篝19卷第4期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II 19 No.4 2009年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o9 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现状与思考 常 昭 (济南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要:家族文化研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以及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自20世纪初以来,有关这一 问题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3-前的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个案研究较多而整体研究不多,历史文化研究 与文学研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结合着近年来新出土文献和新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的介入,这一课题还有 待于进一步的拓展。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文学 中图分类号:C913.1;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3842(2009)04—0035—05 近年来,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成为文学界及史学界 相对较少。 共同关注的议题。这一议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研究中 近年来,家族文化研究方面的论著及报刊论文数量 显得尤其引人注目。因为这一议题既涉及历史学科又归 较多,以下分三部分综述之: 于文学学科,属跨学科研究的一种形式,由此切人观察必 (一)家族基本理论问题 会有一种新的观照模式,从而有助于拓宽和加深魏晋南 在家族基本理论问题上,应首先辨明家族与宗族、家 北朝时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本文首先分析 族与家庭、家庭与士族等的关系和各自的研究范围,另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文化研究现状,其次以魏晋南北 婚姻问题也是家族研究的重要方向。 朝时期的颜氏家族为例探讨目前家族文化与文学个案研 1.关于宗族研究。宗族问题的研究内容涉及家族的 究的基本状况和现实困境,最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提出 源流、婚媾、仕宦、特征及兴衰原因等。李卿的《秦汉魏晋 个人的一点思考。 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利用大量的传世历史文 一、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研究 献和出土文书、碑刻等实证资料,采取综合研究和个案研 陈寅恪曾指出:“东汉以后学术文化,其重心不在政 究、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家族结 治中心之首都,而分散于各地之名都大邑。是以地方之 构、居住关系、家族关系与社会生活、宗族关系与社会生 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 ””这一论断逐渐 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社会的影响五个方面对秦汉魏 成为此后人们进行六朝家族研究的理论依据。20世纪前 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宗族的基本状况作了较为全面、客 半叶,学界有关家族的研究集中于制度史方面,后半叶研 观、深入、系统的研究。 张承宗、魏向东的论文《魏晋南 究重心由家族制度延伸至家族文化的多个维度。徐扬杰 北朝时期的宗族》认为宗族组织的凝聚力源于经济生活的 的《中国家族制度史》 J、冯尔康等的《中国宗族社 同居共财形式与文化传统的优势地位。Lo 会》 J、常建华的《宗族志》 等家族研究专著的出现,标 2.关于家庭研究。家庭史研究涉及家庭规模、家庭 志着家族研究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学界关注。但由于通论 结构、家庭关系、家庭伦常及家庭变迁等内容。20世纪20 的性质以及史学家的身份,这些论著研究时段跨度长,而 年代吕思勉先生的《中国宗族制度小史》是我国第一部研 具体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未能充分展开,研究方式基本 究家庭宗族问题的专门史。 2O世纪80年代以来这方面 是以历史史实的呈现为主,详尽而具体的家族个案研究 的研究成果较多。阎爱民的《汉晋家族研究》考察了汉晋 收稿日期:2009—06—22 作者简介:常昭(1972一),女,山东淄博人,讲师,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35 时期的婚姻方式及与其相应的亲属结构、家族观念和社 会意识等,并从家族史的角度重新审视了一些相关的社 会制度和历史现象。 有些论文深入到对家庭问题的细 (三)家族个案研究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些大族的个案研究成果也较多。 