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 科技・探索・争鸣 对意识形态的存在论解读 王倩倩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13) 【摘要】基于存在论的视角探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不难发现其理论旨趣是在批判与重建中寻求对意识形态的超越。全球化时 代的今天坚持马克思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具有必然性。 【关键词】意识形态;存在论;批判与重建 1 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嬗变 生活、物质交往中获得了其存在意义上的规定性 其次.意识形态具有 阶级性 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政治上的反映和表达. 任何时期的意识形态必定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统治阶级利 益的诉求 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 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 地位的物质关系” 归根结底.意识形态依然是对物质生产方式和交往 方式的反映.是在物质生产过程占支配地位的主体利益的表达。最后, 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局限决定了其统治性 意识形态既然是少数统治阶 级的物质关系在思想和观念上的表现.是统治阶级物质利益的体现, 而非历史存在主体的普遍价值诉求。因而,统治阶级为了将统治秩序 控制在稳定、牢固的基础上.实现其统治目的和阶级利益.不得不将代 表其物质利益的观念表达转化为另一种能为社会全体成员接受的意 识形式——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成为粉饰阶级统治的抽象性观 念.也成为“虚假意识”的代名词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使意识形态达到存在论的批判高度。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概括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意识形态 是统治阶级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意识形态是阶级统治的形 式:意识形态的存在具有必要性:意识形态之超越途径。正如郁建兴所 说.应该从存在论角度来理解意识形态概念。基于存在论视域马克思 的意思形态批判理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得真理性认识,更不 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是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 示人类生存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存在论视域的意识形 态解读一定程度上而言更贴近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理论旨趣。因 为在马克思那里.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空洞的概念.更是具有现实指向 性、具有实践性的批判意识。正如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提纲》中所宣称 的那样.“哲学家们总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 “意识形态”这~概念最早是在l9世纪由托拉西基于认识论的视 域提出的哲学概念。按照俞吾金的观点.对意识形态的早期探索可以 追溯到培根。培根从认识论的立场出发,认为科学知识的获得不能囿 于既定传统和偏见的束缚.应该跳出由传统观念、语言逻辑和思维定 式构筑的藩篱.这成为意识形态概念产生的重要推动力 托拉西深受 孔荻亚克的影响.从感觉出发去探索认识产生韵可能性及规律.提出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 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可用“知觉”、“回忆”、“判 断”、“意愿”来表示,这四种活动归根到底可以还原为感觉的不同类 型.因此托拉西希望通过意识形态建立起“观念向感觉还原”的经济 学、政治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使意识形态成为社会的理论基础。可见, 在托拉西那里.意识形态是作为一种基础性的哲学概念.是试图将各 门科学奠基于感觉经验之上的基础性理论 随着对意识形态研究的深化.最初作为认识论哲学概念而出场的 意识形态几经嬗变.突破其原有的认识论立场和哲学思维.使用的立 场和领域不断拓展 总结学界对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所使用的立场可以 归结为以下三种:一是认为意识形态是“虚假意识”的贬义概念 对意 识形态的贬义批判最早始于拿破仑。在复辟帝制的道路上,拿破仑受 到以托拉西为首的“意识形态家”在理论上的声讨.因此拿破仑公然斥 责意识形态是空想的、虚假的,是对现实的歪曲,斥责“意识形态家”是 脱离现实的“空想家”.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他们的蔑视和讥讽 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青年黑格尔派仅仅从观念、思想和 概念的理论角度上对德国社会现实所进行的批判实质上仍然没有离 开过哲学的基地.仅仅是理论上的、不切实际的“喧嚣”。并斥责其所谓 的“批判理论”是空想的、虚假的“意识形态”。二是中性意义上的描述 性概念。曼海姆认为应该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意 界 ”③ 识形态 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说.意识形态还是保存了某种正确的东 西.意识形态的研究就是要努力使意识形态转换为知识社会学.从而 3全球化时代坚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获得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三是积极意义上的褒义概念 随着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深入发展.