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作业 (1)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作业 (1)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课后课时作业

[学业达标]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谈到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时说:“……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而变相之贵族擅权制,终以告歇。……自此以往,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王室’与政府逐步分离,‘民众’与‘政府’则逐步接近。政权逐步解放。”这种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

A.军功制 B.客卿制 C.察举制 D.科举制 答案 C

解析 根据“遂破以军功封侯拜相之成例”可知这种制度不是军功制,故排除A项;根据“入仕得官,遂有一公开客观之标准”可知这种制度不是客卿制,故排除B项;科举制取代的是九品中正制,而非军功制和世卿世禄制,故排除D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取代了军功制和世卿世禄制的是察举制,故选C项。

2.曹魏时期,曹丕命陈群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按照“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选拔“俊秀之士”,一时间“儒雅并进”。由此可知当时的人才选拔制度( )

A.选拔标准不断变化 B.利于加强专制和中央集权 C.为世家大族所操控 D.旨在选拔德才并举的人才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选拔‘德充才盛’‘有识鉴’之人担任中正”“‘家世、道德和才能’三条标准”可知,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晋书》记载:“魏氏承颠覆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这说明曹魏时期的选官制度( )

A.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 B.恢复了汉朝的察举制度 C.以门第族望为选官标准 D.引发了乡民议政的热潮 答案 A

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了曹魏时期战乱多,大量的人才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不知所去,在这种情况之下才推行了九品中正制,这说明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适应了曹魏局势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恢复汉朝察举制度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曹魏的选官标准问题,排除C项;“引发乡民议政的热潮”是对材料“犹有乡论余风”的误读,故排除D项。

4.下表为唐代进士的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代科举制( )

名称 比例

A.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B.缩小了人才选拔范围 C.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D.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反映的“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在进士中也占据一定比例来看,唐代科举制兼顾到了多个阶层,但很不完善,因为“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比例很小,故C项正确。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与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标准不同,排除A项;科举制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排除B项;科举制打破了特权垄断,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5.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最“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

A.公平竞争 C.分科考试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理念应为公平竞争,故选A项。

6.下面是秦代与唐代的中央官制示意图。由秦到唐中央官制的变化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B.以文治国 D.学而优则仕

士族子弟 寒素子弟 小姓子弟 71% 16% 13%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的权力下放到兵部 答案 B

解析 注意设问中“说明的实质问题”这一限定语,A项“中央官吏日渐增多”只是表面现象,与题意不符,排除;C、D两项本身说法错误,排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三省六部的设置,以分权的形式达到了强化皇权的目的,故B项正确。

7.唐代规定: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宰相议事的地方)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材料主要反映了唐代( )

A.注重以法治国 C.皇权不断加强 答案 B

解析 材料“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反映的是相权对皇权的制约。故选B项。

8.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积极意义在于( ) A.分清了中央和地方的不同职权

B.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D.宰相拥有决策权

B.有利于选拔人才,保证了政治清明 C.有效地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机构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 答案 D

解析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各部门职责明确,各负其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故选D项。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职权划分,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不是选官制度,排除B项;三省六部制只是削弱相权,加强君权,并未有效解决二者的矛盾,排除C项。

9.下图是陕西西安何家村出土的文物。上面刻有文字,主要记述了开元十九年百姓所纳庸调银拾两等内容。实际是地方官府在上缴时折纳的银饼。这一文物可以印证( )

A.唐太宗开创租庸调制 B.纳庸代役保证了农时 C.货币地租取代实物地租 D.唐朝鼎盛时的税收政策 答案 D

解析 这一文物不能印证A、B、C三项内容;从银饼上的文字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税收政策是租庸调制,故D项正确。

10.在唐初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情况下,受益最大的是( ) A.唐政府 C.中小地主 答案 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保障了政府的税收,有利于国家机器平稳运转,故A项正确。

B.广大人民 D.贵族官僚

[等级提升]

11.虽然科举考试面向全社会,但漫长的求学、应试历程要耗费大量的钱财,需要稳固可靠的经济支持。因此,实际上封建社会入仕的学子中绝大多数是富家子弟中的佼佼者。据此可知,科举制保障了( )

A.人才选拔经济基础的平等性 B.政治决策广泛代表的民主性 C.人才录用技术操作的科学性 D.选官制度在政治上的可靠性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主要讲述了在科举制下,实际入仕的学子绝大多数是富人子弟,人才选拔的经济基础具有不平等性,故A项错误;入仕的是经济基础比较好的学子,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政治决策不具有广泛代表性,故B项错误;材料中未体现人才录用的技术操作问题,故C项错误;封建社会是地主阶级统治的社会,其代表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古代科举考试虽然向全社会开放,但最终进入权力体系的却主要是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才,这保证了录用对象的政治可靠性,故D项正确。

12.某制度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此制度实施后,常出现“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现象,因此,有诗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一制度( )

A.有利于贞观之治局面的出现 B.堵塞了门阀士族的入仕之途 C.是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变革 D.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答案 A

解析 从材料“大业”“贞观”“明经”“进士”等关键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有利于社会稳定,为贞观之治创造了条件,故A项正确。科举制只是打破了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门阀士族可以通过考试走上仕途,故B项错误;科举制是选官制度,故C、D两项错误。

13.假设在唐太宗时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

实施涉及众多机构,请问它的修建需要中央政府如何运转( )

A.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B.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答案 C

解析 隋唐时期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分别负责决策(起草诏令)、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其中工部主要负责各项工程建设等,因此C项正确。

14.唐代赋役制度中,具有减轻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性质的是( ) ①庸 ②调 ③徭役 ④两税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调、徭役并不能减轻人身依附关系,其他两项都可以。故选D项。

15.陆贽评论某制度时说:“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为理,则法不烦而教化行;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这一制度( )

A.由北魏孝文帝首创 C.特点是土地为标准 答案 B

解析 纳庸代役是唐代首创,故A项错误;租庸调制实施的基础是均田制,随着均田制被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故B项正确;纳税标准除土地还有人丁,故C项不准确,排除;D项夸大了租庸调制的作用,故排除。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B.与均田制相始终 D.解决了贫困问题

材料三 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4)结合王安石变法理财的目的,分析指出古代中央政权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答案 (1)唐比汉农民的负担有很大减轻。

主要原因是唐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实行轻徭薄赋政策(或纳庸代役)。 (2)变革:改变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而以土地资产为主(或:减少征税的项目、规范了征税的时间次数、征税的标准、征税的税源等)。

原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为了稳定财政,巩固封建统治;均田制遭破坏,租庸调制随之结束。

影响:增加了政府收入;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扩大税源;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

(3)原因:中央政权的削弱,政府信用的降低;地方官吏的腐败;地主、官僚阶级转嫁负担给农民。

(4)根本原因:封建政权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总是以维护贵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而不以重视民生为目的。(或古代中央政权的性质是封建地主阶级政权)

解析 第(1)(2)(3)(4)问都是比较基础的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回答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