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内的致病病菌,恢复患者健康,否则极易导致患者严重后遗症甚至威胁生命。目前对细菌性脑膜炎患者多采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头孢曲松钠是目前医学上细菌性脑膜炎治疗的首选药物[4],其对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具有高效灭菌效果。地塞米松是一种消炎功效极强的药物,多用于治疗各种炎症疾病,可有效缓解炎性症状。研究发现,应用地塞米松对患有细菌性脑膜炎的儿童进行治疗能够有效降低儿童的致病率及病死率,但用于成年人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尚不多见。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地塞米松联合头孢曲松钠的治疗效果显著。研究给予所有患者行常规甘露醇降颅压及抗感染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其临床总有效率为63.08%,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时较长;实验组给予头孢曲松钠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其临床总有效率为.23%,临床症状的变化用时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实验组在减少患者颈强直消失、意识障碍恢复、退热用时方面有着积极意义,均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笔者认为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缓临床炎症,提高患者预后,这一结论与姚东华[5]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地塞米松联合头孢曲松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具有显著临床效果,能有效缩短退烧时间、颈强直消失时间和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刘俊举,薛艳,杨艳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细菌性脑膜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5,15(01):113-116.
[2]帖青松.头孢曲松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细菌性脑膜炎[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1):165-166.
[3]詹建梅,林海燕,王进华.血前降钙素与c一反应蛋白检测在细菌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浙江临床医学,2014,15(04):4-5.
[4]吴春发,周余忠,肖健.地塞米松与头孢曲松钠联用对细菌性脑膜炎的疗效评价[J].抗感染药学,2015,12(01):146-147.
[5]姚东华.头孢曲松和地塞米松治疗细菌性脑膜炎的临床体会[J].大家健康,2013,7(12):180.
1.4观察指标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对比,以总体情况评定其临床疗效。其中,①治愈:患者临床体征与症状基本消失,体温与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脑脊液检查显示正常;②显效:上述①具体标准中患者任意三项得以恢复正常;③好转:上述①具体标准中患者任意二项得以恢复正常;④无效:经治疗后,患者的病情无任何明显好转的迹象,甚至出现严重不良反应为无效[3]。
总有效率=(治愈+显效)/例数×100%。另外,具体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颈强直消失、意识障碍恢复、退热用时)。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研究数据,计量资
)表示,以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料以(方值检验。若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 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n%)
组别例数治愈显效好转5(7.69)无效2(3.08)总有效率58(.23)·41(63.08)实验组6550(76.92)8(12.31)对照组6535(53.85)6(9.23)12(18.46)12(18.46)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2.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 见表2表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d)组别例数实验组65对照组65颈强直消失用时4.43±1.21□5.34±1.意识障碍恢复用时1.62±0.21□3.04±0.28退热用时18.34±10.21□36.21±5.24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讨论
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致病原多为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对细菌性脑膜炎的治疗关键是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尽早使用抗菌药物杀灭
3
本文责任编辑 陈瑛
●药学与临床●
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
景晓
焦作市中医院 河南焦作 454000
42
医药2017年第38卷第6期(总135期)摘要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对比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斑块数量上,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采用辛伐他汀联合常规治疗颈动脉斑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辛伐他汀 颈动脉斑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烂或破裂,引发出血致使血小板黏附聚集,诱发的不完全或完全闭塞血栓形成及冠状动脉血流堵塞的一类常见急性综合征,疾病具有起病急、病情严重、病情进展快速等诸多特点,尤其是针对部分不稳定性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患者极易引发严重并发症,增加患者病死风险[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均有着相似的危险因素及病理学基础,研究患者颈动脉硬化情况可对冠状动脉硬化情况间接反映,因此对于ACS患者而言研究其颈动脉斑块情况对疾病的防治有着极为积极的临床意义[2]。本研究就辛伐他汀对AC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作如下研究报告。
心绞痛25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ACS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40~73岁,平均(.14±4.21)岁;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23例,急性心肌梗死7例。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74岁,平均(55.24±4.57)岁;其中不稳定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治疗,包括β受体阻滞剂、酯类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等。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北大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360)口服20mg/次,1次/d,睡前服用。两组患者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1.3观察指标
颈动脉斑块检查: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接受彩超颈动脉检查,分别测量其颈动脉远端分叉1cm处、颈动脉窦部及颈内动脉起始1cm处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数量及大小,彩超诊断仪器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1.4统计学方法
