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你,我,他” 让学生自我介绍
学习句型“你叫什么名字?”“我叫….”
练习:让全班学生互相问:你叫什么名字?,然后问学生“他叫什么名字?她叫什么名 字? 2.学习简单问好:
A: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你呢?
A:我叫….,认识你很高兴 B:我也是。
3.handout1:中国和中文 甲骨文: 简单拼音单词
4.由单词引申到汉语拼音的声调,学习4个声调 1)声母 initial;2)韵母 final;3)声调 tone. example:shēng (syllable) Elementary letter (consonant & vowel)
a o e i u ü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5.人称代词,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 练习:我的书,你的水,我的妈妈,他的爸爸等 6.to be; to have
初级汉语综合课《第2课》
复习:
1.学习“你,我,他”
学习句型“你叫什么名字?”“我叫….” 2.学习简单问好:
A: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 B:我叫….,你呢?
A:我叫….,认识你很高兴 B:我也是。
3.由单词引申到汉语拼音的声调,学习4个声调
1)声母 initial;2)韵母 final;3)声调 tone. example:shēng (syllable) Elementary letter (consonant & vowel)
a o e i u ü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4.人称代词,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练习:我的书,你的水,我的妈妈,他的爸爸等
新课:
1.你,我,他;你们,我们,他们;你的,我的,他的;你们的,我们的;他们的
2.你好,请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呢?我叫,认识你很高兴,我也是 你好,你好
早上好,早上好 谢谢(你),不客气 对不起,没关系
请问,请进,请坐,请喝茶,请喝咖啡
练习:三个人一组,一个主人,一个朋友带着陌生人来访,请做role play 3.a o e i u ü 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 c s zh ch sh r y w initial: b p m f d t n l z c s zh ch sh r j q x g k h y w
final: a ai ao an ang; o ou ong; e er ei en eng; i ia iao ian iang ie iu iong in ing u ua uai uan uang uo ui un; ü üan üe ün rules: 1) e, after Y as ye eg. Yeye 2) i, after z c s zh ch sh r, no sound eg. Zhi 3) üan, pronounced as üen eg 4) ü, after j q x y, omit two dots eg yu 4.to be
a) ….是…. 练习:你,我,他,她,这,那 b) ….不是…. c) ….是…..吗? to have
d) ….有….. 练习:你,我,他 e) …..没有….. f) …..有…..吗? 5. 1到10,电话号码
6.WRITING
汉字介绍 基本笔画
初级汉语综合课《汉语教程 拼音8》
教学重点:
1、学会“zh ch sh r”四个声母,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能准确拼读“zh ch sh r”和带调韵母拼成的音节。 3、学会“zhi chi shi ri”四个整体认读音节。 教学难点:
区别声母“zh ch sh r”和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理解它们各自的不同用处,为今后能正确拼读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顺序背诵学过的17个声母。 2、读6个单韵母。 3、带调的单韵母。
二、借助插图学习声母“zh ch sh r”的音形。 1、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声母的音形。
2、问:谁能结合图的意思试着读一读字母的音?
3、学生根据图中所画的“织毛衣”的“织”、“吃东西”的“吃”、“大狮子”的“狮”来试读字母“zh ch sh r”的发音,如果学生读对了一定给予表扬,如果读错了也不要批评,可以请别的同学试读。
4、三个字母的音试读后,教师要进行范读后告诉学生:“zh ch sh r”这四个声母都是翘舌音。发音时,舌头都要翘起,但要注意舌头不要卷得过于往后,不能顶在上腭正中,应当把舌头顶在上牙床靠上一点的部位。读的时候要注意轻短。
5、教示范读,学生练习读,教师及时纠正。
6、出示“z zh;c ch;s sh ”对比练读,让学生区别比较,对发音有困难的同学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
7、问:你用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的形呀?学生说说即可。 三、 正确书写“zh ch sh r”四个声母
1、让学生自己观察“zh ch sh r”的占格位置。
2、引导学生观察“zh ch sh”是由哪两个字母组成的?写的时候应注意什么?(要靠拢,不能分开
3、教师范写“zh ch sh”,学生观察。
4、学生练习书写“zh ch sh”,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同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对于姿势合格的同学教师要给予表扬。
5、教师指导书写“r”前,先请学生观察占格位置,看书上的笔顺,先写哪笔?再写哪笔?
6、教师范写“r”。 要提醒学生注意先写竖,占中格,然后在竖的上边向右写一弯笔,就像刚出土的幼苗一样。
7、学生练习书写,让学生边写边发音记忆字形。教师个别辅导。
8、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书写好的、进步的,进行表扬鼓励,激发学生书写的积极性。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大家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而且书写得也非常好!特别值得表扬的是你们能运用以前学习字母的方法自己学习字母的音形,非常好!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看图拼读音节
1、出示书中三幅图,问:图上画了什么? 2、出示图下的音节 zh* ;ch2; sh& zhu# 3、学生自己试读。
4、同桌互相读,相互纠正。
5、指名读。教师及时纠正学生拼读中的错误,指导好三拼音节。 6、开火车读。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读四个声母“zh ch sh r”,提醒学生读时要注意轻短些。
2、出示四个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让学生想一想应该怎样读?自己试着读一读。 3、指名读。
4、教师强调:借助“zh ch sh r”的音,再读得长些、响些就是“zhi chi shi ri”的音了。
5、教师范读,学生随读,指名读。
6、出示“zi ci si ”与 “zhi chi shi ri”的发音进行比较,区别平舌音和翘舌音。
7、开火车读。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
(3)自己试着读儿歌,把读不准的音节画下来。
(4)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可以提出读不准的音节,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5)同桌互相帮助读儿歌。 (6)结合图,请学生读儿歌。
(7)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今天我们又认识了4个声母朋友“zh ch sh r”,我们不仅掌握了它们的音形、能够正确书写,而且还学习了整体认读音节“zhi chi shi ri”,真棒! 附:板书
初级汉语综合课《汉语教程 拼音9》
教学重点:
1、学会声母“y、w”,读准音,认清形,能正确书写。 2、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学习“y、w”和单韵母拼成的音节。 教学难点:
能正确区分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学过的声母读一读,背一背。 2、读带调的单韵母。
二、学习声母“y、w”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1、出示声母“y、w”的图。
2、请学生自己借助图学习字母的音形和整体认读音节“yi、wu、yu”。 3、分小组学习,同学之间互相帮助。
4、请同学当小老师给同学们讲一讲怎样记住字母的音形。
5、教师强调“y、w”是声母要读得轻短些,“yi、wu”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得稍长响些,应整体记忆。
6、指名读声母和整体认读音节,教师及时纠正。 7、开火车读一读,横排读,采取多种形式读。 三、看图拼读音节
1、先出示电脑课件:没有音节、没有动物的图。(26页中间图)
2、师问:图上都画了什么?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这幅图吗?(学生可以从碧绿的湖水、茂盛的大树、嫩绿的小草这几方面说一说)
3、点击鼠标出示小动物。再让学生说一说小动物在干什么?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4、最后电脑出示音节。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读得不准时请别的同学帮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自由读。 6、同桌读。 7、指名读。
四、写声母“y、w”
1、引导学生看书上的范字,看看是几笔写成的?占什么格? 2、请同学说一说应该怎样写 3、教师范写
(1)“y”是两笔写成的,第一笔是右斜,第二笔是左斜,占中下格。 (2)“W”是两个斜上斜下写成的,不要写得太宽。教师要重点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行间巡视,个别辅导,纠正学生的写姿和执笔方法。 5、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进行评改。 五、小结
从开学到目前为止,声母教学我们已经学完了,大家学得非常好!要继续努力呀!
附:板书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区别“y i yi 、 w u wu ”和“{ yu”。 1、出示卡片:“y 、I、yi”;“w 、u、wu”;“{” 2、自己出声读一读。 3、问:你们还记得“j q x ”与“{”相拼的规则吗?说说小儿歌:“小{ 小 {有礼貌,见了j q x 就摘帽,摘了帽子不念u,还念 { 。”
4、出示“y” 和“{”组成的音节“yu”。问:你发现了什么?
5、说儿歌:“小{小{有礼貌,见了j q x y 就摘帽,摘了帽子不念u ,还念 { { {。”
6、看图读音节“y*”和“w(”,自由读、同桌读、指名读。
7、最后可以做一个课件,把凌乱的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只限本课的)进行分类,让学生亲自进行电脑操作,使学生能在快乐中学习。 三、认读23个声母。
1、出示23个声母,可以让学生自己照着读一读。
2、同桌互读互背。
3、让学生把自己的声母卡片拿出来按顺序摆一摆。 四、学说儿歌
(1)出示儿歌内容,读一读红色的声母。
(2)把你会读的音节画下来读一读,读不准的音节做上记号。 (3)指名拼读学过的音节,提出读不准的音节。 (4)结合图,请认字多的学生读儿歌。 (5)教师领读,学生随读,自由读。 五、小结:
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6个单韵母,23个声母,同学们不仅掌握了这些字母的音形,而且学会了学习字母音形的方法。别看年龄小,还真不简单呢!我们将运用这些方法学习复韵母,我想你们一定学得更棒。
附:板书
初级汉语综合课《长城汉语第二册1-3课》
第一单元 10 月1 日是我的生日 生词(有拼音、词性和英文的解释)
1 生日 2 月 3 去年 4 号 5 星期 6 回国 7 明年 8 回来 9 看 10 星期天 11 噢 12 巧 第一课
赵玉兰:玛丽,这是你第一次来中国吗?
玛 丽:不是,第一次是2001 年10 月,第二次是去年4 月。 玛 丽:赵老师,今天几号? 赵玉兰:今天 12月 9号。 玛 丽:我下个星期回国。 赵玉兰:回国?
玛 丽:对,12 月25 号是圣诞节,我要回国看妈妈。 赵玉兰:你什么时候回来?
玛 丽:我明年1 月3 号回来。
第二课
菲 雅:李老师,星期五晚上你有空儿吗? 李冬生:星期五?今天星期几? 菲 雅:今天星期三。 李冬生:星期五是几号?
菲 雅:星期五是12 月10 号。
李 冬生:对不起, 12月 10号是我朋友的生日。 菲 雅:星期六你有空儿吗?
李冬生:星期六我也有事儿,星期天行吗? 菲 雅:下星期再说吧。
第三课
张圆圆:麦克,你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麦 克:我的生日是4 月28 号。你的生日呢? 张圆圆: 10月 1日。 麦 克:你姐姐呢? 张圆圆:也是 10月 1日。 麦 克:,对了,你们是双胞胎。 今年10 月1 日是星期几? 张圆圆:是星期三。
麦 克:星期三我没有事,我请你们吃饭吧! 张圆圆:好啊! 10月 1日还是中国的国庆节。 麦 克:是吗?太巧了!
板书设计
日历(calendar) 生日 明年 月 回来 去年 看
号 星期天 星期 噢 回国 巧 1、根据情况可由学生先读,然后领读生词。注意及时纠音,如发音难点“生日”中的声母“sh、r”,“去年”中“去”的韵母“ǖ”以及部分阳平、去声的声调。 2、由单个学生朗读生词(四人分两轮读,或一人读其余学生纠音,通过相互比较,矫正错误发音习惯)
3、随机点取黑板上的生词,点名由学生读出(无拼音) 4、由学生给板书生词注音或根据注音写出生词 5、生词扩展练习
生日 扩展:我的生日/麦克的生日/妈妈的生日 Happy birthday!怎么说?
月 扩展:一月/三月/一个月/年月/上个月 一年有多少个月? January是一月,February是二月? 注意区别“一月”与“第一月” 去年/明年
结合英文可以扩展学习今年、明年
但yesterday /tomorrow 与last month/next month的汉语表达又有所不同 比较联想记忆:去年、今年、明年 昨天、今天、明天
上个月、这个月、下个月
(分别指着板书)2005年------2006年------2007年,这是?
号 准备一份日历做教具,选定一页提问是几月几号、星期几、并可复习去年、今年、明年;昨天、今天、明天;上个月、这个月、下个月等刚学的内容。 星期/星期天
Mon.怎么说?Tue. 、Wed. 、Thu.、Fri.、Sat.呢?
Sun.?“星期七”?可以说成“星期日(formal一点)”或“星期天(oral)”。 1、一个星期有几天? 2、一个月有几个星期?
3、今天星期几?(根据课程表):星期几有口语课? 回国(v+n) 回家、回公司、回学校
回来 (v) 注意“回”与“回来”的区别: “回”可以接宾语,如:我回学校/回家/回公司/回国
“回来”不能:*我回来学校/回来家/回来公司/回来国,要说成:“我从•••回来”
看 看妈妈/看爸爸/看朋友
说明这里是 pay a visit 的意思,与原来look的意思不同 巧 太巧了/很巧/巧得很
在中国,你碰到了一个老朋友,这是不是很“巧”? 我和你的生日都是十月一号?
还有什么事情很“巧”? 国庆节 中国的国庆节是哪一天?
你们国家呢?美国呢?还知道哪个国家的? 圣诞节 圣诞节是哪一天?为什么是这一天呢? 这一天你们都做什么? 6、两人分角色朗读第一课 ⑴结合课文内容提问:(向四名学生轮番提问) 玛丽是第一次到中国吗?
那她第一次到中国是什么时候?(2001 年10 月) 第二次呢?(去年4 月)。
玛丽来中国最少几次?为什么? 赵玉兰是做什么的?
玛丽准备干什么?为什么?他什么时候回来?
⑵功能练习:用所给句型(pattern)或词语回答问题。注意合唱! A:你来过几次中国?长城呢? 第一次•••,第二次•••
B:我想知道今天是哪一天,该怎么问? 几/多少
⑶分组对话练习
7、两人分角色朗读第二课 ⑴结合课文内容提问:
菲雅想做什么?你知道吗?为什么?
李老师星期五有空吗?为什么?星期六/日呢?为什么? 菲雅星期天有没有时间? ⑵功能练习:
A:邀请(invite) •••有空吗?•••行吗? B:委婉拒绝或建议 •••再说吧
⑶分组对话练习
一个同学邀请另一位同学一起吃饭/看电影 8、两人分角色朗读第三课 ⑴结合课文内容提问: 麦克的生日是几号?
张圆圆的生日呢?她姐姐的呢?为什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问另一学生):她的生日是哪一天? 麦克星期三要干什么?为什么? 麦克为什么说“太巧了!”? ⑵功能练习: A:问生日
你的生日是•••? B:请sb吃饭
C:碰见老朋友/在故宫遇见同学 •••太巧了!
9、熟读课文,根据板书的提示词复述课文 10、总结:
1、板书上的重点生词 2、重点语法
3、简单情景回顾:如课文二中的“如何邀请” 11、作业:
1、 把我们的课程表(curriculum schedule)用自己的话写或复述(recite)下来,要用到板书方框内课本刚学的生词。 2、预习下一课生词、课文。
初级汉语综合课《第七课 我学习汉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词重读
A 一般的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中总有一个音节读的重,这个音节叫重读音节。 B 一般的重读音节都在最后的音节。 2 课文
A 姓名的询问 B 国籍的询问
教学目的与要求 :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
1 能感知双音节词中的重读现象。 2 知道重读与清声的区别。 3 表演和复述对话。
教学用具:PPT 卡片
教学安排:
本课一次完成,共两课时。
第一课时:复习 辨音辨调 三声变调 轻声声调搭配 学习 词重读 引入 交际对话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 复述课文 表演对话活学活用 复习词重读 总结本课重点 布置作业 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安排和分配:
一 组织教学(2分钟) 二 复习旧课(15分钟) 1 语音复习(15分钟) 三 讲练新课(33分钟) 2 词重读(12分钟) 3 生词听写(10分钟) 4 引入课文(10分钟) 5 总结(1分钟)
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 组织教学(2分钟)
复习旧对话:你们好?你好--今天星期几?今天星期二。汉语难吗?不太难。好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七课。
二 复习旧课(15分钟) 1 辨音辨调(3分钟)
教师领读一遍,将学生分三组(教室中间1组,教室左边2组,教室右边3组。)
二组读A,三组读B,教师指读。 2 三声变调(4分钟) 教师领读一遍
一组读A,二组读B,三组读C,一起读D 叫三个同学起来,老师指读。 3 轻声(4分钟) 老师领读一遍
一组齐读一遍,二组读A,三组读B 叫三个同学指读 4 声调搭配(4分钟) 老师领读一遍
叫三个同学指给大家读。
三 讲练新课:
1 词重读(12分钟) A 引入(2分钟)
提问法:这是什麽?杂志。--杂志是谁的?老师的。--恩,我的。 杂志(zá zhì)---(zá zhi) 我的( wǒ de)--(wǒ dé/dè) 领读 错的 B 学生感知 (8分钟)
爸爸 妈妈 哥哥 弟弟 妹妹 谢谢 什么 朋友 你们请吧 谁的 你好 汉语 银行 邮局 明天 学校 公园 再见 老师欢迎 咖啡 从左边同学开始一个接一个的读A组,再读B组。 老师领读一遍
老师指读,A一个,B一个
一组读前三组,二组中间三组,三组后三组,最后两组齐读。 让学生说出两组次的区别,指出A组后一个音节轻重,指出B的后一个音节轻重。
C 老师总结(2分钟)
汉语中,两个字的词基本是后面的字重读,除轻声。--词重读
2 生词听写(10分钟): A 每个学生5个词
1姓 2 叫 3 哪 4 学 5 国
6朋友 7你们 8欢迎 9请问 10贵姓 11学习 12 汉字 13 发音 14 名字 15 中国
16美国 17 法国 18 英国 19 德国 20 日本国 B 学生改错
C 老师领读(第一遍从第一到最后,第二便从最后到第一) D 让学生做从6-19中的重读标记 E 老师指读
3 引入课文(10分钟): (1) 询问姓名 (6分钟) 引言--达赖看见陈水扁 A:Guì xìng?
B:Wǒ xìng Chén,
Wǒ jiào Chén Shuǐbiǎn .Nǐ jiào shénme míngzi? B:Wǒ jiào Dálài
老师领读(第一遍慢速,第二遍中速。)(3分钟) 同桌对话练习(1分钟) 老师问学生(2分钟)(4个同学) (2)打听(4分钟) 引言--他们看见一个人 A: Tā shì shuí?
B: Tā shì Mǎ Yīngjǐu
老师领读2遍(慢速一遍,中速一遍)(2分钟) 提问(四个同学)(2分钟)
4 总结(1分钟)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词重读,下节课我们学习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时间安排和分配 一 组织教学(2分钟) 二 进入新课(48分钟) (一)情境引入(12分钟) (二)课文讲练(18分钟)
(三)处理课后题(6分钟) (四)复习和作业(7分钟) (五)欣赏(3分钟)
教学环节与步骤
一 组织教学(2分钟) 二 进入新课(48分钟) (一)情境引入(12分钟) 1 问国籍(5分钟)
A:Nǐ shì nǎ guó rén? B:Wǒ shì zhōngguó rén.
老师领读两遍,一遍慢速,一遍中速。 同桌练习 老师提问
2 自我介绍(7分钟) A:Wǒ jiào Màikè.
Wǒ shìMěiguó rén. Wǒ xuéxí hànyǔ.
