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必考题)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必考题)

来源:飒榕旅游知识分享网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卷及答案(必考题)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窠臼(kē)    霎时(chà)   粗犷(guǎng)  菜畦(qí) B.贮蓄(zhù)   菡萏(hàn)   倜傥(tǎng)   秕谷(bí) C.攲(qī)斜    攒成(cuán)  直窜(cuàn)   整宿(xiǔ) D.搓捻(liǎn)  譬如(pì)    侍弄(shì)    徘徊(huái) 2、下面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难堪 孕育 可歌可泣 任人宰割 B.戈壁 阔别 死而后己 家喻户晓 C.佩服 谣言 当之无愧 接然不同 D.奠基 仰慕 锋芒毕露 热泪满框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

D.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B.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大多数药品价格保持稳定。 C.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博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DI”初步定价大约在4至6万元左右。 5、指出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 ( ) A.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B.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C.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1 / 9

D.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6、将下列五句话填在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黄海森林公园内的小道上, 。要没有这些小色块点缀,公园的深秋或许就索然无味了。 ①气氛显得安谧而有生气 ②行道树由多种树木组成 ③呈现出各种美丽的颜色 ④树叶已经发黄发灰发红

⑤公园浓浓的秋意就蓦然显现出来了 A.⑤②④③①

B.②④⑤③①

C.②④③①⑤

D.⑤②①④③

7、古诗文名句默写。

(1)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木兰诗》) (2)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3)__________,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逢入京使》) (4)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5)不畏浮云遮望眼,__________。(王安石《登飞来峰》) (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7)陆游《游山西村》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 / 9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十二章》节选)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博学而笃志 (2)人不堪其忧 (3)非宁静无以致远 (4)...年与时驰 .

2.与“夫君子之行”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毛之地 .C.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4.(乙)一文中,作者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_________”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也归结为一个 “________”字,对比鲜明。

5.这两篇文章都讲到了一个共同的话题,即“志”,结合《<论语>十二章》和《诫子书》两篇课文,谈谈你是如何理解“志”与“学”的关系的。

B.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曲肱而枕之 .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陪他吃碗面

①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 ②他说:“等等啊,等等啊。”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③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

3 / 9

观戏法似的。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④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

⑤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

⑥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

⑦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 ⑧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 ⑨我固执:“等下次吧。”说完,我就走了。

⑩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

⑪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⑫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⑬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

⑭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出来。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

⑮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经饿。”我信以为真。

⑯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

4 / 9

⑰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

⑱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

⑲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

⑳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 1.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

(2)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描写角...度)

3.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2、享福与吃苦

何仲英

①现在我国人的大毛病,是只图享福,不愿吃苦。有许多青年人看见人家享福,羡慕得很;勉强他们暂吃辛苦,而他们的欲望,他们的希冀,总是对准享福的方面去进行。只望“做得人上人”,不愿“吃得苦中苦”。这种观念,虽不敢说普遍存在于一般青年的脑海当中,但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有一大部分,我们不得不注意,不得不觉悟。

②我们不必希望做“人上人”。我既是人中一人,就当尽人的一份责任。没有农夫,哪里有饭吃?没有瓦匠、木匠,哪里有房子住?没有工、商,哪里有物品?没有效命沙场的战士,哪里可以克服敌人,保护我们的安全?没有呕心绞脑的学人,哪里会有发明、发现和著述,安慰我们的精神?我们一时一刻的需要,都有无数的劳动者——无论是劳心或劳力——辛辛苦苦地来供给,而我们坐享其福;我们若不是也吃一点苦,也尽一点责,我们非但对不起他们,也何以对得起自己呢?

③我们须知最可敬爱的,是世上最大多数的平民,他们尽管做一天人,干一

5 / 9

天事,他们的生命,总是完全靠吃苦来撑持的。吃苦的人多,社会国家自然富强;吃苦的人少,社会国家自然衰弱。若是都要享福,不愿吃苦,国家未有不亡,享福也就等于泡影,终致吃苦而已!