20世纪80年代初,周一良先生撰文评介美国学者伊佩霞 部考察中,如赵建国的《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 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具有尊长卑幼、夫主妻 从、嫡贵庶贱的特点。 葛建平的《东晋南朝社会中的家 的专著《博陵崔氏个案研究》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刻的 影响,同时也引发了大陆学者对家族研究的关注。 曹道 衡的《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从家族的角度研究南朝文 庭伦常》认为东晋南朝时期的家庭伦常在全社会范围内 被强化了,这一转变影响了本时期家族文化和社会文 化。 3.士族研究方面。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制度 研究家族文化是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士族的政治及经 济形势与家族的关系被广泛重视。王伊同《五朝门第》对 南方士族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情况都作了较 细致的考察。 l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用数理统计 的方法重点研究魏晋隋唐社会的士族变迁及其对政治的 影响,分析士族社会的变迁,以此考察魏晋隋唐时代。_l 2_ 除关注士族的政治形势外,还有不少学者侧重从士族家 学家风来作研究,如王大建《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一 文探讨了东晋南朝士族家学的内容、形式、特点及影 响。_l 张天来《魏晋南北朝儒学、家学与家族观念》一文 认为作为世家大族的精神支柱,儒学深刻而微妙地影响 着一代文士,制约着他们的文化创造。_】 专著有吴正岚的 《六朝江东土族的家学门风》,主要探讨了吴郡张氏、陆 氏、顾氏以及会稽孔氏、吴兴沈氏的家学门风。 此外还 有王永平的《六朝江东世族的家学门风》。_l 6_ 4.婚丧礼俗研究方面。陶希圣先生的《婚姻与家族》 一书探讨了家族的范围及族居问题。 王晓卫《北朝鲜 卑婚俗考述》对北朝鲜卑的独特婚俗作了具体考述。_l 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的早婚》结合家族宗法观念对早婚 现象进行了探讨。【t9]庄华峰《两晋南北朝等级婚姻初探》 认为婚媾讲求门第等级成为保持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 特殊地位的重要方式。 (二)家族与思想背景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界的复杂形势对家族文化也有 着直接的影响。如魏晋至南朝玄学家族化,许多家族以 谈玄为尚,并向佛家思想靠拢。魏晋玄学与士族研究方 面,唐长孺先生著述尤重,认为魏晋玄学之形成及其发展 与士人的统治理论有关。_2 范子烨的《中古文人生活研 究》一书将宗教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内容结合起来综合考 察这一时期的文人特点,多有创获。 郭应传《魏晋南北 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认为儒学在此一阶段 主要以经学的方式继续存在并发展着,且摄取了释、道相 关内容。_2 佛教的传人并流传和道教的产生并发展对这 一时期的士族思想冲击很大,并进而对其家族文化产生 重大影响,可惜这方面的专论还不多见,好在前辈学者已 经在基本的理论和史实阐述上有了很多著述,分析了各 种社会思潮或宗教的社会功能及历史作用,为下一步开 展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6 学,剖析了兰陵萧氏在政治上和文坛上的兴衰,考察了这 一家族重要作家在历史和文学上的作用,为南北朝文学 研究提供了新角度和新方法。 家族个案研究专著还有 丁福林的《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 J,王华山的《清 河崔氏与北朝儒学》 ,杨荫楼的《中古时代的兰陵萧 氏》 ,周淑舫、赵中山的《六朝显族谢安世家》 J,周征 松的《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 J,张明华等的《曹氏家 族文学研究》 。论文则更多,如张灿辉《南朝河东柳氏 家族研究》探讨了柳氏家族的崛起、壮大及衰亡的历史发 展轨迹,并挖掘其中的原因和规律。 孟繁冶《魏晋南北 朝时期江东顾氏考论》主要从发展历程、奋斗精神、文化 心理等方面考察江东顾氏与北方士族相比独特的家族特 征。_3 除此之外,日本学者谷川道雄、川胜义雄等人在70 年代大力提倡的六朝时代“家族共同体”的理论,近年来 也被全面介绍到中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近年来,特别是2000年以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也有 不少选题集中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族研究上。如张天 来的论文《魏晋南北朝家族观念与家族文学》把家族当作 文学研究的切入点,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文学对同时 代作家和后代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另有王建国的《东 晋南迁士族与文学》 J,梁静的《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 究》 J,何忠盛的《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 , 仇鹿鸣的《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 等。