老师领读两遍,一遍慢速,一遍中速。 找同学自我介绍(10人)
(二)课文讲练(18分钟) 学生读课文(找一组同学)
老师领读(一遍慢速,一边中速) 学生读课文(两组) 学生上台表演(五组)
(三)处理课后题(6分钟) 课后四题(五个同学读) (四)复习和作业(7分钟)
浏览ppt,今天我们复习了三声变调,辨音辨调,轻声,声调搭配. 回家把习题(一)练习一下
我们学习词重读,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我们学习了对话:你叫什么名字?你是哪国人? 回去做(二题)
复习第七课,预习第八课生词。
(五)欣赏(3分钟)
在古筝曲中,回顾今天的内容。
初级汉语综合课《第六课我的家庭》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词汇——(见下)生词讲解与扩展
2 重点句型和语法——(见下)句型与语法点的掌握与替换练习 教学步骤:
第1、2课时
一 学习生词(解释词语本义和常用的转义用法,举例说明)
学生朗读生词,纠正读音 重点生词讲解与扩展 1.家庭:(名) jiātíng family
2.家:(名) jiā home;family 3.一共:(副) yígòng altogether 4.有(动) yǒu to have;there is 5.和(连、介) hé and;with 6.医生(名) yīshēng doctor 7.也(副) yě all
8.岁(量) suì year(of age) 9.小学(名) xiǎoxué elementary school 10.都(副) dōu all
11.中学生(名) zhōngxuéshēng middle or high school student
12.大学生(名) dàxuéshēng undergraduate 13.大学(名) dàxué university 14.留学生(名) liúxuéshēng overseas student 15.没有(副) méiyǒu not have; be without 家——家庭、家族、家长、家务……
学——学生、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留学生、小学、中学、大学 二 学习课文
几位学生通读课文(见附录) 讲解句型与语法点 1、我叫……(名字);我是……(国籍;职业……) 2、……的……:我家、我的家
物主代词:我的;你的;他(她)的;我们的;你们的;他们的
“人称+们”表示复数,群体中全是女人用“她们”表示,群体中全是男人或者有男 有女用“他们”表示
3、……和……:表示并列关系
4、……也是……;……和……都是:表示相同的性质 5、时间一般放在句首: 现在我是中国大学的留学生 精讲课文:
1、介绍各种家庭人称的说法及相互间的关系(见附录):
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2、课文中出现的量词的使用:
个:(1)量词
a.用于没有专用量词的名词(有些名词除了用专用量词之外也能用‘个’)
如三个苹果、一个理想、两个星期 b.用于约数的前面:
我们也不过相差个两三岁
c.用于带宾语的动词后面,有表示动量的作用(原来不能用‘个’的地方也用‘个’)
如见个面儿、说个话儿
d.用于动词和补语的中间,是补语略带宾语的性质(有时跟‘得’连用)
如吃个饱、玩儿个痛快、笑个不停、雨下个不停、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2)单独的:个人、个体
3、中国学生一般的入学时间和各年龄段不同的就学阶段 三 布置作业:
1、记生词,下次可听写。
2、熟读课文,通晓全部课文意义,加深理解,下次课堂就课文内容提问。
第3、4课时
一 检查生词及扩展搭配情况(听写测验)
二 就课文内容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掌握情况。 三 讲回话部分
1、学习生词(解释词语本义和常用的转义用法,举例说明) 学生朗读生词,纠正读音 太太:(名) wife;Mrs 女儿:(名) daughter 儿子:(名) son 爱人:(名) husband or wife 公司:(名) company 职员:(名) office worker 多大: how old 位:(量) a measure word 先生:(名) husband;Mr 男:(形) male 朋友:(名) friend 工作:(名、动) job;to work 女:(形) female 年纪:(名) age 小姐:(名) Miss
我的女儿 他的太太 你的哥哥 她的男朋友 先生和小姐 弟弟和妹妹 儿子和女儿 老师和学生
2、阅读回话1、2、3(见附录) 学生通读全文
所有学生以两人一组,分角色模仿回话进行对话练习,内容自定 3、句型结构替换练习
(1)你(的)爸爸是医生吗?/你(的)爸爸是不是医生? 是的,他是医生。 不,他不是医生。
(2)她是谁?
她是我(的)姐姐。
你(的)姐姐做什么工作? 我的姐姐是小学老师。
(3)你有姐姐吗?/你有没有姐姐? 我有姐姐。 我没有姐姐。
(4)你(的)妹妹和弟弟都是中学生吗? 是的,他们都是中学生。 不,他们都不是中学生。
(5)你(的)姐姐也是医生,是吗?/是不是? 不,她不是医生。她是小学老师。 1.你(的)弟弟几岁了? 我(的)弟弟五岁了。
(7)你和你(的)弟弟都是大学生吗? 不,我们不都是大学生。
我是大学生,我(的)弟弟是中学生。 (8)你是哪个(所)大学的留学生? 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留学生。
(9)你家一共有几个(口)人? (你家、我家一般不加“的”) 我家一共有六个(口)人。
(10)你(的)爸爸多大年纪(了)? (简介“了”的用法)(见附录1)
我(的)爸爸六十三岁(了)。
(四)你(的)姐姐多大(了)? (介绍询问年龄时,长辈、晚辈和同龄人在问法上的差别)
我(的)姐姐二十七岁(了)。/我(的)姐姐二十七(了)。
(12)你(的)妈妈也是医生吗? 是的,她也是医生。
四 课堂练习
二、选择“都”或者“也”填空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都 or 也 (1)王老师有一个儿子,李老师____有一个儿子。 (2)弟弟、妹妹和我____是留学生。
(3)她是大学老师,她的爱人_____是大学老师。他们____是大学老师。
(4)杰克是英国人,玛丽是美国人,他们不____是英国人。 (5)王方没有姐姐,玛丽____没有姐姐,他们____没有姐姐。
(6)他是美国留学生,我____是美国留学生,我们____不是日本留学生。
三、模仿例子回答问题 例:A:这是你的书吗?
B:不,这不是我的书,这是我弟弟的书。
学生只需模仿句型,内容可根据课文,也可以自编 (1)杰克是美国人吗? (2)他是李老师的女儿吗? (3)这是不是玛丽的本子? (4)杰克有没有哥哥? (5)他们都是中国学生吗? (6)王方是不是留学生? 五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见附录),背诵课文
第5、6课时
一 检查背诵课文
二 每两人一组分角色背诵对话 三 听写所有生词
四 检查作业并讲解课后练习
附录1:
专题讲解:“了”的用法
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动作或变化已经完成:put 了after the verb or adjective, indicate the completion of action: indicating the action is already completed:
大家都来了,我们开始上课吧。 他去中国学了两年汉语。 妹妹已经工作了。 这个问题我懂了。 我昨天买了一辆汽车
我们来得太晚了,电影已经开始了。 现在房子便宜了。 上个月只晴了三天。
The action will be completed in the future: 飞机快起飞了。(The plane will leave soon.) 我下了课就去吃饭。
2.verbs: future tense, the first future action happens before the second future action
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 做完了作业,你就可以看电视。
Put 了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or after the pause in a sentence:change of situation or state:
Meansthe change of situation or state is already or will be completed: 下雨了。 春天到了。
我以前不会说汉语,现在会说了。 他不爱我了。 天快黑了。
The new situation that would be happened in some conditions (Subjunctive) 你早来一天就见到他了。(if you come 1day earlier, you would see him) 3. Suggestion: to do or not to do: 走了,走了,别等了。 好了,不要再说了! 4.In the Questions
……吗?/ ……没有?(if you choose this format, you can stilluse “了” in the sentence)
他走了吗?
你昨天去看电影了没有?
有没有……. (if you choose this way, you can’t use “le”in the sentence) 他有没有走?他走了。(note:you still need “le” in the answer) 你昨天有没有看电影?没有。我没有看。(或者:我没看。) V 没 V
他走没走?
你昨天看没看电影?
5.Negation (Don’t use “了” in the negation sentence. – except: 1. “了”:duration of an action
except: 2 “了” in a suggestion: not to do something) 你吃早饭了吗?
我吃了。我喝了两杯牛奶,还吃了一个面包。你呢?你吃早饭了没有? 我还没吃呢。今天早上起得太晚了。饿死我了 不吃早饭很不好。你应该去吃点儿东西。 他昨天去锻炼了,可是我没有去。
6. 状态性谓语句和动态性谓语句中“了”的用法: 动态性谓语句:all theverbs except “be”
他昨天吃了3 个苹果: Yesterday he ate 3 apples. 状态性谓语句:withthe verb “be” – never use “了” Now it’s hot: 现在很热。
Yesterday it was hot: 昨天很热。 Now he is teacher: 他现在是老师。
Last year, he was teacher: 他去年是老师。
Now he is reading newspaper: 他现在在看报纸。
Yesterday afternoon at 3pm he was readingthe newspaper: 他昨天下午3 点在看报纸。
7. Where to put “了”?
Examples:
Put “了” after the verb or adjective or noun: 他去中国学了两年汉语。 我昨天买了一辆汽车 我下了课就去吃饭。
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 做完了作业,你就可以看电视。 他昨天吃了3 个苹果
Put “了”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 Put“了” afterverb/adj/noun 电影开始了。 现在房子便宜了。 下雨了。 春天到了。 他不爱我了。 天快黑了。
Repeat“了” after thev./adj./n. and at the end of the sentence: = a perfect tense 他去了中国,学了两年汉语。He went to China,and learned Chinese for 2 years.. 他去了中国了:He has gone to China.
(In this case, you may also add “已经” before the verb) 他已经去了中国了。
他学了2 年汉语了:He has already learned Chinesefor 2 years. 我昨天买了一辆汽车: I bought a car yesterday. 我昨天买了一辆汽车了:I’ve bought a car. 他要是知道了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He would be happywhen he knows this news. 他(已经)知道了这个消息了:He’salready know this news 他昨天吃了3 个苹果: He ate 3 apples.
他昨天(已经)吃了3 个苹果了:He’s already eaten 3 apples. 我们到了汉城:We arrived Seoul.
我们(已经)到了汉城了:We’ve already arrived inSeoul. Two past actions:
我下了课就去吃饭。After class I’ll go to eat.
我下了课就去吃饭了:After the class, I went toeat.
做完了作业,你就可以看电视。You may watch TV afteryou finish the homework. 做完了作业,他就看电视了:After he had done thehomework, he watched TV. 8. Duration of an action:
In this case (duration of an action), “了” or without “了” at the end of sentence: both arecorrect. – perfect tense
这本书我看了3 天了。I’ve read the book for 3 days. 这本书我看了一个星期。 I’ve read the book for aweek. 我有20 天没见到你了:I havn’t seen you since 20 days.
我来美国已经两年多了:I’ve been in US for morethan 2 years.
初级汉语综合课 《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第二册 第二十三课我上当了》
《速成汉语初级教程综合课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王欢下班回家,顺便来到路边的自由市场。) 小商贩:快来瞧,快来看!我的货又便宜又好看! 王欢:这袜子多少钱一双? 小商贩:12块,多便宜! 王欢:一点不便宜。
小商贩:瞧你说的,这是法国进口的高级丝袜,你瞧,这商标上全是外国字儿。
王欢:得了吧,这是汉语拼音。 小商贩:是吗?你说给多少? 王欢:5块。
小商贩:你也太狠了!10块。 王欢:7块。
小商贩:7块5,不能再少了。 王欢:好吧,来一双。
小商贩:先生买东西真是个行家。 (王欢回到家里。)
王欢:(对妻子说)我回来了。 刘丽:怎么才回来? 王欢:我去自由市场了。 刘丽:买什么了?
王欢:给你买了双袜子。小贩要12块,我侃到了7块5。 刘丽:不贵。我妹妹买了一双丝袜花了10块。 王欢:她哪儿会买东西?
刘丽:拿来我看看。(打开包装)呀!这是尼龙袜子!7块5可以买三双。 王欢:糟糕,我上当了。
【教案设计】 (北京语言大学刘畅)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1、本课重点生词的词义及基本用法;“了”作为语气助词的用法;钱数的表达法。2、培养锻炼学生用学过的词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能力及认读汉字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生词教学。
2.问商品价格及钱数表达。 3.“了”作为语气词的用法。
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共四课时。(本文只给出一二课时教案)
教学过程: 1.导入。
2.生词学习(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生词,要求能够认读)。 2.1放幻灯片
I.集体认读生词,有问题的发音及时纠正。 II.领读生词。
III.请学生个别读,个别纠正并予以巩固。 2.2生词讲练。
上当:被骗,受骗。一般用作谓语,可跟“被骗”、“受骗”相互替换,词的中间可加入其它成份,如:上了当、上了他的当、上了大当等。 瞧:一般指不太仔细的看。 瞧,那是什么? 瞧这汉字写得多好!
可以有“A一A”“AA”两种格式: 瞧一瞧,看一看,多好的衣服啊。 瞧瞧人家学习多努力! 又……又……:连接两个形容词或动词,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状态或两个动作同时发生。以下句子给予提示,让学生自己做。 这个学生又聪明又努力。
还可连接两个短语,表示两种情况都存在。 那时候,大家又没有吃又没有穿,日子很苦。
2.3出示生词卡片让同学齐读一遍,要求读的同时在脑中反应该词的意思。 3.放幻灯片做练习,巩固所学词汇的意思。 运用本课所学的词语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I.我们骗阿里说老师叫他去办公室,他果真 上当 了。 Ⅱ.我们教室 又 宽敞 又 明亮。 Ⅲ. 瞧 ,那套家具怎么样?
4.留5分钟时间总结并解答大家提问,巩固自己认为较为困难的生词。 5.作业:
I.复习巩固所学生词,下次课听写生词。 II.从所学生词中任选5个词造句。 II.预习课文(要求熟读)。
初级汉语综合课《谁看了都会这么说的》
一、 教学的目的要求:
1.了解中国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现状。
2.反复操练,令学生掌握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的活用用法。 3.令学生掌握“连……都(也)”、“不是……就是……”的用法。
4.令学生掌握口语词“可不是、玩儿什么、那当然、你是说、看来、这还没完呢”的用法。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 1.重点生词:
望子成龙、怪、过分、甚至、获得、眼里、放(开)手、分心、可不是、玩儿什么、那当然、你是说、看来、这还没完呢、” 2.重点语法点:
疑问代词“谁、哪、什么、怎么”的活用用法、“连……都(也)”、“不是……就是……” 三、教学方法:
演绎、归纳、串讲、讲——练、练——讲、听说、回答、对话、做练习 四、课时:6课时 教学环节设计:
第1、2课时
一、 组织教学:问候、寒暄、铃响后尽快进入实际教学
二、检查复习、预习(上一课词语、语法点或是本课所要求预习的生词) 三、讲解新课
(一)、导入新课:用提问法、图片展示法引起学生兴趣(出示一张一个小孩子被淹没在作业本之中,而不能出去玩的漫画图片) “图中的小孩在干什么?”“他看起来高兴吗?”、“他希望干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你会这样对你的孩子吗? ”、“在你们国家是怎样的?”
“你看了这幅图,觉得这个小孩子怎么样?”(引出学生回答可怜之类的词)并在同时导入课文正题“今天我们学习第十一 课——谁看了都会这么说的” (二)讲解、练习生词
1、带读、发现问题并进行纠正、也用部分时间让学生单独念单词,主要纠正发音。注意快
速的随机轮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念。重点讲解“望子成龙、怪、过分、甚至、获得、
眼里、放(开)手、分心”。 2、具体讲解如下: (1)望子成龙(成语)
希望孩子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成功的人。
介绍相应“望女成凤”,并简单讲解“龙”、“凤”在中国文化里的寓意。 (2)怪(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很、非常”,常用在口语中。同义词有“挺、蛮”。例如:
怪可怜的/这箱子太重,提着怪费劲的。/怪不好意思的 弹/钢琴/琴 (3)弹钢琴/琵琶 拉小提琴/二胡
提问:你喜欢什么乐器? 连……都(也) 在语法点里讲 奇怪(形容词) (4)感到奇怪
提问:你在上海遇到过什么奇怪的事吗? (5)温暖(形容词/动词)
形容词:很温暖/感到温暖/温暖极了 动词:温暖着我的心
(6)眼里
也可以说“眼中”,在……眼里(眼中)
提问:在你的眼中,上海是怎样的?中国人是怎样的? (7)过分(形容词) 过分关心、过分担心 (8)甚至(副词/连词)
我不喜欢这部电影、甚至有点反感
这里的东西太贵了,甚至比纽约的还要贵。 (9)分心
反义词:专心
不要分心,专心读书/工作 (10) 浪费(动词)
浪费时间/钱/食物/水/电。反义:节约 (11)网(名词)
一张网/上网/互联网 限制(动词/名词) 动词:作文的字数不限制
名词:下雨天的时候,车速有一定的限制。 (12) 苦恼(形容词) 担心、忧虑、不太高兴
很苦恼/别苦恼了/令……感到苦恼 提问:你最近有什么苦恼的事吗? (13) 获得(动词)
获得知识/奖励/机会/经验/良好的机会/良好的成绩/表现 良好机会=良机 (14)最终(名词) 最终目的/结果/目标
提问:你学汉语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15) 独立(动词) 反义词:依赖 独立生活/工作
独生子女很难独立生活。
提问:你认为一个人几岁应该开始独立生活? (16) 放(开)手
形容不过分干涉别人,让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父母不应该对孩子抓得过分紧,要放开手,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一、二题“选字填空”。轮流请学生回答,并进行纠错。 (三)语法点讲解:本课教学采用单独导入语法点,并随后在课文讲解中进行巩固操练的方法。 具体讲解如下:
1. 疑问代词的活用:
提问:“大家刚才觉得那个小孩子怎么样?——怪可怜的。你说他可怜,他说他可怜,她也说他可怜“——所以——谁看了 都会这么说”,“这里‘谁’是什么意思?”
疑问代词“谁、什么、哪、怎么”等除了提问,还有其他的一些用法
(1)表示任指、强调任何人或任何事物都不例外,后边常用副词“都”或“也” 例如:谁都会这么说:这是个幸福的家庭。 他们什么也不让我干。
哪家父母不都希望孩子成为一条“龙”?
这件事我怎么也想不明白。(副词也一般用在否定句中)
(2)表示特指,疑问代词表示特指时,同一疑问代词出现在前后两个分句中,相互呼应,表示特指的人、事务、性状等。前一分句表示条件时,后一分句常用副词“就”。
例如:我喜欢跟谁交朋友,就跟谁交朋友。 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哪天有空儿,我就哪天去你家做客。 孩子想去哪儿,你就让他去哪儿嘛。
(3)表示虚指,疑问代词表示虚指,也就是疑问代词代替说不出来、不必说出来的人或事物。
例如:这几天我很苦恼,我想找谁谈谈。 考试以后,我总想去哪儿玩儿弯儿。 我饿了,想吃点儿什么。
这么晚还没回家,会不会出什么事情了?
完成课后练习三、五,四、布置作业:朗读生词3遍、复习上课讲过的生词和语法点,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第3、4课时
一、 组织教学:问候、寒暄、铃响后尽快进入实际教学
二、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生词和语法点的掌握,并讲解课后练习一 、二 三、继续讲解新课(语法点和课文) (一)继续讲解语法点 1、“连……都(也)”
连……都(也)这一结构表示强调,有“甚至”的意思。“……都(也)”可以强调主语,也可以强调宾语。讲解时可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这一句型的强调作用。例如:
(1)a. 小强不同意他父亲的意见。(强调主语) b. 连小强都不同意他父亲的意见。(说明别人也都不同意,而小强可能平时都会同意父亲的意见,而这一次却也不同意)
(2)a. 不让我看小说(强调宾语时,宾语要提到动词谓语的前边) b. 连小说都不让我看。(说明可能其他的书也都不准我看)? “连……都(也)”结构还可以强调动词谓语。 (3)我病了,他连问都不问一声。
完成课后练习四,用“连……都(也)”改写下列句子 2、“不是……就是……”
这个结构是并列关系中的选择复句,“不是……就是……”是关联词,表示二者必居其一。例如:
(1)他周末不是旅游,就是看书。
(2)那本书不是在桌上,就是在抽屉里。 (3)妈妈很忙,不是在做饭,就是在洗衣服。
请学生用“不是……就是……”结构造句。 (二)课文部分的处理和语法点的操练总结 课文
1.朗读课文:老师先带读一遍,然后由学生轮流念,教师注意纠正学生发音。随机点名,每个学生读的不要太长,一遍读完过后,将学生分 成两组,分别朗读“安妮”和“丁丽”的部分,朗读前老师要对速度等提出要求。(要中等速度,不要抢读)
2.分段讲解(采用提问法,借助课文提供的语言背景,对重点的口语词、句型、语法点进行操练) (1)提问课文内容
* 安妮到中国朋友家做客发现了什么问题? * 什么叫做“望子成龙”?
* 为了“望子成龙”,这位中国朋友是怎么做的? * 他的孩子对爸爸妈妈的做法有怎样的想法? * 丁丽和安妮对这样的做法是怎么看的?
(2)找出课文中有疑问代词活用的句子,并解释这些句子的意思。
(3)找出课文中用“连……都(也)”以及“不是……就是”的句子,并说说这些句子的意思。
(4)结合课文,说说一下口语词“那当然、你是说、可不是、看来、玩儿什么、这还没完呢”的意思及作用。 “那当然”表示不容置疑,很肯定
“你是说”是接着别人的话往下说的承接语
“可不是”意思是“是这样”,含有加强语气的意味。 “看来”是承接别人的话,作出一个总结式的评价。
“玩儿什么”意思是“没有地方和东西可以玩了”,含有加强语气的意味。 “这还没完呢”意思是还没说完,也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用课文中的词语,以文中小女孩的视角复述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自己喜欢现在这样的生活吗?为什么?