④我们翻开历史来看,古今中外,几多圣贤豪杰,哪一个不是从吃苦磨炼出来的?孔子一车两马,周游天下,宁受天下人揶揄,而救世之心,终不稍减,奔波之苦,迄未挂怀。这种吃苦的精神,尤其是我们应该崇尚的。再看看晋朝名臣陶侃,他怕生活过于松散,每天要搬砖头;英国名相格兰斯顿,每日午饭后要劈一个钟头的柴。难道他们一个要做瓦匠,一个要做火伕吗?笑话,笑话,他们决不是的。他们不过借此锻炼吃苦的精神,恐怕身体安逸了,将来不能做事,他们的用心,是很深的。

⑤《论语》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大学》又说:“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王阳明解说道:“闲居时有何不善可为,只有一种懒散精神,漫无着落,便是万恶渊薮,便是小人无忌惮处。”前清末年,京城里旗人个个总靠一份口粮,舒舒服服过日子,个个都是整日地拿着一个雀笼,口里哼着几句京腔,这种暮气的现象,哪里还能够支持得住国家!

⑥我们不怕享不到福,只怕吃不到苦。享福、吃苦,都是有代价的。以吃苦始者,多以享福终。吃一己之苦者,享一己之福;吃众人之苦者,享众人之福。真正会享福的,先要备尝艰苦,而后苦尽甜来,始有滋味。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是磨炼意志的最好机会,这是鼓励吃苦的不二法门。

⑦我们虽不必有范文正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气概,但至少要有陶侃、格兰斯顿的勤恳不懈的精神。我们虽不见得有什么大苦可吃,但至少要屏除一切奢侈浮靡的不良习惯。做人要从吃苦做起,吃苦要从微处做起。“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这是对诸位的一点贡献。

(有删改)

1.结合全文,梳理并概括作者的论证思路。

2.文章④⑤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3.请在古今中外的名人中选取一个事例(本文事例除外)论证作者的观点。

6 / 9

四、写作题(40分)

题目:《生活需要 》

写作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3)不得引用、摘抄阅读语段。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姓名。 (5)字数在600字以上。

7 / 9

参考答案:

一 C A C B C C

(1)关山度若飞 (2)会当凌绝顶 (3)马上相逢无纸笔 (4)隔江犹唱后庭花 (5)自缘身在最高层 (6)濯清涟而不妖 (7)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二

1.(1)坚定 (2)能忍受 (3)达到 (4)迅速逝去 2.A

3.(1)时间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2)放松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 4. 静 躁

5.人一定要有志向,同时志向要专一,这样才能潜心学习,不会轻易被改变。“志”是“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志”的具体表现,一个勤学的人一定是一个有志向的人。(言之有理即可) 三 【答案】

1. “我”回父亲家拿通讯录,父亲特意做了一碗面给“我”吃而我却不领情,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父亲吃碗面。

2. (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面条的丰盛,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

(2)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因为我刚才固执离去感到失落、孤独、伤心的心情。

3. 一是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二是暗含主旨,关注空巢老人,

8 / 9

对待老人,年轻人少点匆忙,多点陪伴;或少点执拗,多点温情;或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恩和愧疚。

4. 文章开头写“我”抱怨父亲“指望不上”、“让人操心”,这是抑。下文“父亲为我做面条”的情节,这是扬。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父女互爱情深的主题。

1.首先指出青年人不愿吃苦,只图享福的现状;再分析吃苦的意义;接着论证吃苦的好处和不吃苦的危害;最后指出吃苦才能享福,要具有吃苦的精神。 2.(1)举例论证。第四段列举圣贤豪杰,第五段举了京城旗人的例子,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吃得苦中苦,做得人中人”的观点。(2)道理(引用)论证。引用了《论语》《孟子》的话,有力地论证了懒散的危害。(3)对比论证。通过正(第四段)反(第五段)对比论证,强调了吃苦的重要性。

3.示例一:东晋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凭借勤学苦练,终成大书法家。

示例二:明朝大学士宋濂,小时候家贫,借书后手自笔录,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但他仍坚持抄录。正是吃得苦中苦,终学有所成,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 四

9 / 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sarr.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