在 家族个案研究方面,有王春元的《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 文学研究》 ,张玲的《河东柳氏东眷及柳恽研究》 J, 邰三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裴氏与文学》 ,李玉 亭的《六朝谢氏文学》 j,熊星萍的《汉晋龙亢桓氏家族 文学研究》E43 J,刘克兵的《两晋南朝南阳顺阳范氏家族研 究》 』,刘敬刚的《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盛衰》 , 李书萍的《魏晋南朝的琅邪王氏家族文学研究》。柏 ,常明 艳的《汉晋汝南应氏家族文人研究》 ,孙中旺的《南朝 吴郡张氏研究》 ,姚晓菲的《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 化与文学研究》 J,张斌的《范云及范氏家族文学考 论》 等。所有这些努力可以看出当今学界对家族文化 的研究由经济与社会史进而转向更加细化的学术与门 风、家族信仰与文学成就、社会交往与时代思想等多方 面,有助于进一步挖掘探索家族对于文学史的意义。 二、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 家族是师友、社群、政治集团等团体之外另一种共同 体,家族文学研究可以从作家的教育、交往、处事等多角 度揭示文学产生的真实环境。近年来有关魏晋南北朝的 世家大族的文化研究成果较多,对于家族文学的研究也 有诸多成就。综合看来现阶段的家庭研究多侧重名门望 族、仕宦大家,而一些仕宦不显、仅以学术名世的家族尚 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自 江左以来,其文学之士,大抵出于世族,而世族之中,父子 史、哲学史、语言学、训诂学、文艺学等多种角度对这本书 进行评价和研究,成就卓著。举其要者如顾向明、王大建 的《<颜氏家训>中南北朝士族风俗文化现象探析》_63], 钱国旗的《在礼与情之间:<颜氏家训>对礼俗风尚的论 兄弟各以能文擅名。”[51](啪 所列举的文学家族有琅邪王 氏、陈郡谢氏、吴郡张氏、南兰陵萧氏、陈郡袁氏、东海王 氏、彭城到氏、吴郡陆氏、彭城刘氏、东莞臧氏、会稽孔氏、 述和辨正》 J,陶启君《<颜氏家训・文章>篇文学思想 述评》 ,王进生《试论<颜氏家训>对南北文学思想的 调合》 等。也有的学者一反常论,讨论了此书的消极 面,如赖井洋的《略论颜之推两教一体及其利己主义思 想》认为颜之推的儒、佛两教一体的思想适应了历史的发 庐江何氏、汝南周氏、新野庾氏、东海徐氏、济阳江氏等。 这些家族大多为学界关注,其中几家甚而被多人多次研 究,如琅邪王氏、陈郡谢氏、兰陵萧氏等最为引人注目,而 对一些政治地位不高,文化上有自身特色的家族研究尚 显不够。以下以琅邪颜氏家族研究为例略作评析。 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颜氏家族文化的综合研究近年 成果较多,有部分硕士学位论文以此为题,另有单篇论文 见于报刊。滕云玲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琅邪颜氏》分两 个阶段研究了琅邪颜氏家族的谱系、家族成员的仕宦与 政治、家族的经济状况及婚姻选择和家族的家学门风及 其宗教信仰。 纠单篇论文如马凤岗的《论颜氏家族的家 风与学风》一文,概括了颜氏家族的家风为好学、尚德、孝 悌、淡泊四个方面,其学风概括为经世致用、积累相传等 特点 ,惜其限于篇幅没能深入展开。程时用等人撰写 的《六朝时期颜氏家族的家风与文化》一文探讨了颜氏家 族人才辈出,冠冕不绝的原因与颜氏家族儒雅传家、忠君 孝悌、淡泊勤俭、博学多通的家风与文化有关。 另有于 联凯、于溟的《颜氏家族文化述论》等。 纠李文玉的《颜氏 家族:儒家精神与文艺思想传承的个案研究》认为颜氏家 族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以家族承载文化尤其是儒家传统精 神和文学艺术创造历时最久的一支,儒家文化与家族命 运息息相关。 像这样从文学角度研究颜氏家族的成果 不多,以颜氏家族中绵延数代的文学家为一个整体所作 的研究更少。 相对于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颜氏家族的整体关注不多 的现实,现今有关魏晋南北朝颜氏家族的个案研究却较 为丰富,主要集中在颜氏的几位重要历史人物及其著作 的研究与评价上,如颜延之、颜之推等。颜延之研究方面 主要有杨晓斌的博士论文《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探析 了颜延之生平中的一些疑难问题并对其著述进行了全面 清理和研究,基本形成了一个全面、系统的研究格局。 硕士学位论文较多,如刘文兰的《颜延之文学论》 引、李 佳的《颜延之集校注及其研究》 、陆立玉的《颜延之与 元嘉文学》 ]、杨艳华的《颜延之诗歌研究》 等。单篇 文章主要集中在对颜延之诗文的考论及仕历考辨上。颜 之推研究方面博士论文主要有秦元的《颜之推研究》,研 究了颜之推的文学成就,而对颜之推的家庭背景所论不 多。 有关颜之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颜氏家训》一书, 成为研究的重中之重。从中国知网的期刊全文数据库可 检索到1980年至今以《颜氏家训》为题的论文130余篇, 另有硕士学位论文28篇。论者从思想史、文化史、教育 展,明哲保身,具有利己主义倾向,这对于了解当时的社 会思潮和历史文化有一定的意义。_6 琅邪颜氏仕位不显, 政治地位居于劣势,从而文化地位容易被人忽视;另一方 面这个家族多学者而少文学家,琅邪颜氏家族作为一个 文学家族似乎还没有得到学界的认可。