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文言文阅读中归纳与概括题型的应对策略

文言文阅读中归纳与概括题型的应对策略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归纳与概括题型的应对策略 口薛海兵 思维的最显著特征就是概括性,在真正的语文训练中,概括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苏联 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德国哲学家赖欣巴哈也曾说过:“发现的艺术 就是正确概括的艺术。”由此可见,概括能力在人类思维尤其是哲学思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语文 教学绝不能也不该因为过去曾受到的错误批判就放弃正确的坚守,全国多地《考试说明》都没有 放弃对考生概括能力的要求与考查。在《考试说明》中,关于概括能力的考查内容,一般表述为“归 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和附加题阅读的考查内容中,大都有此项 要求,而且在同一张试卷的不同文体考查中,往往会同时出现此项考查内容。由此又可见,语文高 考对于考生概括能力的高度重视。文本阅读中归纳与概括能力的培养具有共通性,故而此文虽将 以文言文本阅读为例,探索并总结一些基本规律与策略,但这些规律与策略基本适用于其他各种 文本类型。 鬈 一、正确认识文本阅读中的归纳与概括 雾: 麓 归纳与概括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在逻辑方法上,还是在文本阅读中,二者都不可混为 一谈。《考试说明》规定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考查内容,其实是对不同的考查内容 提出了不同的考查要求。虽然《考试说明》同样将其置于“分析综合”的层级之下,事实上它们不是 同位关系,更不是相等关系,也不属于相同的能力层级。 “归纳内容要点”是基于分析的信息处理的要求。归纳,字面意思是“归拢进来”,词典释义是 “归拢并使有条理”。这是将“归纳”视为信息处理能力与手段加以诠释。在哲学视野中,“归纳”是 方法论的范畴与概念,作为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与推理手段存在。《考试说明》要求考生能对文本 的“内容要点”进行提取和归纳,这是将“归纳”作为基本的信息筛选手段和能力加以认识与理解, 要求考生依据既定目标或价值标准捕捉并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加以条理化、逻辑化和组织化。《考 试说明》并没有从逻辑推理和哲学方法上对“归纳”提出考查要求。不过,在实际的阅读过程中,我 们可能会有限运用不完全归纳推理等方法,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信息处理加工。 “概括中心意思”是基于归纳的逻辑层面的要求。与“归纳内容要点”相比,它属于思维方法层 面的较高要求。它要求考生能够通过抽象概括的方法去发现和表达文本的中心意思。概括是在抽 New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39 象的基础上进行的综合,也就是要在分析与比较的基础上,把事物的本质特征及其主要方面抽象 出来,联系到一起形成深刻、完整且具有本质性的认识。分析、抽象、归纳与综合是概括的重要手 段。概括的主要价值是在个别认识的基础上获得具有普遍意义的认识。概括不仅是科学发现的重 要方法,也是文本阅读的重要方法。因为“中心意思”是需要分析与综合的,也就具有了抽象凝练 的要求。《考试说明》显然是将“概括”定位在考查文本阅读过程中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层面上。 善:;;委 二、归纳与概括的常见题型与能力要求 寻 菱 从目前各省市的命题来看,归纳与概括能力的考查题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选择题,一种是 简答题。选择题型的题干表述一般是“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这道题 在文言文考查中多是单项选择题,但是在多地现代文考查的同类题型中也出现过多项选择题,譬  ̄12014年新课标卷I第11题的第1小题:“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简答题的题干表述形式一般是“请简要概括+需要概括的话题”,譬 ̄12014年江苏高考试卷第9题: “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又 ̄12014年新课标I卷第l2题的第2小题,现代文考 查中出现的类似题型:“文章介绍吴良镛的主要成就有哪些方面?请作简要概括。”无论是选择题 还是简答题,一般而言都要求考生对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加以概括,但有时候也会 出现综合性较高的内容考查,譬 ̄12013年上海卷第26题是“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对柳 宗元的散文《潭州东池戴氏堂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全面概括。