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关雎》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学案编号:3 编制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等级: 一、学习目标: 教师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复备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栏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或学二、学习过程:1、知识链接5分钟 2、理解体会诗歌内容10分钟 生笔 3、背诵默写25分钟 4、达标测评5分钟 记栏 知识链接:1、 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风”、“雅”、“颂”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它形式多样:史诗、讽刺诗、叙事诗、恋歌、战歌、颂歌、节令歌以及劳动歌谣样样都有。它内容丰富,对周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 地貌、动物、植物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反映。可以说,《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而 《诗经》的语言是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汉语概貌的最重要的资料。 2、 起兴,又叫“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说,先说其他事物,再说要说的事物。它一般用在诗章或各节的开头,是一种利用语言因素建立在语句基础上的“借物言情,以此引彼”的艺术表现手法,它有起情,创造作品气氛,协调韵律,确定韵脚和音步,拈连上下文关系等的作用。运用起兴手法还可使语言咏唱自由,行文显得轻快、活泼。 三、预习检测:(每空0.5分,书写1分。共计5分) 1、给加横线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好逑( ) 参差( ) 荇菜( ) 寤寐( ) 芼 ( )辗转( ) 四、导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8分钟),(请同学们用1分钟的时间组长组织确定你组的朗读方式,做好朗读展示准备,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展示组。)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 2.朗读展示,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二)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通顺课文,解决下列问题。(独学10分钟,用红笔圈划出你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对学、群学,组长组织做好组内小展示,并做好班级大展示准备。) 1、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2、给这首诗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3、根据要求填句子。 《关雎》一文统摄全诗的句子: 。 4、说说《关雎》这首诗是怎样运用起兴手法的?有什么作用? (三)、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层次的划分背诵课文6分钟,(组长检查组员的背诵后老师抽查) (四)默写《关雎》 。 。 。 五、达标测评:(5-----7分钟完成后,对子组互判,用红笔修改,共10分) 1、给加横线字注音 雎鸠( ) 窈窕( ) 好逑( ) 参差( ) 荇菜( ) 寤寐( ) 芼 ( )辗转( ) 2、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 3、《关雎》一文统摄全诗的句子: 。 4、默写:关关雎鸠, 。 ,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 。 六、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什么?我质疑了吗?我积极参与了吗?)
课题:《蒹葭》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预习展示 学案编号:4 编制人: 审核人: 使用时间: 班级: 姓名: 小组: 评价等级: 一、学习目标: 教师1. 了解《诗经》朴实清新的艺术风格,体会反复咏唱的章法。 复备2. 理解和体会诗中所表达的美好情感,了解古代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 栏 3 背诵并能默写诗歌。 或学二、学习过程:1、预习检测,5分钟。 生笔2 、基础巩固15分钟。 记栏 3、理解内容18分钟。 4、达标测评,整理学案7分钟。 三、复习 预习 (一)检查复习:(书写0.5分,共计10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 篇诗歌,古时也称“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 》。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编为“ ”、“ ”、“ ”三部分。“风、雅、颂、赋、比兴”,《毛诗序》称之为“六义”。 2、默写:关关雎鸠, 。 , 。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 。求之不得, 。优哉游哉, 。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 。参差荇菜, 。 窈窕淑女, 预习检测:(每空0.5分,书写1分。共计5分) (二)给加横线字注音: 蒹葭 ( ) 伊人 ( ) 溯洄( ) 湄 ( ) 跻( ) 坻( ) 涘 ( ) 沚( ) 未晞( ) 四、导学过程 (一)朗读展示(8分钟),(请同学们用1分钟的时间组长组织确定你组的朗读方式,做好朗读展示准备,以抽签的方式决定展示组。) 1.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句子停顿。 2.朗读展示,读出文章的韵味,理解文章的意境。 (二)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通顺课文,解决下列问题。(独学10分钟,用红笔圈划出你不理解的句子,进行对学、群学,组长组织做好组内小展示,并做好班级大展示准备。) 1、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要求填句子。 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的句子: (三)、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层次的划分背诵课文6分钟,(组长检查组员的背诵后老师抽查) (四)默写《蒹葭》 。 。 。 五、达标测评:(5-----7分钟完成后,对子组互判,用红笔修改,共10分) 1、给加横线字注音: 蒹葭 ( ) 伊人 ( ) 溯洄( ) 湄 ( ) 跻( ) 坻( ) 涘 ( ) 沚( ) 未晞( ) 2、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3、根据要求填句子。 从物象与色泽上点明了时间和环境的句子: 4、默写: ,白露为霜。 , 。 , 。溯游从之, 。 ,白露未晞。 , 。 , 。溯游从之, 。 ,白露未已。 , 。 , 。溯游从之, 。 六、学习反思:(我收获了什么?我质疑了吗?我积极参与了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