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联 苏维埃政权建立之后.列宁提出要建立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并指出 系日益紧密.不同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思想体系也在交流与碰撞中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科学的 在此意义上.意识形态摆脱其“虚假意 逐渐实现“共融”:国际关系和外交领域中也在努力寻求经济交流和贸 识”的“罪名”.而与科学性相联结.成为一个褒义概念 易往来的“双赢互惠”而逐渐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对立。然而,意识形态 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所带来的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变化 2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方面对于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我国共筑“中国梦”提出了广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形成了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 回 阔的国际平台:但是另~方面也凸显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 归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经典描述。基于存在论的视角。不难发现其意 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仍然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必要性。 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在批判与重建中寻求对意识形态的超越 从理论层面来说.意识形态作为国家的上层建筑.与国家紧密联 马克思阐明了意识形态的产生根源、阶级性、统治性,并在三种语 结 在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虽然意识形态是其批判与超越的对 境中对意识形态作出区分。首先.意识形态根源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 象.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观念代表,是遮蔽阶级统治目的的工具,一定程 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其产生的根源只能在社会存在、在人们的物质生 度上是“虚假的”和“空想的”.但是意识形态仍然是阶级社会中维护统 产方式中得到规定.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 治秩序、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社会进步之必不可少的思想体系。只要国 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 正是把意识形态归结 家依然存在.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就有其存在历史基础。在全球 于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将存在的物质基础归结为现实的生活过程,马 化时代中不同国家和民族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利益共同体,不同国家和 克思的意识形态就从根本上区别于传统的“空想的”和“虚假的”的意 民族之间在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冲突也在不断加剧。两极格局时期意 识形态。从意识形态存在的基础上,马克思指出意识形态对于社会存 识形态形态的尖锐对立在全球化时代采取了缓和和隐蔽的新形式.思 在的依赖性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依赖于人们的生理过程一样. 想、价值观念和文化成为意识形态的新载体。从实践层面来说,共筑 意识、意识形态绝不是从思维到存在、从天国到人间的过程.而是恰恰 “中国梦”的实践需要意识形态凝心聚力。长久以来,人们对于意识形 相反 把意识形态归结为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其思 态在情感理解和价值认同上带有本能的“拒斥” 对意识形态的拒斥情 辨意义上的独立性外观.因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 结不仅是公众对意识形态认知的误解.也是公众片面认知方式的表 识”。 这样.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在历史存在中、在人们的物质 现 人们过多强调意识形态“虚假性”而忽视了社会(下转第16O页) 一作者简介:王倩倩,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I2级研究生。 Science&Technology Vision科技视界1 1 09 f 科技・探索・争鸣 Sc科ience&Te技ch视nology界 Vision 试说日语教学中的单词学习 葛一鹏 (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北京102206) . 【摘要】本文叙述了在日语单词学习阶段应该特别注意的若干问题,探讨了日语单词中的日语汉字由来和读音特点,以及学生在学习日 语时,面对大量存在的单词,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进一步介绍了几点教学心得。 【关键词】El语单词学习;训读读音;音读读音 1单词中的日语汉字 在El语单词中有大量的El语汉字.这使得母语为汉语的学生在和 日语接触时会产生一种亲切感 有些日语汉字不仅字形与中国汉字相 同.所表达的词义也完全相同或十分接近。许多日语汉字是日本人对 中国汉字丝毫未加改动.就直接将汉字的形态和字义一同吸收过来作 为日语汉字来使用的 尽管日语汉字与中国汉字发音不同,学生通过 汉字本身即可知道词的大体意思。如:日本人、中国、服装、米、安全、 橘、破麈、琨夷等。