第5、6课时
一、组织教学:问候、寒暄、铃响后尽快进入实际教学 二、将学生分组交流上次的回家作业,并引出短文的讲解
1、将同学分成小组,相互交流上次回家的作业(以文中小女孩的视角复述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怎样的),并请同学做发 言,给予一定的指导 和评价。 2、讲解短文
承接学生的发言,可以讲此短文作为一片范文讲解。
本文分成三个部分进行提问与讲解,并在此过程中复习学过的语法点: (1)“我”现在的感受:为什么写信?我的感觉怎样? (2)原因:我为什么对此感到反感?爸爸妈妈是怎样想的?我的想法又是什么? (3)“我”的希望:爸爸妈妈能放开手。
练习:阅读课后第六题,练习表示困难的对话。 三、巩固新课,做练习
(一)用下面所给的词填空
望子成龙、怪、讲师、奇怪、反感、理解、交际、整天、苦恼、浪费 1 爸爸妈妈不______我的想法,让我感到很_____。 2 ______的想法往往会限制孩子的成长。 3 我对他的这种做法感到很______。
4 她为了准备考试,_______都在图书馆看书。 5 大学_____是一份很好的工作。
6 第一天上课就迟到,他感到____不好意思的。 7 我们不应该_______水资源。
8 他在学校很有名,因为他很喜欢______。 (二)用所给的词造句
1 眼里,我,上海,很,漂亮
2 过分,关心,我,让,他的,反感 3 读书,获得,知识,良好,机会 4 我,最终,出国,独立,目标,生活 5 浪费、机会、你、应该、不 6 他,苦恼,理解,我的 7 他,奇怪,新发型
8 整天,分心,上网,连……都、上课 9 放开手,走,游,小鱼,我,就 (三)将A组和B组用线搭配起来 A组 B组 弹 上海 过分奖励 怪 结果 获得钢琴 最终不好意思 放开机会 良好电话费 浪费温暖 感到手
(四)用“连……都(也)”把句子补充完整 1 她去上课,却___书___忘了带。 2 这次___妈妈____也说我做错了。 3 她___说____不说一声就走了。 4 我这次考试____及格____没考到。 (五)填空(用“谁、哪、怎么、什么) 1 ____都喜欢那个聪明、可爱的女孩。 2 我渴了,想喝点____。 3 他____都去旅行过。
4 你喜欢____弹,就____弹吧。 (六)用“不是……就是”填空
1 打折的机票,时间_____太早,_____太晚。 2 他_____在网吧,____在游乐场。
3 我早饭____吃面包,_____吃蛋糕。
4 他肯定是大学老师,_____教授,_____副教授。 5 我爱看的电影______美国片,____法国片。 四、布置作业
1.做课后练习第五题:选择正确的句子。
2.请同学课后准备你对中国家长“望子成龙”式教育的看法,如果你是家长,你会怎么做?
精读课文本
第十一课 谁看了都会这么说的 (一)对话 Dualogue
安妮:最近我去中国朋友家做客,常常发现这么一个问题。 丁丽:什么问题?
安妮:就是中国的年轻父母,对孩子都抓得非常紧,要求十分高。
丁丽:那当然,现在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哪个做父母的不望子成龙呢? 安妮:“望子成龙”?
丁丽:对,就是希望孩子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能力的人。
安妮:孩子有知识、有能力当然是对的。不过,我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六七岁的孩子,学得了那么多东西吗?
丁丽:你是说,父母让孩子学的东西太多了?
安妮:可不是?我有位中国朋友,他是一家工厂的工程师,他妻子是一所大学的讲师。他们俩有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今年七岁。 丁丽:看来,这是一个幸福、温馨的家庭了?
安妮:是的。谁看了都会这么说的。可我总觉得那女孩怪可怜的。 丁丽:怪可怜的?怎么回事?
安妮:我每次去他们家,她不是在画画儿,就是再弹钢琴。我问她:“你不想出去玩儿玩儿吗?” 丁丽:她怎么回答?
安妮:“我的作业还没有做好呢。妈妈说过,什么时候做完了作业,什么时候才能出去玩儿。”
丁丽:那就做完作业再出去玩儿嘛。
安妮:玩儿什么?那时天早就黑了,哪儿也不能去玩了。 丁丽:孩子连玩儿的时间都没有。他们俩是抓得太紧了。 安妮:这还没完呢。 丁丽:还有什么?
安妮:他们还让我教孩子英语。
丁丽:一个七岁的孩子,除了画画儿,弹钢琴,还要学英语,那是怎么也受不了的。
二)短文 一封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收到我这封信的时候,你们一定会感到奇怪:天天见面,写什么信?是的,要写信,说说我的心里话。
我知道,从我出生那天起,你们就事事关心我,处处爱护我。我也深深感到爱的温暖。
现在我长大了,已是一个十六岁的高中学生了。但在你们眼里,我永远是个长不大的孩子。对你们的过分关心,我开始感到失望,甚至有点儿反感。我觉得你们的关心,只是为了让我好好儿地读书,以后能考上名牌大学。爸爸、妈妈爱我,可是不理解我。我爱学习,我也爱玩儿,爱交际。但你们只希望我整天坐着看看书、学习。我想去哪儿玩儿玩儿,你们就说:别出去了,静下心来看书吧;我想跟谁交际,你们就说:不要分心,专心致志地读书吧;我想干些什么,你们就说:不要浪费时间,认真努力地学习吧。为了上大学,我差不多是哪儿也不能去,谁也不能交往,什么也不能干了。
说真的,这种过分的关心就像一张网,处处限制我,让我十分苦恼。我想,读书是为了获得知识,不只是为了上大学;上大学是获得知识的良好机会,但这不是我的最终目的。爸爸、妈妈十五六岁时已离家独立生活了。可十六岁的我却像网里的一条鱼。网里的鱼是游不到大海的。我真希望你们能放开手,让我走自己的路。我相信,我不会让你们失望,我会成功的。 祝你们 健康、快乐!
小强
1997年10月8日
初级汉语综合课《汉语教程 第31课田芳去哪了》
使用教材:《汉语教程》第二册(上)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第三十一课 田芳去哪了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语气助词“了”及其疑问、否定形式的意义和用法 2、 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3、 本课生词和课文内容,并能对打电话的功能项进行独立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语气助词“了” 的意义和用法 2、副词“再”和“又”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步骤与课时分工: 四个课时 第1、2课时 (1)生词
(2)语气助词“了” (3)课文(一) 第3、4课时
(1)副词“又”和“再”
(2)课文(二) (3)课堂表演 教学过程: 第1、2课时
一、导入(五分钟左右)
依照具体情况向学生提问。如:周末你们去哪了?做什么了?并用带“了”的正确形式重复学生的回答,请全班同学集体重复一遍。
引入课文:今天学习第三十一课。请学生读课文标题。 二、生词(之前要求预习)(15-20分钟)
1、出示生词卡片(一面是汉字一面是拼音)
集体认读单词,汉字有问题的看拼音; 领读;
学生个别认读,同时纠音。
2、重点生词听写(请学生到黑板上写) 踢 接 输赢 祝贺 已经 考试/考 陪 喂:打电话时的开头语 踢:踢球,踢足球 接:接电话
输:比赛输了,北京队输了(一般不说“输了比赛”) 赢:我们赢了。 祝贺:祝贺你!
已经:30课我们已经学了。他已经写完作业了。我已经毕业了。
考试,考:通过考试,考大学,考听力,考汉语……你考试考得怎么样? 陪:我陪你去。我陪朋友去商店。
3、生词讲练(给出情境,尽量引导学生说出句子) 4、读生词及其扩展形式,再集体快速读一遍生词卡 三、课文
课文(一)的内容(10-15分钟)
学生不看书,由教师叙述课文中的对话,学生听。两遍
1、 讲完后,请学生回答下列问题(学生相互提问,并回答;板书问题和回答), 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话回答,目的是熟悉课文内容,扫清阅读障碍。
这是谁给谁打电话? 田芳在家吗? 谁接的电话? 田芳下午去哪了? 她去做什么了? 什么时候回来?
过了一会儿,张东又打电话了吗? 田芳回来了没有?
2、 语法讲练(20分钟左右)
(板书)田芳下午去哪了? A她去同学家了。 B她四点就去同学家了。
请学生比较两种回答的不同。
讲解:句尾的“了”表示以前的时间,表示动作或事情已经发生或完成。
句尾有“了”的句子,说明已经说完了一个意思,后边要开始说别的内容。
练习:(给出卡片提问,学生用卡片上的词语回答问题,后两组由学生互相提问和回答。)
(1)(卡片)去商店 回家 给他打电话 你昨天看球赛了吗? 书店 体育馆 田芳家 你下午去哪儿了? 去买磁带 学太极拳 吃饭 下去你做什么了? 否定形式用“没有”,不加“了”
(2)(卡片)买晚报 预习生词 复习语法 你报名了吗? 请学生给出肯定和否定的回答
(3) 引入句尾有“了”的正反疑问句:“…..了没有?”
否定回答可以用“还没…呢”表示正要做的事现在还没有做。
把练习2中的问题变成正反疑问句并回答。 (4) 补充问题
你们来北京以后去香山了没有? 你们参加HSK考试了没有?
3、 读课文(5-7分钟)
领读,学生分角色读,纠音 4、 解决学生疑问
5、 复述课文(15-20分钟)
给出课文提示词,引导学生复述课文。
由分句到正句,先学生说,然后带领学生说,最后学生个别说。 集体复述一遍 学生分角色复述 根据提示词背诵
撤掉提示词,先集体背诵,然后学生分角色对话。 四、作业
1、复习课文(一),下节课表演 2、预习课文(二)
3、抄写课文一遍,下节课听写 4、完成课后练习
第3、4课时
一、复习(10-15分钟)
听写课文的句子(请一个学生在黑板上写) 集体读听写的句子
集体读课文(一),分角色读课文 请两个学生表演课文(一) 二、学习课文(二)
两个学生分角色读课文,其他同学边看图边听。(15分钟) 1、 听完后,回答下列问题:教师板书答案 田芳回来后,妈妈说了什么? 张东又给她来电话了没有? 田芳给张东打电话了没有?
张东给田芳回电话了吗?为什么? 足球比赛谁赢了?
张东上托福班,报名了没有?田芳知道吗?为什么?(用不是….吗形式) 张东每星期六做什么?田芳知道吗?为什么? 田芳明天想做什么?
2、 语法讲练(10-15分钟)
不是….吗?不需要回答,是强调说话人已经知道了。 再和又
请学生看板书,引导他们说出再常用语没有发生的事,有常用语已经发生的事。再可以用于过去式,关键在于事情发生了没有。
练习:课本第9页练习,教师给出情境,学生说句子。学生看课本,集体重复一遍刚才的句子。
3、 读课文(5-7分钟) 4、 复述课文(20分钟)
同1、2课时
三、表演(10-15分钟)
三人一组,分角色练习,然后到前面表演 四、作业:预习第三十二课生词和课文。
初级汉语综合课《汉语教程 第33课我下了班就去看房子了》
授课时间:100分钟 授课者:Andrew
本课重点:“才”、“就”作为副词,在动词前做状语的常见用法 以关联词语“虽然”、“但是”引导的转折关系的复句 教学环节:
• 开场白(2分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 复习(18分钟)三十三课课文的第一部分(一)我想再看看房子
(1)让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的宿舍复习生词:套、房子、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
(2)用“要是就”造句
(3)听写:第一部分的关键句如:要是决定了,就给我来个电话
第二部分的生词才、就、周围、环境、一条河、交通方便、车站旁边、附近、体育馆
• 处理生词(30分钟)(就着听写来处理,其中兼顾汉字教学) 1.才、就(板书)
才和就作为副词放在动词前面做状语的主要用法
才:表示事情发生得晚或结束得晚就:表示事情发生的早或结束得早 (1)老师讲了十遍,他才懂。(1)老师只讲了一遍,他就懂了。
(2)从北京坐火车十三个小时(2)从北京坐飞机三个小时 才能到上海。就能到上海。
(3)他早上十点才起床。(3)我早上六点就起床了。 才和就放在动词前面做状语的另一些情况: 才:表示事情刚刚发生之意
她才来了半年就已经说得不错了。才到家。
就:表示事情在短时间内发生,事情很容易或进行得顺利 她来中国以前就学汉语了。飞机一小时前就到了。 2.周围名词离人或事物较近的地区 朴善培的周围都是他的同学。 学校周围有许多饭店。
3.环境名词:周围的情况和条件这里的环境不错。西郊宾馆的环境很好。 4.条量词用于细长的东西一条河一条鱼两条腿一条线 (形状细长的东西面条枝条) 5.河名词river 6. 交通名词
7.方便形容词交通方便:不堵车离车站、不用转车 (动词:方便群众;另一意:合适) 8.车站名词:等车的地方
9.旁边名词:画图(指人或者物的左边或右边两者紧靠着)可以指示学生的左右
10.附近名词:靠近某地方的地方不能说一个人的附近
(形容词靠近某地方)北语附近有一个邮局、一个麦当劳和一个超市 (学生可能会问及周围、附近、旁边三者的区别,通过图来解释,不要过多纠缠,这不是本课的重点)
11.体育馆:室内进行体育锻炼或比赛的场所 体育场:室外进行体育锻炼或比赛的场所 • 新课
• 引入(3分钟)
小张下班去干什么了?(小张下班后又去看了房子)他决定租了吗?(但并没有决定)
回家后,小张告诉妻子月租金有点儿贵。
小张的妻子问了他几个问题:周围环境怎么样?离公司远不远?交通方便不方便?
• 逐句串下来(17分钟)
(1)强化“才”、“就”做状语的主要用法 (2)怎么样?——问别人情况如何 你身体怎么样?你考试考得怎么样? 周围环境怎么样?
(3)房子虽然不错,但是租金有点贵。 肯定、承认“虽然”后面那个分句的内容
突出的是“但是”后面的那个分句的内容表示转折 “但是”中的“是”常常可以省略
(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时候可以把“虽然”后分句的主语提前,告诉他们一个常规的处理方法)
虽然我想家,但是我不感到寂寞。 他虽然学的时间不长,但是学得很好。 虽然外边很冷,但是屋子里很暖和 可以让同学来造句
(4)不错形容词:表示令人满意很好
*[(5)离……10公里/不远/很近表距离、时间的词 十分钟 ]——学生问及才略讲,不纠缠 • 完整朗读一遍课文(2分钟)
• 提问题巩固课文(问题以板书的形式`出现,方便对话操练) 房子怎么样?(虽然,但是) 月租金是多少?
周围环境怎么样?(西边,山下,河边) 离公司远吗? 交通方便吗?
车站在哪里?(旁边)
楼附近还有什么?(学校、医院、体育馆) • 对话操练(20分钟)
利用上一部分的问题以及图画,让学生两两一组进行操练。 • 参照板书,归纳本课的重点(5分钟) • 布置作业(5分钟)
书面作业:35页练习三 37页练习五 38页练习八(下节课讲解)
口头准备:36页练习四练习九(下节课作为口头检查)预习第三十四的生词(下节课课堂听写)
练习一、二是三十三课一二课时课堂处理的,而练习十、十一是三十三课一二课时的课后书面作业
初级汉语综合课《比较句和几个副词》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掌握几个重要的语言点能就天气状况进行日常交际; 2. 使学生掌握催促、建议等功能项目。 3. 是学生掌握以下语言点: (1) 都八点了 副词“都”表示已经 (2) 躲都没处躲
副词都表示“甚至” (3) 吵什么吵 (4) 和……一样
(5) A比B+形容词+多了 (6) 难得 (7) 万一
教学过程:
1学习课文
(1) 领读课文(2分钟)
(2) 讲解难点,讲解时注意精讲多练(10分钟): A. 都八点了。
“都……了” 中间加时间、数量或者表示情况的词语,意思是“已经”,表示到这个时候不应该象现在这样。轻读。
都十二点半了老师还不下课。(十二点就应该下课了。) 都到圣诞节了,还不下雪。(一般十一月就该下雪了。) 都三十多岁的人了,还象个孩子。(三十岁的人应该成熟。) 爸爸都退休了,还每天看书。(退休的人应该多休息。) B. 躲都没有地方躲。
副词“都”前后重复同一个动词,前面的是肯定,后面的是否定形式,表示“甚至”的意思,轻读。 例:
你和李老师熟悉吗? 我见都没见过他。 你会说日语吗? 我听都没听过。 你会做西班牙菜吗? 我吃都没吃过。 孩子会跑吗? 他走都不会走呢。
让山本请大家吃饭吧。你想都不用想,他从来不请别人吃饭。 C. 吵什么吵 反问语气, 意思是不要吵,表示禁止。 看什么看,没见过啊? 明天就考试了,你唱什么唱?
都八点了,你还睡什么睡? D. 比较的两种表达方法: 和……一样 今天和昨天一样冷。 山本和金汉成一样高。 他说汉语和英语一样好。 模式:A和/跟B一样
说明:“一样”是比较的结果,“一样”的后面可以有形容词或者心理动词。 这个字的读音和那个字一样。 这间屋子和那间屋子一样大。 他和我一样喜欢孩子。
否定形式:A和/跟B……不一样 注意 和……一样”和结构助词 做定语时,后面一定要用“的”。
还有和这本一样的字典吗?
做状语时,后面一般不用“地”。也可以用。“和…相同”不能做状语
她和他的妈妈一样漂亮。//北京的东西和上海一样多。 他会跟我们一样地想念祖国。
如果有能愿动词,一定要放在“跟……一样”后面。
小金跟他一样能说会道。// 老师跟学生一样想放假休息一下。 用“比”表示比较 A 比B+形容词+多了。 今天比昨天暖和多了。 北京比上海冷多了。 足球比乒乓球大多了
基本模式:A比B+谓语
我的女朋友比你漂亮。// 你比我用功。 扩展模式: ⑴A比B+谓语+数量
虽然他只比我大一岁,可是什么事情我都听他的。// 往后的日子会比今天好一百倍。
⑵ A比B+谓语+一点/一些
这棵树比那棵树粗一点。// 你的口语比我好一些。 ⑶ A比B+谓语+得多/多了 这次考试我的成绩比上次好得多。 ⑷ A比B+还/还要/更+形容词
B的程度已经很高,说话人已经很满意(很不满意),而A程度比B更高。
这件衣服沟好看的了,可那边那件比这件还要漂亮。 注意:
“比”的后面不能有程度副词“很/非常/十分”等词语。
今天比昨天很暖和。× 他比我工作得非常好。× “多/少,早/晚”做状语,一定要放在谓语动词前面。
我比他多吃了一个包子。√
我多比他吃了一个包子。×我比他吃多了一个包子。×
请两个学生读课文
同学两人一组读课文。(5分钟)
请同学看提示说课文,单独说、一起说。(10分钟) 请同学看提示把会话改成叙述体说课文。(5分钟) 5.听说练习和总结(5分钟)
中级汉语综合课《让沉默不再是金》
中文0604 11号 程超
教学对象:二年级下学期(中级二册教材) 教学内容:
1.生词,注重结构,词义,用法上具有汉语特点的词汇。
2.课文,通过大声朗读以及问题提问等方式加深学生对文章大意的理解。 3.语言点,重点是语言点的用法及语义的掌握和应用。 4.练习,重点放在语言点的相关练习上。 5.了解课文中出现的俗语背后深意。 教学目标:
1.掌握所学生词,特别是重点生词的用法。 2.掌握并熟练应用语言点的语义用法。
3.理解课文出现的俗语,并领会作者的心理。 教学方法:
1.对于生词和语言点的讲解,重点放在词义、语义以及用法上。在讲解的基础上,通过设置语境对重点生词和语法进行操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 达到会应用的目的。
2.在课文教学中,在掌握生词的基础上,首先通过领读和大声朗读使学生感知文章,对难理解处进行简单的讲解,力求掌握文章大意。
3.围绕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简单地提问并小范围讨论,加深学生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学习生词 同学们,早上好!在上课前,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句中国的俗语,(板书:沉默是金)来,我们一起读一下这句话。(生齐读)“沉默”就是不说话,保持安静。大家觉得沉默好吗,重要吗?(小范围讨论)(找个别同学)你觉得回答老师问题时,沉默好吗?开party时,沉默好吗?(生答)恩,那这些时候,沉默还是金吗?对,今天呢,我们就“让沉默不再是金”(板书:让沉默不再是金) 讲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生词。有谁愿意为大家读一下,恩,在他读的过程中,其他的同学帮他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生读)他读得真不错!(适当纠错,然后,老师领读一遍。再找平时发音好的同学领读一遍。) 好,我们先看第一个生词:
1、复杂(形) 复杂是指事物多而且乱,主要用在以下三种情况: 例句:(1)如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关系复杂——简单、单纯 (2)这道数学题很复杂。——问题复杂——简单、容易
(3)她的想法真的很复杂,总是想太多。—— 思想、想法复杂——简单、单纯
这三种不同的情况,它们的反义词也有一点不同,但都可以用“简单”一词。这一点大家注意一下就可以了。我们来看第二个词:
2、耿直(形) 跟老师读。这个耿直呀,是说一个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不拐弯抹角。我们常说:性格(引导学生说出“耿直”) 例句: 他是一个(性格)耿直的人。
这个词还有两种其他的写法,鲠直、梗直。其实,接下来的这个词和“耿直”的意思一样,它的意思表现得很明显。第三个生词是什么? 3、快人快语 我们常常把它写成“快言快语”。 近义词:心直口快 反义词:吞吞吐吐 就是说有些人说一句话之前要先想半个小时,我们就说:
例如:他说话吞吞吐吐的。 那大家说说,你们喜欢哪一种人啊?是耿直,快言快语,心直口快的的,还是吞吞吐吐的?(学生回答)很明显!好,我们接着往下看,
4、打抱不平 (走到同学们中间,什么都不说,打一下A同学)老师刚才说面都没说就打了A同学一下,这时候,B同学看到后,觉得老师打A同学很不公平,他很可怜,所以,B同学就打了老师一下。那我们说B同学的这种行
为就叫“打抱不平”。我们可以把这句话完整地说成,“B同学为A同学打抱不平。”
在用这个词的时候,要注意不要把“抱”写成“报”。好,看第五个生词
5、得罪(动) 意思是“使……不高兴”。我们常说:~人,~领导。 “你们最好不要得罪我,小心考试不及格。”(教室笑)
例如:他做了不少得罪人的事儿。恩,这就是得罪。我们看最后一个词 6、遭 虽然只有一个字,但它的意思不止一个。
(1)动词 作动词时,是“碰到、遇到”的意思,后面接的常常是一些不好的事情。
例如:~难,~灾,~险
(2)量词 它还有做量词的情况,相当于“回、次”。我们班都有谁是第一次来中国?恩,我们就可以说:来中国,我还是第一遭。对我来说,接触到这么多可爱的外国留学生,今天还是头一遭。 课文中出现的是“遭”做动词的情况。 再带学生一起读一遍这六个生词(生齐读)。生词就先学到这儿! 二、学习课文
学生分读1、2自然段,然后老师读一遍 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大学毕业时,教授是怎么对“我”说的? 2、教授的话是什么意思呢?用文中的话回答。 3、教授的话让“我”想到谁了呢? 4、“我”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5、父亲为什么一生都不顺? 6、他吃亏又是因为什么?