从上述基本题型的梳理可以看出,高 考对归纳与概括能力的考查,卷面上主要呈现为对概括能力的要求,事实上概括的前提是分析与 归纳,这是隐性要求。因而,考生需要培养全面的归纳与概括能力。 相比较而言,两种基本题型中选择题的难度要稍低一些,因为题目设置中已经呈现出被概括 内容,只要求考生对若干选项内容进行对照与判断,在对照原文的过程中涉及归纳与概括能力的 简单运用。但是,考生不能被有些语意转述类的简单化命题迷惑,而不注重对考题选项和文本进 行必要的分析理解的训练。现以2014年广东卷《刘敞传》的第四道测试题为例,作简要的分析 说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塘曾被官府征作其他用途,刘敞经过努力,将它归还给百姓。 B.刘敞曾经在扬州和永兴军等处任职,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 c.范伟多次犯法,在刘敞的审理下伏罪,但刘敞被召还之后,他马上翻供。 D.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与其他各地同类命题相比,广东卷这道题含金量较高,因为它对归纳与概括的考查需要考生 对文本信息作分析和推理。A项需对“刘敞经过努力”加以判断,要落实到对原文“发运使争之,敞 卒以予民”中“卒”字语境意义(最终)的准确理解上。c项也需要考生对“即变前狱”中“狱”字的语 境意义有准确推断。B项则需要考生对“为当地做了不少实事”这个概括性表述加以落实,而文本 中只有具体事件表述而没有概括性的对应语句,这就提高了试题难度。再如D项的判断,关键在 于如何依据文本对“犯颜直谏”加以合理判断。文本第五段说刘敞“每指事据经”,即是借用历史典 籍来“讽谏”,这是比较委婉的进言方式,而不是“直谏”。故可判断此项为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在 熟悉这些基本题型及其要求的基础上,考生还要了解常见设错方法,譬如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因 果颠倒、词义误解、思维定式等。 IO New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1.基于目标定向能力的关键词策略 所有归纳与概括能力考查题都是定向内容的梳理与凝练,因此目标定向能力就显得非常重 要。所谓目标定向能力,就是指准确捕捉题干关键信息,并在考查文本中锁定相关信息的能力。如 何才能准确锁定题目与文本中的相关信息呢?依据“归纳”的基本内涵“归拢并使有条理”可知,将 最契合于目标信息的对应信息捕捉并加以整合是正确的做法,那么确定关键词就是最有效的定 向策略。关键词的确定,依据题干关键词与文本关键词对应关系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即完全对 应类和不完全对应类。这两类在选择题型和简答题型中均有体现。 所谓关键词完全对应类,就是在题干与文本中可以找到关涉问题与答案的对应关键词。一般 处理方式是先从选项或问句中寻找关键词,然后去文本中寻找对应的词语或语句。譬如上文所举 广东卷《刘敞传》概括题的c项,就应当锁定关键词“伏罪”和“翻供”,然后到文本第四段中寻找到 对应词汇“伏罪”与“变狱”,这样就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判断。又如上文所举2014年江苏高考卷 第9题:“请简要概括作者拒绝做严生老师的原因。”题干中的关键词自然是“拒绝”和“原因”,对应 到文本中去,我们就会发现柳宗元给出了三条原因的回答。第一点在第一段中,即“若乃名者,方 为薄世笑骂,仆脆怯,尤不足当也”;第二点在第二段中,“仆才能勇敢不如韩退之,故又不为人 师”;第三点在第三段中,“以其余易其不足,亦可交以为师矣”。其中的“不足”“不为”和“交以为 师”对应了题干关键词。这种题目实在算不上有难度。 所谓关键词不完全对应类,就是指只能在题干与文本一方中找到关涉问题与答案的对应关 键词。这类关键词一般具有概括性,常以上位词的形式出现在选项或问题中,回到文本锁定关键 词的难度就增加了。仍以广东卷《刘敞传》此题为例,B项关键词是“做实事”,回到原文发现没有类 似概括性表述的对应关键词,那么就表明这是一个抽象的上位词,它的内涵应该是诸多具体事 实。考生需要做的就是研读文本,梳理刘敞在扬州和永兴军的所作所为,然后作出推理判断。又如 2013年上海卷第26题是“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考生对柳宗元的散文《潭州东池戴氏堂记》 的文本内容进行全面概括。这就需要考生将关键词语“主要内容”落实到文本段落与传主事件内 涵的理解与整合中去,而不会有现成的对应关键词可以利用。这里可能有可资利用的下位词,也 可能只有具体事件,考生需综合运用其他策略方可解决问题。 2.基于文本分析能力的抽象化策略 根据对“概括”的基本认识,我们知道所有的概括都建立在分析与抽象的基础上,综合与归纳 只是最后的整合手段与方法。所谓文本分析能力特指基于问题关键词的分析能力,抽象化策略则 是指在分而析之的基础上,将具体的“象”中所隐藏的“质”抽取出来。