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莹
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5年第2期
胡 莹
(江西中煤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01)
摘 要:将分析了城市绿化的现状,阐述了如何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运用不同的树种,采用适宜的配置原则,建立既能与环境相适应,又能体现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并能产生综合生态效益的植物群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关键词:城市绿化;园林景观;植物配置
随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生态环境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的绿化程度既体现一个城市的生态环境优劣,也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园林绿化以植物为主,经过艺术的手法,结合其它园林要素构建和谐统一的城市环境。
1 观赏性
有别干防护林、隔离片林和水土保持林, 对于城市植物景观而言,其观赏性应该是放在第一位的,实现这一功能主要从以下2方面出发:
1.1 观赏植物
观赏性很强的植物很容易对人的视觉造成某种刺激, 吸引人的视线而产生近距离的观赏活动,这是植物景观观赏性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首先是在乡土植物的选择上,观赏性很强的植物往往比较容易受到青睐。在北京自然植被很丰富,常绿针叶林,比如槲树、槲栎和蒙古栎等壳斗科的很多植物,枝大叶粗, 株形一般, 所以城市绿地中并不多见;荆条、酸枣等低矮灌木在观赏形状上并不乐观, 也很难应用到城市绿地中。但是细细发掘一下,可以运用到园林中的自然植被也有很多,如丁香属、绣线菊属、金银木属、天目琼花等。我国目前城市绿地中现有的观赏植物,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人们需要的是更新颖、更奇特的观赏植物, 以丰富室内外空间,这无疑是各项引种工作最大的推动力。
1.2 植物群体景观
多种植物所组成的植物群体景观,是植物景观观赏性的另一欣赏方面,侧重于宏观层次,不再专注于某一株植物个体或者某一类植物,放眼于更大的视觉范围。如何构建植物之间比较优良的空间层次,达到优美的景观效果,达到设计科学性和艺术性,有很多方法。如多样统一原则、对比协调原则、均衡原则和韵律、节奏的原则等。在植物群体景观这一层面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从总体出发,获得一个赏心悦目的感觉,自然界中有很多成功的群落组成结构可以间接应用到城市植物景观中来。
2 文化性
植物空间作为城市人类室外活动的地域,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地和承载地。植物景观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内涵是它总体价值的重要体现。我们以深圳的锦绣中华主题公园和颐和园作一个比较:锦绣中华等主题公园都有一个生命周期,它的客源市场有逐年下降的趋势, 并且下降的幅度还比较大, 而颐和园不仅游客量大, 而且客源稳定。因为, 主题公园中的各种景观毕竟都
是“假”的,它和“真”的景观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主题公园这种旅游资源往往缺乏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较之颐和园这样的景区,生命周期要短得多,由此可见文化性对于城市景观的影响。文化性的城市植物景观设计, 要认识到文化对于城市居民健康高尚情操的培养,采取多种手段增强植物空间的文化多样性,增强植物空间的文化氛围。
3 生态性
生态性是城市植物景观的一个基础特性, 也是城市植物景观之所以能形成的最基本条件之一。
3.1 充裕的自然空间
从生态城市的角度来看,作为城市居民对城市环境的某种逃遁和暂时的庇护所, 城市植物景观空间应该具有相当的自然化程度, 也就是说必须具有相当比例的“自然空间”。根据国际卫生组织的建议,城市中人均绿地达到60m2时,城市环境比较适宜人类的居住。许多发达国家城市中,一般生态园林绿地和建成区面积之比为2:1,刚被评为“最适宜人类居住城市”的深圳, 生态园林绿地约占城市总用地的76.3% ,这表明在现代化程度较高、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城市,自然空间被给予了极大重视。