这些单词完全由日语汉字构成,除了其中的几个繁 体字之外,不仅字形与中国简体汉字相同,所表达的词义也完全相同, 看就懂 繁体字的由来是因为以前传人日本的中国汉字均为繁体 字 日本政府也曾做过汉字简化 但在现代日语中仍有许多繁体字被 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了 这样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中国人在学习日语 时.要比其他完全不懂汉字的西方国家人学日语占有优势。更容易,减 轻了大量的学习负担。有学生说:“日语里有汉字,好学 ”这话有一定 的道理 不过有些日本汉字字形虽然与中国汉字相同.但意义截然不 同。如日本汉字中的丈夫一词.在中文的意思是健壮,例如:体 丈夫 /身体健壮 手纸一词的中文意思是信,如友连/、、 手纸/给朋友的 信。娘的中文意思是女儿,如:扣允L 娘/我的女儿。这些与中国汉 字相同字形相同.字义上不相同的H本汉字大量地存在于日语中.在 实际学习应用中极易搞错 理解错误的原因是受母语影响而造成的望 文生义.以为日语中的日语汉字一看便知其意.而不加思考地直接挪 用了 要避免造成错误,就应该多查字典,多分析.切不可粗心大意。虽 然中日两种语言都使用汉字.而且有许多字同义同的词汇.但日本民 族在吸收消化我国汉字的过程中.使汉字的音、形、义既有保留又有变 化.了解这些现象就会对日语汉字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日语汉字单 词难易悬殊,我们也使用汉字 所以往往容易忽视对汉字单词的要求, 这是一个大错误,是在学习日语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用中国汉字的音.但同一个汉字有不同的读音方式,多为一字二音。例 如,人:可读成匕尢或I二尢,人体:可读成匕尢 ¨。人筒:可读成I ̄-/L f’ 。月:可读成c于,)或力 ,月土.j日:可读成c ,)土_j ,三月:可 读成芑A.h ̄--v。正:可读成L士或世 、,正面:可读成L土幻尢,正确: 可读成世 力、<。下:可读成e 盛加,下卓:可读成e L ,以下:可读 成0、力、等。 3单词中的训读式读音 下面再来看看训读 训读是指和汉字意思相当.日语固有词中的 部份特定读音 或借用汉字字形和意义,用日本固有语言来读的叫 一训读。中文汉字除了多音字外.大部分为一字一种读法。而日语的汉字 除了少数例外.都有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不少汉字更有多种读法 一 般地说单个日语汉字训读的多.两个以上的汉字音读的多。在训读中 字可有多种读法。例:小:可读作与0、、二、挡。外:可读作 二、ei 加、e 亨等。音读也好,训读也罢,对日本人来说都一样,都是汉字的 一2单词中的音读式读音 日语汉字读音主要分为音读和训读两种读法 这是由于汉字的输 人和读音受到历史上和地区上的不同影响而造成的。日语的音读是指 接近中国汉字发音的El语汉字读音.训读是指用日语固有的语言来读 汉字的方法。日语汉字并不难.难的是读日语汉字。音读的种类比较复 杂.根据中国汉字传人日本的时期和地区,主要有吴音,汉音.唐音等。 吴音指过去吴国的方言.俗称吴音 洛阳,长安地处中国西北,这些西 北方言被认为是汉人的标准语.称为汉音。由遣唐史的日本僧侣传到 日本的汉语和今天的北京话相似.称之为唐音。由此可见,音读是指沿 种读法。同一个日语汉字什么情况下是音读.什么情况下又是训读, 他们可根据说话习惯脱口而出,而我们中国人则不然。因为日本汉字 读法复杂多样.无明确规律可循 在教学中可试着让学生每人做一本 日语汉字小字典.专门排出日汉不同的汉字加以比较,并定期进行集中 练习。如不了解这些现象.在学习日语中必然要造成误解,引起混乱。 由于中日两国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造成了语言表象思维不同.在人 们头脑中产生的表象活动也随之不同 因此还有很多在意义和用法上 有共同点和不同点的单词在学习应用中也极易搞错 在日语教学中可 进行单词分类教学.可将这类无词尾变化.字形和词义与中国汉字完 全相同或十分接近的单词分为一类 此类所谓纯中国汉字的单词最容 易记住,应作为单词分类教学首选.这将显而易见地给教学与学习带 来许多便利。 总之,日语单词是学习日语的关键,是学习日语的基础,是学习日 语的重中之重.这一点对教学的教师和学习日语的学生们来说都是应 一该注意的大事情。● 【参考文献】 [1]近腾安月子,丸山千歌.中、上级日本语教科书[M】.东京大学出版社,2001,l [2]才喜振.新版中日交流标准日本语同步练习册初级[M]外文出版社,2009,6 [3]功;俊森.大学日语四级考试分析与指导[M1.高教出版社,1998,8. [4]李东杰,田渊裕二.日本语能力测试2级听力【M].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4. [责任编辑:薛俊歌] 作者简介:葛-- ̄(1956--),男,北京人,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外语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 (上接第1O9页)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社会功能。就社会主义制度下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之社会功能来看.意识形态体现着社 会成员最广泛的利益诉求和价值观共识.因而能发挥其社会凝聚力的 功能。作为处于社会变革和发展进步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时刻警惕西 方资本主义的思想多元化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干扰.统一亿万人民 群众的思想意识.团结一致共筑“中国梦”,必须发挥意识形态“社会水 泥”的凝聚力.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因 此.无论是就理论层面而言还是从当下的社会存在来看.意识形态的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1.北京:商务印书馆. [3]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修订版 E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郁建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嬗变与转型.【J】.北方论丛,2008(01) 注释! 存在仍具必要性。● 【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52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52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2012,1:140 [责任编辑:薛俊歌] 1 6。J科技视界science&Techn。 。gy Vis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