由颜氏家族研究 的开展来看,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的力量分 配失衡。高门土族倍受关注,而一些二线家族,虽也呈现 出世代为官、著述不绝的历史风貌,学界投入的热情不 高。另外在这类家族中,家族成员的个案研究成就多见, 而把家族作为一个文学创作单位所作的研究不多。再者 将家族文化成果应用到家族文学研究中来应是家族文学 研究的目标,而当前研究却存在着历史文化研究与文学 研究各自为政的问题,对于这一课题的开展十分不利。 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若有更大进展和创获, 这一点必须要引起重视。 三、有关魏晋南北朝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的批评与 思考 六朝大族文化与文学的个案研究有不少,在一些问 题的深化与细化上取得了空前的成果,但研究格局仍显 局促。观其研究模式不外以下几种:一是先列某氏家族 的世系与历史,再考其家风家学及交游,列其家族诸种著 作,最后再专门讨论这个家族的人物与作品,详其内容与 艺术特色。二是追溯某氏家族的姓氏渊源及家族世系, 次列重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与仕宦,进行著述考证与研 究。这两种研究模式虽称家族研究,看上去也是面面俱 到,但是家族文化与文学的内在联系往往不能很好地揭 示出来,不能真正辨明家族文化形成的原因与规律,缺乏 一以贯之的研究线索,对于其中的内在联系难以作出清 晰的论断。因而在这一研究方向上表面看有章可循,便 于操作,实际上尚缺乏基本的学术规范。当前家族文化 与文学研究的现有成果表明不同家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 色,研究手段理应百花齐放;另一方面,家族研究是一门 方兴未艾的学科,对于史学、文学界都是一种较新的视 角,这一研究领域亟需建构起相适合的理论框架和明确 的学术导向,以期尽快结束目前这种文史相隔、各自为政 的研究局面,期待有更多的家族进入到研究视野中来。 已经有学者认识到这一点,如李朝军撰文提出中国文学 世家史的建构问题,站在一个理论的高度展示了家族文 化与文学研究的前景和意义。[681但这一问题的解决还需 37 要文学界和史学界两方面的努力。 近年来虽有多种著述探讨某氏家族文化的整体特 征,但远未深入到家族内部与当时整个社会的联系以及 社会思想对这个家族的影响等层面。以琅邪颜氏家族来 说,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发生了什么变化?颜氏家族在 这一变化中的地位如何?作为一个儒学世家,又是怎样 对待六朝时期的儒学变化的?六朝的佛、道两教的盛行 又是怎样影响这一个儒学世家的?这一问题不解决就谈 不到对六朝时期颜氏家族的全面认识,就无法进一步探 索这一家族的文化与文学的关系,更无法考察这一家族 在文化史及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颜氏家族为例笔 者认为,今后的家族研究应尽可能地吸纳历史学领域的 研究成果,以求全方位地探索一个家族兴盛繁荣或者寂 寞衰落的内在原因和外部条件。 从内在原因上看,首先,一个家族的文化传承与精神 命脉必须要把握清楚。传统的论证方法如家风家学的把 握与时代思潮的浸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同时不妨 借鉴家族集体无意识等心理学理论和生物遗传学理论来 阐释之。特别要关注这个家族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因 为女性往往承担了生育、养育与教育子女的任务,在家族 文化传承中居于一个中心位置。而在目前所见有关论文 中对这一问题关注不够。其次,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重视 家庭教育的时期,此期家训类著作特别丰富。仅从颜氏 看,就有颜含族训片断,颜延之的《庭诰》一文,颜之推的 《颜氏家训》一书,颜氏家族研究要借此讨论这一家族的 教育问题。家族成员之间相处的特征关系到家族文化的 形态,人类学理论应该能为这一课题提供帮助。第三,颜 氏一族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所扮演的主要角色还是士, 因而考察士的历史演变对于这个家族尤其重要。由先秦 以来的武士、游士到秦汉的儒士再到魏晋名士再到南北 朝时期的士大夫,士的文化认同在这一家族所体现的独 特价值有必要深入探讨。 从外部条件看,首先应考察当时的社会环境对本家 族学术和文艺的影响。把学术和文学的产生还原到它所 赖以产生的文化系统和历史场景中去,只有这样才便于 从宏观上把握文学和文化的基本命脉。其次,对于主要 人物的事迹考证、著作整理作出清晰的描述。如颜之推 在北齐的文学活动与北齐文林馆的设立、构成有着一定 的联系,因而应借鉴史学家对这一组织的研究成果进一 步考察颜之推的生活与创作。第三,不仅要全面利用传 世文献中的材料如正史、笔记、方志、家谱、目录、碑文等 大量原始资料,还要充分利用考古成果和出土文献,如墓 葬形制、碑铭墓志、文书帐册等。注意实地考察家族生存 繁衍的故居、地貌,考察其自然环境、物产资源和气候特 点,分析地域文化与家族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发 掘这些自然因素对一个家族文化形成所起的辅助性作 用。要重视东晋永嘉南迁给这一家族文化带来的重大变 迁,原居地琅邪,后迁往建康,至颜之推时居于江陵,之后 38 又多次迁徙直至长安。族群未变而地理生存环境发生了 重大改变,区域文化对这一家族发生了何种影响是十分 关键的理论问题。 叙述家族的发展过程要反映出整个社会的文化背 景。具体表现在哲学宗教、思想观念的变迁在这一家族 发展中的作用,比如佛教的传入对这个家族的影响;儒释 合一对这一家族的影响;道家、玄学对社会的影响,对家 族的影响以及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等等。