完整地说,抽象化策略包括 了分析、抽象和综合三步工作。这个策略在日常阅读中是以获得所概括信息为终点的,但是概括 能力考查中呈现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文本为起点的正概括,一种是以问题关键词为起点的反概 括。正概括在现代文阅读理解的考查中依然存在,反概括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存在较多,大多是 以定向概括的题型出现,譬 ̄12014年山东卷《詹鼎传》的试题“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 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项是”,这是典型的反概括或者定向概括。语言运用能力考查题与文言 文阅读简答题中就更多这种以关键词形式出现的定向概括了。 我们以2014年四川卷《王筠传》中“请概括王筠是怎样学习的”这个题目为例,看看如何对文 New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本作简单的分析与概括。首先通过关键词策略将“怎样学习”落实到王筠自序中的一段文字,即 “余少好书……盖以备遗忘而已。”接下来,我们对范围内文本进行分析。第一步是读懂文字的表 面意思,第二部是研究文字的表现意义,第三步是综合与抽象。譬如,“余少好书,老而弥笃”,讲的 是年轻时就喜欢读书,年老时更加执著,(第一步)这无疑表现了王筠自幼热爱读书,而且一辈子 坚持读书,(第二步)从“怎样学习”的角度加以提炼就应该是“热爱学习,终身学习”。(第三步)如 果这段文字的别处或全文别处尚有相关文字,如本段中尚有“自年十三四,齐建武二年乙亥至梁 大同六年,四十载矣”,那么考生就各自依照此法执行,然后再作一次更高层次上的综合与抽象, 如此反复即可达到形而上的表述。本题最终分析与概括的结果是尚需补充另外三点,即勤学苦 学、温故知新、博观慎取。如果再行提炼抽象,可以概括为乐学、勤学、善学三点,以此回答“怎样学 习”这个问题。这里要提醒考生注意,在围绕指定关键词展开的定向概括中,考查者需要考生提供 全面、准确的分析内容与概括表述,考生在概括之前需要准确划定文本范围,不能遗漏可供分析 与概括的文本信息。 综上所述,这条策略中的关键自然是“抽象”,即从具体之“象”中将“质”抽取出来,在简单化 的过程中提取存在于具体中的观念,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透过现象看本质”,“概括”的本意就是如 此。去粗存精,去次得要,去浅掘深,是抽象概括的基本方法。换句话说,概括的过程就是去除细 节、次要和浅表内容而得到实质的过程。至于最后的综合与概括,因为在文言文阅读考查中多以 定向概括为主,要概括的最上位概念在题干中已经给出,所以在对材料进行分析与抽象之后,往 往不再需要进行最后的综合与概括。 ‘ p ≯ ≯ ≯ P p ≯ ≯ ≯ ≯ 【审题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平的名言名句,属理论材料;一则是杨丽萍的《 事例,属典型材料,审题立意时必须把两则材》 料结合起来加以考虑。材料一实际上为我们提e (1)生命,原本是单纯的。可是,人却活得 供的是反面参照.写出了当今社会的普遍现 越来越复杂了。许多时候,我们不是作为生命 象,一些人不是作为生命在活,不是为了生命 >在活,而是作为欲望、野心、身份、称谓在活;不 在活。材料二讲的是杨丽萍的故事,实际上为 <是为了生命在活,而是为了财富、权力、地位、 我们提供的是正面参照。材料提供了杨丽萍的 名声在活。——周国平 艺术特色——“倡导原生态表演”.呈现了她的 (2)以孔雀舞闻名、倡导原生态表演的著 艺术修养方式——“沉浸于自然的世界中.用 名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曾经获“影响世界华人 心体会大自然赐予她的灵感与力量”。显示了 大奖”提名。从小在苍山脚下洱海之畔生活的 别人的评价——“纯、离心灵很近”。可见,追求 她,习惯沉浸于自然的世界中,用心体会大自 自然的原生态、保持本真,使她赢得了人们的 然赐予她的灵感与力量。有人说:她的舞很纯 尊重与赞美。综合两则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 很纯,好像离现实的炊烟很远很远,但又离我 几个角度立意:(1)用本真打造人生。追求本真 ?们心灵所渴求的东西很近很近。 才是做人标准.才能促进自我人格提升。(2)做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 好自己,不为世俗所累。(3)本色生活,才能带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 给我们美的感受。(4)本真是艺术美的极致,艺 ≮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 术 )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 这道作文题由两则材料组成,一则是周国 p 真 本 I2 New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