7、“我”毕业以后到哪儿工作了?
8、 到工作岗位之后,我是怎么做的?(生答:“一到工作岗位,我就把沉默是金作为信条。”引出语言点:一……就……)
看来大家听得都很认真!现在你们看课本上的这句话(一到工作岗位,我就把沉默是金作为信条。板书:一……就……)这呀,是我们这节课的重点。它有两个用法 (1)表示的是一个动作或是情况出现以后紧接着又出现了另一个动作或是情况。连接的前后两个句子的主语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前后两句的动词一般是不一样的。
(引导同学)一会儿放学后你要做什么?(生答:去食堂吃饭,回宿舍……)我们就可以说,
例如:一放学,我就去食堂吃饭。 一放学,我就回宿舍。
(引导同学)你平时有时间都喜欢做什么呢?(生答:睡觉,看书,打球)(请学生造句。)
例如:他一有时间就睡觉。(看书,打球)
在主语不相同的时候,也可以用“一….就…”,例如:她一打球,我就去加油!
给出几组词语,让学生造句
a.我 睡觉 她 说话 b.老师 提问 我 紧张 c.我 回家 妈妈 高兴
(2)表示一个动作一发生就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时句子只能有一个主语,前后两个动词是一样的,或者用“是”代替后一个动词。
(引导同学)我们已经上了一上午的课了,怎么样,累不累?(生答:累……) 例如:“我们一上课就是(上)一上午,大家都累了。”
(引导同学)你在北京住了多久了?(生答:三个月,一年……) 例如:他在北京一住就是(住)三个月(一年)
(引导同学)食堂早餐的包子,你能吃几个?(四个,六个……)(请学生造句)。 例如:食堂早餐的包子,他一吃就是(吃)四个。(六个) 把以上的句读一遍,(生齐读) 扩展练习:
用“一……就……”完成下面的对话,注意它的两种不同的意思: (一)前后动词一样,或用“是”代替后一个动词: 1、A:你昨天和你的朋友聊了多长时间?
B:我们已经十年没见面了,所以 。 2、A:她在商场买了多少衣服?
B:她觉得那儿的衣服既漂亮又便宜, 。 (二)前后动词不一样:
1、A:你听完报告以后去哪儿了? B: 。
2、A:你什么时候给我回信的? B: 。 作业:
复习上课学过的生词和句型 复习课文 课文:
让沉默不再是金(节选)
大学毕业时,教授对我们这些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说:“进入社会,切记沉默是金啊!”教授的意思是,如今社会人际关系复杂,随时都可能遇到麻烦。教授的话是我不由得想起了父亲。我父亲性格耿直,快人快语,还爱打抱不平,因为得罪领导而遭到报复,一生都很不顺。母亲说,你爸爸吃亏就因为他那张嘴。 三个月后,我来到一家高新技术研究院工作。一走上工作岗位,我就把“沉默是金”作为信条。每天早晨总是第一个到办公室——打水、擦桌子、取报纸,这些活干完后,我才静静地坐到自己的办公桌前等待领导和同事们的到来。
中级汉语综合课《赛龙舟》
澳大利亚标准中文学校 林笙 教学对象:七年级学生。 采用教材:《标准中文·双语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数量词的用法。2.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量词的用法(注:海外学生量词基础较弱)。 教学时间:3课时(注:适用于连续3节语文课的学校)。 教学步骤:
(1)复习上一课“春联”、导入新课《赛龙舟》。 (2)情景对话:“端午节会话”。 (3)拆解本课生字、组词。 (4)讲解量词的用法。
(5)以听说为重点练习课文。 教学环节:一、复习
1.听写:春联、增添、描绘、歌颂、勤劳、祝贺、不仅 2.提问:(a)什么时候贴春联?(b)你是怎样过春节的?(c)现在已经是五月中旬了,有哪一个传统的中国节日快要到来?(导入新课)
二、情景会话(下面提供基本的会话内容,如有别的同学发言,老师则要随机应变去调节)。“端午节会话”(板书)。李老师:春节的主要活动有贴春联、放鞭炮、拿红包。端午节有什么内容呀?贾大卫:赛龙舟!我昨天预习新课看到的。甄小云:还有“包粽子”。我妈说今天中午送粽子给我们吃。魏海伦:好吃吗?甄小云:好吃。我妈每年端午节都去唐人街买粽子给我们吃,一会你尝尝就知道了。魏海伦:李老师,你可以跟我们讲讲为什么要在端午节吃粽子吗?李老师:好。说起来,“吃粽子”、“赛龙舟”这些活动跟一位古代著名的诗人有关——他就是写下《离骚》的屈原先生。传说,在战国时期楚、秦两国争霸之际,屈原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的诬陷,被楚王免去了左徒之职。之后,他又被流放。在流放期间,秦国攻破了楚国。面对国家破碎,屈原悲愤交集,于五月五日在湖南省的汨罗江投入滚滚激流中自杀报国。人们为了保护屈原的身体,划龙舟去驱散江中的鱼怪,又把粽子等食物投入江中让鱼怪吃饱而不去伤害屈原。从此,每年中国农历五月初五便成为人民纪念屈原的日子。 三、生字和词
1.拆解生字的部首、笔画数和组合(要求师生互动)。(板书)舟、隐、威、旗、哨、伏、竞、燃、助、阔2.组词 (板书)(龙)舟隐(约)威(武)(红)旗哨(子)(起)伏竞(赛)(点)燃(帮)助(广)阔四、量词1.解释什么是量词。(板书) 量词是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的词。A.表示人或事物的计量单位的是物量词,又称名量词。如:尺、寸、斗、个、只、支等等。B.表示动作行为的计量单位的是动量词。如:次、回、趟、阵、顿、遍等等。 2.练习运用量词(请学生上黑板做)。(板书)一条(蛟龙) 一团(浪花) 一幅(图画) 一架(飞机)一个(老人) 一只(小鸟)一次(旅行) 一阵(鼓声)(注:括号里面的词是参考答案) 五、课文
1.老师示范朗读,板书提示词。
2.分读。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纠正发音。 3.复述课文。 六、作业
1.书面作业:完成练习册第14课练习。 2.预习新课《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上 第一课我的“希望工程”》
教学目的:1、了解中国“希望工程”的公益活动的意义及社会影响。对比学生本国的此类公益事业有何异同。
2、掌握以下词语“轻易、其实、尽管、总算、对……来说、……下去、因为…而…”的意义及用法。
3、掌握词语搭配中的重点词语
4、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教学要求:1、熟练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 2、对语法例释中的词语能熟练造句教学重点:1、什么是“希望工程” 2、词语例释中的词语教学时数分配:10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学习生词(2学时)
(26)而:多用于书面,连词 1、 表示转折
a) 连接并列的形容词、动词、用法同“然而、但是、却”,两部分意思相反 例:苹果大而不甜 费力小而成效大
b) 连接小句,表示相对或相反的两件事,“而”用在后一句的头上。 例:这里已经春暖花开,而北方还是大雪纷飞的季节。 C)“而”前后两部分一肯定一否定,对比说明一件事或一件事的两个方面 例:这个问题不是一个小问题,而是一个大问题。 2、 表示相互补充
a) 连接并列的形容词。≈而且 少而精严肃而认真简练而生动
b) 连接动词短语、小句。两部分有先后承接或递进的关系。 例:战而胜之取而代之
我们班成绩都很好,而以李明的成绩最高。
3、 把表示目的、原因、依据、方式 、状态的成分连接到动词上面 a) 前面用“为了、为、因为、由于、通过”等词。 例:为培养青年学生而默默耕耘。 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习文化。
我决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骄傲。
B)前面用动词、形容词表示方式、状态。 例:不战而胜顺流而下 匆匆而去江水滚滚而来
(27)不得不、只好、没有办法。多做状语 (40)盼:(动词)盼望、殷切地希望 “望”字歌
左右地看叫张望,眼盯着看叫凝望。 向远处看叫眺望,仰起头看叫仰望。
远道去看叫探望,往将来看叫展望。 观看发展叫观望,希望达到叫愿望。 迫切期望叫渴望,殷切希望叫盼望。 过高希望叫奢望,大家希望叫众望。 等待希望叫期望,大有希望叫有望。 失去希望叫失望,毫无希望叫绝望。 二、词语搭配与扩展(2学时) 见书第6~8页
三、讲析课文(2学时)
1、 老师领读,学生跟读课文1~5自然段。 然后学生自己齐读,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又叫什么?
(2)谁给一位北京的大学生写了一封信?“我”的心情? (3)解释词语:—成千上万 —发布 —重新 —宣布 —猛
—心里一酸 —轻易
—歪歪扭扭(4)归纳本段的大意,请学生回答?2、 学生朗读课文6~10自然段然后找个别学生单独朗读一个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1)写信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家住哪儿? (2)“我”每学期给黄志强寄30元钱?为什么? (3)寄邮包的人是谁?他为什么给我寄邮包?
(4)志强第一次寄邮包为什么没寄成?这次不但寄成了,而且没有收邮费为什么?
(5)请学生解释词语: —其实
—因为……而 —尽管 —压力 —责任感 —总算
—没有什么好东西 —盼
(6)归纳本段的大意3、 学生朗读课文11~14自然段然后请每个学生都读一个小自然段(注意:发音、流利) 回答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说自己得到了无价之宝?
(2)志强的名字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说“要对得起你的名字”? (3)“我”为什么说“你是叔叔的希望工程”? (4)解释词语: —对……来说
—无价之宝 —支持下去 —挫折 —负担
(5)归纳本段大意
4、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对错,并说明理由。
见P14 第(五)题布置作业:P13(二)~(四)题四、副课文(2学时) (一)阅读课文,为希望工程献上一片爱心
第一步: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注意本课出现的生词的意思 第二步:朗读第二遍完,回答课后练习(七)的问题。 (二)会话课文 学“东西“
第一步:老师读一遍,提请同学注意听老师的发音语调。 第二步:分角色对话。
第三步:找同学说一说“东西”有哪几种意思?
第四步:读课后练习(八)2中的句子,注意语气的变化 (三)听力课文女儿暑假打工 第一步:老师朗读,学生听。
第二步:学生复述老师读过的内容。
第三步:原老师朗读然后做练习(九)2题。
布置作业:P16(十)题五、做课后练习(2学时) 1、检查作业情况
2、课堂作业“别别别的” “别别别的”
有一天,学校开大会向同学们宣布了一条规定,内容是“除了校徽,胸前别别别的”。同学们原了感到莫名其妙。
上课时,王老师解释说这三个“别”字意思各不相同,第一个别字是‘不要’的意思;第二个别字是‘戴、挂’的意思;第三个别字是‘另外’‘其他’的意思。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王老师又说:“这三个字读音相同,但表达的意思不同,这叫同音字,有些同音字字形不同,我们在阅读和书写时要仔细分辨,不然易写错别字。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上 第二课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目的:1、了解作者所说的“差不多先生”的寓意;了解中国人的性格特征,在生活中是否有“差不多先生”,多少?
2、 较熟练地运用“差不多、凡…是、何必、不是…吗、既…又、一面…一面、一时、从此”等词语及句式
1、 使听说读写等技能得到综合训练 教学重点:1、“差不多”在中国文化心理上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文中讽刺幽默的写作手法。
3、重点词语的使用。
教学要求:1、熟练朗读课文,体会深层内涵。 2、能运用重点词语造句。 教学时数分配:10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 学习生词(2学时) (1)差不多(形容词)(副词)
(形)A:一般;大多数。后面加“的”修饰名词。 例:差不多的农活儿他都会
差不多的人都知道这事,你还不知道? B:相差很少,相近。作谓语补语。 例:姐妹俩的长相差不多。 他的水平跟我差不多。
作业做得差不多了,马上就完了。 (副)表示相差很少;接近
差不多+动(常含数量或程度词语) 例:火车差不多要进站了。 差不多等了两个小时。
差不多有两千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他的年龄差不多是我的一倍。
差不多+形(常含数量或程度词语) 例:他俩差不多高。 头发差不多全白了。 两个箱子差不多一样重。 你比我差不多高一头。 差不多+数量(十名)
例:这所学校已经办了差不多六年了。 走了差不多十五里山路。 差不多一半同学都学过英语。 (5)分明:(形容词)(副词) (形)清楚、明白 例:黑白分明 爱憎分明
(副)明明、显然
例:他分明来了,你怎么说没看见他呢? 你这样做分明是错了。
(8)讲究(形容词、动词) A:重视
讲究吃 讲究穿 讲究打扮 讲究质量 讲究营养 讲究形式 B:值得注意或推敲的内容 例:翻译的技术大有讲究 C:精美
例:房间布置得很讲究。
(11)何必(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要,相当于“为什么一定要……”的意思 例:书P24
区别: 何必———何苦
何苦:副词。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句尾多带“呢”。语气比“何必”重些。“何苦”一般都可以换成“何必”,何必不一定换成何苦。 例:(1)我去书店顺便可以替你买一本,你何苦自己又跑一趟? (2)孩子长大了,他们的事让他们自己决定,你何苦操心呢? (3)有困难说一声,谁都可以帮忙,何苦一个人费那么大的劲! (4)冒着大雨去看电影,何苦呢?
(5)那么大的人跟小孩子生气,何苦呢?何苦(何必)在这些小事上伤脑筋? 他根本不会唱歌,你何必(何苦)难为他?(24)未免(副词) 表示不以为然,意在否定,语气较委婉。
常跟程度副词“太、过分、过于、不太、不够、有点、有些”以及数量词“一点、一些”合用。
相当于“实在不能不说是……” 例:(1)内容不错,只是篇幅未免太长。 (2)你的想法未免过分简单了。 (3)老师未免过分夸奖他了。 (4)你未免把他说得及好了。 =说得未免太好了。
(5)这房间未免小了一点。 区别:未免: 不免: 难免
未免:表示对某种过分的情况不以为然,侧重在评价。
不免、难免:则表示客观上不容易避免,不能与“未免”换用。有“免不了”的意思。
(1)学好汉语,困难是~的。
(2)这段公路太窄,往来车辆有时~堵塞。(29)好在:(副词) 表示具有某种有利的条件或情况,多用于主语前。 (1)好在相互了解,他不会生我的气的。 (2)好在他懂英语,我们可以直接交谈。 (3)好常来照看我,好在我们住得不远。
(4)好在我的身体很棒,要不然非感冒不可。 (5)我们要去的地方很远,好在借到一辆车,(否则)够咱们走的了。 区别: 好在:幸亏 “幸亏”:指由于某种偶然出现的有利条件而侥幸避免了不良后果。 “好在”:表示的某种有利条件是本来就存在的。 例:(1)我每天都要去医院照顾他,好在(幸亏×)离得不远。 (2)时情况十分危急,幸亏(好在×)遇到了警察才转危为安。(41)于是:(连词)
表示后一事承接前一事,后一事往往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可以用在主语后。 例:(1)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决定组织起来,于是一个课外学习小组就这样成立了。
(2)伙儿这么一鼓励,我于是又恢复了信心。(=于是我又恢复了信心)
(二)词语搭配与扩展(2学时) 见书第22~23页 说明:[四]搭
(1)把软东西放在支架上 (2)凑上,加上
(3)乘坐(车船等)[六]称赞 可以说“~一番”,“一番”表示一回。 而“批评”则用“一顿”。“顿”多用于贬义词三、讲析课文及语法例释(2学时) (一)分析课文
1、 老师领读课文,学生跟读。(1~2自然段) (注意:语气语调)
回答问题:差不多先生有什么特点? 2、 学生齐读3~7自然段
回答问题:差不多先生最爱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3、 找学生朗读8~9自然段。
回答问题:差不多先生临死前留下了什么“名言”? 4、 找学生朗读10~11自然段。
回答问题:为什么大家认为差不多先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
如果大家都以差不多先生为榜样,会出现什么情况?(二)语法例释 1、 凡……就 “凡”表示在某一个范围内无一例外,有“只要是”的意思,句中常用“就”“便”“都”或“没有不”等词语与之呼应。(=凡是) 例:P232、 不是……吗?
反问句,表示肯定,并有强调的意思。 例:(1)这条路不是不到卫星广场吗? (2)他不是医生吗?
(3)这篇文章你不是读过吗? 从此
副词,表示从所说的时间起。表示某事或某种情况从某时开始发生或出现。 例:(1)黄志强因为家里贫困,从此告别了校园。 (2)自从他离开学校,我们从此失去了联系。
(3)他16岁当兵,从此离开了家乡,直到去年才回来一趟。四、副课文(2学时)
(一)阅读课文 我叫什么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思考问题:
1、 为什么“我”到医院看病却惹了一肚子不痛快? 2、 你认为写错名字主要是谁的责任?
3、 你觉得大夫和两位小姐的工作态度怎么样? 4、 大夫为什么发火?
(二)会话课文我该怎么回答
第一步:进行会话练习,注意语气语调 (分角色对话) 第二步:问答练习
有人问到以下不愿谈话的话题时,你怎样回答比较有礼貌?
(1)你为什么跟妻子离婚? (2)你每月工资多少钱?