3.2 绿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生态环境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和生态作用日益重要,仅仅应用绿地率和覆盖率这2个概念, 还不能满足确切评价城市绿地景观和生态效益的要求。绿量的概念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例如:据北京市园林科研所测定一株胸径为20cm的国槐总叶面积为209.33m2。在炎热的夏季每天的蒸腾放水量为39.46kg, 蒸腾吸热为83.9kw时。10m2野牛草,总叶面积为64.5 m2, 每天蒸腾放水16g,蒸腾吸热为30.68kw时,可见合理的植物配植可充分发挥其增湿、降温、调节环境气候的作用,增进居民的生活环境舒适度,有益身体健康。
4 安全和舒适感
城市植物景观空间不仅仅只是一个观赏空间, 同时也是城市中居民的日常游憩活动空间, 所以任何设计或改造都必须能创造一个安全和舒适的环境。植物空间的安全感, 尤其是对于社会中弱势的成员, 如老人、儿童和残疾人,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感和舒适感,对于植物景观的综合感觉,和植物空间自身所形成的高低宽窄、色彩与质感。林木郁闭度与植物空间中光线的明暗等自然因素有关。植物空间的舒适感又分为“动态中肢体动作舒适感”和“静态中综合感觉的舒适感”。要满足“动态中肢体动作的舒适感”,首先要使所设计的植物空间具有连续性及和谐性, 具有明显的序列性,从而给人以明确的空间感受,并使空间具有整体感。其次要求所设计的植物空间能产生情趣变化。再次,要使空间中的园路、园椅和台阶等设施,要满足人体需要,体现人的尺度,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静态中综合感觉的舒适感”主要针对植物空间本身的各种性质和状态,强调人处于植物空间内部停留时的感受。
5 园林植物配置举例分析
在不同的园林地形,需要根据地形配置不同植物。在草坪建设中,观赏型草坪可独立构成景观,也可装饰陪衬其它景物。为了提高其观赏价值,常与花灌木和一些草本花卉配置,形式有草坪+花坛、花带或花境;草坪缀花;花坛、花带、花境、草坪镶边等。在草坪的中间或边缘用鸢尾、美人蕉、海棠、迎春等花木点缀,丰富了草坪色彩及层次变化。草坪还可与花卉形成镶嵌状,二者相互衬托,相得益彰。运动型草坪专供开展各种体育运动,因此要求草种韧性强、耐践踏,并能耐频繁的修剪,形成均匀整齐的平面。大片草坪地被,四面没有跳出视平线的景
物屏障,视界十分空旷,空间开朗、极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适于观赏远景。四周以自然散布的乔木围合,并保证通风透光效果,避免使用飘絮的植物。在广场建设中,植物配置时需要着重考虑其使用功能、美化效果和生态效应。广场四周可利用常绿灌木、花灌木及多年生花卉布置带状景观,以起到美化、隔离、除噪、遮挡的作用。广场中心如设有喷泉,可在其四周种植浑圆形的乔灌木,突出其高耸的效果。公共活动区域常以高品质常绿乔木、灌木为主,下层搭配色彩鲜艳的小灌木和花卉,这样既可以让游人在广场内避暑乘凉,又能保证游客的视线畅通。广场上常被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各功能区间可用植物配置加以分割。
总之,在园林景观工程中,植物配置需要考虑各种因素,如地形。在园林地形与植物配置设计中,需要遵循各种原则,如因地制宜原则、满足施工要求原则、满足景观要求原则。植物的配置设计亦是如此,需要考虑地形进行配置,要符合整体优先原则等。做好园林景观工程中的园林地形植物配置设计,是园林景观工程得以成功实现的重要保证。在进行园林地形与植物配置设计时,应在遵循传统总结出来的原则、方法和技巧的同时,还应灵活、综合运用植物学、生态学、美学、地理学、气象学、地质学、人体工程学及社会科学等各方知识,坚持科学可持续发展,坚持创新。
参考文献
1 钟贤华.浅谈花境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0(23)
2 黄丹.关于城市园林地被植物配置的要点分析[J].广西园艺,2002(5)
3 毛美余,蔡鲁祥.园林绿化植物配置研究[JJ.安徽农业科学,2010(1)
(责任编辑 王蔓)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