表示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以计量资料,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 见表
)颈动脉斑块数量(个)治疗前2.01±0.522.01±0.490.000>0.05治疗后1.92±0.321.93±0.610.080>0.05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相关指标变化情况比较(IMT(mm)组别治疗前观察组(n=30)对照组(n=30)tP1.37±0.361.39±0.410.201>0.05治疗后0.97±0.24a1.32±0.324.793<0.05治疗前25.11±5.2425.27±6.120.109>0.05治疗后17.21±3.07a24.01±5.326.0<0.05颈动脉斑块面积(mm²)注:与治疗前比较,aP<0.05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包括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及不稳定型心绞痛,该病的主要诱发原因在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斑块的脱落及破裂[3]。动脉粥样硬化后期出现的显著纤维化增生及颈动脉血管钙化均是导致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键,若患者早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发
3
生颈动脉斑块内出血,使得血栓形成导致管腔出现狭窄或堵塞,进而诱发脑血管病变及脑供血不足,而导致患者发生脑卒中或心肌梗死的关键原因在于颈动脉IMT增厚,因此对于ACS患者而言可将颈动脉斑块作为评价及预测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4]。一直以来针对ACS的治疗临床上主要使用β受体阻滞剂、酯类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
43
医药2017年第38卷第6期(总135期)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等药物施以常规治疗,但随着研究的深入诸多研究证实单纯为患者施以常规治疗并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且患者颈动脉斑块改善情况并不理想,因此有研究提出可为患者在常规药物使用基础上加以他汀类药物治疗,可帮助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5]。基于此本研究对观察组30例ACS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治疗,而对照组则单纯施以常规药物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结果显示,观察组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面积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在颈动脉斑块数量上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说明辛伐他汀对AC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好。这是因为辛伐他汀属于常规他汀类药物,该药具有他汀类药物具备的特性,药物同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有着相似的结构,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限速酶[6]。其主要的药用机制包括:①可打破斑块及血脂内脂质含量平衡,促进血脂水平降低,从而使得斑块内脂质含量显著降低,从而促进不稳定斑块向稳定型斑块转变;②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对相关血管扩张物质敏感度增加,使得血管扩张情况改善;③促进动脉内膜及中膜巨噬细胞胆固醇含量及巨噬细胞数量减少,使得斑块纤维毛固定增强以稳定斑块;④帮助血小板活性降低,使得血小板活性物
质释放量减少,促进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⑤有着极佳的抗凝功效,促进高纤维蛋白原及高胆固醇血症导致的高血液黏稠度降低,减少血栓形成;⑥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有着极佳的抑制功效[7-8]。
综上所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施以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辛伐他汀治疗,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及面积得到显著改善,临床疗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冯源锡,叶新和,徐欣.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水平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32(11):1019-1021.
[2]王新,赵东晖.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炎性因子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4,9(8):1097-1101.
[3]李伟.培哚普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22):3187-3188.
[4]李怡红,杨冬,刘淑玲.他汀类药物改善ACS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J].医学综述,2017,23(1):190-193.
[5]张成喜,刘金来.依折麦布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循证医学,2015,15(6):348-351.
[6]方喜波,马怀英,李慧心.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5,24(1):65-68.
[7]李名亮.低分子肝素联合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5,30(10):40-43.
[8]何志华.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104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917.
本文责任编辑 韩志英
●药学与临床●
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研究 蔡丽娜1 袁跃彬2
1.第512中心医院感染肝病科 467000 2.第512中心医院感染科 467000
摘要 目的 观察利奈唑胺与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革兰阳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患者使用万古霉素注射液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利奈唑胺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细菌清除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5.56%),P<0.05;观察组细菌清除率为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71.11%),(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发生率(4.44%)低于对照组(17.78%),(P<0.05)。结论 利奈唑胺治疗由革兰阳性菌所致的呼吸道感染较万古霉素效果更好且更安全。
关键词 万古霉素 利奈唑胺 革兰阳性菌感染
在临床上,革兰阳性菌是导致社区和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1]。金黄色葡萄菌以及表皮葡萄菌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感染菌,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出现了不合理使用甚至滥用等现象,导致革兰阳性菌对诸多抗菌药物产生了较为严重的耐药性,使得各种革兰阳性菌感染性疾病爆发。万古霉素是临床常使用的抗菌药物,但随着耐药率的上升,
44
抗菌药物的作用逐渐变小,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本文研究主要观察利奈唑胺以及万古霉素治疗革兰阳性菌所致呼吸道感染的临床效果,旨在为临床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疾病提供相关依据,改善革兰阳性菌感染疾病的危害,具体报道见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