(3)你在跟谁谈恋爱?(三)听力课文 胖嫂回娘家 第一步:先读一遍课文,体会“粗心大意”是什么意思? 第二步:复述大概意思。
第三步:听课文(老师读)填空。 P31(八)题
布置作业:P28(一)~(四)题五、做课后练习(2学时) 1、 检查作业情况(一)~(四)题 2、 交际训练P31(九) 3、 课堂练习 汉字真奇妙
一位美国研究汉字的专家说:“中国大胜美国”,表示中国得胜,“中国大败美国”也表示中国得胜。“胜”也好“败”也好,总是中国得胜。中国的汉字真是太奇妙了。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上 第三课我记忆中的女孩》
教学目的:1、体会中国人常说的“缘分”是什么意义? 2、理解文中最后一句“有缘多珍惜,无缘莫勉强”。 3、掌握词语例释中的重点词语。 1、 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 2、 量词
教学要求:1、能自己流利地朗读课文,发音准确。 2、能运用重点词语造句说话。 3、能针对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1)对爱情的认识,相信缘分吗? (2)你对文中人物怎样看。
教学重点:1、词语“从来、始终、忍不住”等。 2、趋向补语的引申义。 3、名量词的用法。
教学时数分配: 10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析生词(2学时) (2)者(尾)
表示是有某一属性的人或事物 (1) 前者,后者 (2) 强者,弱者 (3) 老者
(4) 读者、作者
(5) 胜利者、失败者
(6) 文艺工作者、共产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行为主义者 (6)从来(副词)
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 a) 多用于否定句。 ~不吸烟~不骄傲 ~没听说过~没有灰心
也用于肯定句,修饰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或小句,一般不修饰单个动词、形容词。
~就是如此
我的屋子~就很干净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
b) 用否定词“没、没有”时,单音节动、形后通常要带“过”。 ~没去过我~没有想过 时间~没有晚过
双音节动、形或单音节动、形构成的短语,可带“过” 这事我~没考虑。 她~没有落后过。 我~没这么想。 注意:“从来+没(没有)+形容词”中,形容词前如加上“这么、这样”,意思则完全改变,甚至相反。 例:情况从来没好过。(现在仍不好) 情况从来没这么好过。(现在比以前都好) 他从来没有马虎过。(现在仍然不马虎) 他从来没有这样马虎过。(这次非常马虎) 区分: 从来——历来——向来 历来:用法同“从来”,多用于书面语。不用于否定句,否定用“从来” 例:(1)历来如此
(2)我国历来提倡“一个中国,两种制度”。 (3)这个人历来忠厚老实,可以信赖。 (4)我国西北地区历来干旱少雨。 向来:用法基本上同“从来”,但用于肯定句比用于否定句多。 (1)向来如此
(2)小梅向来很老实
(3)他向来心直口快,有什么说什么。 (4)他向来不喝酒。(=从来) (5)他向来不糊涂。(=从来)
“向来”可修饰单个的双音节动词、形容词。 (1)对于老王,我向来放心。 (2)他说话向来直爽。 (3)交通向来方便。 (7)场(量词)
事情经过一次为一场,chang(二声) a) 用于风雨、病、灾、农事活动等
下了两场雨(雪、雹子) 刮了一场大风 生了一场病 受了一场虚惊 发了一场大水 这场大火烧了两天 发生一场革命 一场风波
b) 用于某些言语行为,后面不能接名词。 大哭一场 闹了两场 责备了我一场
父母辛苦培养你一场
我决心在教育工作中大干一场。 习用语一场空
比喻希望和努力完全落空
例: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却是一场空。 场(量词)chang(三声)
用于文艺演出,体育比赛或考试 (1)一场电影
(2)一场足球比赛 (3)一场考试 (13)勉强:(形容词、动词)
形:在句中通常修饰动词,不修饰名词,可以重叠,意思有三个 第一:形容不是心甘情愿的。 (1)她勉强地答应了解的要求。
(2)他勉勉强强地表示明天把你要的那篇文章写出来。 (3)他回答得有点儿勉强。 第二:能力不够不努力去做。
(1)他今天虽然身体不好,可是还是勉强来上课了 (2)对于这样的工作,我还勉勉强强能干 第三:形容刚刚可以满足要求或刚刚够标准 (1) 那个中文电影,我还勉强可以听懂。 (2) 你说的理由很勉强。
(3) 上次考试,我勉勉强强及格,这次可不同了,我得了九十分。 动:使人做他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多用否定句。 例:他不去就算了,不要勉强他了。 既然不愿意,何必勉强他呢? (14)门:量词 一门大炮 一门功课 一门技术 一门心思
(22)始终:(副词)
表示从头到尾持续不变。常用于否定句。 (1)正确的意见我们始终支持。 (2)开学以后,学习始终很正常。 (3)始终不屈服。 (4)始终不明确 (5)始终看不见 (6)始终没来
比较: 始终—— 一直—— 总是
1)用“始终”的句子一般都可换成“一直”。 2)“一直”后的动词可以带时间词语,“始终”后的动词不能。 例:大雨一直下了三天(×大雨始终下了三天) 我一直等到十二点(×我始终等到十二点) 从他走后一直到现在,都没来过信。(×从他走后始终到现在,都没来过信。) 3)“一直”可以指将来,“始终”不能 例:我打算在这儿一直住下去。(正确) 我打算在这儿始终住下去。(错误) 二、词语搭配与扩展(2学时) 见书第38~40页 其中:“结婚”的用法。
与此词结构特点相同的“见面、握手、离婚”等词语,其后不能再接人做宾语。 三、讲析课文及语法例释(2学时)
1、学生齐读课文,然后分别找同学分段朗读,纠正发音。 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那个湖南女孩交给“我”一封什么样的信? (2)“我”为什么拒绝了那个湖南女孩?
(3)后来,湖南女孩和“我”的关系怎么样? (4)我为什么会喜欢那个苏州女孩? (5)我怎样去接近苏州女孩? (6)“我”用什么办法来向苏州女孩表达感情? (7)“我”为什么没能得到苏州女孩的爱? (8)失恋以后,“我”对爱情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9)为什么两个女孩会留在了“我”的记忆中? 3、词语例释: 1) 从来 见生词解释 2) 始终 见生词解释 3)忍不住
“动词+可能补语”结构
表示没有能力实现动作的结果
“不能忍住”的意思。多做状语和谓语。 ①皇帝忍不住问道:“你这些东西是怎么弄到的。” ②听了阿里讲的故事,大家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③一听到音乐,罗希就忍不住要跳起舞来。
④看见他又在骗人,我再也忍不住了,就骂了他一顿。 4)趋向补语的引申义 出来:趋向动词
表示动作使人或物由某种状态转到另一状态。还可表示动作使事物从无到有或由隐蔽到显露。
例:①我眼前突然闪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来
②刘强,星期五以前,你得把那篇文章赶出来。 ③我看出来了,这幅画儿画的是咱们这条街。 ④这一切都是劳动人民用双手创造出来的。 ⑤ 你说的那种建筑,现在还没设计出来。 ⑥ 请你把要说的话写出来。 下来:趋向动词
表示某种状态开始出现并继续发展,前面多为“暗、静、黑、冷静、平静”等,可以表示由强到弱变化的形容词。 例:①天色渐渐暗下来。 ②会场很快安静下来。
③他每天都注意减肥,终于慢慢瘦下来了。 ④听了朋友的劝告,他才慢慢冷静下来。
⑤风浪平息下来了,大海又恢复了它往日的宁静。
5)一下
动量补语。在这里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定。 常说安慰一下、劝一下、说一下、照顾一下 注意:当补语为“一下”,宾语为人名以及对人的称呼时,宾语可在补语前也可在补语后。
例:①你们劝一下张明,他正为考得不太好难过呢。 ②我去安慰张明一下,们们先走吧。 ③请等小王一下,他马上就来。
当补语为时量补语,人称代词作宾语时,宾语一般位于补语前。 例:①我安慰了她半小时。 ②老师批评了她十分钟。 6)竟
同“竟然、居然”。与“果然”相反 表示出乎意料,没有想到。
例:①今天本想出去玩,不料竟下起雨来。 ②没想到你竟答应了他提出的条件。 ③我以为考题很难,没想到竟这么简单。 ④从来不讲究的他,今天竟讲究起来了。
⑤这么重要的事他竟没跟我商量就自己决定了。8)量词中名量词的用法 其中:场chang(2声)chang(3声) 座 股 门 口 双 等词的用法 布置作业:第16页 1、2题 四、 课文(2学时)
1、阅读课文 理想与现实
第一步:学生齐读课文,边读边注意本课中出现的新词。 第二步:读完之后,做课后练习(七) 第三步:回答下列问题:
①刘先生和李小姐怎么认识的? ②刘先生和李小姐是怎样的两个人? ③他们第一次为什么都回绝了对方? ④他们第二次为什么又分手了? ⑤他们最终为什么结了婚? (二) 口语课文电视红娘
第一步:分角色进行对话练习,注意语音语调。 第二步:请你介绍一下北京电视台的“电视红娘”。 (三) 听力课文
第一步:听教师读课文,然后复述大意。 第二步:原读,填空:P48
布置作业:书第46~49页(三)(四)(五)(十)题 五、做课后练习(2学时) 检查复习所学内容。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上 第四课醉人的春夜》
教学目的:1、体会课文中所表达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真诚。
2、掌握重点词语。
3、掌握叹词的种类及用法。教学要求:1、要求能熟读课文,把握好语气语调。
2、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手中词典解释生词。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差点儿”“归”等的用法。
2、叹词在应用过程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以及如何运用。教学时数分配:10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讲析生词(2学时)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手中词典,自己来解释生词,最后老师作总结,补充。
(1)醉:a、沉迷
b、饮酒过量、神志不清
例:喝醉了喝醉酒了 灌醉了 把他灌醉了 醉得不省人事 喝得大醉
醉鬼 醉汉 醉态 醉意(4)倒霉
倒霉的事情 倒霉的人倒霉得很 倒了大霉 有点倒霉 很倒霉真倒霉非常倒霉
例:你说我怎么这么倒霉,这两天总是丢东西。 倒霉的事情都让他碰上了。
真倒霉,我刚到车站车就开了。(5)无可奈何
成语,可作定语、谓语、状语。谓语后不再接宾语。 例:妈妈无可奈何 老师她无可奈何大家对他无可奈何 无可奈何的事无可奈何的时候 无可奈何的眼光 无可奈何地问 无可奈何地说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 我劝他别去,可他不听,我也无可奈何。 赵红无可奈何地说:“我的腿摔坏了,不能跟你们一起去旅行了。” (6)串(量词)
用于连贯的东西
一串珍珠 一串项链一串糖葫芦一串铃声(11)语无伦次 成语。语无伦次的说 讲得语无伦次 有点语无伦次 有些语无伦次
例:他讲话总是语无伦次,讲了半天我也不明白他到底说了些什么 他话说得语无伦次,你注意听,也很难听楚。(12)似笑非笑 似懂非懂似哭非哭似梦非梦似醉非醉似红非红
例:这种植物的叶子似绿非绿,开出的花似红非红。 一双似笑非笑的细长眼睛望着她。(17)帮忙(动词) 想帮忙 主张帮忙答应帮忙 继续帮忙 常常帮忙 应该帮忙主动地帮忙 帮忙的目的帮忙的方式帮忙的报酬 帮不上忙帮了我的忙帮了我的大忙 帮不了你的忙帮倒忙 帮一上忙 帮过几次忙帮着忙帮起忙来 帮帮忙
(45)难为情(形容词)
很难为情非常难为情实在难为情怪难为情的
有些难为情感到难为情别难为情 不要难为情 没什么难为情的 例:说得陈静怪难为情的。
你需要什么就跟我说,别难为情。
生活上的事我不好跟他说,怪难为情的。 有什么难为情的?该说你就说。(51)多心 乱起疑心,(不该)用不必要的心思。 别多心不要多心太多心爱多心让他多心 例:您别多心,他就这样,跟谁都瞎逗。 你太多心了,他又没说你,你生什么气呀! 多事:做不该做的事(不必要的事)多余的事。 多嘴:不该说而说。 多疑:不必要的怀疑。(52)瞎(副词、形容词) 做副词时,指“没有来由地,没有根据地。” 瞎扯瞎说瞎话瞎闹瞎逗(53)逗(动词) 瞎逗 爱逗 别逗 能重叠,作带宾带补谓语,宾语可以是人或动物。能构成连动,兼语词组作谓语。 例:同志,您别多心,他就这样,跟谁都瞎逗。 他讲的笑话逗得大家直乐。
她是个爱说爱笑的爱逗的姑娘。(55)搓(动词) 搓手搓脚 搓背 搓澡 搓绳子
不停地搓一个劲地搓搓了一会搓了半天 例:小伙子搓了搓手,咧开嘴笑着。
姑娘低着头,右脚不停地搓着地,怪难为情的。(60)格外(副词)≈分外 超乎寻常
格外漂亮 格外香格外安静格外努力格外轻松
格外不意思 格外小心 格外聪明 格外难 格外不容易 做得格外好格外不高兴
例:今年北京的冬天格外冷。 路灯格外地亮。
大明格外有钱,买什么都不在乎。
考完试了,我感到格外轻松。 二、词语搭配与扩展(1学时) 见书第55~56页 注意:“帮忙”的用法,不带人作宾语。 三、讲释课文及语法例释(3学时) 1、学生朗读课文,然后找同学分段朗读课文。
提示学生注意:文中叹语所表达的情感。2、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骑车的小伙子回到陈静身旁时,陈静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2)骑车的小伙子想帮陈静修车吗?为什么没给她修?
(3)小伙子告诉陈静,胡同口左边有个车铺,陈静相信吗?为什么? (4)小伙子为什么把妹妹叫起来招呼陈静?
(5)小伙子帮陈静修好了车要没要钱?为什么?3、词语例释 (1)紧张起来
趋向补语。引申为某种状态开始发展,而且程度还在继续加深,或某种动作开始进行,并且不在继续进行。
例:见P57(2)稍稍镇静了一下
副词,表示程度轻微或时间短暂,在其所修饰的动词或形容词后面往往带着“一点、一些、一下”等词语。≈稍微 例:P57(3)不觉
没有感觉到,指某种变化没有引起物别注意。 例:P57(4)差点儿 副词,同“差一点儿”。表示某种情况接近实现或勉强实现。
A、如果是说话人不希望实现的事,说“差点儿”或“差点儿没”意思一样,都是指事情接近实现而没有实现。
例:①今天早上我去上课,差点儿(没)迟到。(没) ②前几天他得了场大病,差点儿(没)死。(没) B、如果是说话人希望实现的事,“差点儿”和“差点儿没”意思不一样,差点儿表示惋惜事情未能实现;“差点儿没”表示庆幸事情终于实现了。 例:他差点儿就考上了。(没) 他差点儿没考上。(考上了) 这次考试我差点儿做。(没) 这次考试我差点儿没做完。(做完了)(5)归
动词。用在相同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或动、形、名词性结构中间,表示让步。有“虽然”的意思。
例:P58(6)冲差陈静喊 介词,介绍出动作的对象,表示动作主体对着某人或对着某事物发出动作。有“朝、对、向”之意。用于口语。=冲着 例:P58(7)怪难为情的
副词,表示程度高,相当于“挺”。后必须加“的”。中间可以是形容词、动词(心里状态动词)或动词性结构。
否定词“不”要放在“怪”之后,形容词或动词之前。(8)打心里希望 介词,“从”的意思。用于口语。(9)随即
副词,表示某一件事是紧跟在另一件事之后发生的。用于书面语。 其时间性比“立刻、马上”稍长。(10)边……边…… ≈一边……一边……一面……一面…… 表示动作、行为同时发生或进行
但是:①“边……边……”所修饰的多是单纯的动词,如“边说边笑”、“边阅读边记录”。有时可以是动词短语,但多数放在后面,前面仍以单纯的动词或动宾短语为主。
如:他边走边注意观察地形。 他边吸烟边装出从容大度的神态。
而“一边……一边……”则不受上述限制,甚至前后都可以修饰复杂的短语或句子。
②“边……边……”里所修饰的动作、行为必须是同一主体发出的; 而“一边……一边……”可以是同一主体也可以是由不同主体发出。 注意:“一边……一边……”动作由同一主体发出时,前一个“一边”可省略,不同主体则不能省略。
“边……边……”则不能省略,必须连用。
③由以上可以看出“一边……一边……” 比“边……边……”使用范围广。 ④“一面……一面……”与“一边……一边……”相当 但是:“一面……一面……”必须同一主体发出的动作,“一边……一边……”则不受此限制。 另外:“一面……一面……”可相当于“一方面……一方面”动作性不强的活动。“一边……一边……”则不可。 因此:“一面……一面……”比“一边……一边……”使用范围广。 (11)禁不住忍不住 禁不住:
A、 承受不住,可带名词、动词、小句宾语。 ≠忍不住。禁得住
例:竹竿太细,禁不住多大的份量。 没有信心和决心,就禁不住考验。 箱子太沉,这个架子恐怕禁不住。
B、抑制不住。=忍不住,必带动词、小句作宾语。主语限于指人。 例:听他这么一说,大伙儿禁不住笑了起来。 禁不住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禁不住鼻子一酸,泪珠儿滚了下来。 一阵风吹过,禁不住打了个寒噤。 (12)叹词
课文中出现了四处,共有八种叹词。 什么是叹词?其用法如何?
A、 叹词是实词,表示强烈的感情或表示呼唤,答应时用的。
B、 叹词独立性最强,一般不同别的词语发生结构关系。常作感叹语。 C、 叹词通常放于句首,有停顿,用逗号、感叹号隔开。
D、 叹词的写法不十分固定,同一声音,往往用不同的汉字表示,在写出作时,尽量采用通行的写法。ō 哦、喔、噢
E、 同一个叹词,读不同的语调,表示不同的意义。 例:啊一声赞叹啊,真好哇! 二声惊讶啊,这么快呀! 追问不要哭了,啊!
三声特别惊讶 啊!这么回事呀! 四声 应诺啊!好吧! 明白过来啊!原来是你。
惊异赞叹啊!伟大的祖国!根据表示的感情,叹词可分八类: A、 表示喜悦。哈哈 B、 表示叹息、悲伤。唉 C、 表示赞叹。啊、呵
D、 表示愤怒、不满。哼、呸 E、 表示惊讶。哎呀哎哟咦唉呀 F、 表示醒悟、领会。哦 G、 表示呼唤。哎 H、 表示答应。嗯
叹词有时可作句子成分 例:他哼了一声。(谓语)
只听见电话里了出“喂喂”的声音。(定语) 陈静只来得及“哎”了一声。(谓语)布置作业: 1、 预习副课文
2、 第61~62页 1、2、3、4题 四、讲读副课文(2学时) 1、阅读课文 真诚还在
第一步: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然后复述主要内容。 第二步:练习(六)判断对错。2、口语课文 电话拜年 第一步:分角色朗读对话,注意人物语气语调。 第二步:根据对话回答练习(七)的问题。
第三步:讨论“电话拜年”好不好?3、听力课文月亮弯弯 第一步:老师读学生听。1~2遍。
第二步:做练习(八)判断正误。五、交际训练(2学时) 1、 请同学到讲台前,介绍一下本国人过节的情况。(圣诞、狂欢、斋月、新年等)
2、 打电话
(1)同学之间谈学习 (2)同学之间谈工作 3、 检查作业情况
4、 课间小故事(注意文中出现的本课的重点词语) 有位大夫姓陈,医术很好,就是不会说话。 陈大夫六十岁生日那天,在临街的一家饭铺里举行宴会为自己庆祝生日,他请了好几十位朋友,可临到宴会开始时,客人只来了一小部分。陈大夫急得一个劲儿地搓手:“唉,应该来的还没来。”客人们一听,多心了。他们以为主人是说自己是“不应该来的”,很难为情,于是走了二十多人。
陈大夫一看,急得搓手顿脚,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剩下的十位客人以为自己是“应该走的”,于是又走了几个。只剩下一位最好的朋友没走。他对陈大夫说“你说话太不注意了,把这么多客人都气走了。”陈大夫似笑非笑地说:“那些话我不是冲他们说的啊!”这位朋友一听心想,不是冲他们说的,那一定是冲我说的。于是,这最后一们客人也走了。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上 第五课话说“面的”》
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北京的特种出租车——“面的”的一些情况。进而了解中国的交通状况,并与本要对比。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掌握重点词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要求:1、搜集有关交通状况的报道。
2、教师讲授的前提下,学生能运用所学词语造句,并进行成段表达。
教学重点:1、重点词语“憋得慌、至多、一…就…、不仅、从而、过来、下来、无论”的用法
2、课文中一些常用语俗语的意义用法。 教学时数分配:8学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讲解生词以及词语扩展(2学时) (一)(6)至多
副词,最大限度最大可能(对数量或对情况的估计) 至少(10)挨
ai(二声) 遭受、忍受。挨打挨饿挨批评挨训 挨日子挨时间 ai(一声)靠近、接近 我挨着他坐下。(9)灵 形容词。灵活、灵巧、灵便
手灵 眼不灵腿脚不灵(19)取消
动词。使原有的规则、权利、资格失去效力。 取消计划 取消约会取消资格取消考试 取消会议 取消比赛 (22)让座 不能接人做宾语。
让座给…… 给……让座让个座 (25)服(动词) 服从、信服。含有“不承认”的意思。 不服输不服老
我不服他。
口服心不服(表面上服,心里不服)(29)消磨 动词,度过时间。(多指虚度)
消磨时间消磨时光消磨意志消磨志气(30)满足 动词。感到已经足够了。使满足。
例:如愿即是满足,满足即是幸福。 (37)和气 形容词。AABB式。温和。 例:他和和气气地说:“ 他总是和和气气。(38)确实 形容词,AABB式。真的,的确。(41)几乎 副词。①非常接近,差不多。 ②差点儿。
例:我们班学生几乎都来了。 他几乎摔倒。(=差点儿)(46)犯 动词。违反,做错事补抓住。 犯在……手里 犯错犯病(二)、词语搭配与扩展
见书P71~73二、讲析课文(2学时)
1、学生齐读1~2自然段。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退休的老人想不想出门?为什么? (2)老年人出门坐车会遇到什么问题?
