395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5.1 1.017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 刘 学,王 莉 (大连海洋大学,辽宁大连116023) 摘要:随着积极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与之相关的分析与研究也越来越多。本文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分析了心理健康课程 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理论内涵,以及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课程实践中的运用,进而在以后的实践中能更好地把握心理健 康课程的宗旨及合理规划与操作。 关键词: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1__0041__o2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 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 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 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 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 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 一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持久的 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 股心理学热潮。它开始于2O世纪末的美国,代表 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 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 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 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 该从它积极的方面人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 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群体环境包括了 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 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 持资源。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来看,可 以给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帮助。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 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 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 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 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 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 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 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 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 1.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 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 康课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 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 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 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 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 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地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 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 学生自己明白内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 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地看待自 收稿日期:2015—03—27 作者简介:刘王学(1988一),男,河北秦皇岛人,大连海洋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莉(198O~),女,吉林集安人,大连海洋大学,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4l 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 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 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 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 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 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 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 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 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 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教师主导课 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 突发的意外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 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 习价值观念。 2.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 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 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对 待生活应该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 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 “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 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 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 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 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 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 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 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 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 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 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 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 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 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 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 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 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 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 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 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 利于学生的成长。 42 3.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课堂应强化通过 “积极”这条主线来开展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始终围 绕着“积极”设定。在当代心理学的范畴中,“积极” 一词应该是正向或充满活力的含义。因此,基于积 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是充满活动 的,具有正能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 恐惧的负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积极心理学更重视 传授学生正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在 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 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 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 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 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 量的强大。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 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 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 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 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 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4.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 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 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 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 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 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 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 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 带动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 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 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 课堂上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 的健全与发展。 [参考文献】 [1]Sheldon K M,Kill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O3).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6. [3]刘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幸福课”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 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08). [4]刘桂芬.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作用[J].教育 与职业,20l1(02). [5]尹秋云.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错位与开 发[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