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问题新闻报道在媒体中的地位和价值
【摘要】:问题新闻是以提出、回答或揭示新闻受众共同关注或亟待解决的某一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新闻。问题新闻直接来源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实际,是媒体“关注现实”、按照“三贴近”要求,增强新闻报道影响力的产物。因此近些年,问题新闻在各类媒体和各种新闻报道中所占的比重和分量越来越大。问题新闻的发展促使我们对其地位和在媒体上的价值有进一步的探索和认识。 【关键词】: 问题新闻 现象 地位和价值
一、何谓问题新闻
非事件新闻之一种。就某一社会矛盾、社会工作的难题及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发表见解性的消息,多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表达新闻内容。问题新闻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评述、议论,提出问题,引起人们的注意,以期加以改进。问题新闻包括批评式问题新闻、建议式问题新闻、疏导式问题新闻、咨询式问题新闻等四种类型。批评式问题新闻对某些群众关心的问题或突出的倾向,进行严肃批评,摆事实讲道理,指出改进的方向。建议式问题新闻提出解决某个问题、改进某项工作的建议。疏导式问题新闻对群众思想上的问题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积极疏导。咨询式问题新闻针对现实中的问题,请专家、学
者或专业人员充分发表意见,提出看法。写好问题新闻需要有胆、有识,抓住问题的实质。
问题新闻以报道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问题为己任,是新闻干预生活的重要手段。问题新闻,有的以消息形式出现,有的以记者来信、读者来信、采访札记乃至通讯、专访形式出现。大体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于报道型;一类属于报道分析型;一类属于研究型。
二、问题新闻发生的原因和背景
有些问题新闻是突发的、事件性的,这就要求记者从事件起因开始,原原本本地将事件经过展示给读者;有些问题是寻根探源式的,整个报道就是记者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将新闻事实之所以发生的内在和潜在根源剖析给读者;有些新闻问题是分析说理式的,“问题发生的原因何在”同样不能含糊,因为只有找到“病根”才能对症下药,找到确切的原因才能展开正确的评说。有的问题新闻通篇看起来再说一个“问题”,但给读者的印象却是含含糊糊;有的评述性问题新闻,作者评起来言之凿凿,煞有介事,但读者读起来却有空穴来风、无病呻吟只感,种种毛病和文章在“问题发生的原因”这一要素上缺少明晰的交待和准确的概括不无关系。
问题新闻强调深度, 恰当地穿插和运用背景材料可以增加报道的深度。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存在于世, 都有其发生、发展、结束的外部条件和环境。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 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
过程, 即时间顺序,这是从纵的方面写一个事物的存在; 事物发展又与周围事物环境、条件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空间条件, 这是从横的方面看一个事物的存在,这就形成了新闻背景材料。一些问题新闻中的背景材料, 历史的, 现实的, 具体的, 抽象的, 概括性的, 描述性的, 叙述性的, 同新闻主体事实交织在一起, 使主体事实更加立体化, 起到了揭示主题、深化主题、补充事实、烘托事实的作用。例如获得1 9 9 8 年全国好新闻深度报道一等奖的《一个伟大的梦—长江三峡工程问题报道》, 文章被评论为“ 公正报道有争议的问题⋯⋯材料翔实, 分析中肯, 文字优美, 可读性强” 。像这样的问题报道不可能不使用大量的背景材料, 其成功之处也部分地表现在背景材料运用得充分得当。以上是问题报道中的五要素。这五个要素不一定同时存在于一篇问题报道中, 但一篇成功的问题报道, 或者着眼于“ 原因” , 或者着重在“ 经过” 、或者重点阐释“ 结果” 、“ 影响” , 或者借助“ 背景” 增加说服力, 总之, 离不开这五要素。了解了问题新闻须具备的五要素, 记者就会有的放矢, 围绕这五个方面, 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 采访中的提问和搜集材料以及采访后的写作。
三、地位和价值
1、问题新闻满足受众的生理需要性。因为,一般只有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生理需要后,才会谈到其他的需要。若新闻越能满足人们急切需要的物质生存资料,那么它的新闻价值就越大,特别
是在物资紧缺的年代,这种表现就更明显。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有关有关柴米油盐供应的新闻就,更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而在经济发展比较发达的地区,有关柴米油盐供应的新闻就少受受众的青睐。当然,这不是绝对的,它与一个地区人们的文化素质和人们的心态是紧密联系的。若人们的基本需要已满足,人们又不思进取,那么这种新闻便会失去它的吸引力。但是人们的基本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例如在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关房地产的新闻会更吸引受众的兴趣。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基本需求各不相同,只有紧紧抓住人们的基本需求特点,才能写出好的新闻。
2、新闻满足受众的安全需要性。突出表现在受众对事关自己利益的事特别关注,它于第一点是紧密相连的,但是它并没有第一点那么关系到生存的问题。如比较关注有关权益保护的问题。新闻的阶级性问题可以在这一部分得到说明,人们处于一定的阶级中,为了求得一定的安全感,人们必须对于阶级问题有个态度,或支持,或反对。所以,新闻的阶级性也是新闻产生社会效应应该考虑的问题。
3、新闻满足社交的需要性。表现在新闻中,人们比较关注的是归属感,突出表现在人们对于与自己接近性的问题比较感兴趣,包括心理与地理的接近。
4、新闻满足心理的需要性。在这方面突出表现是受众对于有关满足自己的自尊、尊重、权威与地位等的需要,如对于国家及个人荣誉
的问题比较感兴趣。中国地位提升的新闻会受到受众的注意。对于有关自己的荣誉的新闻,受众会更加关注。
5、新闻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性。这方面表现在新闻中就是对于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新闻的需要,如,对于培训机会的获得的新闻的关注等等。
6、媒体公信力提升的表现。没有哪个媒体一味追求广告在自身生长的愿景。作为一个媒体,就是要做出权威的作品,有权威的作品,引导受众,号召群众参与社会热点或不热点的生活。
所以问题新闻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在局限于物质的追求,更是对精神满足的向往和对公共事件的参与。
参考文献:
百度 新闻价值 http://baike.baidu.com/view/36988.htm 《宣传舆论学大辞典》经济日报出版社 刘建明;王玄泰,谷长岭,金羽等
《应用写作大百科》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刘建明,张明硕,陈布楠,陈文波,孙旭培等
《传媒观察》2003年12期 《问题新闻:最能提升媒体公信力》 钱春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