(3)老年人参加活动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解释语法: 憋得慌:
“…得慌”程度补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程度。常用于口语。 如:累得慌闷得慌渴得慌压得慌 想得慌扎得慌吵得慌至多: 副词,表示最大程度或最大可能性,多用于对数量或情况的估计。后面常带有“不过、只有”之类的词语。 例:(1)这种药不能连续吃,至多不过一个星期。 (2) 比我年轻,至多只有30岁。 (1)你还得控制吃糖,每天至多两块。 (2)这点秘密,他至多憋一上午。 至少
例:这种药至少要吃一个星期。
写一段话,至少要用上五个新词语。一……就……
紧缩复句。一般包含着假设、条件的关系,表示一种动作或情况出现之后,后一种动作或情况便随之产生。
两个谓语可以都是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也可以一个是动词(短语)一个是形容词(短语)。 例:(1)放心吧,我一到北京就打电话。
(2)你真聪明,一学就会。不仅……也……
“不仅”常与“也、还、又、而且”连用,表示后边的意思进了一层,构成递进
关系。 例:(1)黑板上的词语,不仅要会念,还要会造句子 (2)这条新闻不仅要登报,而且要通过电视播放。 (3)不仅产量增加了,并且质量也提高了。 注意:“不仅仅”起强调后一层的作用。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上 第七课吸烟者的烦恼》
试讲:李红 一 教学对象:
汉语水平中级(HSK3~5级)的学生 二 教学目标:
1. 重点理解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丙级词。
2. 在语法上,重点学习反问句的特点和作用。
3. 在功能上主要介绍“说起”和“实际上”的用法。 三 教学时间: 20分钟
四 教学内容:
第七课 吸烟者的烦恼 1.生词(1--6)
2.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语法项目:反问句的作用和特点
4.功能项目:①引起话题----“说起/说到/提到A,B……” ②表述实情----“(A)实际上,B……”,“A的确/确实/真的B……” 五 教学步骤/环节: 一、导入新课
吸烟是个人习惯,或者说是一种坏习惯,它危害我们的健康。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喜欢吸烟,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处理这种多元文 化,学过这篇课文之后我们进行一个小讨论。 二、生词讲解 (一)听写生词
请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写完后纠正板书的错误,特别提醒学生容易写错的地方和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读生词
本着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发现问题的原则,最后老师给以正确的读音。
1. 找学生读生词,一人一个,其余学生听并给读的学生找问题,不仅提高学生的辨音能力,减少错误读音的发生,也可以让每 个学生都参与其中;
2. 所有学生都读过生词后,老师带读生词,给学生以正确的读音。
3. 请同学领读,检查学生的认知情况。
(三)重点词语讲解(以丙级词为主,一般只讲实词,虚词在讲完课文意思后讲)
烦恼 谈论 毕竟 意识 养成 嗜好 无可奈何
词语举例:
烦恼:考试的烦恼。(名词) 这件事让我很烦恼。(形容词) 谈论:你们谈论什么呢?(通常是人和事) 意识:我们没有意识到天已经黑了。(动词) 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安全意识(名词) 养成:我们要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作谓语) 嗜好:他有吸烟的嗜好。(作宾语) 看书的嗜好很好。(作主语) ***毕竟:
后面的话表示追根穷地所得的结论;究竟;终归;到底。充分肯定重要的或者正确的事实,暗含否定别人的不重要的或者错误的 结论。有加强语气的作用。 (1)毕竟+动词 常与“不管”、“不论”等呼应
例如:A他毕竟是个孩子。 B不管怎么说,他毕竟来了啊。 (2)毕竟+形容词 形容词多是否定形式
例如:A不管怎么说,这么做毕竟不好。 B先前的结论,毕竟是错了。 (3)毕竟+小句
*注意:毕竟可以放在主语前,也可以放在主语后,有时没有什么差别。 例如:A他毕竟是个孩子。 B毕竟他是个孩子。 区别:“毕竟”与“终究”
终究——有最终、终归之意,常用于助动词之前,表示预料、期望或者肯定要发生的事情必然发生。
例如:A大家终究会明白事情的真相。 B正义终究要战胜邪恶。 三、课文串讲
(一)请学生读课文,纠正发音,预测学生学习的难点。
不好意思(si) 的确(díquè) 的(dē) 嗜好(hào)
(二)设置问题,检查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 第一自然段
1.人们经常把吸烟和什么联系在一起? 2.吸烟者最关系的问题是什么?
(三)学生参照黑板上的生词,回忆复述课文的内容。 四、语法项目 反问句
1.讲解语法点
构成、作用:陈述句和各种疑问句都可以加上反问语气构成反问句。是对于一个明显的道理或事实用反问的语气来加以肯定或否 定,以达到加强语势的目的。(语气强烈、加重语言的力量)
特点:以否定形式出现的句子用来加强肯定的表述,以肯定形式出现的句子用来加强否定的表述。
谁说我们干不成?我们就要干成给他们看看。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句式转换练习---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 这么漂亮的礼物,他会不喜欢? 你这么说话不是太过分了吗? 不学习怎么会有知识? 这不是十分清楚的道理吗? 难道说这不是真的吗?
看了这部电影,我怎么能不被感动呢? 我哪能忘记老师呢?
难道父母就能随便打孩子吗? 你开着灯,我怎么能睡着? 五、功能项目
(一)功能项目说明: 1.引出新话题:
说起(说到/谈到/提起)A,B……
[说明]“说起A,B……”中,A是正在谈论的话题,说话人由此引出新话题B。 “说起”也可以换成“说到/要说”,或说成“说起……来” 例句:
说起健康,人们十有八九会想到吸烟。 2.表述实情: ①(A)实际上,B 例句:
他说他不喜欢喝酒,实际上他特别爱喝酒。 ②A的确/确实/真的B…… 例句:
看京剧的确跟我们看电影不一样。 (二)练习 完成句子
______北京,我们马上会想到2008年奥运会。 说起唱歌, _____________________。
别人都说汉语难学,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都说中国菜好吃, _________我们并不怎么喜欢。 长城_________是世界上的一大奇迹。 我____________不知道两点开会。 六、作业
1、预习生词7—39 ;课文的二~四自然段 2、造句:
说起、实际上、毕竟、无可奈何
板书设计:
第七课 吸烟者的烦恼
一、 生词 二、……谁敢说不是吸烟者自己呢?→…… 是吸烟者自己。
1. 烦恼 10.讨厌 1、反问句的作用是:加强语气的目的 2. 谈论 11.香烟 2、反问句的特点是什么? 3. 毕竟 12.毒品 形式 表达 4. 意识 13.恐怕 肯定 否定 5. 养成 14.难怪 否定 肯定 6. 嗜好 15.毅力 7. 戒 16.在乎 8. 烟瘾 17.干脆 9. 难受
备课札记:
首先从结构的方面看,在20分钟内应该主要解决词汇释义、搭配和语法点的用法和特点;从功能的角度看,主要把握住引出新话 题和表达实情这两个项目;从跨文化交际看,本文的重点不应该放在文章内容的分析上,因为吸烟现象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有支持者也有
反对者,尤其在课堂上更注意淡化说教意识,教师应该有包容意识,不要过分渲染吸烟不好的论点。
本教案于2008年6月24日进行了修订,增加了重点词语的释义和语法使用讲解。欢迎大家多提意见,共同交流。
中级汉语综合课《桥梁下 第24课陕北姑娘》
教 师 韩 蓉
教学对象:中级A班,以日,韩留学生为主的混合班 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学生掌握本课所学生词和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语篇衔接的两种方式,即关联词和时间词的衔接作用,同时进一步巩固和深化课文内容.
2,训练学生逐渐掌握汉语语段衔接的特点,运用时间词实现语段(语篇)的衔接的能力,运用关联词来表明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因果,并列,承接,转折,假设等逻辑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段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语篇教学:
(1)叙述体语篇衔接的两种方式:时间词,关联词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及其训练方法. 教学原则和方法:
精讲多练,采用任务教学法和偏误对比分析的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性,综合性和交际性原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强调语篇的衔接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对使用关联词和时间词的衔接方式进行相对强化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掌握汉语语篇的特点.
教学进度和教学环节 第5,6课时 复习
小伙子说,他们俩自小就在一个村长大,七八岁开始就一块上山扒柴,一块儿上的学校.十七八岁的时候,两人订了终身,家里大人也同意的.以后他参了军,说好复员回来就结婚.可是这期间家乡闹灾荒,她爹又得病死了,他家也是自顾不暇,这姑娘只好到\"口外\"来投姨妈.姨妈明知道他们有这档事儿,可是看我的工作好,工资高,又能报上户口,就硬逼着她嫁给我.姑娘呢,眼看姨妈家呆不成了,未婚夫又远在千里之外,一时失去了主张,就跟我结了婚.然而,姑娘跟他说,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
1,复习:语篇衔接的方式之一——时间词
请按顺序排列下面四句话,并把它们连成一段话. 他们一块上山扒柴,一块儿上的学校. 他参了军,说好复员回来就结婚. 他们在一个村长大.
他们订了终身,家里大人也同意的.
目的:排列顺序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能力,将句子连结成语段复习了时间词的衔接作用.课前将这四句话写在纸上,打乱顺序,上课时让学生到黑板前排序,这样有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的兴趣.
2,把时间词放在主语的后面能连接成一段话吗 为什么 他们自小在一个村长大.
他们七八岁开始一块上山扒柴,一块儿上的学校. 他们十七八岁的时候订了终身,家里大人也同意的. 他以后参了军,说好复员回来就结婚. 时间词位于句首才能连接叙述体语篇.
目的:纠正学生的错误,解释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时间词的特点,即:时间词位于句首才能衔接语篇.
首先明确这样也不能连接句子,可以让学生自查改正,老师应该告诉学生:用汉语表达一句话时,时间词既可以位于句首,也可以放在主语后.但是对于语段来说,时间词要衔接语篇必须放在句首.第一句话\"自小\"放在主语前后都可以,因为它不起到衔接的作用,而二,三,四句的时间词一定要放在句首. 他们自小在一个村长大.
七八岁开始(他们)一块上山扒柴,一块儿上的学校. 十七八岁的时候(他们)订了终身,家里大人也同意的. 以后他参了军,说好复员回来就结婚. 3,请把这几句话连成一段话.
他参了军,说好复员回来就结婚.____这期间家乡闹灾荒,她爹又得病死了,他家也是自顾不暇,这姑娘只好到\"口外\"来投姨妈.姨妈明知道他们有这档事儿,____看我的工作好,工资高,又能报上户口,就硬逼着她嫁给我.姑娘呢,眼看姨妈家呆不成了,未婚夫又远在千里之外,一时失去了主张,就跟我结了婚.____,姑娘跟他说,她无时无刻不在想念他.
目的:引起学生对关联词衔接的注意,从而导入本课的教学重点——关联词衔接,强调在语篇衔接中关联词的重要性.
首先学生会根据课文内容迅速填空,\"可是,然而\"都是表示转折关系.然后老师可以问学生:这段话如果不使用这些关联词好不好 最后老师应该说明:如果没有这些关联词就不好,无法说明句子之间的关系.
学习新课文
小伙子说:\"咱们都是年轻人,我坦白地跟你说吧,我来是要她跟你离婚,把她寻回我身边,或是回家,或是就在新疆找个工作——来了三个月,我也看了:新疆好活人.她呢,虽然跟你没有感情,可她说你是个好人,又不忍伤你,这就两头为难了.最近,我也有点看开来了,既然咱们仨都错了,我就退出算了.可我要跟你说的是:一,我们没背着你干那见不得人的事.二,我和她订婚在前,你和她结婚在后;我们俩在一起十七八年,你和她只生活了半年;你们俩是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订的婚,就现在,你们俩又有多深的感情呢 在部队的三年,我每天都想着她;所以说,你要叫我一时抛开她不想,也是不可能的.你要能理解这点,那就能原谅我.要不原谅,那你就揍我一顿,可我也不会不还手,因为我没做那亏心事,我还觉着我挺有道理哩!\" (一)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原来小伙子为什么来到新疆,寻找陕北姑娘 姑娘见到小伙子后怎么想的
最近小伙子的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伙子觉得自己做错了吗 为什么
目的:在基本词汇,语法,句子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篇章教学.
可以找四个同学分别回答问题,注意回答问题时是否使用关联词语. (二)语篇教学——关联词的衔接 1,训练方法一
(1)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
我来是要她跟你离婚,把她寻回我身边,回家,就在新疆找个工作, 新疆好活人.她跟你没有感情,她说你是个好人,又不忍伤你,这就两头为难了.最近,我也有点看开来了,咱们仨都错了,我就退出算了.
A要么 B如果 A要么 B那么 A因此 B因为 A既然 B虽然 A那么 B可是 A既然 B虽然 (2)交际训练(一)
《我选择来大连学习汉语》
要求模仿会话,并且使用以下关联词语:
…要么/或者/或是…,要么/或者/或是…,因为…. 虽然…,可是/但是….…既然…,…就…. (3)范文(一)
我来中国学习汉语之前,曾经有两个选择:或是去北京,或是来大连,因为这两座城市我都有朋友.虽然妈妈希望我去北京学习,可是我却选择了大连.我觉得,既然是我要学习汉语,就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城市,因此我来大连了.
目的:通过比较关联词语,突出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备选答案与原文并不完全一样.在选择关联词语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讲解选择的理由,让学生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模仿会话练习中,使学生掌握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交际训练前,教师可加以适当引导.在学生会话后,教师给出一篇范文,这样有助于规范学生的遣词造句. 2,训练方法二 (1)选词填空
二来 而且 更何况 因此 不但 因为 一来 再说
我要跟你说的是:____,我们没背着你干那见不得人的事.____,我和她订婚在前,你和她结婚在后;____我们俩在一起十七八年,你和她只生活了半年;____你们俩是在没有感情的情况下订
的婚,就现在,你们俩又有多深的感情呢 ____在部队的三年,我每天都想着她;____,你要叫我一时抛开她不想,也是不可能的. (2)交际训练(二)
《北京和大连,我更喜欢_____》
要求学生就两座城市进行比较,讨论后使用以下关联词语说一段话,要求使用以下关联词语: …一(首先,一来)….二(其次,二来)…;而且…;再说…;(更)何况…;所以说(因此,总之)…. 北京 大连
中国首都 历史悠久 北方明珠 年轻时尚 名胜古迹
著名的旅游城市 环境拥挤
环境优美 适合居住 交通堵塞 交通畅通
气候干燥,沙尘天气较多 冬暖夏凉,舒适宜人 2008奥运会 品尝海鲜,美食 (3)范文(二)
虽然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氛围,但我更喜欢美丽的海滨城市大连.首先,大连是一座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城市,被誉为\"北方明珠\".其次,北京有很多名胜古迹,大连吸引人们的则是自然风光;再次北京环境拥挤,大连环境优美,适合居住;北京交通堵塞很严重,大连的交通十分畅通;更何况,北京的气候干燥,大连冬暖夏凉,气候舒适宜人.因此,我选择来大连留学.
目的:通过选择,提高学生正确运用关联词语的能力.
此题设计是从八个备选答案中选出六个关联词语,其难度比训练(一)要高.进行交际训练时,要留出时间给学生讨论,然后将主要观点列出在进行会话.在学生成段表达后,可参考范文二. 3,训练方法三 (1)填写关联词语
你____能理解这点,那____能原谅我.____不原谅,____你就揍我一顿,____我也不会不还手,____我没做那亏心事,我还觉着我挺有道理哩! (2)交际训练(三)
以\"要是我中了彩票,……\"作为开头,完成一段话,要求使用以下关联词语: 要(要是,如果)…那(那么)…就…,(或是…或是…). 要(要是,如果)…那(那么)…就…,(或者…或者…). 可(可是,但是)…,因为…… (3)范文(三)
要是我中了彩票,那我就要用这笔钱环球旅行.或者游览埃及的金字塔,或者拜访美国的自由女神;要是我累了,那我就在一个地方休息一段时间,或是在法国学习法语,或是在英国学习英文.但是我不会浪费这笔钱的,因为需要钱的地方还很多.我还可以给父母买一座大房子,或者把多余的钱捐给需要帮助的人.要是这一切都能实现就好了! 目的:培养学生在成段表达中使用关联词语的意识.
此题设计难度更高一些,学生是需要看完整段话后才能判断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交际训练(三)使学生能够掌握并运用这些关联词语,可适当提高一些难度,加入训练(一)的一组关联词语.最后参看范文三. 三,布置作业
书面作业要求: 1,运用语篇衔接知识说出或写出一段话 2,思路清晰,内容完整,350字左右
参考题目:我喜欢_____的电影(小说,歌曲…) 比如:我喜欢成龙的电影
目的:课堂上成段表达基本上以会话为主,通过课后的书面作业,既可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可以考察学生的成段表达能力.通过批改还可以进一步发现语篇衔接的问题,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教具使用:多媒体设备,卡片 教法背景:
这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课前设计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我们的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汉语语篇的一些特点,进而提高交际能力.由于教学对象是母语非汉语的外国人,教师并不能直接讲授理论知识,因此在\"怎么讲\"上下了很大功夫.通过采用合适的教学法和训练方式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一种交际能力,也使学生掌握了汉语语篇的特点.三种训练方式和三项交际训练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采用任务教学法,运用交际化和相对强化的手段,明显提高教学效率与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三篇范文不仅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使用汉语. 上课时课堂气氛比较轻松.学生们对所学内容很感兴趣,不但能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篇知识,而且在课堂上能用新学的知识表达自己的思想,觉得课堂上的收获很大.卡片和图片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后,学生们都反应很有意思,效果很好.
不足之处:时间把握得不是很好,有时显得过于着急;还应再多给学生一些发言的机会. 附:
关于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语篇教学
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留学生用中文说话,写作,常给人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虽然单独看每个句子也许都是合乎语法的.例如韩国学生出现的错误: a我很喜欢跟别人打交道,b[ ]来中国这么多年,c没有多少中国朋友. 缺少关联词语连接,应在b加上\"但是\".
a那些孩子们不但不知道去珍惜它,b而且动不动丢失它. 关联词语搭配错误,\"不但不…..反而……\"
a我们都很累,b还有爸爸开车,c但是我们全家谈笑风生.d过了四个小时,e终于到了江原道. 错用关联词语,a与b是递进关系,应该为\"而且爸爸又开车\".