其 他应注意的还有:士族社会中人才选拔制度的变迁在这 一家族中的影响;家族成员官职职责在家族文化中所承 担的作用;当时的艺术风尚对家族文化的指导意义和决 定作用;学术研究的总体面貌与成就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等。针对家族研究来说,不仅要关注本家族中的精英人 物和经典之作,还应尽可能多地涉及这个家族一般发展 的历史,还应注意这个家族的具体生活形态,诸如家族的 经济来源、生产分配、奴婢的使用、聚居共财情况、夫妻关 系、父子关系、姻亲往来、居处方式、个人喜好等细节,注 意当时的人们对于幸福、灾难、爱情、信仰,对于人生的一 切重大利益抱有什么观念。这些看似是细枝末节,然而 这里面或许就隐藏着这个家族有别于其他家族的特色, 借此也可更真实、清楚地接触到历史的原貌。葛兆光认 为:“需要描述的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其构成与影 响大体在三方面,一是启蒙教育的内容,它将作为每一个 受过教育的人的经验而存在于他的思想发展过程中,因 此分析那些童蒙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与思想是很重要 的。二是生活知识的来源,也就是为每一个人提供的,当 他面对陌生的世界时,可以运用的经验与知识,因此需要 有种种无意的、普遍的材料,……三是思想传播的途径, 精英的思想并不能直接转化为一般思想世界的内容,因 此需要找到使它们通俗化的宣传品……” ]( 家族文 化与文学研究同样如此。努力还原某一家族的历史面 貌,勾勒这一家族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的文化变迁,从而 描绘这一家族中的文人的文学活动、文学观念的变化以 及对其他家族和其他作家的影响,必将有一番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3]冯尔康.中国宗族社会[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 [4]常建华.宗族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李卿.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M].上海:上 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张承宗,魏向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宗族[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 [7]吕思勉.中国宗族制度小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6. [8]阎爱民.汉晋家族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9]赵建国.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J].许昌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3,(2). [1O3葛建平,东晋南朝社会中的家庭伦常[J].中山大学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1990,(3). [11]王伊同.五朝门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 1988. [13]王大建.东晋南朝士族家学论略[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1995,(2). [14]张天来.魏晋南北朝儒学、家学与家族观念[J].江海学刊, 1999,(2). [15]吴正岚.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 社。20o3. [16]王永平.六朝江东世族之家风家学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 出版社。2003. [17]陶希圣.婚姻与家族[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 [18]王晓卫.北朝鲜卑婚俗考述[J].中国史研究,1988,(3). [19]梁满仓.论魏晋南北朝的早婚[J].历史教学问题,1990,(2). [20]庄华峰.两晋南北朝等级婚姻初探[J].史学月刊,20O0,(5). [21]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1955. [22]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1. [23]郭应传.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及其与佛、道关系[J].船 山学刊,2004,(1). [24]周一良《博陵崔氏个案研究》评介[J].中国史研究,1982,(1). [25]曹道衡.兰陵萧氏与南朝文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6]丁福林.东晋南朝的谢氏文学集团[M].啥尔滨:黑龙江教育 出版社,1998. [27]王华山.清河崔氏与北朝儒学[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28]杨荫楼.中古时代的兰陵萧氏[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4. [29]周淑舫,赵中山.六朝显族谢安世家[M].长春:吉林人民出 版社,1997. [3O]周征松.