以上三句话的错误,对于一个母语是汉语的人来说肯定不会出现的.而对于母语非汉语的成人学习者来说,这些问题是会出现的,甚至是很难避免的.这些错误说明: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中,存在着词语句子与段落篇章相脱离的问题.作为一位对外汉语教师应该怎样去纠正并解释这些错误呢 这就要求教师有理论基础作为教学的依据. 1,语言学理论——汉语篇章语言学
西方语言学家的研究较早.美国语言学家哈里斯(Z.Harris)于1952年最早提出\"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这一术语(也称\"语篇分析\"),经发展形成了\"话语语言学\".主要研究句子之间的结构衔接与语义连贯,句际关系,话语结构,会话分析,篇章结构等等,如在句子衔接方面,通常研究照应,省略,连接等语法手段.六七十年代,以韩礼德(M.A.K.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言单位,而句子与句子的简单相加,并不一定等于语篇.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就在于组成语篇的句子之间,语义是连贯的.如果句子之间缺乏语义连贯,就不
能构成一个语义系统.我国结合汉语实际系统介绍功能语法语篇理论的是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1994).近年来,我国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包括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对汉语的语篇进行了研究.这些理论及研究成果对对外汉语语篇教学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指导意义.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必须加强连贯表达的能力,培养语篇能力.如何在教学中,特别是在中高级的教学中加强语篇教学,是当前教学研究的重点课题. 语言教学理论
理论语言学是专门的知识,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是语言教学,而不是语言知识教学.怎样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学知识,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服务呢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语言教学理论的知识.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美国学者黎天睦(T.Light)提出了\"分阶段教学法\"的主张,即根据不同学习阶段的特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法.初级阶段宜用听说法,中级阶段宜用交际法,高级阶段则用认知法或语法翻译法;同一阶段也可以集中教学交叉使用. 语言习得理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
即从语言学习者的角度来研究语言的特点.第二语言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67年S.P.Corder发表的经典论文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开始的.汉语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鲁健骥1984年发表《终结与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为开端,首次引进了\"偏误\"与\"中介语\"两个概念.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研究可以采用对比分析,偏误分析,运用分析和话语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学习者对汉语习得过程对研究,可以进一步深入对汉语本体的研究.不同国家的学习者汉语习得的过程是不同的,只有了解这些规律,才能使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中高级阶段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其性质是语言教学,具体地说是把汉语作为外语的第二语言教学;其性质是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中级阶段,训练初步的成段表达能力和听记要点的能力,进行以实用性为主的写作教学.高级阶段,由语段训练向语篇训练过渡…….\" ————《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 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 编 参考资料: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 刘珣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001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王建勤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997
《关于对外汉语语篇教学的新思考》 彭小川 《汉语学习》2004年第2期 《关于叙述体的语篇教学》 刘月华 《世界汉语教学》1998年第1期
《语篇分析技巧在汉语精读课中的运用》 朱其智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年第6期 《篇章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陶嘉炜 《上海外国语大学论文集》 2002
高级汉语综合课《第八课 广告与顾客》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掌握与广告有关的词语
2、要求掌握“于是、之一、不料、不得了”等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能把握好语气语调
4、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做好预习和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词语“之一、于是、不料、不得了、…似的”的用法 2、“正、正在、在”的区别使用 3、“怎么+动+也+动…” 4、动1+着+动1+着 教学时数与分配: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词,对重点生词进行讲解 制作:制造。多用于书面语。
A作带宾、带补谓语。宾语一般是表示实物的名词性词语。 B作定语。要带“的”。
C作“学习、禁止”等动词的宾语。 *制作←→制造
都表示做出某种东西。区别在于: ①词义重点不同。“制造”着重于造出较大较复杂的成品,如“飞机、轮船、武器、机器”等。“制作”着重于用手工造出较小较简单的物品,如“玩具、盆景、家具”等。 ②意义范围不同
制作→单义词(中性词)
制造→多义词(含贬义)局面、气氛、事件等。
规定:[动]对某一事物做出关于方式、方法或数量、质量的决定。 A作带宾、带补谓语。宾语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 B作定语。要带“的”。 [名]所规定的内容。
作主语、宾语、介宾词组。
任意:[形]非谓形容词,不受程度副词修饰。随着自己的心意,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没有任何条件的,不加限制。可作定语、状语。 当场:[名]就在那个地方那个时候。 在场:[动]亲身在事情发生进行的地方。 反而:[副]≈反倒、反
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之外。常用“不但、不仅”等词配合使用。表示递进的语气。作状语。 雨不但没停,反而更大了。
他们不仅不厌烦,反而热情欢迎他。 老杨住得最远,反而先到了。
经过这场大病,他的身体比以前反而好了。 小华见大家都夸奖他,反而很不好意思。
不料:[连]没想到。无主动词,意念上的主语是说话人。前一小句说明原先的情况或想法,后面的小句表示转折。常用副词“却、竟、还、仍、倒”等呼应。 本来打算去动物园,不料来了位朋友,没去成。 春天随便栽了几棵杨柳,不料竟都活了。 总以为他要反对的,不料他倒同意了。
举行:[动]进行。与“举行”搭配的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兼属动名两类的双音
节词。
集会 演出 起义
举行 + 仪式 游行 会谈 展览 比赛 宴会 *举行←→进行
进行:从事(某种持续性的活动)。可带“了”,一般不带“着”“过”。可带宾、带补谓语,宾语可以是非名词性词语。 进行 + 外科手术、重要的工程、 调查、教育、试验
怪:[动、形]怪罪、责备、怨 这件事怪不得他。 这件事不能怪他。 吐:[动]
tǔ:使东西从嘴里出来。吐核、吐痰 tù:(消化道呼吸道里的东西)不自主地从嘴里涌出。 吐血、呕吐、上吐下泻 吃亏:受损失。
同样结构的词还有:吃香、吃苦、吃醋、吃官司、吃劲(吃力)
三、词语搭配与扩展(此项教学内容与前面的生词讲解结合在一起) 方法:以学生扩展词语为主,并练习造句。
原则:以学生多说多练为主,老师适当予以纠正。 四、讲析课文与语法例释
1、请同学先朗读课文,并注意语音语调,然后思考以下问题并回答 ①人们制作广告的目的是什么? ②人们通过什么办法进行广告宣传?
③某单位举办家具展销会的广告内容是什么? ④为了推销家具,他们是怎样做的?
⑤为了治好“少白头”常明是怎样做的?结果怎么样? ⑥新郎新娘举行婚礼时遇到了什么可笑的事? ⑦那位退休工人为什么去商店退酒? 2、语法例释
·之一:常与“是”搭配使用。“是……之一”,意思为“其中的一个”。 常明是始终跟我保持接触的初中同学之一。 李师傅是这个工厂的退休工人之一。 大华商场是这个城市有名的企业之一。 阿里是我最喜欢的外国研究生之一。 小王是我们商店最爱开玩笑的人之一。 杭州是中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
·于是:[连]用于承接复句,表示两件事在时间顺序上是前后相承的,在事理上带有一点因果关系。即后一事紧随前一事发生,后一事是由前一事引起的。常用在主语前,也可用在主语后。 例见P127
·不料[连]用于转折复句,表示发生的事事先“没想到”。后边的小句表示转折时常用的“却、竟、还、倒、仍”与前边的小句呼应。以加强“没想到”的意思。
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不料他却生气了。
我们想跟姑姑去买牛仔裤,不料姑姑的朋友来了。 他妻子得了胃癌,动了手术,不料他还不知道。 爷爷在院子里随便种了一棵葡萄,不料竟活了。
大家请他去饭馆吃饭,不料他竟借口没时间,拒绝了。 ·(像)……似的……:表示比喻或说明两种情况相似。 “似的”作谓语、定语补语。 “似地”作状语。 她打扮得像新娘似的,漂亮极了。
张老师收藏了不少古书,家里像图书馆似的。 安娜的普通话说得像中国人说的似的。 运动会上,马力拼命跑,像飞似的。 你可别像我似的,办事总犹豫。
那个人像发了财了似的,一下子购买了五台彩电。 烟雾似的雨下了一天。 王秘书开玩笑似地对他说:“你做生意赚了一大笔钱吧?”
·不得了:短语,作补语,强调程度深。句中的谓语为单音节、双音节形容词或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 今年夏天热得不得了。
当他知道自己购买的家具是伪劣产品时,气得不得了。 小马请她参加自己的结婚典礼,她高兴得不得了。 我昨天得了重感冒,难受得不得了。 学生们对李老师佩服得不得了。
妈妈怪她不该买首饰,她委屈得不得了。
·怎么…也…不…:表示无论怎样动作,也达不到应有的结果。“也”前后嵌上相同的动词。“不”后嵌上结果补语或趋向补语。常用于口语。 我不会跳舞,怎么学也学不会。
这座山太陡了,我怎么爬也爬不上去。
·……着……着:表示在动作或状态的进行持续中,又出现了另一动作或状态。“着”前是相同的两个单音节动词。“着”前也可以是不同的两个单音节动词。 老王太累了,看电视时,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两个人说着说着不觉到家了。
刚才发生的事挺可笑的,他想着想着忍不住笑了。 ·是为了:“为了”介词,表示目的。“是为了”强调目的。 安娜来北京是为了学习中国的普通话。 我朋友经商是为了赚钱。 她穿超短裙是为了赶时髦。
父亲不让儿子吸烟是为了孩子的身体健康。
李先生这几天几乎每天晚上12点还不睡觉,是为了赶写一篇文章。 ·动作的进行状态:“正、在、正在”都表示动作在进行中或状态在持续中。 “正”→强调指时间。 “在”→着重指状态。
“正在”→包含以上两种意思。 例见书第129页。(让学生体会并指出每个例句的不同含义) 五、副课文
(一)阅读课文
1、先请同学们朗读课文,注意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2、做课后练习(八) (二)口语课文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人物语气语调
2、请同学们根据对话谈到的“讲价”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谈一谈生活中你是如何“讨价还价”的。(参考练习题九中给出的词语) (三)听力课文
1、先朗读课文,然后回答课后问题(练习十) 六、做课后练习
1、先让学生回家做,然后在课堂上再做 2、做交际训练
要点:围绕中心话题,使用限定的词语。 七、小结
本课要掌握的重点是动作的进行状态。 八、布置作业
1、预习第九课生词
2、把课后练习补充完第九课 李群求职记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掌握课文中的词语并理解课文内容 2、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发音准确
3、掌握重点词语“趁、决不、是否”等词并熟练运用 4、掌握“把”字句,趋向补语“起来”,动量词、名量词作补语,“被”字句 5、采用精讲多练的原则,以学生为中心,设定交际情景和话题展示对话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把”字句的用法,“被”字句的形式,“起来”作趋向补语 3、动里词、名量词作补语 教学时数与分配: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指出本课学习的重点: A“把”字句;“被”字句 B“起来”作趋向补语 C动量词、名量词作补语 2、学习生词
以学生解释并作句子为主,老师可以纠正错误的解释。这们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三、学习新课
1、词语搭配与扩展
提请学生注意词语的搭配习惯 2、学习课文内容
①学生齐读1-4自然段 注意:·搬、披、塞、带、开、意味、依靠 ·对……来说、拿……来说 ②问题:·李群和“我”是什么关系? ·李群为什么会来到香港? ·她的家庭情况怎么样?
·对她的行为性格你能看出来吗? ③齐读5-13自然段
提请同学注意发音,语气语调。 ④语法: ·“把”字句
A句子的主要动词后有结果补主“在、到、给”以及表示处所、对象的宾语,必须用“把”字句。
语序为:主+把+宾1+动(在/到/给)+宾2 老师昨天把自行车忘在校门口了。 你把这稿子抄在稿纸上吧。 把这封信带给小王。 把书放在桌子上。
张经理亲自把图纸送到我家。 他故意不把小妹的地址寄给我。 我把春节晚会录在这盘磁带上了。
她总是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 B把字句可以带动量和时量补语。 语序为:主+把+宾+动+动量补语 主+把+宾+动+时量补语
小刚又迟到了,老师把他批评了一顿。 见书P145-146 ※归纳“把”字句 1、“把”字句是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主动句子形式。在此句式中,主语通过动作对动作的对象即“把”的宾语产生某种影响,这个影响可能是使对象位置移动,也可能是使对象发生某种变化。 2、“把”的宾语是确定的,即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明确的事物。可以是已知的或在上文出现过,或可以意会。前面常加“这、那”或其他限制性的修饰语。 把一杯茶喝了。Ⅹ → 把那杯茶喝了。或喝了一杯茶。 把很多本买了。Ⅹ → 把那些书买了。或买了很多书。 3、“把”字句的动词一般应该是动作动词,带有处置或支配的意义。以下动词不能用于“把”字句,“有、是、在、来、去、回、喜欢、知道”等以及能愿动词也不能用在“把”字句中。 4、“把”字句有两种形式,一般的“把”字句可以转换成普通的句子,而特殊的“把”字句不能转换成普通句子。 □一般的“把”字句: 快把他叫来。→快叫他来。
我把作业做完了。→我做完作业了。 他把杯子打碎了。→他打碎了杯子。
你把衣服洗干净了没有?→你洗干净衣服了没有? 把那本词典给老师。→给老师那本词典。
□特殊的“把”字句:这种句子是在动词后加上“在、到、给、成、进”等介词以及表示处所、对象的宾语。形式十分固定,不能转换成普通的句子。(注:本课中就是此种类型P145)
语序为:主+把+宾1+动(在/到/给)+宾2 请把本子放在桌子上。
他们已经把汽车开到楼下去了。 我把作业交给老师了。
你看,你把“天”字写成“夫”字了。 快把衣服挂衣柜里吧。 我把啤酒放进冰箱里了。 5、否定副词在“把”前。“不、没、别”等否定副词必须放在“把”的前面,不能放在“把”字句中的动词前边。 我没把本子给老师。 你别再把衣服弄脏了啊! 怎么还不把他们都带进来? 你不要把问题说得那么严重。 6、能愿动词在“把”前。“想、要、能、应该、可以、必须、得、愿意”等一般也应该放在“把”的前边。 你能把东西拿来吗? 我想把事情全告诉你。 他要把钱还给你。
咱们应该把东西交给警察。 你必须把事实说清楚。 你可以把信直接寄给他。 我得把作业做完了再出去。
7、时间词应在“把”前。按照汉语的语法要求,时间词做状语可以在主语之前,也可以在主语之后,谓语之前。把字句中,放在“把”的前边。 你现在把他们都请出去!
我希望三天以内把这些书看完。 明天早八点以前把他叫起来。
你们一个小时把房间收拾好没有问题吧? 8、“把”字句中的动词。除了特别的需要(如诗词)以外,“把”字句的动词必须有后续成分,如宾语、补语等,也可以重复动词或动词后加“了“。(注:本课中也出现此类型P145)
我们应该按时把作业做完。 (动结)
你们把面包吃了?/把介绍信拿着。 (了、着) 请你把衣服洗洗,把桌子擦擦。 (动词重叠) 你把帽子给我。/把这件事告诉他。 (双宾语) 快去把他找回来。 (动趋) 把书放在桌子上。 (结果补语) 把我累得浑身大汗。 (情态补语) 老师把他批评了一顿。 (动量补语)
公司把报名的时间提前了一天。 (时量补语) 9、“将”(jiāng)在把字句中的运用。 将(把):只出现在书面语中,后面是名词性短语。 继承先烈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
必须采用特殊的方法,才能将河水中的油分离出来。 他将钱和存折交给了我。 将(将要):“将”的后面只能是动词性短语。 我明年七月将回国工作。 火车将进站了。
10、以…为…。这是一种特殊的“把”字句形式。意思是“把…当作…”。多再现在科技类或议论性的文章中。应注意“以”“为”的位置。 普通话的语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的。 我们不能总是以自己为中心。
周教授以环境保护为题材做了一次学术报告。 ※归纳“被动句”
1、被动句是汉语中特殊的被动句子形式。我们除了应该弄懂它们的基本意思和用法以外,对于它的各种变化形式也应有所了解。 2、被动句分两种形式:
□无标志被动句。也叫意义上的被动句。在形式上,与普通的动词谓语句子没有什么区别,但主语是被动的。 作业做完了。 书看完了。 信写好了。 衣服洗干净了。 照片寄走了。 □有标志被动句。“被、让、叫”是被动句的标志。应该注意的是“被”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而“让、叫”等不可以。“被”后的表示施事的名词性词语可以是不定指的。被动句中主语一般是确定的。 自行车叫朋友骑走了。 本子让人弄坏了。 他被汽车撞伤了。 他被批评了一顿。 他的汽车被偷走了。 那棵大树昨天被刮倒了。
3、否定副词、能愿动词、时间词一般情况下放在“被”前边。 他没被老师批评。 自行车没让人骑走。 小心东西别叫人拿走。 这事不能叫别人知道。
你这样做,早就应该被解雇。 他的摩托车昨天就被人骑走了。
我人书包丢了,可今天又让人还回来了。 4、“为……所”“被……所”表示被动。多用于书面语中,“所”后的动词不再跟其他成分。
他这样做实在是为贫穷所困。
你应该有自己的思想,不能总是为别人所利用。 大家被他的精神所感动。
咱们不能总是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5、“受、受到”表示被动。“受、受到”是动词,在句子中也常常表示被动的意义。它们的宾语应该是双音节动词或带有双音节动词的短语。“受”前可以用“很、十分、非常”等程度副词修饰,这是一般被动句所不具备的。 这个电影很受欢迎。 不能总受别人的影响。 读了这本书我深受感动。 她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这次疫情最受影响的是老人和孩子。
比赛中服用兴奋剂,就应该受到严厉的制裁。 ·“被”字句
被:[介]引出施事来表示被动。语序为:主(受)+被+名(施)+动“被”后的表示施事的名词性词语可以是不定指的,并且可以省略。“被”字多表示受事的不如意的遭遇。否定副词和能愿动词只能在“被”前边。例如:见书P146 ·动量词作补语
一眼、一口、一脚、一巴掌、一声、一把等作动量补语时,一般位于宾语后,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例:见书P146 ·“起来”作趋向补语:表示动作使事物由分散到集中。例:P146 ⑤问题:
·李群找工作具备哪些有利条件?她为什么具备这些条件?
·李群为什么没去“我”给她介绍的大公司?她找到了一份什么工作? ·在找工作、赚钱、花钱方面,李群和“我”有哪些不同的想法? ·“我”对李群怎么看?
·李群生活、工作得怎么样?
⑥读课文第14自然段到最后。边读边注意以下词语:“趁、决不、是否”的用法。 ⑦语法:
·趁:[介]由“趁”组成介词结构修饰动词,一般可加“着”。表示利用某种条件或机会。例:见P147 *“趁”与“趁着”的区别:“趁着”的宾语不能是单音节词。“趁”则可以。 *“趁”与“利用” ·决不:“决”副词,一定要与“不、没有”连用。表示坚决的否定。 决不≈一定不 *决—绝 绝:[副]
A绝对。用于否定词“不、无、非”等前面,表示完全否定。排除任何例外。 绝非少数
绝无此意(事) 绝不同意
≈决不(无、非)
B极、最。限于某些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深,但不能用在和这些形容词语意义相反的词语前面。
绝妙、绝少参加、绝大部分 ≠决
·是否:[副]“是不是”的意思。多用于书面。 A用于问句。“是否”一般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句尾可以用语气词“呢”。 阿里是否需要动手术?
这么重要的决定,他们是否通过学校了? 明天的面试,小王是否做好了准备呢? B在叙述句里,“是否”用在宾语小句或主语小句中。 我们不知道厂方是否研究报酬问题了。
工厂正在调查这批打工妹是否适应了新环境。 小李是否做出了选择,我们还不清楚。
这套教材是否受欢迎,还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 四、学习副课文 (一)阅读课文 回答课后练习题八 (二)口语课文
回答课后练习题九。 (三)听力课文 做练习题十 五、做课后练习 六、小结
本课重点掌握“把”字句,“被”字句,动量补语及“起来”做趋向补语。 七、布置作业 预习第十课生词
·拿…来说:就是举例说明,表示从某方面提出问题,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一个事物或情况。中间可插入名词、名词性短语或动词性短语。
·对…来说:表示从某人某事的角度来看。中间应该是与人相关的词语,后边则表示这个或跟这个人有关的看法。
这次大家考得都不错,拿玛丽来说,综合课95分,阅读课92分。 今年春天很冷,拿现在来说,已经四月了,还得穿毛衣才行。
这次“非典”流行得很厉害,拿北京来说,已经有两千多人被传染了。 对我来说,汉字不难,语法比较难。 对留学生来说,汉语基础学习很重要。
·起来:作趋向补语时,本来是表示动作“向上”的意思,如“坐起来、站起来”,实际上,它还有以下几种引申意义。 1、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并继续。(这个意义在第四课P57《醉人的春夜》出现了)
别人没来,他就吃起来了。
这雨昨天刚停,今天又下起来了。 我刚一进门,电话就响起来了。 这几天,天气渐渐暖和起来了。
吃起饭来,说起话来,唱起歌来,跳起舞来,睡起觉来。 2、表示收集或集中。
下课了,把东西收起来吧。
快把同学们集中起来,我们该出发了。 快把钱装起来,别让他们看见。 她的头发系起来很好看。
综合起来考虑、积累起来、存起来 3、表示“……的时候”。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的意义是相同的,有时也表示评价或估计。
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这件衣服看起来很漂亮,穿起来并不舒服。 这首歌听起来好听,可唱起来却不容易呀! 做这个工作,忙起来可没时间休息。
4、表示招回记忆。就是把几乎被遗忘的事情重新招回到记忆中。这种用法的否定形式多用可能补语表现。 我想起来了,你是大卫。 你回忆起来他是谁了没有? 他还记得起来我吗? 我想不起来你是谁了。
5、表示由暗到明。常与天气或色彩有关,与“下来”相对,略有“开始”的意思。
天亮起来了,不会下雨了。 这回画面清楚起来了。
烛光使房间渐渐亮了起来。第十课 写在助残日之前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中国对残疾人的态度,为残疾人福利事业做了哪些工作,并对比本国的情况。
2、掌握语气助词“了”的意义及用法。
3、掌握“不由得、因为……缘故、尽量、并不是……而是……、临、特地、之类、倒、一连”等词语的用法。
4、要求学生能熟悉课文,掌握生词的意思、用法。首先要做好预习,再做好课后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语气助词“了”的用法 2、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了解本课的中心内容及相关的对残疾人的政策。残疾人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数与分配: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的地位,给学生以指导。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词
以学生解释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动脑筋思考,动嘴操练。教师只起辅助补充说明作用。其中需要重点讲解的生词:
气质:想当稳定的个性特点。如活泼、直爽、沉静、浮躁等。 区分:性格、个性
敬意:[名]表达敬意、表示敬意、产生敬意
区分:尊敬[动词] 尽量:(jǐnliàng/jìnliàng)[副] 场合:[名]
*与“场所”区分开来。
①场所:只指人或物活动、聚集的处所或地点,范围较小,也较具体。
场合:除指具体的处所而外,还包含一定的时间、气氛、条件、情况等。范围较大,也较概括。
②适用范围不完全相同,“场所”用于人也用于物。“场合”只用于人。 ③词语搭配不同,“场所”→公共、娱乐、运动、活动、聚会、休息、休闲。 “场合”→公开、正式、社交、一定。
自卑:[形]自己感到不如别人,轻视自己。←→自傲 尽:[副]总是。
障碍:[动、名]挡住道路不让前进。 妨碍:
暂且:[副]暂时,姑且。 *暂且:强调时间。
姑且:表示让步,并表示没有办法时只好如此,有无可奈何的语气。 一时: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常带否定词。 本来:[形]原来的。本来的颜色。
[副]原先、先前。 他本来身体很弱,现在结实多了。 理所当然。 本业就应该这样办。
享受:[动、名]物质精神上得到满足。 贪图享受、享受权利、享受生活、会享受
打扰:[动](人)扰乱。≈干扰(自然现象用干扰) 好不:[副]=好+双音节形容词。表示程度,带感叹语气。 特殊情况 好不容易/好容易——不容易 三、词语搭配与扩展
此部分与生词部分结合在一起讲解。由学生来利用搭配的词语造句并熟读。 四、讲析课文与语法例释
1、请同学先朗读课文1-5自然段,提请学生注意发音及语调。 解释语法点: ·一同: ≠一齐
一齐表示在时间上同时发生的事情。不同主体同时做同一件事。 =一起(书面);一块(口语)
表示在空间上合在一起或在同一地点发生事情。 我跟他一起住了三个月。 我们跟你起走。
大家一齐鼓起掌来。 人和行李一齐到达。 一齐站了起来。
·有点儿:[副]多做状语。表示程度不高,稍微。
一点儿:[数量词]多做定、主、补、宾或重复后做状语。 买了一点儿东西。
一点儿也不给他。 只有一点儿了。 长了一点儿。
一点一点地挪动。 就这么一点儿了。(强调少)
丝毫:只用于否定句,一般不修饰具体名词。“一点儿”不受此限。 ·了:(对比第六课P91“了1”)语气助词。表示肯定语气,位于句末。 A表示某事发生了变化或即将发生变化。 B表示行为、行动已完成。 例:见书P164 ·像……一样 ……一样 ·不由得:
A[动]不容。常构成兼语词级作谓语。 他说得那么透彻,不由得你不信服。 大会的决议,不由得别人不服从。
B[副]表示对某种情况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反应。有“不禁、不觉(见第四课)”之意。
·因为……的缘故:表示事物发生的原因,中间插入某些词语或小句作“缘故”的定语。常用于书面语。也可以说“由于……的缘故”“因为……的原因” 2、读文章第6-最后自然段,注意发音语气语调。 解释语法点:
·尽量:表示力求达到最大限度。与“尽可难”意思相近。
·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复句的关联词。表示两种事物比较之后否定前者而肯定后者。
·临:[介]表示某行为很快就要发生,其宾语是动词或动词性结构,常有“时、的时候”之类的词语附在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后。 临……时、临……的时候、临……之前
·特地:[副]表示行为是专为某种目的而进行的。=特意。常作状语,用于口语。 3、针对本段短文回答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理解的程度。
①喝完啤酒后我对服务员要一份饭,服务员的态度怎么样?为什么? ②我经常去饭馆吃饭吗?为什么?
③在饭店吃饭临出门时,顾客们对“我”的态度怎么样?(提示:社会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尊重残疾人是社会文明的象征;自尊、自爱、自立、自强) 4、阅读短文(二)请学生们分段朗读,同时思考问题并回答: ①徐民在工作上遇到了什么麻烦? ②徐民失业后为什么要找新的工作? ③徐民找新工作顺利吗?
④徐民为什么想自办一个电器、钟表修理部? ⑤为了办成电器、钟表修理部,他是怎样做的? 解释语法点:
·之类:表示不尽列举,只提出同类人或事物中的代表。
·倒:[副]常表示转折语气。=却、反而。有时转折的意思较轻,不能用“却、反而”代替。
你提起做生意,倒使我想起去年发生的一件事。 你有什么要说的,我倒要听一听。 有时,“倒是”若放在名词性成分前则为“倒+是”,“是”不可以省略。 他的修理水平算是一流的,倒是资金成了问题。
老王说那个地方人来人往,建议我在那儿开饭馆,这倒是个好主意。
·一连:[副]表示动作连续进行,不间断。在动词前作状语。常用数量词作补语。 五、副课文
朗读副课文,然后做课后练习(七、八、九) 六、课后练习
因为学生已经做过练习,在课堂上再检查学生做的情况,让学生互相取长补短。 七、小结
1、本课重点是“了”在句末的用法,与动态助词“了”区分开来。 2、重点词语及语法点学会使用。
3、结合课文内容做交际训练时,用上所学词语,并能说说自己本国的情况。 八、布置作业
预习第十一课生词及课文内容。 第十一课 热爱绿色 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在中国绿色蔬菜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环境污染的问题。
2、对比本国的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对绿色蔬菜的认知程度,重视程度。
3、掌握生词的意义及用法,做好预习并通过造句及解释,巩固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4、掌握“谁”的三种用法
5、掌握插入语“看上去”的用法
6、掌握“会、即使…也、别说、据、只要…就、显然”的意义及用法 7、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朗读课文,发音基本准确。
8、能理解课文内容,并能清晰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能运用所学词语做好课后的练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疑问代词“谁”的用法 2、重点词语例释
3、能运用所学词语、句式阐述自己的见解、看法,表达清晰 教学时数与分配:
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主,学生自学为辅。尽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地位,让学生多说多练多写。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学习生词及词语搭配与扩展
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来解词造句。多说多练,教师适当给予补充说明。其中重点讲解的生词: 挨:[动]āi 靠近 ái 忍受
嫩:[形]①初生而柔弱的。←→老
②食物烹调时间短。肉嫩 ③颜色浅。嫩绿、嫩黄
检验:[动]检查、验看 动词+检验、检验+宾语、状语+检验、检验+补语、 检验+中心语
观察:[动]仔细察看客观事物。动词+观察、观察+宾语、状语+观察 观察+补语、观察+中心语
难以:[副]不容易、不易于=难于
难以接受、难以相信、难以控制、难以拒绝、难以放弃 客观:[名、形]不以人的意志而改变的存在。←→主观 主语+客观、动词+客观(强调客观、找客观、承认客观) 状语+客观、客观+中心语(中间不用“的”)
量:[名词词尾]能容纳或禁受的限度。饭量、气量、胆量、词汇量、消耗量、 进口量、降雨量、药量、食用量 相比:比较。和……相比、相比之下
保护:[动]使不受伤害。 动词+保护、保护+宾语、状语+保护、保护+补语 保护+中心语 ①②③④⑤ ①②③④⑤
三、讲析课文与语法例释
1、请同学先朗读课文,可以齐读,也可以分别找同学读。对一些读音不准的词语及时给予纠正。
2、针对全文回答以下问题,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①那个买菜的老人为什么单买叶子上有窟窿的蔬菜? ②卖菜的农民看到菜叶上的窟窿为什么不好意思? ③什么是“绿色蔬菜”?为什么叫“绿色蔬菜” ④怎样检验蔬菜是不是“绿色”的? ⑤当前的蔬菜市场有哪些喜和忧?
⑥为什么现地有少蔬菜不是“绿色”的? ⑦怎样才能生产出大量的“绿色蔬菜”? ⑧我们对“绿色”应有什么态度? 3、语法例释:
·谁:表示任指,任何人。
A用在“也、都”前面,表示在所说的范围内没有例外。 B主语和宾语都用“谁”指不同的人,表示彼此一样。 C两个“谁”字前后照应,指相同的人。 其他疑问代词也有类似的用法。
·看上去:在句子中多作插入语。表示对情况的推测、估计。与其相似的说法还有“看样子”、“看起来”等。 ·令人高兴:
A令[动]有“使得”之意
B“令人”是比较固定的用法。令人厌恶、令人害怕、令人烦恼、令人不愉快 C“令”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一般用“使、让、叫” 注意:使→致使,让、叫。必带兼语。 让、叫→可以有被动用法。
·即使……也……:表示假设的让步复句。“即使”表示的条件,可以是尚未实现的事情,也可以是与既成事实相反的事情。 即便……也 → 书面语 就是……也 → 口语 哪怕……也 → 口语
·别说……即使……也……
别说[连]与“即使……也”构成多重复句,用于表示比较和递进关系的多重复句中。“别说”引出一句陪衬的话,先把一个人或事物往低里说,借以突出和强调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据了解:据[介]意思是“按照”“依据”,后面一般跟动词或主谓结构的短语,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作插入语。“据说”“据报道”是比较固定的搭配,后者是报刊新闻用语。
·只要……就……:用于条件复句,表示在充足的条件下,可以获得的结果。 区别:只有……才…… ·显然:
A副词,表示说话人觉得某种情况或道理非常清楚,明显,含有强调语气。 B“显然”也常用在复句的后一分句中,表示根据前面的事实所作的判断。 *区别:明明
明明:也是副词,表示显然这样,用“明明”的小句前或后常有反问或表示转折的小句。
哪里是小陈,明明是小王。
你明明知道下午有事,为什么还出去? 他明明醒了,却装睡不吭声。
这件事明明很重要,他却不当一回事。 明明他说过这句话,怎么能不认帐呢? 明明屋里很干净,他还嫌脏! 这不明明是给我出难题吗? 这不是明明给我出难题吗? 四、副课文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主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2、做课后练习(九、十、十一)
3、交际训练,结合练习(十二)做交际练习,训练学生综合表达能力。 五、做课后练习
当堂做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语法及词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六、小结
本课重点掌握语法例释中和词语。 七、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做在作业本上,把错误的句子改正过来。 2、预习下一课。
新手如何上课,以中级汉语《桥梁》为例
(对一个还没入行的新手来说,课堂教学的经验比什么都重要,好的经验可以使你的备课充实而有条理,知道用力的重心做到胸有成“课”;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做到从容不迫、张弛有度,从而上一堂成功的课。我到目前为止了几星期的可后,自觉还有很多不足。今天下午听另一位老师讲授教学经验,我回忆大致的内容并写在下面,我觉得她讲得很多地方对我很有启发,希望也能对大家有所借鉴。)
《桥梁》是北语出的一本实用汉语中级教程,分上下册,是给掌握了2500个生词水平的外国学生使用的。严格地说《桥梁》课可以说是以生词和语法为主的课,很多学生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就是为了考HSK。说实话,《桥梁》的课文比较难,不仅体现在课文长度上,而且课文的文章大都是文学性比较强的,有大量的书面用语和词汇,这无疑增加了课文的难度,但很多学生偏偏就选这本教材,大概觉得不学《桥梁》是一种畏难似的逃避吧。 (一)先说生词,生词和语法是学习《桥梁》的重点。《桥梁》的生词和课文都比较长,可以把它们分解来学习,按照课文内容相应地把生词的学习也分为几部分,学习完一部分生词,再学习一部分课文,这样老师和学生都不会觉得太过于负担。 生词的学习以介词、连词、副词、动词的学习为重心。 1、关于名词:
<1> 语义的解释越直观越好,比如用实物和图片解释最好,如果用解释,尽量不要用生词,否则不但会适得其反,反而让学生认为你没经验。(切记)
<2> 名词的用法,有两点要讲到,一是跟哪些动词常一起使用,二是一般用什么量词来修饰,以“葵花子”为例子,可以说“一粒~”、“一颗~”,也可以说“嗑~”“吃~”“炒~”(最常用的...)
2、关于动词、形容词
动词后边常用的成分要讲到 (跟宾语、补语) 形容词最经常的用法(作定语、谓语、状语) 动词、形容词一般都要给几个句子做例子。 3、关于“介词、副词、连词”,老师在讲完基本义并列举一些相应的例句外,可以,让学生用这些词造句,在造句的时候,最好老师提供前半部分的语境,引导学生完成句子。比如,他把拆开的邮包,____________(用\"重新\")。让学生说剩下的部分,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互动,也便于学生理解词语的用法。
在学习生词的过程中,虚词是最重要的,也是外国学生最容易弄不懂的地方(其他词,学生通过查字典,自己可以解决),所以要多花时间,多准备句子让他们练习。 4、中级汉语的词汇比较多,有些意义相近的词,可以放在一起学习,比如,《桥梁》第一课,中“发布”、“宣布”、“贫困”、“贫穷”都可放在一起学习,这时候,对词语的辨析非常重要,这是在中级阶段备课经常遇到的问题,可以查词典,或者一些词义辨析的工具书. 5、《桥梁》每课第三部分是“词语搭配与扩展”,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老师可以选择性的讲解一下,主要是一些最常用的用法,和课文中已经提到的用法。 6、第四部分“语法例释”,涉及到生词中的一些词,可以拿到生词中去讲解。 (二)关于课文
1、课文的知识点,除了书后提到的以外,我们应该从中再找出一些应该是重点和难点的东西进行讲解。因为外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应该照顾到大多数。
2、课文后往往有针对课文内容涉及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自己随机设计一些问题,问题的难易度视学生的水平而定。水平低的学生可以看着课文回到问题,水平高的应不看课文回答,
另外在复述课文或某些段落的时候,老师可板书一些提示词。 3、《桥梁》第五部分是副课文,对于这部分,老师又时间可只讲讲重点地生词和语法点,不必花费太多时间。课后练习的交际训练可以可以当作写作作业,布置给学有余力的同学。 (三)1、老师对学生不宜过于散漫,适当的严格管制,不仅是学生学习有好处,而且也有利于树立老师的威信,有事一定要跟老师请假,不可擅自旷课...
2、碰到学生问一些课外的问题,或者自己也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先解决多少是多少,不要说“我不知道”,并且回去后要把这个问题查清楚
3、第一堂课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有的学生是很挑剔的,课上得不好,学生会轻看老师,对你以后的教学不利...
关于《桥梁》一课中语法点,我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桥梁》的语法以《大纲》的丙级语法项目为主。语法点在课文中的体现一是放在课后的“语法例示”,我认为更多的是散布在课文中,这就需要教师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去总结:比如某一课,可能里面“趋向补语”的用法较多,某一课可能“动量词”的用法比较多,某一课“离合词”...。
《中级汉语桥梁》教学后记
在教留学生的过程中,他们给了我很多启发。
以\"一时\"这个词为例:该词在《桥梁•实用汉语中级教程(上)》课文中出现的句子是\"......一时寻不着东街汪大夫\",对此词的解释是\"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所用的例句是这样排列的: (1)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一时也无法解释。 (2)困难只是一时的,我们不应该被吓倒。 (3)其实他只是一时糊涂,请你原谅他。 (4)他只是一时激动,过一会儿就好了。
(5)我一时生气,批评了他几句,他就不高兴了。
(6)小王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只好向别人借。
一般的语法书对该词都是类似简单的说明,我也没多想,觉得书上的解释和例句挺好的。可学生学完之后,造出了这些句子:
(a)小孩子一时哭了,就笑了,因为他看了一个漂亮的蝴蝶。 他一时寻他的狗,就找到了。 他不能一时就懂了。
我们现在跑步跑了很长时间,我请你让我一时休息。 (b)一时我没有学习汉语。 (c)紧张一时,不会说汉语。
出现这样的问题是很值得我反思的。我又仔细看了书上的原例句,发现是有点问题的。由于原例句群中只有一头一尾的例(1)、例(6)出现了动词
的否定成分,跟包含表短暂心理状态动词的几个句子及\"一时\"单独做表语的句子夹杂在一起,容易使学习者认为\"一时\"后面跟什么动词都可以。a类错误就在于简单将\"一时\"表示为动作持续的时间短暂,b类简单用于动词的否定形式,没有注意到例(1)和例(6)的否定其实都是一种对能力的否定,\"没有学习汉语\"不属于此类,用\"没(有)\"作否定对后面的动词也有限制。c类则是简单模仿了例(2)。
比照原例句及学生偏误,我将\"一时\"和后面动词成分的关系分析了一下: 若\"一时\"后面的动词成分没有否定成分,后面主要是能表非平衡状态的程度或结果的动词成分,表短暂心理状态的双音节动词大都本身就包含此义,如\"紧张、生气、激动\"等,因而可以直接被修饰,其他类的动词则应该能附带表非平衡状态的程度或结果的补充成分,其形式主要表现为\"V得+C\",\"一时\"的语义指向并非动作本身。学生将\"一时\"单独修饰\"哭\",就错在此处。若把句子语义放在修饰\"哭\"的状态上就可以了,如\"她很伤心,一时哭得眼睛都肿了\"。
若\"一时\"后面的动词成分有否定成分,否定词是\"不\"时,主要是\"一时\"后面跟\"不能+动词\"或\"动词+表否定的可能补语\"即\"V不C\";否定词是\"没\"时,后面一般跟有结果状态伴随的动词成分,主要表现为\"V+C\"的形式,如\"一时没找到,一时没喝完,一时没购得车票,一时没想清楚,一时没听出来,一时没习惯过来\"等,而一些动词本身就满足这个条件,如\"一时没懂,一时没明白,一时没注意\"等。
至于用\"一时\"作句子表语的用法,在我们搜集的语料库里出现不多,可见使用频率相对不高,而且跟课文中的句子不属于同一类的用法,可不作教学重点。
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讲解词语当然不是介绍这些规则,但首先应该能在理论语言学的层次上对词的语义规则、语法规则进行归纳和总结或能及时吸收现有的研究成果。具体教学时应将这些规则具体化,常用的方法就是教给学生实用的句子。列举时不应随心所欲,而要注意在例句的顺序安排中体现其规则的类化,属于同一种形式规则的应集中呈现,否则会分散学生的感知力,增加认知负担。从用法及句子结构上看,排序应该是从易到难,从典型分布到非典型分布,不是每个用法都要举例,而是根据留学生学习需要有选择地给出例子。我们分析的例句中,例(2)的用法使用不多,可以放在后面呈现。原例句群若按(3)、(4)、(5)\\(1)、(6)\\(2)的顺序呈现会更科学,用斜线隔开表示类型相似的应集中呈现。
昨天给学生讲《桥梁下》的时候,课文中有一句话:“爱情像蛋糕吗?这边多切一点,那边就剩少一些?”
这个美国学生的汉语水平已经相当高了,他看到这儿时,突然问我:“你觉得呢?如果让你把爱情比做一种东西,你更愿意选择什么呢?”
我一愣,“我好象没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爱情是蛋糕,也挺有道理的。人无论是情感还是精力,都是有限的。当你付出一段感情,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时,你
的世界就只有他,而此时,能分给别人的爱却少之又少。以至于心中那原本就狭小的空间,再也容纳不下其他人了。” 他点点头,没有做答。
“不过,”我继续说,“我觉得爱情更像冰激凌。”
“这我倒是第一次听说,”他有些不解地看着我,“因为你喜欢吃吗?所以才选择的?”
“也许吧!”我没有过多地解释。
说真的,我对冰激凌情有独钟,不过我真的觉得二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冰激凌需要一个特定的温度,如果温度过高,会将它融化;如果温度过低,也会影响它的口感; 对待爱情又何尝不是呢?
如果你太投入了,这份全心全意会让爱情本身变质,也会无意中给彼此带来一份甜蜜的负担,可即使甜蜜,也会压得人透不过气来;
反之,当爱情来临的时候,如果你心如止水,不去精心地呵护它,你的心还是那么矜持和\"冰冷\",任由它慢慢地从你身边一点点逝去,它同样会冻结,甚至永远将自己封存。
你呢?会把爱情-----这个人类生命的主题,比做什么呢? 蛋糕还是冰激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