魏晋隋唐间的河东裴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 社,2000. [31]张明华,李洪亮,郑虹霓.曹氏家族文学研究[M].合肥:安徽 教育出版社,2009. [32]张灿辉.南朝河东柳氏家族研究[J].晋阳学刊,1995,(6). [33]孟繁冶.魏晋南北朝时期江东顾氏考论[J].史学月刊, 1997,(3). [34]张天来.魏晋南北朝家族观念与家族文学[D].南京:南京大 学,2002. [35]王建国.东晋南迁士族与文学[D].上海:复旦大学,2005. [36]梁静.中古“河东三姓”文学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oo6. [37]何忠盛.魏晋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与文学[D].成都:四川师范 大学,2002. [38]仇鹿鸣.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力与家族网络[D].上海:复旦大 学,20o8. [39]王春元.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学研究[D].上海:复旦大 学,2002. [4o]张玲.河东柳氏东眷及柳恽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 2001. [41]邰三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河东裴氏与文学[D].西安:陕 西师范大学,2005. [42]李玉亭.六朝谢氏文学[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4. [43]熊星萍.汉晋龙亢桓氏家族文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 学,2006. [44]刘克兵.两晋南朝南阳顺阳范氏家族研究[D].长沙:湖南师 范大学,2005. [45]刘敬刚.试论东晋南朝陈郡谢氏的盛衰[D].南京:南京师范 大学,2003. [46]李书萍.魏晋南朝的琅邪王氏家族文学研究[D].苏州:苏州 大学,2005. [47]常明艳.汉晋汝南应氏家族文人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 学,20o6. [48]孙中旺.南朝吴郡张氏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1. [49]姚晓菲.两晋南朝琅邪王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扬州: 扬州大学,2007. [50]张斌.范云及范氏家族文学考论[D].杭州:浙江大学,2007. [51]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7. . [52]滕云玲.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琅邪颜氏[D].曲阜:曲阜师范大 学。2007. [53]马凤岗.论颜氏家族的家风与学风[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 2004,(4). [54]程时用,刘福英.六朝时期颜氏家族的家风与文化[J].湖北 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1). [55]于联凯,于溟.颜氏家族文化述论[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5). [56]李文玉.颜氏家族:儒家精神与文艺思想传承的个案研究 [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1. [57]杨晓斌.颜延之生平与著述考[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 2005. [58]刘文兰.颜延之文学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0. [59]李佳.《颜延之集》校注及其研究[D].成都:四川大学,2003. [6o]陆立玉.颜延之与元嘉文学[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5. [61]杨艳华.颜延之诗歌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7. [62]秦元.颜之推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63]顾向明,王大建.《颜氏家训》中南北朝士族风俗文化现象探 析[J].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64]钱国旗.在礼与情之间:《颜氏家训》对礼俗风尚的论述和辨 正[J].孔子研究,2004,(5). [65]陶启君.《颜氏家训・文章》篇文学思想述评[J].四川师范 大学学报,1987,(5). [66]王进生.试论《颜氏家训》对南北文学思想的调合[J].井冈 山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67]赖井洋.略论颜之推两教一体及其利己主义思想[J].韶关 大学学报,1998,(2). [68]李朝军.家族文学史建构与文学世家研究[J].学术研究, 2008,(1O). [69]葛兆光.中国思想史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2004. 责任编辑:张东丽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